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云南省丽江市涛源乡水稻超高产条件下,探讨不同移栽密度对水稻生育状况及产量的影响,明确超高产条件下水稻的合理移栽密度,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的目的,进而为水稻超高产条件下精确定量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文波  余欣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85-185,205
通过对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抗病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移栽密度不是水稻稻瘟病发生的主要诱发因子,而是水稻产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水稻不同移栽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水稻移栽密度不高已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的瓶颈之一,为探索旱育秧不同移栽密度条件下的苗情动态及产量结构,为大面积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区农技站的要求,我镇进行了旱育秧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研究贵州省遵义县海拔900 m地区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移栽4.50 ̄5.2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到9.870 ̄10.280t/hm2。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超级杂交晚稻H优5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对双季晚稻生育期、分蘖动态、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水稻植株全生育期有所缩短。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水稻植株的群体茎蘖数和有效穗均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但茎蘖成穗率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洞庭湖平原区,双季晚稻移栽密度以23.3cm×13.3cm,基本苗150万/hm2为宜,能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生物有机肥及水稻移栽密度对松粳16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基施旺生物有机肥为生物有机肥,研究生物有机肥及水稻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而中密处理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低密处理利于提高水稻穗粒数,在F3M3处理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以迟熟中粳淮稻5号为材料进行机插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密度能使单株生产力增强,提高单株成穗数和单株经济产量,穗型增大,穗长增加,穗粒数增多,粒重和结实率也增加,茎秆矮壮,抗倒伏能力增强,群体茎蘖消长较为缓和,成穗率升高.但也存在着茎蘖数量不足,群体LAL和生物产量积累较少,最后成穗数不足等特征.综合来看,机插水稻淮稻5号以移栽密度组合A3B3群个体矛盾协调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穴盘苗与裸根苗移栽杂交棉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特征。[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对穴盘苗与裸根苗移栽杂交棉设置5个密度处理,结合其产量特征进行模型拟合和图表分析。[结果]密度对2种方式的移栽棉个体产量性状均可以很好地用函数模型表示;裸根苗移栽棉叶枝产量较穴盘移栽苗高,2年结果均表现出随密度增加裸根苗产量高于穴盘苗。[结论]穴盘移栽苗的生长竞争效应大于裸根苗移栽棉。从节本增效角度出发,裸根苗移栽更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吉泰盆地早稻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密度对水稻的分蘖、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很大,适宜的密度可以构建良好的群体,31.5、36、27万蔸/hm2的产量分别达8442、8202和8073kg/hm2。吉泰盆地早稻移栽适宜密度为30-33万蔸/hm2。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免耕直播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免耕直播2种种植方式和4种不同密度的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表明:水稻免耕直播不同种植方式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宽行窄株较宽窄行好;由于水稻免耕直播产量整体较常规育苗移栽差,但本试验1.6万窝/66m^2、宽行窄株免耕直播产量较常规育苗移栽高2.99%.即通过合理密度和宽行窄株的播种方式可使得产量与常规育苗移栽持平或略高;低密度的秧苗素质略好,病害发生略轻,经济性状却以1.6万窝/667m^2密度、宽行窄株的免耕直播和常规育苗移栽较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中熟中粳品种徐稻 3 号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地区徐稻3号的适宜播期范围为5月5日-25日、适宜栽插密度为 3.33×105穴 /hm2,在此条件下可获得适宜穗数和较大的穗型以及较高的产量,且各项稻米品质指标值较好.  相似文献   

12.
棉花育苗移栽不同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育苗移栽是一项新的植棉技术,通过对同一栽培条件下不同育苗方式、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下的试验,了解棉花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适应性,探索出育苗方式、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为今后大面积育苗移栽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秧龄和密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及其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用较少次数试验实现对较多水平的考察,主要研究水稻秧苗移栽时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分析了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影响的差异,建立了水稻品种98-122产量与秧龄和密度的二次回归模型。根据回归模型求出了获得最高产量时,秧龄和密度的取值。  相似文献   

