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水稻制种田母本粒黑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杂交水稻母本粒黑粉病病原苗的越冬,发病条件及防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在室内需7个月的休眠期方能萌发,存活期2a;在室外需6个月休眠期,存活期1a。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新育成的10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2个对照的稻粒黑粉病的田间调查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粒黑粉病发病较为普遍,但发病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感病性为3级的不育系(重感)1个,2级(中感)5个,1级(轻感)5个,0级(不感)1个。新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粒黑粉病发病程度比培矮64S(对照)显著减轻,但抗水稻粒黑粉病仍是今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3.
1989-1992年采用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研究了稻粒黑粉病发生与水秀授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已授粉后,制种稻粒黑粉病病粒率和侵染率随侵染时间的推迟而下降。授粉受精和病菌侵染基本同步时才能形成病粒。自花授粉对稻粒黑粉病有防御机制。病粒率,侵染率与恢复系花粉量呈负相关。不育系外露柱头增加的健粒数约为病粒的10倍。制种稻粒黑粉病的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
水稻粒黑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曾被列为我省的植物检疫对象,由于种子、稻谷及稻草的频繁调运,使水稻粒黑粉病成为了一种传播速度快、极易造成较大为害的新发病害。由于水稻粒黑粉病既降低水稻产量,还因为病粒上的黑粉粘在未发病种子谷壳表面,使谷壳颜色发  相似文献   

5.
丙环唑·苯醚甲环唑防治杂交制种稻粒黑粉病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黑粉病是杂交制种稻上的主要病害,直接危害谷粒,结实粒数减少,一般发病田块减产5%~10%,收获时病谷破裂散出的黑粉粘附在健谷表面,影响种子质量,降低产值。为寻求防治粒黑粉病的理想药剂,探讨其防治技术,有效减轻粒黑粉病的危害,提高杂交制种稻的经济效益,我们于2007年对新型高效复配杀菌剂丙环唑·苯醚甲环唑进行了防治杂交制种稻粒黑粉病的小区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葛东 《农村科技》2004,(6):23-24
新玉17号是生育期为85天左右的早熟玉米单交种,籽粒硬粒型白色,粗蛋白含量11.5%,粗脂肪5.43%,粗淀粉70.88%。高抗丝黑穗病、瘤黑粉病,无玉米螟发生,抗性强。平均667米^2产648千克,适应南疆复播,北疆冷凉山区也可种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水稻粒黑粉病发生规律的原因分析,提出其具体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8.
粒黑粉病是杂交制种稻上的主要病害,直接危害谷粒,结实粒数减少,一般发病田块减产5%~10%,收获时病谷破裂散出的黑粉粘附在健谷表面,影响种子质量,降低产值。为寻求防治粒黑粉病的理想药剂,探讨其防治技术,有效减轻  相似文献   

9.
随着气温的逐渐回暖,早稻播种工作已全面展开,做好春播期间的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健壮无病秧苗,是保障2005年早稻取得丰收的关键措施之一。近年来我省的稻瘟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稻曲病、苗瘟、粒黑粉病在部分稻区流行危害,特别是2004年的稻瘟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危害更是严重,各地必须认真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制种区普遍发生稻粒黑粉病,严重地影响了制种产量和质量。据调查稻粒黑粉病一般可导致制种减产10%~20%,严重的高达40%~50%,每年损失种子45~90吨。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我县杂交制种高产、优质、高效的一大重要障碍。目前制种农户对稻粒黑粉病的认识不足,防治意识较差,认为黑粉病防治不了,关键靠天气而不是喷药;因此防治水平较差,通常没有适时正确用药。现结合近年的调查和试验将该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治措施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粒黑粉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70年代后期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Tak)]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尤以杂交稻制种田危害更甚。一般年份病粒率为10~20%,重病田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与品质。我们于1989~1991年对杂交水稻粒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 一、病害的侵染来源 1.种子带菌:稻粒黑粉病粒后期吸水膨胀破裂,散出黑粉(病菌孢子),随风、雨或  相似文献   

12.
两优培九制种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亲本的特性、气候、栽培管理等方面分析了两优培九制种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原因 ,并提出了以杀灭菌源、定向栽培、正确喷施“92 0”和加大药剂防治力度等措施 ,来降低稻粒黑粉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2021,(9)
正近几年来,生长后期已经抽穗灌浆的晚稻,一些稻粒的颖壳会变褐色,有的颖壳上有白色的霉层;有的稻穗上有黑粒,不灌浆,一穗上少则一两粒,多则十几粒,一般在抽穗后2天左右出现。有人认为这是黑粉病。其实,出现这种长黑发霉情况不一定是稻粒黑粉病,要根据田间情况区别对待,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  相似文献   

14.
稻粒黑粉病俗称黑粒谷、乌米谷。该病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较多,尤其推广杂交稻以来,有加重的趋势,这在东北地区发生较多。由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年限加长,此病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主要危害稻穗,在杂交稻和制种田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15.
稻粒黑粉病(又称稻粒黑穗病、墨黑穗病、腥黑穗病)是水稻上常见的病害之一。一般发病较轻,每穗上的病粒数从1—2粒到3—5粒不等,10粒以上的情况极少见,也有偶尔剧烈暴发的,1953年四川万县大发生,病穗率达55%,病粒率达27%。1978年我区大发生,其为害程度是罕见的。特别是杂交稻制种田病害更为严重,个别地方造成毁灭性灾害。为了摸清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情  相似文献   

16.
在杂交水稻制种生产过程中,部分生长茂盛的制种田在抽穗扬花至成熟阶段,常常会发生倒伏。一旦发生倒伏,就会导致生产的种子空秕粒上升,黑粉病加重,穗上萌芽增多。  相似文献   

17.
国秀玲 《北京农业》2012,(30):16-17
近年来,由于早春低温干旱少雨,农民播种早及对玉米黑粉病认识不足和不采取防治措施等原因,使黑粉病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块发生较重。因此,根据玉米连作区黑粉病发病规律、症状及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无毒高脂膜对果树、蔬菜、棉花、麦类等作物上的某些真菌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高脂膜对水稻真菌病害的防效如何至今很少报道。为此,作者1988年使用无毒高脂膜对水稻纹枯病、叶黑粉病、叶鞘腐败病、粒黑粉病和叶尖枯病进行了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9.
正稻粒黑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稻粒黑粉病对制种田母本产量一般损失3%~5%成,重者80%以上。据调查成都地区一般年份损失产量10%左右,重发病年份一般损失20%以上。该病严重影响水稻制种高产、稳产和种子外观品质。1.发病症状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  相似文献   

20.
芦苇粒黑粉病(Ustilago phragmites Ling)、叶腥黑粉病(Tilletia nigrifaciens Langdon et Boughton)、穗腥黑粉病(Neovossia iowensis Hume et Hods)是发生在辽宁苇区芦苇上的三种黑粉病,国内外对该病菌的深入研究较少。我们通过冬孢子萌发试验证明,芦苇粒黑粉菌的冬孢子当年11月份已经成熟,在适当条件下即可萌发,而在山梨糖中的萌发率最高,在水中也有极个别孢子萌发,其它两种黑粉菌的冬孢子在糖液中较难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