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研究干旱区淡水湖泊湿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博斯腾湖人工和天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为样地,于2014年11月—2015年9月,利用LI-84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对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单峰曲线,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两种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生长旺盛期(7—8月)的土壤呼吸作用最强,越冬期(11月)土壤呼吸作用最弱;博斯腾湖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为正值,且人工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高于天然芦苇湿地;5 cm深土壤温度、近地表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土壤p H和盐分呈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测定了芦苇湿地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求取了C/N比值,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芦苇种群地下总的生物量集中在10~40cm土层,粗根在总的生物量中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碳和全氮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50cm以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干旱区盐渍化地区芦苇地下生物量的获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旱区盐渍化严重地区芦苇与盐分关系,揭示芦苇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了较准确的芦苇种群地下生物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芦苇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通过试验测定了芦苇湿地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求取了C/N比值,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芦苇种群地下总的生物量集中在10~40 cm土层,粗根在总的生物量中起明显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碳和全氮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5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干旱区盐渍化地区芦苇地下生物量的获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大沽河口湿地3种植被类型5个样点7月份土壤表层微生物生物量(MBC)进行的测定结果表明:MBC含量在五个样点之间的差异显著,其含量依次为养殖池塘地芦苇(样点二)河边芦苇(样点五)海草(样点三)河漫滩(样点四)碱蓬(样点一)。土壤MBC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认为在常见的湿地植物中,芦苇是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较高的一种植物,有其种植的湿地土壤中MBC的含量较高,表明与其他常见湿地植物相比,芦苇更有利于土壤MBC的积累,对保护湿地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崇明东滩的长江口典型芦苇湿地作为试验地点,通过对研究样地冬春季土壤呼吸及表层土壤温度、含水量的测定,探讨不同刈割期和还田处理对湿地芦苇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期刈割且还田措施显著增加了土壤呼吸强度,而早期刈割且不还田措施显著降低了土壤呼吸强度。湿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水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呼吸与表层土壤温度具有显著的指数关系,而与表层含水量的关系较低,二者的共同作用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88%~93%,表明不同的管理措施可显著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碳排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未来降水格局变化和氮沉降增加将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系统蒸发散,然而生态系统蒸发散是如何响应降雪、降雨和氮沉降增加的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控制试验,利用在内蒙古半干旱温带草地已建立的春季增雪、夏季增雨和氮素添加平台,对生态系统蒸发散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水分添加在2011年和2013年提高生态系统蒸发散和土壤含水量,但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在2012年提高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土壤温度,但对生态系统蒸发散作用不显著。氮素添加在2012年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在2013年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在其他年份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生态系统蒸发散影响均不显著。另外,研究发现水分和氮素添加对生态系统蒸发散、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水分添加和氮素添加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从而影响生态系统蒸发散,同时受降水、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博斯腾湖芦苇湿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博斯腾湖三大苇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水质特征及影响湿地芦苇生物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苇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土壤有效氮含量平均为142.59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40.11mg/kg,有机质含量平均为7.81%,能够满足芦苇生长要求。⑵黄水苇区湿地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分别为0.93%和3.04mg/L,其与芦苇生物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西南小湖区及大湖西岸区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对芦苇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三苇区水中COD量和pH值对芦苇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⑶芦苇的株高、茎粗、节数等三种形态特征指标与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芦苇的密度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江苏盐城大丰地区碱蓬湿地、芦苇湿地、互花米草湿地、盐蒿湿地和原始光滩等5种滨海湿地生境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特征,阐明不同滨海湿地生境对土壤细菌群落的调控作用及驱动机制,为滨海湿地资源合理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滨海湿地土壤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测序,利用微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序列进行OTU(操作分类单元)聚类、物种注释、多样性指数、功能预测以及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土壤细菌群落中特有细菌OTU种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盐蒿湿地、芦苇湿地、互花米草湿地、碱蓬湿地、原始光滩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芦苇湿地、盐蒿湿地、互花米草湿地、原始光滩地、碱蓬湿地。盐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一部分受到全钾(TK)与碳素耦合作用影响,另一部分受到Na~+与钠吸附比的影响。土壤中Na~+、钠吸附比(SAR)、土壤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全氮(TN)等是驱动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NH~+_4-N、PPO和AKP三者形成偶联关系,共同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结论]滨海湿地植被类型和主要环境因子在稳定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进而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进行探讨。[方法]利用LICOR-8100对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分析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并建立关系模型。[结果]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5cm层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土壤温度相关性更好,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低温时比高温时更为显著;按不同温度条件划分的5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且温度较高时土壤呼吸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更显著。