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于2017年4月底至6月初,进行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亲鱼为天津鸿腾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4年春天从我国台湾省引进。共选用台湾泥鳅约2 500kg,其中雌鱼约1 800kg;雄鱼约700kg,雌雄比例约为2.5∶1,雌鱼、雄鱼平均体重分别为121.88g、126.98g。雄亲鱼平均"胸鳍长/体长比"为15.71%,显著大于雌亲鱼的10.08%(P<0.001),并且雌、雄鱼之间数据不重叠。雌鱼背部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加鲫鱼脑垂体催产,雄鱼不使用催产素。人工授精后,将受精卵均匀地洒在孵化池内的网框上进行孵化,孵化水温18.5~22.5℃,受精约48~52h后破膜孵化。雌鱼每尾产卵量28.7g,平均每克卵数2 061粒,受精率82.98%,平均孵化率97.4%。2017年获得水花约7亿尾。  相似文献   

2.
亲鱼要血统纯正。但由于尼罗罗非鱼现在纯正的比较少,所以要选择体高、口和头小、可食部份多的鱼。雄鱼一公斤以上(2—3龄),雌鱼600克以上(2—3龄)。一公斤以上的雄鱼,每尾配雌鱼3—4尾。要生产10万尾鱼苗,就要平均体重800克的雌鱼250尾、平均体重一公斤的雄鱼60—80尾。  相似文献   

3.
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真泥鳅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舟山群岛采集体长7.1~18.7 cm、体重3.2~55.6 g的野生泥鳅样本,依据侧线鳞数目初步分出127尾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ns dubryanus)和136尾真泥鳅(Misguruns anguilliaudatuses)。按体长段分组,分别记录两种泥鳅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口须长、头长等数据,统计分析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口须长/头长几组数据,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7±0.10)倍,真泥鳅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84±0.12)倍。大鳞副泥鳅和真泥鳅口须长/头长分别为1.05±0.11,0.54±0.11。尾柄长/尾柄高口须长/头长在两种泥鳅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Pelteobagrus vachelli♂×P.fulvidraco♀)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对509尾杂交黄颡鱼11项计量性状(体长、全长、头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体厚、吻长、眼径、眼间距和体质量)及11项标准化性状(肥满度、体长/头长、眼径/吻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体长/尾柄长、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长/全长)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雌雄判别方程式。主成分分析显示,杂交黄颡鱼的主要形态指标可以分为整体框架轮廓指标、肥瘦程度、眼间距特征、头部特征、尾部特征和身体前部T型结构特征6个方面,累积贡献率达76.36%。散点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体质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与判别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将326尾2龄杂交黄颡鱼和183尾3龄杂交黄颡鱼的11项计量性状与11项标准化性状逐步剔除,筛选出关于2龄鱼群体的全长、体长、体高、体质量、体长/体高、头长/眼径、体高/体厚和体长/全长8个变量,3龄鱼群体的全长和体质量2个变量,分别建立起性别判别函数。通过将数据代回方程中检验可得出2龄鱼综合正确率87.0%、3龄鱼综合正确率84.2%。t-检验结果显示,雌雄杂交黄颡鱼的主要差异集中在肥满度及外部轮廓指标上,雄鱼较雌鱼体型更宽、更长。上述差异性状和雌雄判别方程式可为杂交黄颡鱼性别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2011-2012年在乌江思南江段采集454尾(雌性298尾,雄性109尾,性别不辨47尾)泉水鱼(Pseudogyrincheilus procheilus),以鳞片作为材料对年龄进行鉴定,利用软件FISAT-II处理体长与年龄数据,对其生长方程、生长拐点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泉水鱼鳞片为圆鳞,年轮主要表现为普通切割型与普通疏密型;年龄组成为1~4龄,其中以2~3龄为主;1~4龄,体长增长率为47.4%,雌性体长增长率达50.4%,雄性体长增长率为35.0%,体重增长率为438.5%,雌性体重增长率为485.1%,雄性体重增长率为275.9%;体重(W)与体长(L)呈幂指数关系:W=2×10-6L3.4784(R2=0.8824),雌鱼为:W=3×10-6L3.4002(R2=0.8505),雄鱼为:W=2×10-5L3.019(R2=0.8112);体长(L)和鳞径(S)呈幂函数相关:L=92.597S0.5458;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渐进体长L∞=278.10 mm,生长系数k=0.22,t0=-1.80;雌鱼各参数为:L∞=355.01 mm,k=0.14,t0=-2.38;雄鱼各参数为:L∞=224.04 mm,k=0.32,t0=-1.72,雄鱼达到渐进体长的速度比雌鱼要快得多;体长生长速度和加速度不具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生长加速度始终为负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体重生长速度和加速度都具有拐点,拐点年龄ti=3.87,拐点体长Li=198.22 mm,拐点体重Wi=195.59 g。结合泉水鱼生长拐点年龄和性成熟年龄,为保护乌江思南泉水鱼资源,建议以180 mm为最小捕捞个体的体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检测分析黑龙江和长江地区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群体的主要生物学特征、生长性能、生化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长江群体后代鳞被分离较大;全长/体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体长/头长、体长/头高、头长/头高、尾柄长/尾柄高等可量性状差异显著。黑龙江群体较长江群体在1龄鱼阶段具有生长优势,2龄鱼生长无明显差异。2个群体1龄和2龄鱼的成活率无明显差异。测量不同酶在不同组织中的活性,结果发现长江散鳞镜鲤与黑龙江散鳞镜鲤在酯酶和乙醇脱氢酶的谱带活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淀粉酶、超氧化歧化酶、苹果酸脱氢酶及其他酶的带型和活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2011年9月,在北江采集鲂(Megalobrama skolkovii)样本326尾,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进行年龄与生长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鲂渔获物由2~7龄组成,3~5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渔获总量的87.42%;优势组体长为190~270 mm,占渔获物的44.79%;体质量集中在100~800 g,占渔获物的70.25%。体长鳞径呈线性相关,雌鱼:L=44.281R+16.927;雄鱼:L=41.483R+23.732。体长体质量呈现幂函数关系,雌鱼:W=4×10-5L2.950 2,雄鱼:W=5×10-5L2.871 7,生长均属于等速生长型。北江鲂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方程,雌鱼:Lt=480.52(1-e-0.234 3(t+0.239 5)),雄鱼:Lt=462.05(1-e-0.235 1(t+0.306 2));雌鱼:Wt=3052.92(1-e-0.234 3(t+0.239 5))2.950 2,雄鱼:Wt=2400.78(1-e-0.235 1(t+0.306 2))2.871 7,雌鱼生长快于雄鱼,且寿命更长。研究认为:北江鲂资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为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限定捕捞规格为300 mm(700 g)以上。  相似文献   

