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在渭北旱塬实施油菜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节水效果以及良好的经济效益。大面积推广地膜油菜栽培技术是提高渭北旱塬油菜产量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抗旱节水、扩大甘蓝型油菜种植范围的需要;同时对于改进该区耕作制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渭北旱塬地膜油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依据高寒阴湿地区气候特点、主栽作物类型和农业生产现状,通过4年蚕豆与地膜玉米、马铃薯、油菜、当归高产高效复合种植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蚕豆与地膜玉米、蚕豆与马铃薯、蚕豆与油菜和蚕豆与当归4种复合种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地膜玉米田免耕直播油菜种植方式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决地膜玉米田免耕直播油菜在一定程度上对西南山区旱地直播油菜由于播种期土壤水分不足、地温偏低,劳动力普遍短缺,田间管理粗放的问题,通过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产量和效益比较分析,评价地膜玉米田免耕直播油菜的种植模式和可行性。结果表明,以常规翻耕栽培方式作为对照,对利用前作玉米地膜进行揭膜、破膜、留膜3种免耕栽培方式进行同田对比研究。地膜玉米田播种油菜采用破膜点播,利用残膜的保温保湿能力可达到保证全苗、促进幼苗生长的效果。苗期去除残膜中耕的免耕直播栽培方式,每公顷商品油菜籽收获产量可达4023.00 kg、产值达18103.50元、纯收益8053.50元、投入产出比1:1.80。产量产值和纯收益分别比常规翻耕栽培提高18.95%和92.01%。利用破膜点播及揭膜免耕技术在干旱、低温油菜产区栽培油菜是可行的,与常规栽培方式相比,具有劳资投入少、省时省力、高产量、高产值的特点,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地膜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是把油菜的栽培技术与地膜覆盖技术有机结合提出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 ,是提高旱地油菜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其优点是增温、节水、保墒、灭草、早熟高产、降低冻害和旱害的发生 ,为后茬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生长时间和良好的水热资源 ,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的总收益。为中国北方旱区大面积提高油菜产量、实现稳产高产提供了科学途径。此项技术投资少 ,操作简便 ,容易管理 ,适宜范围广 ,正在渭北旱塬大面积应用。其内容包括侧位沟播技术 ;穴播栽培技术 ;高原膜内种植技术 ;精量播种技术及地膜油菜…  相似文献   

5.
王宁堂 《耕作与栽培》2005,(2):52-52,60
影响渭北旱塬油莱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冻害、干旱、土壤肥力低、病害4个方面,采用地膜栽培不但可以减轻冻害发生,蓄水保墒,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植株抗病性,提高单株产量,促进渭北旱塬地区油菜生产发展,还可以为中国北方旱区大面积提高油菜产量,实现稳产高产提供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6.
竹山县地处鄂西山区,水田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该县农业科技人员针对山区水田的特点,创造性地将地膜用于覆盖水田油菜,并将其与垄作稀植栽培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套水田油菜高产栽培新技术。近年来,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改土、保肥、抑草、防病、早熟、增产等多重功效,可有效克服山区水田种植油菜存在的种种问题,一般可增产菜籽30%~50%,尤其适合在常年积温较低的高山、二高山水田,以及低山冷浸、渍水严重的田块推广。其技术要点为: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麻地膜在烤烟种植上的应用,设置了麻地膜、无膜和塑料地膜大田试验,研究了麻地膜对烟田土壤温湿度、烟株生长发育及产质量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平均温度塑料地膜>麻地膜>无膜,但塑料地膜土壤温度波动较大,麻地膜土壤温度变化相对缓和;麻地膜较塑料地膜提高了土壤含水量;生育前期麻地膜长势弱于塑料地膜,至成熟期麻地膜长势超过塑料地膜;麻地膜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较塑料地膜提高了6.5%和11.3%,较无膜分别提高了11.0%和25.3%,麻地膜中上等烟比例较塑膜和无膜分别提高了4.1个百分点和9.8个百分点;麻地膜提高了烟叶钾含量,降低了烟叶氯含量,总体化学成分协调性好于塑膜和无膜。麻地膜在保温性上强于无膜,在集雨性能上优于塑料地膜;麻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熊飞 《科学种养》2008,(12):14-14
我县地处秦巴山腹地,受北方寒冷气流影响较小,冬季气候比较温和。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利用冬闲田地种植1季地膜马铃薯,具有上市早、产量高、产品销路好,且基本不影响玉米、水稻等大春作物移栽的突出优势,综合效益明显高于种植1季小麦或油菜,因而深受农户欢迎。  相似文献   

9.
