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桑毛虫性信息素研究 Ⅲ.性诱测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我们自行研究合成的桑毛虫性信息素(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聚乙烯塑料诱芯进行桑毛虫发生期的测报,巳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发蛾进度与田间产卵进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性诱蛾量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田间成虫的实际发生情况.用性诱蛾量高峰日预测成虫的产卵高峰和次代幼虫的孵化高峰期,解决了性诱测报中预先无法估计50%发蛾高峰期的难题,这对指导测报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测报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的测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桑蛀虫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浦冠勤  谈忠兴 《蚕业科学》1992,18(3):159-163
采用大田性诱测定及触角电位测定技术,从八种合成样品中筛选出反3,顺13-十八碳双烯醇-1乙酸酯,对桑蛀虫雄蛾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触角电位响应,这一结构通过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的气相层析而得到确证。触角毛测定结果表明,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其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接受并作出的反应,通常在0.01μg就能引起敏感反应,且这种反应是专一的。性诱测报试验结果表明,性诱蛾量高峰日与全代发蛾50%高峰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性诱蛾量高峰日可作为蛾高峰期的指标发布虫情预报。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性诱剂对象山县柑橘园中的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进行了种群动态监测,同时研究了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位置及离橘园不同距离对性诱剂诱集柑橘潜叶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柑橘潜叶蛾虫量在8月开始迅速上升,8月12日达到最高峰,9月到10月间断出现4个小高峰,11月之后虫量很低;性诱捕装置所诱柑橘潜叶蛾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诱捕器的悬挂高度对性诱剂诱捕柑橘潜叶蛾的诱集量无显著影响;在树冠边缘和树冠中心悬挂诱捕器对性诱剂诱捕柑橘潜叶蛾也无显著影响;柑橘潜叶蛾性诱剂的有效诱捕距离应在20m范围之内,超过20m则诱虫效果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科学使用性诱剂可以有效控制象山县柑橘潜叶蛾的危害,为当地带来重要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正> 1983年人工合成了桑毛虫性信息素,1984年~1985年在江苏、浙江、广东等重点蚕区的六个测报站进行了桑毛虫性诱(性信息素)测报试验,1986~1987年在部分桑病虫测报站及有关单位应用性诱测报法进行了桑毛虫发生期的常规测报,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1986~1987年在各地的应用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采用色—质谱分析等方法,从桑毛虫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中测定出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具有最强的触角电位的响应,在大田生测试验中,100—200微克合成样品的诱蛾量可与雌蛾相当。因此,可用于桑毛虫的测报和防治试验。桑毛虫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在迄今所鉴定的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中,不但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而且作为异戊酸酯在毒蛾科中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林间试验是鉴定昆虫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林间活性试验不仅证明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的两个主要活性组分具有很强的诱蛾活性,而且证明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的次要活性组分对两个主要活性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成都地区草坪粘虫发生规律与测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2~2004年1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危害成都地区草坪的粘虫为外迁入的二代粘虫,其暴食期一般年份发生在7月中旬,最佳防治时期在7月上旬;诱蛾量和草把诱卵量与粘虫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草坪粘虫发生的测报因子,且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8.
成都地区草砰粘虫发生规律与测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2~2004年1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危害成都地区草坪的粘虫为外迁入的二代粘虫,其暴食期一般年份发生在7月中旬,最佳防治时期在7月上旬;诱蛾量和草把诱卵量与粘虫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草坪粘虫发生的测报因子,且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9.
桑螟对引诱剂和太阳能测报灯趋向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桑园内采用桑螟引诱剂和太阳能测报灯两种方法对桑螟进行诱杀试验,结果表明:引诱剂和太阳能测报灯对桑螟均具有诱杀效果,可降低桑园内桑螟虫口密度;且相同时间内,太阳能测报灯对桑螟的诱集数量多于引诱剂的诱集数量,而两种方法联合诱杀桑螟的效果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一方法的诱杀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0.
把斜蚊夜蛾性信息素诱芯,放入通用型昆虫诱捕器中,放置在桑园中,诱捕其雄蛾,加以扑杀,从而破坏其交配,最终达到防治目的。通过秋季实践,诱捕效果显著,获得成功,为今后病虫测报和防治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11.
应用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桑蛀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浦冠勤  缪桂芳 《蚕业科学》1997,23(4):193-196
性诱剂防治桑蛀虫试验结果表明,诱杀防治区的株受害率下降60.90%,枝受害率下降66.83%;迷向防治区的株受害率下降54.67%,枝受害率下降62.15%。性诱剂引诱蛾量高峰日可以代表发蛾高峰日,作出虫情预报。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利用性诱诱捕器在桑园田间不同高度诱捕桑螟雄蛾。结果表明:6月份前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2 m时诱虫量最高,效果最好。随桑树高度增加,当诱捕器低于树冠高度时,影响了诱芯中性信息素的扩散,从而导致诱虫量较少。因此6月份后,诱捕器高度为2 m时诱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桑毛虫性诱激素迷向法防治桑毛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我们利用合成桑毛虫性诱激素管,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桑毛虫试验。第一次于1988年7月15日在一代桑毛虫发生前,在一块面积为8亩、距其它桑园1000公尺的桑园中,将性诱管剪成一厘米长,用棉线穿孔,绑扎在桑树枝条的三分之一处,每隔10株一个。于8月24日和10月14日,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法  相似文献   

