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福建莆田进行了不同密度皱纹盘鲍和刺参与海带筏式混合养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皱纹盘鲍的放养密度为10个/箱时,其养殖平均产量和产值均最高;当刺参的放养密度为3头/箱时,其养殖平均产量和产值也最高。以皱纹盘鲍和刺参的养殖产量为指标,建立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皱纹盘鲍和刺参的最适放养密度分别为11.3个/箱和3.4头/箱。  相似文献   

2.
在福建莆田进行了不同密度皱纹盘鲍和刺参与海带筏式混合养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皱纹盘鲍的放养密度为10个/箱时,其养殖平均产量和产值均最高;当刺参的放养密度为3头/箱时,其养殖平均产量和产值也最高。以皱纹盘鲍和刺参的养殖产量为指标,建立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皱纹盘鲍和刺参的最适放养密度分别为11.3个/箱和3.4头/箱。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杂交鲍与海藻混养的合适密度比例,分2部分进行试验。第一部分将不同密度的石莼和真江蓠分别在水产养殖废水中养殖24h,观察24h内水体中NH+4-N,NO-2-N,NO-3-N,PO3-4-P的浓度变化。结果显示:2种海藻都能有效地吸收4种营养盐,且随着海藻密度的增加,吸收效果也加强;第二部分试验,将不同密度的杂交鲍分别与密度为3g·L-1的石莼和6g·L-1的真江蓠进行混养。结果显示:随着杂交鲍密度的增加,杂交鲍的生长率有所下降。当杂交鲍混养密度为400粒·池-1时,杂交鲍的生长率相较密度为200粒·池-1时差异不显著,而与杂交鲍密度为600粒·池-1时差异显著。结果还表明,同等密度的杂交鲍,与石莼混养的养殖效果优于真江蓠。  相似文献   

4.
冬季大叶藻与幼参混养效果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冬季大叶藻Zosteramarina与刺参却ostichopttsjaponicas当年生幼苗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叶藻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的控制作用以及大叶藻对幼参生长的集聚效果。试验设置大叶藻与幼参混养组、幼参单养组和大叶藻单养空白组,每组设5个重复。试验幼参为2010年培育的秋苗(体长2.90cm±0.04cm,体质量0.69g±0.02g),试验总水体75L,幼参放养密度为1个/L,水温为(15±1)℃,盐度为31~32,光照强度为(271±14)lx,试验共进行30d。结果表明:大叶藻单养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含量最高;幼参摄食大叶藻碎屑,对水体营养盐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混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居中;幼参单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最低。试验期间,底质情况良好,水质对幼参的生长无影响;大叶藻可为幼参提供附着基,对幼参的集聚效果良好,超过80%的幼参栖息在大叶藻叶片上。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藻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与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混养比例对刺参与马粪海胆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9.5~16.5℃下,将体质量为(0.38±0.15) g的马粪海胆与体质量为(1.24±0.17) g的刺参混养于幼参育苗车间白色塑料箱(30 cm×40 cm×50 cm)中,各组刺参的初始放养质量为20 g,再按照胆参质量比3∶1、2∶1、1∶1、1∶2、1∶3投放马粪海胆,各组分别投喂新鲜黏膜藻Leathesia difformis(H组,H1~H5)或孔石莼Ulva pertusa(L组,L1~L5)各20 g,对照组(D组)仅投喂配合饲料20 g。结果表明:藻类种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刺参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有显著性影响(P0.05),黏膜藻组在胆参比为3∶1时,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0.94%/d);孔石莼组在胆参比为2∶1时,刺参SGR最高(1.36%/d);不同藻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海胆生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海胆的SGR均随胆参混养比例的减小而递增,在同一混养比例下,L组海胆SGR显著高于H组(P0.05);刺参肠道的胰蛋白酶(TRY)、淀粉酶(AMS)活性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呈递减趋势,其中,L1和L2组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相同混养比例下,L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H组(P0.05);而脂肪酶(LPS)活性仅受胆参混养比例的影响,且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而递减;胆参混养比例对H组、L组刺参体壁水分、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粗蛋白质含量随胆参混养比例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L3组最高(39.10%),且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以孔石莼为饵料时,胆参适宜混养比例为2∶1,而以黏膜藻为饵料时,则为3∶1,研究结果可为构建综合养殖模式及防控刺参池塘大型藻类暴发性增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饲料中脂肪及乳化剂含量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试验1,在11.5—21.5℃水温下,将体质量平均为2.71g的仿刺参放养在容量为50L的水槽(45cm×31cm×30cm)中,投喂以鱼粉和玉米蛋白为蛋白源,深海鱼油为脂肪源的膏状饲料(粗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19.8%,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80%、3.65%、4.50%、5.35%、6.20%和7.05%)。经60d饲养,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的质量分数为6.20%时,幼参的特殊生长率、表观脂肪消化率与脂肪含量的乘积及体内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二次回归拟合曲线表明,幼参饲料中脂肪的适宜质量分数为5.35%-7.05%,最适为5.88%。试验2,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24%和5.0%(大豆油作为脂肪源),在脂肪中分别加入0、5%、10%和15%的大豆卵磷脂作为脂肪乳化剂,饲养体质量平均为5.48g的仿刺参。经45d饲养,结果表明,10%的乳化剂组幼参的特殊生长率和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该浓度的乳化剂对幼参肠道萎缩的抑制性效果较好。本研究表明:饲料中适宜的脂肪含量能有效地促进仿刺参的生长,提高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特别是在适宜的温度下);饲料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仿刺参生长,增强其体质。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混养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适宜搭配比例,通过在刺参养殖池塘围隔中进行日本囊对虾生态混养试验,比较了不同密度搭配比例下刺参(10、15 ind./m~2,湿体质量为6.05 g±3.15 g)与日本囊对虾(0、2、4、8 ind./m~2,湿体质量为0.89 g±0.36 g)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个多月的混养试验,刺参生长状况与混养日本囊对虾的密度大小无显著相关性,混养日本囊对虾对主养品种刺参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P0.05);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主要受自身养殖密度的影响,其密度越小,存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与刺参混养的两个2 ind./m~2对虾密度组最终体质量(33.90、32.47 g),显著高于4 ind./m~2对虾密度组(25.48、25.16 g)和8 ind./m~2对虾密度组(20.29、21.63 g)(P0.05)。研究表明,综合分析产量与经济效益时,刺参搭配混养4 ind./m~2密度组的日本囊对虾经济效益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参虾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为14.0~8.0℃、盐度为31~32和pH为7.5的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1.30~1.68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饲养在塑料水槽(40 L)中,投喂蛋氨酸硒添加量分别为0、0.2、0.4、0.6、0.8、1.0 mg/kg的饲料6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15头仿刺参。试验结束后饥饿24h,测定仿刺参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SGR),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体壁干物质和肠干物质中硒的含量。结果表明:各组仿刺参的成活率为100%;当蛋氨酸硒添加量为0.6 mg/kg时,仿刺参幼参的SGR最大,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硒添加量为1.0 mg/kg时,仿刺参幼参的SGR值最小;当硒添加量为0.6 mg/kg时,仿刺参对饲料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仿刺参体壁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当硒添加量为0.4 mg/kg时,蛋白质含量最高;当硒添加量为0.6 mg/kg时,幼参肠中的硒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当硒添加量为0.4 mg/kg时,幼参体壁中的硒含量最高,其次为0.6 mg/kg硒组;除硒添加量为1.0 mg/kg外,各试验组仿刺参体腔液中的SOD、CA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量分别为0.8 mg/kg和0.4 mg/kg时达到最高,其次是0.6 mg/kg组;各试验组仿刺参ACP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硒添加量为0.4 mg/kg时达到最高。研究表明,仿刺参幼参饲料中蛋氨酸硒的适宜添加量为0.4~0.6 mg/kg。  相似文献   

