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AA)对马尾松、湿地松赤枯病流行动态与气象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湿地松赤枯病的流行与林间的温度、降水量关联度极大。马尾松赤枯病流行动态与气象的关联度依次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温湿比〉降水量〉雨湿比〉日照〉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孢子量;湿地松赤枯病关联度最低气温〉平均气湿〉相对湿度〉最高气温〉降水量〉温湿比〉雨湿比〉孢子量。马尾松、湿地松赤枯病病原菌孢子飞  相似文献   

2.
<正> 湿地松(pinis elliottii Engelma nn)、火炬松(p. taeda Linnaeus)和加勒比松(p. caribaea Morelet)在各地引种后,发生了一些病害.这三种国外松的苗期主要有猝倒病、叶枯病、茎腐病和黄化病;幼林主要有溢脂病、梢桔病、褐斑病和赤枯病.现将调查观察情况并参考有关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以来,在湖北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主要分布在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京山、咸宁、崇阳、鄂州、阳新、红安、襄樊等县市。病害发生而积占各地火炬松和湿地松面积的20-50%,发病株率28. 6-100%,病梢率7. 7-96. 0%。轻病林分林木生长势下降,重病林分林木成片死亡或濒于死亡。乃我省发展国外松生产的主要障碍。病害症状表现主要有梢枯、溃疡、枯针等三种类型。梢枯为其典型症状。经多次采集病梢,反复镜检、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证实在我省导致火炬松和湿地松梢枯病的病原菌与有关文献报道的 DiplodiaPinea(Desm.)Kickx 类似。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梢和病针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分生孢子大量散发,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病害发生与降雨量成正比关系,在林木生长抽梢期的4-9月,降雨多的年份病害发生较重,在降雨少的年份,病害发生较轻。在石灰岩、流纹岩、片麻岩发育成的土壤上生长的林分发病较第四纪粘土上的林分重。火炬松发病普遍较湿地松重。  相似文献   

4.
1975年我场营造湿地松7,400亩,现长势良好。但近年连续遭受赤枯病危害。1980年春全林发病率77.1%。从1980年起,我们采用小区试验与大面积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用“741”烟剂防治效果显著,基本上控制了此病的蔓延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落羽杉大量栽植,加之气候条件及栽植技术等原因,落羽杉赤枯病逐渐成为危害落羽杉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筛选落羽杉赤枯病有效防治药剂,选用6种药剂,通过室内测试和室外药效测定,研究了6种药剂的抑菌率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均能够对落羽杉赤枯病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30% 苯甲·丙环唑抑菌率最高,防治效果最好,稀释5...  相似文献   

6.
粤北地区杉木真菌性病害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粤北地区 ( 小坑林场、龙山林场、大坑山林场 )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真菌性病害进行全面调查,共采集 86 份标本,分离病组织获得菌株 162 份,主要归属于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腐皮壳属(Diaporthe)、镰刀菌属(Fusarium)、黑孢菌属(Nigrospora)、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叶点霉属(Phyllosticta)以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等。根据病害症状粤北地区主要杉木病害包括:杉木立枯病、杉木炭疽病、杉木溃疡病、杉木顶枯病、杉木梢枯病、杉木赤枯病、杉木球果坏死。各林场杉木林中,杉木炭疽病普遍发生、分布广;种子园中杉木球果病害危害严重,直接影响球果的产量和质量;在大坑山林场 4-5 年生的林分中,杉木顶枯病大面积发生,但在其它地区少有发生;此外,杉木溃疡病、杉木赤枯病和杉木立枯病在个别无性系或者苗圃中零星发生,但危害较轻。  相似文献   

7.
湿地松枯梢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湿地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近年来陕西省安康、汉中、西安等地、市的一些县广为引种,长势很好,但自1983年以来,在安康县境内引种的5年生湿地松上,发生了一种危险性的传染病一湿地松枯梢病,造成幼树大量枯梢,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有碍于引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松枯梢病[Diplodia.pinea(Desm.)kickx.]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国外对该病的研究较多,国内只对樟子松枯梢病有较系统的研究。湿地松枯梢病未见有报道。为此,于  相似文献   