8.
相同室外网箱养殖条件下,比较白鲫自交F_1及其与散鳞镜鲤、黑龙江野鲤、禾花鲤和兴国红鲤四种鲤鱼杂交F_1鱼苗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全长/体长、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头高等可量性状参数比值差异显著,可作为几者之间形态区别主要参数。其中白鲫(♀)×黑龙江野鲤(♂)的全长为体长的1.64倍,体长为体高的3.00倍,为头长的3.50倍,为尾柄宽的7.68倍,尾柄长为尾柄宽的1.48倍。各方面指标显著优于其他组别。从数据可以看出白鲫(♀)×黑龙江野鲤(♂)体略高,头略短,尾柄略窄长,体型较修长,表明该杂交组合鲫鱼体长体重增长率方面都显著优于其他组合,体型合适。  相似文献   

9.
<正>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成鱼身体侧扁有紫灰色金属光泽,胸鳍淡黄透明,尾鳍淡灰接近透明有斑点,体色可以随环境的不同而改变。1亲鱼筛选雄鱼雌鱼均在1龄期性成熟,雌鱼的体长通常在1820cm,雄鱼体长通常在20cm左右,雌鱼体重约在30020cm,雄鱼体长通常在20cm左右,雌鱼体重约在300500g,雄鱼体重约在400500g,雄鱼体重约在400600g,这时的鱼可以作为亲鱼配种,雌鱼性腺一年成熟多次,是多次产卵型鱼类,受精为自然交配受  相似文献   