[结论]土壤呼吸速率的水热因子关系模型为R=0.180×Ts^0.878×Ta^0.088×θ^0.147(R^2=0.836,P〈0.00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因子Q10和土壤温度、气温呈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芦苇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芦苇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质为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构成的重要部分,是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与功能、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芦苇生产能力的关系。综述了保护提高芦苇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生产管理措施,以期促进湿地生物良性循环,维持芦苇湿地产能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气象因子对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天气条件下气象因子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方法]对拔节期麦田不同天气条件下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气象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在晴天,5cm地温、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温度和空气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太阳辐射和5cm地温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在阴天,太阳辐射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结论]晴天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剩余通径系数均高于阴天,说明土壤呼吸速率除了受地温、气温、太阳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尤其是生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范玉贞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782-13783
[目的]研究衡水湖湿地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分布。[方法]分别从东湖芦苇湿地、西湖芦苇香蒲沼泽、湖北岸5a的杨树林地及湖区北田村玉米与小麦轮作的麦田采取剖面土样并单独混匀,测定了土壤的理化指标并分析了其微生物分布。[结果]异养细菌是湿地土壤微生物的主体,其次是放线菌,真菌的数量最少。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集中分布在0~20cm的土层中,随着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呈明显递减的趋势。各土样中三大类微生物总数、异养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的顺序均为:农田〉杨树林地〉东湖湿地〉西湖沼泽,而放线菌数量的顺序为:农田〉东湖湿地〉杨树林地〉西湖沼泽。[结论]该研究为了解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进一步恢复湿地优势植被——芦苇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桂林会仙湿地典型植被芦苇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水分与芦苇之间相关性。[结果]会仙湿地芦苇区域内的C/N比变异系数为0.16,C/P比变异系数为0.41,N/P比变异系数为0.40。[结论]会仙湿地土壤沉积物粒度越细,其中氮、磷、有机质含量也高,越有利于芦苇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气象因子对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8年3月20—31日(冬小麦拔节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与生态试验站的小麦田中进行。其中3月27日天空中云量〈10%,3月30日天空中云量〉80%,选择它们作为典型晴天和阴天的代表,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土壤呼吸速率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测定,从7:00—18:00每小时测定1次,每次测定重复3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3种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海北高寒草甸、那曲高寒草原和当雄高寒湿地3种典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10cm土壤,在实验室内进行土壤氮矿化培养试验。[结果]温度对青藏高原3种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影响显著,其中高寒草原土壤氮矿化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的土壤氮矿化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氮素输入对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不显著,而氮添加显著促进了高寒草原和高寒湿地的土壤氮矿化速率。青藏高原3种不同高寒草地类型间的土壤氮矿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3种高寒草地的土壤氮矿化有不同表现的显著影响,且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依赖于生态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土壤呼吸的特征和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有助于理清碳循环过程,进而对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结果做出预测。[方法]监测了内蒙古锡林河湿地3个群落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变化,同时对大气和土壤的温度变化进行测量。[结果]锡林河湿地群落土壤呼吸强度与温度呈指数变化。土壤呼吸强度与温度具有极高的相关性(R2=0.92),但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其相关性存在差异。锡林河湿地群落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曲线。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强度存在巨大差异。生长季呼吸强度是非生长季呼吸强度的510倍。[结论]该研究证明湿地群落非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存在,并且其特征与生长季存在相似。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彭晓佳  李朝君  张文佺  王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30-15332
[目的]了解湿地植被类型以及土壤质地的不同导致其对氯、磷等营养盐的吸收、净化能力的差异。[方法]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不同的土壤质地、湿地中的植物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析湿地土壤中氮、磷等污染物质的含量方法。[结果]研究不同农业模式下氯、磷等农业污染物在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的分布特征,从而评价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对氮、磷等污染物净化能力,表明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对内源农业污染具有不同的吸收净化功能。[结论]堤内经济作物种植模式下的污染源氮磷含量高于养鱼业,粘质土壤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总体高于沙质土壤。研究结果对于湿地的保育、修复和优化。以及今后人工湿地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光合作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并构建新的土壤呼吸模型,可以提高对研究区域土壤呼吸变化的解释程度,为准确估算太行山南麓土壤呼吸强度与碳收支平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太行山南麓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实验,通过断根与非断根处理对照,分析光合产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比例。并通过土壤呼吸与土壤温湿度及光合数据进行模型拟合,探究加入光合因子是否能对传统土壤呼吸模型进行优化。  结果  在小时尺度上,土壤温度是影响栓皮栎林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两者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R2 = 0.74,P < 0.01);在日间尺度上,土壤呼吸与温度的变化曲线并不一致,各个月份土壤温度在10:00—18:00均呈现持续增加的状态,但土壤呼吸速率并未呈现相同的规律,其日变化呈现单峰或双峰曲线,一般在14:00—16:00之间出现最高点。不同处理下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存在差异,断根处理组分(1.90) > 非断根组分(1.77),表明除温度外存在其他因子对土壤呼吸速率产生影响。研究显示,林木光合作用对土壤呼吸影响占比最高可达到36.5%,光合作用与土壤呼吸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 = 0.39,P < 0.01),将光合速率加入土壤呼吸模型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拟合的R2值。  结论  土壤呼吸是一个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仅根据单因素的作用规律来分析和预估土壤呼吸是不全面的,土壤温度只能单独解释土壤呼吸74%的变异,而不同模型中土壤温度和光合两个因子共同决定了土壤呼吸80%以上的变异,其模型拟合度最高可达到0.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