8.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是四十年代我省从鄂西引进新发现的绿化造林树种。它有适应性强、生长快、干形直、树形优美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是一种良好的绿化树种。惟易感染赤枯病(Pestalotia funerea Desm)是其一大弱点。根据1984年在省内七个县调查,感病指数为24.0—81.0,病株与健康株材积生长有明显差异,健壮株年高生长50—80厘米,粗生长1—2厘米;而病株年高生长10—20厘米,粗生长仅0.1—0.2厘米。1984—1986年,我们对水杉赤枯病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病害分布与危害 1981年,在森林病虫普查时,苏州地区发现有些水杉感染赤枯病。1984年调查,仪征、江都、太仓、吴县、东台、大丰、射阳等县,水杉赤枯病普遍发生,发生面积占各地水杉面积的20—50%,发病率为24.1—100%(表1)。感病轻的植株生长缓慢,较重的形成“小老树”,少数濒临死亡。调查中,  相似文献   

9.
湿地松针叶病害与土壤养分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分析23决标准地基础数据,采用Fisher准则下的多元线性判别函数的计算方法,对湿地松植株感病指数与土壤属性因子进行判别分析和相关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探讨论证。通过施肥效应试验检验,结果表明:湿地松叶部病害(主要是褐斑病和赤枯病)与土壤养分条件的多无线性判别函数公式可以预测湿地松是否感病及感病程度,R值越大,感病越轻;湿地松叶部病害的关键土壤因子是K%含量及全N/全K比值大小,病害感病指数与全K%含量呈负相关,与全N/全K比值呈正相关;施用钾肥对抑制病菌生长发育、减轻病害有一定效果,而施用氮肥过多,会导致病害加剧。  相似文献   

10.
杉苗的主要病害有猝倒病和赤枯病。在四、五月的霉雨季节,苗木刚出土,易感染猝倒病,感病后茎基部和根部腐烂,最后猝倒死亡。5月至8月气温较高时期,杉苗容易发生赤枯病,发病初期,杉苗顶部幼嫩针叶变黄,产生褐色斑;后期病斑扩展至整个顶梢而造成枯  相似文献   

11.
1996年国家林业局重新确定的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共有35种,目前广西分布的有9种,即肉桂枝枯病、松针褐斑病、板栗疫病、柑桔溃疡病、桉树焦枯病、双条衫天牛、柳编蛾、锈色粒肩天牛及黄斑星天牛等,其中肉桂枝枯病的危害较严重。 但是,分布于省外的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如松材线虫病、毛竹枯梢病、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蛤、美国白蛾及日本松干蚧,对林木危害却相当严重,对我区构成很大威胁。特别是广东省现有分布的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和湿地松粉蚧危害严重,传播途径广,扩散蔓延速度快,防治困难,造成损失大。 我区与广东相…  相似文献   

12.
采用通过间伐措施对火炬松赤枯病、枯梢病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间伐措施对能减轻赤枯病、落叶病、赤落叶病和枯梢病危害,提高抗病能力,减少防治费用。  相似文献   

13.
水杉赤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探索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杉赤枯病cerospora sequciae EII.etEV.是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etcheng树木的1种真菌性主要病害。在武汉市水杉赤枯病发生较为普遍,一般造成水杉叶片脱落,树木早衰,病情逐年有明显的加重和个别地方开始死树,严重影响景观效果,并给我市水杉林地的健康生长及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在市、区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水杉赤枯病的发生及危害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在局部地段仍有发生,有的地段较为严重,在我区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市外环线等地的2侧和部分绿化林发病较重,病情呈上升趋势,一些公路和沟渠2侧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杉木苗期赤枯病,是由真菌中半知菌类的尾孢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病菌以鞭状的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传播,以菌丝危害苗木的枝叶,使苗木枯萎死亡。1974年以来,我县部分社队苗圃和国营林场的杉木苗圃,都发现杉苗受赤枯病  相似文献   