10.
半滑舌鳎快速生长及高雌性家系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查明半滑舌鳎不同家系雌、雄鱼遗传和生理性别比例及其与生长速率的关系,并试图筛选出生理雌鱼比例高且生长快的家系,实验首先建立了22个半滑舌鳎家系,并进行同池养殖以比较生长性能,再选取5个正常雄鱼家系和5个伪雄鱼家系进行遗传性别和生理性别测定.结果发现,不同家系鱼苗不仅生长速度差异显著,而且雌雄比例差异也很显著.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2个(家系16号和61号),其相对增重率分别为0.81和0.56 g/d;筛选出生长较快的家系4个(家系21、28、57和63号),其相对增重率为0.48 ~0.53 g/d;筛选出生长速度一般的家系12个,生长慢速家系4个.所检测的5个正常雄鱼(ZZ类型)家系的遗传雌鱼比例平均为51.87%,生理雌鱼比例平均为42.94%,遗传雌鱼转化为生理雄鱼的比例平均为14.08%.相反,检测的5个伪雄鱼(ZW类型)家系的遗传雌鱼比例平均为49.34%,生理雌鱼比例平均为4.45%,遗传雌鱼转化为生理雄鱼的比例平均为91.41%.实验发现半滑舌鳎不同家系在雌、雄生理性别比例上存在明显差异;伪雄鱼后代中的遗传雌鱼更容易转化为伪雄鱼,增加养殖群体中生理雄鱼的数量.研究表明,通过家系选育可以筛选出雌性比例高、生长速度快的半滑舌鳎家系.  相似文献   

11.
对翘嘴鳜♀×斑鳜♂(Siniperca chuatsi♀×S.scherzeri♂)杂交子一代和翘嘴鳜在0.3月龄、2月龄、7月龄和11月龄时的体重、体长和体高进行测量,从变异系数、杂种优势率、相对/绝对生长率、体重与体长的幂函数曲线以及肥满度5方面,对杂交子一代和母本翘嘴鳜的生长速度和杂种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月龄时杂交子一代的体重(300.4 g±118.2 g)与翘嘴鳜(305.2 g±82.5 g)差异不显著,且在7月龄时体重、体长和体高的月相对生长率(280.13%,25.30%和27.55%)比翘嘴鳜显著增高(89.62%,15.90%和12.72%);在0.3月龄和11月龄时体长的超亲杂种优势率分别为2.48%和0.91%;11月龄时杂交子一代的体重(540.88 g±173.66 g)显著低于与翘嘴鳜(624.45 g±154.11g)(P0.05);杂交子一代和翘嘴鳜体重与体长关系幂函数生长方程的决定性指数R2(0.992和0.995)、条件因子a(0.059和0.058)和异速生长因子b(2.722和2.740)在数值上非常接近。结论认为,尽管在总体生长速度上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较母本翘嘴鳜略慢,但其早期的生长趋势与翘嘴鳜相似,并在体重与体长的生长关系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杂交子一代遗传了母本翘嘴鳜的快速生长性能,并在体长性状上显现出一定的超亲杂种优势。本研究通过分析养殖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的生长速度,探讨杂交子一代的早期生长趋势及其杂种优势,旨在为杂交子一代的规模化人工养殖和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组成、生长、死亡特征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6年6月~2008年11月从广西北海,广东江洪、企水,海南东方、三亚等五个港口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随机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的组成、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齿蛇鲻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雌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04.3~398.0 mm,平均叉长215.4±62.9 mm;体重范围8.0~809.0 g,平均体重121.2±122.8 g;雄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22.7~345.0 mm,平均叉长211.1±45.9 mm;体重范围13.3~434.5 g,平均体重101.1±72.6 g。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全年各月渔获量中雌性个体均多于雄性个体,雌、雄性比约为1.79∶1,周年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各月性比波动于1.29∶1~3.68∶1;雌、雄个体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但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进入性成熟季节的时间稍早;雌、雄群体的生长特性差异明显,生长参数K值分别为0.44 a-1和0.53 a-1,体重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2.41和1.97;雌、雄群体的死亡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总死亡系数分别为2.73和3.01,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89和1.04。  相似文献   