9.
总氨、亚硝酸氮及养鲍污水对皱纹盘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单因子总氨氮(TNH3-N)、亚硝酸氮(N02^--N)试验表明,当养鲍用水中非离子氨氮(NH3-N)为0.035mg/L以下或N02^--N为0.8mg/L以下时,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幼鲍的生长不产生明显影响;NH3-N对幼鲍生长产生影响的EC5(引起幼鲍生长速度减慢5%的浓度)为0.103mg/L,不产生影响的最大浓度为0.045mg/L。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水中TNH3-N、N02^--N对幼鲍生长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只是简单的相加作用。经回归表明,养鲍自污染水中,NH3-N是影响幼鲍生长的主要因子,它对幼鲍生长产生影响的EC5为0.022mg/L,不产生影响的最大浓度为0.0lmg/L,均比单因子试验结果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1种新型柄海鞘-微藻-刺参混养系统对水体中氮的修复潜力,于不同季节在山东莱州养殖基地进行海区围隔养殖,设置刺参套养组和柄海鞘-微藻-刺参混养组:刺参套养组按小规格刺参(S)10~15 ind/m~2,大规格刺参(L)5~6 ind/m~2养殖;混养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微藻500 cell/mL,柄海鞘800 g/m3(湿质量密度)。主要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中NH_4~+-N、NO_3~--N、NO_2~--N和总氮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投饵和不投饵2种养殖模式下,混养组的几种氮浓度均略高于刺参套养组,但远低于刺参单独饲养和柄海鞘单独饲养2种养殖模式下氮的排放量之和。混养系统的3种生物通过在生态位和食物链上互利共生,可有效降低氮排放量,表明混养系统在氮循环利用中具有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1.
在浙江苍南霞关海域研究养殖密度(16.08、21.44、26.80、32.16、37.52 kg·m-3)、水层(0.50~1.25、1.00~1.75、1.50~2.25、2.00~2.75 m)、规格[初始个体质量(28.5±2.2)、(35.4±1.7)、(57.0±2.7)g]对浅海筏架吊笼养殖刺参特定生长率和个体质量变异系数的影响,试验持续180 d。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刺参特定生长率和个体质量变异系数有显著(P<0.05)影响,随着养殖密度增大,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生长变异系数显著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养殖水层对刺参生长无显著影响。规格显著(P<0.05)影响刺参特定生长率和个体质量变异系数,规格越大,特定生长率越高,个体质量变异系数越低。本试验表明,刺参浅海吊笼养殖密度应控制在26.80 kg·m-3以内,养殖水层以1.50~2.25 m为宜,结合南移养殖实际,建议选择初始个体质量33.3~62.5 g的苗种进行养殖。  相似文献   