14.
翟超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54-12856
[目的]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方法]以早熟晚粳“武运粳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秧龄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太湖农区“武运粳19号”的适宜秧龄范围为15 ~ 18 d、适宜栽插密度为23.85万~33.30万/hm2,在此条件下可获得适宜穗数、较大的穗型以及较高的产量,且各项稻米品质指标较好.[结论]18 d的秧龄、33.30万穴的移栽密度为最优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使水稻生长受抑进而使产量下降,但这种影响是否因不同栽培条件而异尚不清楚.2011年依托先进的稻田臭氧FACE( Free Air gas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技术平台,以汕优63为供试材料,臭氧设置大气臭氧浓度(Ambient)和高臭氧浓度(比Ambient高50%),秧苗素质设置弱苗(移栽时无分蘖)和壮苗(移栽时带两个分蘖),移栽密度设置低密度(16穴/m2)、中密度(24穴/m2)和高密度(32穴/m2),研究不同秧苗素质和移栽密度条件下臭氧胁迫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臭氧使水稻结实期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明显下降,但胞间CO2浓度和叶温无显著变化.高浓度臭氧对水稻拔节前物质生产量没有影响,但使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物质生产量平均分别降低13%和29%,进而使成熟期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显著下降.方差分析表明,臭氧与秧苗素质间没有互作效应,但臭氧与移栽密度的互作对最终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以上结果表明,臭氧胁迫使水稻生长后期光合受阻,导致物质生产和产量显著下降;适当增加移栽密度可能会减少臭氧胁迫下水稻产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栽插密度下水稻深两优5814的产量、苗蘖、穗粒性状,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对移栽密度要求不高,移栽密度以33.0cm×19.8 cm、29.7 cm×26.4 cm产量最高,以为深两优5814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密度对山西蒙古黄芪种子种苗出苗情况及蒙古黄芪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山西蒙古黄芪种子育苗密度及种苗移栽密度。[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蒙古黄芪种子育苗密度分3种方式(60、75、90 kg/hm2),蒙古黄芪一年生种苗移栽密度分3种方式(8 cm×25 cm、12 cm×25 cm、15 cm×25 cm),研究不同密度对山西蒙古黄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得出山西蒙古黄芪种子最适宜育苗密度和种苗最佳移栽密度。[结果]蒙古黄芪种子育苗密度试验得出,60 kg/hm2密度最好,其种苗株高为16.10 cm,茎粗1.50 mm,功能叶片数16.93个,主根长27.34 cm,根粗为4.35 cm;蒙古黄芪种苗移栽密度试验得出,12 cm×25 cm移栽密度最佳,其出苗率为90.67%,与8 cm×25 cm和15 cm×25 cm移栽密度相比,其一年生和二年生蒙古黄芪根系生长指标及种子药材产量相比均有所提高。[结论]山西蒙古黄芪种子的最佳育苗密度为60 kg/hm2,山西蒙古黄芪种苗的最佳移栽密度...  相似文献   

18.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应用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为15.3株/m2到6.9株/m2。产量以密度15.3株/m2最高,比对照增产10%,主要表现在增粒增产。移栽密度显著影响产量和每穗实粒数(R12=0.9917,R32=0.9339)。水稻强化栽培各处理密度之间比较,产量随移栽密度的下降而下降,主要是由于单株分蘖和有效穗的增加,导致平均穗型变小。单株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与移栽密度成显著的相关(R82=0.9594,R92=0.9506)。因此,在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时应重视适宜移栽密度的选择及综合技术配套。  相似文献   

19.
水稻钵盘育苗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使用不同孔数的钵盘,采取不同播种密度水稻育苗对比试验,探索水稻育苗最佳播种密度,提高秧苗素质,解决因秧苗素质不好,移栽后返青慢、易受除草剂药害等问题,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结果表明,使用352孔的钵盘,每孔播2粒催芽种子,育出的水稻秧苗素质最好,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产量最高,可增产1 265kg/hm2,提高经济效益2 277元/hm2。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盐丰47不同插秧密度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秧苗在壮秧超稀植栽培30cm×15cm条件下。每穴基本苗3株为理想的插秧密度.水稻产量高。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