13.
内壳是头足类生长信息的载体,对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研究有重要意义。根据2019年9-10月在东印度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样本,研究鸢乌贼内壳的生长纹变化,探讨鸢乌贼的内壳长度与胴长和体重关系以及鸢乌贼不同群体、不同胴长组、不同成熟度和不同性别之间的生长特性及其差异。结果显示,鸢乌贼内壳与胴长呈线性关系,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胴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中型群和微型群鸢乌贼之间生长率差异显著。鸢乌贼生长率呈现随胴长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中型群未成熟的鸢乌贼生长率大于成熟的鸢乌贼,微型群鸢乌贼生长率的成熟度差异不明显。中型群鸢乌贼雌性生长率大于雄性,微型群鸢乌贼生长率的性别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内壳长度与体重的拟合度高于胴长与体重的拟合度,所以内壳长度较于胴长更适合作为生长关系分析的指标。高胴长组鸢乌贼的生长率高于低胴长组,这或许是高胴长组的鸢乌贼在食物竞争中占据优势,且本研究的鸢乌贼样品,处于胴长快速生长阶段,尚未达到最大生长体型。中型群鸢乌贼生长率更高,使得中型群和微型群鸢乌贼生长率差异显著。中型群鸢乌贼进入成熟期后,性腺发育导致成熟期鸢乌贼的生长率下降。中型群雄性鸢乌贼的早熟现象导致其生长率低于雌性。微型群鸢乌贼的生长周期较短和生长速率较低,使得其生长率在成熟度间和性别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生长规律和雌雄差异,本研究对1~6月龄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各生长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Logistic模型分别拟合三疣梭子蟹的体重(BW)、体长(BL)、体高(BH)、全甲宽(FCW)、甲宽(CW)、大螯长节长(MLC)、大螯不动指长(FFLC)、第一步足长节长(MLFP)等8个形态性状的生长特征。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雌性和雄性的生长存在差异,早期雄性生长较快,后期雌性生长较快,而雌雄混合分析介于二者之间。三疣梭子蟹各生长性状的Logistic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除雌性MLC和MLFP以及雌雄混合分析的MLFP之外,其余性状R2均达到0.990以上;雌性和雄性体质量的极限生长值分别为290.27和195.91g,快速生长区间分别为2.74~5.10月龄和2.33~4.14月龄,拐点分别为3.92和3.24月龄。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的生长过程均符合“慢-快-慢”的特征,雄性比雌性更早进入快速生长期,但是快速生长期的持续时间不及雌性。本研究对三疣梭子蟹不同生长指标的规律特征,以及各指标在混合养殖条件下雌性和雄性的优势阶段进行了研究,为实现三疣...  相似文献   