发展作物科学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路明 《作物杂志》2002,18(4):1-6
1 我国作物科学取得的成绩1.1 我国自主地进行了绿色革命,在小麦、水稻等作物中推广了矮秆品种,提高了作物耐密植、耐水肥能力,大幅度提高了作物产量。1.2 化肥、农药、地膜的推广使用。1.3 土壤改良和耕作制度变革。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复种指数,由新中国建立初的120%提高到目前的160%。1.4 杂种优势利用。我国先后在水稻、玉米、高粱、油菜和各类蔬菜上广泛应用杂交种子生产农产品,并在这个领域走在世界前列。1.5 培育了一批品质优良的作物品种,使我国的小麦、油菜、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品质有了很大改善,提高了我国……  相似文献   

10.
可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笔者综述了可生物降解地膜的分类、降解机理和国内外可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现状,简介了国内外有关可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性评价的相关标准,指出了目前可生物降解地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可生物降解地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不同覆膜处理对土壤水分温度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研究可降解地膜的农用特性以及对不同种可降解地膜进行择优,试验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一般大田条件下普通地膜,不同可降解地膜以及露地栽培条件下土壤的温度、水分以及产量性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前期,各地膜组均可以有效提高地下0~40 cm土壤水分含量,地下5~25 cm土壤温度,保温作用持续65天,其保水保温作用均表现为普通地膜与可降解地膜1差异不大,可降解地膜2次之,露地处理最差。普通地膜、可降解地膜1、可降解地膜2玉米增产率分别为19.5%,22.0%和13.1%,说明可降解地膜1和普通地膜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且差异不大。由此可得,可降解地膜1代替普通地膜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物降解地膜对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探讨生物降解地膜的控温控水效应及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进行了 4种全生物降解地膜、 普通地膜与不覆盖地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均优于不覆膜处理。生物降解地膜 Q2降解速度过快, 其他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期适宜。生物降解地膜 Q3更利于花生的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形成, 效果优于普通地膜; Q4 与普通地膜相近, 效果略差于普通地膜; Q1、 Q2 2 种地膜效果差于普通地膜。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期适中, 能达到与普通地膜相似的保温保墒效果, 在提高叶绿素含量, 叶片净光合速率, 延缓叶片衰老方面优于普通地膜处理。Q3、 Q4 2种生物降解地膜能满足花生不同生育期对土壤温度、 水分的需要, 前期增温保水, 后期降温增渗, 促进光合作用, 并且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减轻对土壤性质的破坏,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可降解地膜在晋东南地区玉米生产中的实际意义,从土壤保温性、土壤保水性、玉米生育进程与产量、田间降解等方面对3种地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与不覆膜裸地相比,两种降解地膜能显著提高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但效果稍逊于普通地膜,两种降解地膜之间差异不显著;地膜覆盖可显著加快玉米生育进程和增加玉米产量,降解地膜使生育期缩短4天,普通地膜使生育期缩短了9天,分别增产9.06%、9.72%、14.54%,普通地膜优于可降解地膜的促进效果,但普通地膜与降解地膜产量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地膜降解方面,2种可降解地膜破裂启动期较为一致,发生于覆膜后约40~50天,可基本满足玉米苗期对温度、水分的需要; 覆膜 90~100天后可降解地膜从土壤表面基本消失。以上结果显示,供试的2种可降解地膜不仅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和经济学效果,其降解特性也基本符合玉米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且较普通地膜既省工省时,并可降低环境污染,所以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晋东南玉米生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地膜创新产品——渗水地膜,以普通地膜及露地为对照,对渗水地膜覆盖棉田后土壤水分、温度、通透性等生态因子的变化及其对棉花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渗水地膜覆盖除具有普通地膜的增温、保水、提墒以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作用外,更具有普通地膜所不具有的从膜面垂直入渗降水的作用,使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具较高水平,水分供应充足,同时,由于渗水地膜的微通气作用,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提高,气相比例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温度较为稳定。