15.
一、造成危害的主要外来有害生物1.毛竹枯梢病1991年传入我省,分布在汝城县热水镇和三江口镇。通过1995年至1997年3年的综合治理工程,消灭了严重危害区和中等危害区,同时加强了对发生区病竹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工作,所以没有造成病害的扩散蔓延,对全省大面积毛竹危害的威胁目前不是很大。2.松针褐斑病1994年首次在江华县发现检疫对象。主要分布在江华、江永和靖州3县。主要寄主植物为湿地松。多发生在山区或山区与丘陵区的结合部。目前,全省主要流行区有12个县(市),偶然流行区有25个县(市),相对安全区有71个县(市)。3.猕猴桃溃疡病19…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析和定量评价林分因子对赤松赤枯病发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为昆嵛山赤松纯林的营林措施和赤枯病的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昆嵛山区域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34年)的赤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分密度、郁闭度、树高、枝下高、胸径和冠幅6个林分因子及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各项林分因子与赤松赤枯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得影响赤枯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结果】赤枯病在赤松林中普遍发生,发病样地占调查样地的96.3%。整体上,高密度林( 2 956 ~4 089株·hm -2 )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低密度林(688~1 822株·hm -2 )和中密度林(1 823~2 955株·hm -2 )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疏林(郁闭度<30%)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中疏林(郁闭度30%~70%)和密林(郁闭度> 70%)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胸径分组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分组值的增大而减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分密度对赤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 r =0.761, P < 0.01;r =0.748, P < 0.01);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也均受到郁闭度的极显著影响( r =0.509, P < 0.01;r =0.442, P < 0.01);二者与树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443, P < 0.01;r =-0.362, P < 0.01);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枝下高的增大而极显著减小( r =-0.460, P < 0.01;r =-0.419, P < 0.01);二者与胸径均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极显著( r =-0.425, P < 0.01;r =-0.373, P < 0.01);随着冠幅的增大,林木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降低( r =-0.345, P < 0.01;r =-0.381, P < 0.01)。冗余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赤枯病发生的贡献最大。【结论】松赤枯病在昆嵛山区域发生较普遍但不严重,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林分因子分组中均有差异,且均受各林分因子极显著影响。RDA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松赤枯病影响最显著,建议对昆嵛山区域赤松纯林赤枯病的防治工作要以重要因子为主要调控对象,进行合理修剪和间伐。  相似文献   

17.
国外松枯梢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松枯梢病系由松色二胞菌(Diplodia pinea)浸染所致。在石灰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火炬松和湿地松的梢部生长不良,松色二胞菌侵入后,易引起枯梢病。而在纲纹层和沉积层发育的第四纪粘土上,火炬松和湿地松生长良好,很少发生枯梢病。故应注意造林地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调查了陕西省平利县千家坪林区油松赤枯病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在调查的818.4hm^2油松人工林中,发病611hm^2,占74.4%。同时对赤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病的发生与树龄、海拔、坡向有一定的关系。在高海拔地区应该采取更新树种,低海拔地区进行疏伐和化学防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Disease based index,DBI)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与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赤松纯林中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方法】在林龄相对一致(34±2)年的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临时样地,筛选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建立关键林分因子与赤枯病病情指数的函数关系,选取最优模型作为主曲线;将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赤枯病病基指数曲线群,其自下而上依次表示不同的病基指数,即立地对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结果】1)基于森林病害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病基指数的概念。2)确定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的定量方法,它包含样地的设立、病情指数的调查、林分因子的调查、关键林分因子的筛选、基准点的确定、备选主曲线模型的建立、主曲线模型的确定和评价、主曲线的绘制及曲线群的建立共9个步骤。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林分密度是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依据所提定量方法建立主曲线方程:Q=65. 61/(1+e-0. 001 5 x+2. 32),决定系数R2=0. 519 8,说明拟合方程较可靠,用该模型预估赤松赤枯病的病情指数时,平均预估误差是5. 35%。4)将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曲线群,即建立定量评价体系。体系中的5条曲线自下而上分别表示为:Ⅰ为极轻病害发生,Ⅱ为轻度病害发生,Ⅲ为中度病害发生,Ⅳ为重度病害发生,Ⅴ为特重度病害发生。【结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模型和曲线群图可以定量评价赤松林的立地因子对赤枯病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可为赤松纯林合理、有效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将成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根据作者在“国外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查,并参阅有关文献,将湿地松和火炬松枯梢病的发病症状归纳为三大类型:干枯型枯梢病、流脂型枯梢病和综合型枯梢病。并对各大类型枯梢病发生特点作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