15.
绰斯甲河大渡裸裂尻鱼的年龄与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绰斯甲河流域大渡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chengi)的微耳石和脊椎骨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进行了年龄鉴定,并比较了两种年龄鉴定材料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微耳石更适合于年龄鉴定。同时,以微耳石磨片为年龄鉴定和生长推算材料,对大渡裸裂尻鱼种群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年龄组内雌鱼个体显著大于雄鱼。雌、雄鱼体重与体长表现为异速生长:W♂=0.024 5×L2.793 4,W♀=0.021 3×L2.859 3。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雌鱼Lt=32.319×[1-e-0.087×(t+4.024)],Wt=439.165×[1-e-0.087(t+4.024)]2.859 3;雄鱼Lt=23.195×[1-e-0.213×(t-1.008)],Wt=169.307 2×[1-e-0.213×(t-1.008)]2.793 4。雌、雄鱼的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8.1龄和6.0龄,对应的雌鱼体长和体重为L=21.06 cm,W=129.12 g;对应的雄鱼的体长和体重为L=15.18 cm,W=51.85 g。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翘嘴红鲌(Eryg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2016年3月采集了67尾翘嘴红鲌,对其全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宽/体长、尾柄长/体长、尾柄高/体长、眼间距/头长、头高/头长、头宽/头长、吻长/头长和丰满度10项标准化比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了雌雄判别方程式。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翘嘴红鲌主要形态指标可分为肥瘦程度特征、躯干部特征、尾部特征和头部特征4个方面。散布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尾部形态上存在差异,同判别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逐步判别法从67尾翘嘴红鲌的10项标准化性状中筛选出体高/体长、体宽/体长、尾柄高/体长和丰满度4个比例性状,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对群体识别正确率达91.0%。经T检验,除体高/体长外,其他3个比例性状在两性群体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明雌性相较于雄性体型较宽、较丰满,但尾柄较矮。上述差异性状及雌雄判别方程式可为翘嘴红鲌性别的鉴定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翘嘴鳜不同月龄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早期阶段形态性状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特征, 并判定其最佳生长季节体格与月龄的关系, 采用主成分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2~6月龄翘嘴鳜的全长、体长、体高、头长、眼径、尾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质量等9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翘嘴鳜各月龄各性状间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各月龄体质量、全长、体长和体高之间显著相关, 眼径与其他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较小; 各月龄第一主成分始终指向翘嘴鳜的生长发育情况, 第二主成分有所不同, 2~4月龄指向眼睛发育情况, 56月龄分别指向头部发育和尾部发育情况。通过建立判别式来判断错过最佳生长季节翘嘴鳜的体格与大小相符的月龄, 判别结果表明, 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8.87%翘嘴鳜早期阶段的体长(L)–体质量(W)关系式为: W=2.58×10–2L2.9985(R2=0.994), 表明翘嘴鳜早期生长属于等速生长。本研究证明了体质量、体长和体高是影响翘嘴鳜早期生长阶段最重要的性状指标, 建立了翘嘴鳜早期生长阶段的判别式, 发现了翘嘴鳜早期生长阶段为等速生长, 为翘嘴鳜早期生长阶段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18.
大菱鲆选育家系雌、雄群体的生长发育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和体质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9~33月龄大菱鲆雌、雄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型的动态变化及生长性能差异进行了比较。大菱鲆雌、雄群体形态比较结果显示,雌、雄群体的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在不同发育阶段呈现特有的变化,但在雌、雄群体间,除33月龄的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3项指标在不同阶段没有差异或差异不显著,即可以认为,对于统计初始体质量相同或相近的大菱鲆雌、雄群体,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3个形态比例指标是随发育时间序列同步变化。基于Logistic模型对大菱鲆雌、雄群体生长性能的比较结果显示,雌性群体的拐点月龄、拐点体质量和最大月增重均大于雄性群体;对于雌性和雄性群体的瞬时增长率,除在9~13月龄雌性群体稍低于雄性群体外,13~33月龄的雌性群体均高于雄性群体,且随着生长发育和体质量差异的增大,雌、雄瞬时增长率的差异也呈增大趋势;雄性群体进入快速生长期的始速点和进入缓慢生长期的终速点均比雌性群体提前,雄性群体的快速生长期时间区间长度小于雌性群体,其对应的体质量区间长度也小于雌性群体,雌性群体在快速生长期的月增重显著高于雄性群体。研究表明,大菱鲆雌、雄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生长差异,而形态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4年6—7月和10—11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两航次采集的秋刀鱼样本,分析其性别比例、体长和体质量组成、摄食等级,以探究其生长、性腺及繁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增大,秋刀鱼雌性比例逐渐降低,雄性占比升高;6、7月雌、雄样本优势体长组与体质量组范围均较10、11月小;体长和体质量关系中,秋刀鱼雌性生长系数为3.24,雄性为2.82;各月样本胃饱满度以1级为主,F检验表明,除0级外,4个月内各摄食等级间呈显著差异(P<0.01);秋刀鱼雌、雄样本性腺发育以Ⅱ期为主,各性腺等级间差异不显著(P>0.05),雌性性腺指数在Ⅱ、Ⅲ、Ⅳ期内大于雄性,Ⅴ、Ⅵ期内相反,逻辑斯蒂方程表明,秋刀鱼50%性成熟体长雌性为284.7 mm,雄性为267.4 mm;雌性秋刀鱼绝对繁殖力为1032~17 708粒/尾,平均值为(5522±3196)粒/尾,绝对繁殖力高的个体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280~320 mm、110~150 g。  相似文献   

20.
李楠  方舟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21,45(6):887-898
剑尖枪乌贼为东海重要经济枪乌贼资源之一,研究其产卵群体的组成、年龄与生长规律是了解其生活史的基础。实验根据2017年和2018年的9月至翌年3月拖网采集的东海剑尖枪乌贼样本,通过耳石日龄信息研究其群体组成及其生长规律的性别及年间差异。结果发现,胴长和体质量组成年间存在差异,而性别间差异不显著。通过读取耳石日龄进行逆推算发现,2年优势日龄组均为190~220 d,雄性日龄组成存在年间差异,逆推算结果显示,孵化高峰期为3—5月和8月,春、夏产卵群体为优势群体。春季产卵群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以Logistic曲线拟合最佳,夏季产卵群体分别以von-Bertalanffy和Logistic曲线拟合最佳。在180~270 d内,春季产卵群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速率快于夏季产卵群体,240 d后雄性个体的胴长生长速率快于雌性,而体质量生长速率慢于雌性。春季产卵群体的初次性成熟日龄小于夏季产卵群体,并且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日龄小于雌性。研究表明,不同年份存在不同产卵群体,且不同性别间的生长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