(2)渗水地膜覆盖进一步改善了棉田土壤水分、温度及通透性等生态环境,为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从多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看出,棉花植株抗逆性增强。渗水地膜进一步提高了棉花覆盖栽培的增产潜力。(3)在北部特早熟棉区降水较多的年景下,渗水地膜覆盖棉花产量比露地增产22.3%,比普通地膜增产12.1%,增产效果显著。渗水地膜比普通地膜增产主要在于铃重的增加,普通地膜比露地的增产主要得益于衣分的提高,渗水地膜比露地的增产是得益于铃重及衣分的共同作用。渗水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并未增加投资。(4)在同等条件下,渗水地膜总耗水量比露地降低10.1%,比普通地膜降低6.5%。水分利用率比露地提高36.7%,比普通地膜提高20.7%,此结果对北方半干旱地区旱作棉花提高降水利用率及新疆内陆棉区灌溉条件下的棉田节水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物降解膜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玉米绿色生产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田间试验,对覆盖生物降解地膜、普通PE地膜、不覆盖地膜处理的玉米出苗率、生育期、生长性状、产量、杂草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覆膜能缩短玉米生育期,覆盖生物降解地膜、普通PE膜分别比不覆盖地膜提前5d、9d,生长势较强,抑制了杂草的生长。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单产最高,达786.17kg/667m2,分别比普通PE膜与不覆盖地膜高4.3%、27.6%。建议生产上推广应用生物降解地膜。  相似文献   

16.
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降解性能及其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针对棉花生产中使用普通农用塑料地膜导致棉田土壤污染的现状,进行了不同配方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棉花栽培对比试验,探讨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及其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比对照降解效果显著,降解1号降解率达74.5%,不同降解地膜的降解速率及强度不同,具有一定可控性。降解后残存地膜碎片化、变薄、变脆并紧贴地表,继续起到一定的增温、保墒作用。合理设定降解诱导期的降解地膜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棉花生长的影响与普通地膜相当,未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及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兰印超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2):120-126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发展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现象的产生,为此发展可降解地膜势在必行。为了探讨可降解地膜覆盖的田间效应,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可降解地膜、液态地膜、普通地膜覆盖及露地栽培玉米对比试验,研究了可降解地膜、液态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降解地膜覆盖能够明显提高地下5~20 cm的土壤温度,提高地下0~40 cm的土壤水分。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的保温保水作用与普通地膜相当,以可降解地膜取代普通地膜应用于农业生产具有可行性。液态地膜由于受降雨影响较大,在露地种植的情况下应当慎用。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液态地膜的发展历程,简述了国内五代液态地膜各自的生产材料,总结了液态地膜的应用对象、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效果,充分表明了液态地膜可适用于大多数作物,适用地域之广,并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白色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动了国内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同时也指出了液态地膜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需科技工作者对液态地膜的喷施环境、喷施浓度、持久性和完整性等继续研究,不断升级换代,获得更佳效果。最后提出了废弃资源再生液态地膜的发展设想,液态地膜覆盖集成技术的研发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我国农业领域广泛使用地膜。当前使用地膜主要是聚乙烯地膜,根据其材料可分为低密度聚乙烯地膜(CDD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地膜(CDDE)、高密度聚乙烯地膜(HDPE)和聚乙烯共混地膜及草纤维地膜等。这些地膜具有透光增温性好、保水保肥、疏松土壤等多种效应,我国北方低温寒冷地区使用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花育22号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有色地膜覆盖栽培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覆盖黑白配色地膜、浅银灰色地膜均可不同程度的促进花生生长,增加其叶绿素含量,花生功能叶片光合效率显著提高,荧光参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覆盖黑白配色地膜和浅银灰色地膜的花生饱果率和果重明显增加,其芙果产量分别达到了4700.0kg/hm2和4943.3kg/hm2,比普通地膜处理增产6.09%和14.96%。经济系数也明显提高。而覆盖绿色地膜花生光合荧光特性不及普通地膜,花生芙果产量仅为3813.3kg/hm2,比覆盖普通地膜处理减产11.32%,说明在花生生产中覆盖黑白配色地膜和浅银灰色地膜可明显提高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