12.
海参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被人们视为海珍奇品。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海参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海参自然资源量急剧减少,袁海参养殖成为了海水养殖的新兴支柱产业,热带海参的养殖研究将是今后海水养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我国,最主要的海参养殖品种为刺参。主要对热带海参繁育及增养殖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热带海参种苗繁育、养殖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推动广西海参产业发展,综述了广西海参资源和养殖现状,分析了广西海参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广西海参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广西海参养殖业存在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水平低、设施化水平低、养殖品种单一、种质资源良莠不齐等问题。建议通过挖掘本地优势种质资源,建立育苗基地;合理规划布局,改善基础设施;开展海参繁养技术研究,提高海参育苗和养殖技术等措施推动广西海参产业健康发展,为广西海洋渔业经济做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海参渔业现状进行了介绍,阐明了过度开发海参资源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海参资源进行保护势在必行。另外,还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海参养殖及日本的海参增殖的放流情况进行介绍,认为进行海参增养殖是保持海参自然资源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为10.0-13.0℃下,将暂养在盐度为33水中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2.42 g和3.5 g)直接放入盐度为33、30、26、22的塑料水槽(50 cm×40 cm×30 cm)中,过量投喂,正常饲养,研究了盐度骤降对幼参存活、生长、某些免疫指标及呼吸树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d饲养过程中,各组幼参的排脏率为2.23%-11.11%,盐度为33时,幼参的排脏率显著低于盐度为30时(P〈0.05),而与盐度为26和22时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生长却随着盐度的降低而降低,盐度为30和26时,幼参的生长速度分别比盐度为33时减少了5.0%和62.5%,表明盐度为26时是明显抑制幼参生长的拐点;随着盐度的降低,各试验组幼参体腔液上清液中溶菌酶活力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但均未检测出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盐度为29时,幼参体腔上皮细胞逐渐消失,内皮层中出现大量空泡,血腔不明显,中央腔变小;盐度为24、18时,幼参体腔上皮细胞增多,血腔增厚,内皮层细胞向中央腔延伸。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海参分级与计数设备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参不同规格分级和计数的需求,以图像识别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套机电一体化高精度自动分级与计数系统。该设备通过图像识别、采集、计算和处理海参在传送带上的投影面积大小来确定海参的规格,进而对海参进行相应等级的分选和计数。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对单体海参分辨误差率低、分选精度高、分选速度快、计数准确等特点,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中品质优、资源广、价格廉的海泥替代物,用扇贝土和混合一定比例螺旋藻(1∶9)的黄土分别替代海泥,并搭配海带投喂平均体质量为0.35 g的刺参幼参,试验设海泥组、扇贝土组、黄土组,每组设3个重复,在室内水族玻璃缸中进行试验,每个缸中放80头幼参,饲养时间为56 d,养殖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刺参的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扇贝土组和黄土组刺参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均高于海泥组,而饲料系数略低于海泥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土组脏壁比、比肠重显著低于扇贝土组和海泥组(P0.05);扇贝土组刺参肠道中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黄土组(P0.05),但两组与海泥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扇贝土组刺参体腔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高于黄土组(P0.05),且两组显著高于海泥组(P0.05);扇贝土组和黄土组刺参体腔液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高于海泥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扇贝土和混合螺旋藻的黄土均可作为新资源完全替代海泥饲料,且以扇贝土最优。  相似文献   

18.
盐胁迫后刺参的行为表现及免疫酶活性会发生相应变化,以达到适应盐度变化的目的。设定5个盐度梯度(18、23、33、36和40),分析盐度胁迫后刺参行为变化及不同响应时间下体腔液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变化。实验结果发现盐度增加和降低都使刺参的活动受到影响,低盐度胁迫比高盐度胁迫对刺参的影响大。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适应的趋势。盐度23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盐度32的对照组;盐度为36时,溶菌酶活力在第1天最高,随后降低,维持2 d后,酶活力又开始升高,并高于盐度32的对照组水平;盐度为18、40时,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低盐18、23胁迫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最低点均出现在第8 d。高盐36、40胁迫时,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最高点分别出现在第5 d和第8 d。研究结果为刺参机体在盐度胁迫下的调节适应机制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乳液-超声乳化法处理,制备海参营养素纳米悬浮剂,观察不同浓度海参营养素溶液处理下的小麦种苗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经纳米海参营养素制剂处理的小麦种子,其发芽势、发芽率、株高、根长、干质量、鲜质量叶绿素含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浓度增加其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150mg·L-1纳米海参营养素制剂的促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