14.
程军 《饲料研究》2001,(9):34-34
在动物性饲料不足的情况下,采用黑光灯诱蛾喂养鳝鱼、美蛙等特种水产品的效果好,不仅可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来源,而且可节约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用黑光灯诱蛾,比用紫外线灯和白炽灯诱蛾好。尤其是白炽灯,光线过强,部分蛾、蚊等飞虫会躲避远离,起不到“诱”的作用;加之穿透性能差,也不能把远处的蛾、蚊等飞虫吸引过来。而黑光灯,光线柔和,波长适宜,能较好地吸引近处和远处的蛾、蚊等飞虫,作用比白炽灯、紫外线灯都显著。为了充分发挥黑光灯的诱蛾效果,最好采取安装双层黑光灯的方法。因为单层黑光灯挂低了,远处的蛾、蚊…  相似文献   

15.
<正> 随着蚕茧生产的不断发展,蚕种生产也不断扩大,制种期冷藏雄蛾的冷库容量常不敷需要,不同品种雄蛾同放一库又常引起品种混杂。鉴于这一情况,并根据中系品种雄蛾不耐冷藏的特点,我们对中系雄蛾利用方法问题进行了探讨。一、试验方法试验于1983~1987年进行,每次每区供试苏。与2·4A 雄蛾1000只,设新鲜雄蛾当天连续交配五次处理、新鲜雄蛾冷藏一天后再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测报灯对桑树害虫诱杀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太阳能测报灯对桑树害虫诱集应用试验,分析不同时期太阳能测报灯对害虫的诱杀效果及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太阳能测报灯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诱杀效果,其防治区的桑螟和斜纹夜蛾较无灯区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太阳能测报灯诱杀区减少了防治桑螟和斜纹夜蛾各1次,节约了植保总投入。  相似文献   

17.
柑桔潜叶蛾是柑桔以及部分芸香科植物上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害虫。本文回顾了有关柑桔潜叶蛾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从病原微生物、性诱剂、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寄生性天敌及捕食性天敌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柑桔潜叶蛾的持继综合治理提供生物防治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借助柑桔潜叶蛾性诱剂对四川省北部三个柑桔主产区的柑桔潜叶蛾进行了种群消长动态监测,同时研究了8种不同化学药剂对柑桔潜叶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川北地区,柑桔潜叶蛾一年发生约8代,世代重叠。7月中下旬开始柑桔潜叶蛾虫量急剧增多,8月13日到达第一个爆发高峰,11月之后虫量急剧减少;秋稍期药剂防治显示,15%茚虫威EC速效性最好,施药后3d平均防效高达91.5%,20%氯虫苯甲酰胺SC持效性最好,施药后7d平均防效高达93.1%,且保梢效果最好,平均保梢效果为90.8%。因此实际生产中,综合评估药剂速效性、持效性和保梢效果,建议优先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柑桔潜叶蛾,其次是15%茚虫威EC和20%丁硫克百威EC。为进一步降低后期药剂防治压力,减少越冬虫源,可以在6月初借助装有性诱剂的诱捕器进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不同性诱剂诱芯对湖南茶区茶毛虫和灰茶尺蠖的引诱效果,在湖南茶区田间分别进行不同厂家的茶毛虫诱芯(A、B、C)和灰茶尺蠖诱芯(D、E、F、G)诱捕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试验期3种茶毛虫诱芯在18 d平均每个诱捕器累计诱蛾数分别平均达到66.33头、85.33头、99.00头.4种灰茶尺蠖诱芯26 d平均每个诱捕器累...  相似文献   

20.
在大田正常用药的情况下,用定点点灯诱蛾和田间查幼虫的方法,对吴江市老蚕区震泽镇的桑尺蠖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调查。初步探明了:大田幼虫发育历期;大田幼虫繁殖系数;幼虫防治阈值、主兼治指标、防治总策略和第3代和第4代幼虫预警性控防指标;大田成虫发育历期;桑尺蠖优势天敌是桑尺蠖绒茧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