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氮钾施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系杂交稻品种广两优676为材料,研究不同氮钾施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头季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钾量分别为23.27、22.99g·m~(-2),相应的产量分别为1 152.9、1 159.0g·m~(-2),达到最佳经济收益的施氮、钾量分别为21.86、19.54g·m~(-2);再生季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0.48g·m~(-2),相应产量为622.3g·m~(-2);达到最佳经济收益的施氮量为18.42g·m~(-2)。再生稻对氮素反应更灵敏,缺氮比缺钾减产更严重。在头季,有效穗数、株高均随氮、钾量的增加而提高;而每穗粒数与施氮量按钟形曲线先增后减,与施钾量呈直线相关;结实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在再生季,随着促芽氮施用量的增加,有效穗数显著提高,而每穗粒数先升后降;在高氮条件下,结实率也有所降低;千粒重的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2.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氮肥施用量与栽培密度对Ⅱ优航1号作早稻再生稻栽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施氮量、栽培密度、施氮量与栽培密度互作对头季稻产量差异极显著,但对再生季产量差异不显著。栽培密度对两季总产量差异显著。头季每公顷施纯N 150kg与栽培密度22.5 ̄30万丛搭配和每公顷施纯N 195 ̄240kg与栽培密度15 ̄30万丛搭配,配套其他高产栽培措施,再生栽培能获得两季高产。再生季有效穗与头季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一次性根区施肥是一种新兴的水稻轻简化施肥技术。为探明不同氮肥类型(尿素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根区施用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再生稻氮高效和轻简化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农民常规分次施尿素(FFP)、一次性根区施尿素(UR)和一次性根区施控释尿素(CRUR),测定再生稻根区土壤NH+4-N含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产量及相关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与FFP处理相比,UR和CRUR处理均可提高头季根区土壤NH+4-N含量,CRUR处理能够持续保持根区高NH+4-N含量直至再生季。UR和CRUR处理头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FFP处理提高了38.4%和7.9%,CRUR处理与FFP处理的再生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而UR处理较FFP和CRUR处理的再生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了52.0%和51.4%。UR和CRUR处理分别较FFP处理提高了头季成熟期氮素积累量71.8%和6.2%,CRUR处理较FFP处理...  相似文献   

4.
超级稻宜优673在赣北地区作再生稻栽培,再生季施氮量是再生季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通过对再生季不同施氮量的对比试验,表明再生季对肥料需求较为明显,随着再生季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再生率和每穗实粒数均随之增加,再生季产量表现明显增产,在中等肥力田块较适宜的施氮量为每667m2施尿素20kg,分别于割前10天施10kg作促芽肥和割后3天施10kg作促苗肥,同时配合每667m2施氯化钾2.5kg。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主季高粱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高粱再生产量的影响,以‘晋渝糯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8.25万(LD)、10.5万(MD)和12.75万株/hm~2(HD)和3个施氮水平120(LN)、150(MN)和225kg/hm~2(HN),测定再生季高粱再生力、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再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再生芽数和芽长随主季高梁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再生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施氮肥降低叶片和茎鞘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再生高粱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HD分别比LD、MD的2年平均产量高17.82%和1.49%,HN分别比LN、MN的2年平均产量高24.23%和14.72%。单穗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重庆市主季高粱种植密度12.75万株/hm~2和施氮量225kg/hm~2可获得较高再生产量。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探讨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加再生季对促芽促苗氮肥的氮素吸收量与回收率均与促芽促苗氮肥的施用量呈抛物线型相关,吸收量随生育时期的延后而减少;头季稻吸收的促芽促苗氮肥有1/3留存于稻桩,稻桩的氮素积累量也与促芽促苗氮肥施用量呈抛物线型相关,头季收割后即输向再生分蘖,其中以在再生季齐穗前输出最多,对再生分蘖的萌发和生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再生季叶片、茎鞘的氮素积累量随促芽促苗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增加,齐穗以后大量分解转运到穗部,加上稻桩的氮素输出,表观转变率达57%~76%,显示稻桩和营养器官的转化氮是再生季籽粒氮素积累的主要来源;再生季稻谷产量与促芽促苗氮肥施用量呈抛物线型相关,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N)为241.3 kg@hm-2.  相似文献   

7.
杂交中稻再生芽生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地上部植株性状和施氮对再生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稻齐穗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越大、成熟期满足头季籽粒灌浆后茎鞘中剩余光合物质量越多,其再生芽活芽率与出苗率越高。高再生芽活芽率和出苗率的头季稻植株重要性状表现为株高偏矮、成穗率较高。在保持较高活芽率的基础上,提高后期根系活力是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试验表明,川东南育苗移栽区净种栽小春地以4月上旬播种(如载空地或预留行,则可在3月上中旬播种),6叶期移栽(苗龄25~30d),净种每公顷植90000~120000株,每公顷施化学纯氮150~187.5kg可获得较高产量.在再生高梁栽培上,在头季收割前10~15d每公顷施150~225kg纯氮作促芽肥,头季收获时用快刀砍杆,留桩高度以保留顺1节~顺3节为宜,头季收后5d,每公顷施150kg纯氮作发苗肥,可获得较的再生高粱产量.  相似文献   

9.
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及其高产群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南省8个大面积应用的再生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并通过改变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分析再生稻最高产品种的高产群体质量。结果表明:再生稻抽穗期到成熟期的生长率为头季稻抽穗到成熟期的37.87%,再生稻的产量为头季稻的36.95%,再生稻产量与头季抽穗后到成熟期的群体生长率和再生稻抽穗期LAI呈显著的正相关,提高再生稻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其有效穗,而提高再生稻有效穗的关键是提高腋芽萌发率和存活率;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创造了再生稻不同质量群体,高产质量群体齐穗期LAI为3.6以上,抽穗期到成熟期的群体生长速率在8.5 g/(m2·d)以上,对应的氮肥用量195 kg/hm2,在头季稻齐穗后15 d和收获2~3 d均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对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于2015-2017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稻-再-油/肥轮作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T1:稻-再-油轮作,三季均不施氮;T2:稻-再-油轮作,三季施氮量为165、120和180 kg·hm-2;T3:稻-再-肥轮作,三季施氮量与T2相同;T4:稻-再-闲轮作,前两季施氮量与T2相同。研究各处理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并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T3>T2>T4>T1。与T4相比,2016-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8.4%和14.4%、22.2%和17.7%,T3分别增产12.7%和17.9%、25.1%和244%;与T1相比,2015-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35.1%和22.0%、36.4%和30.3%、651%和65.6%。②在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条件下,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灌浆特性表现一致。与T4相比,T2、T3均能提高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势粒起始势和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干物质量;与T1相比,T2延长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弱势粒有效灌浆期,从而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粒重增加,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商品有机肥和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施肥是保证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商品有机肥与不同施用量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氮肥配合施用会影响冬小麦的生物量、产量和氮养分吸收及氮肥的利用率,且以每公顷600 kg商品有机肥与120 kg纯氮的配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施氮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于2003年在甘肃定西对旱地春小麦施氮效应与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降水变率的干旱年份,春小麦产量水平较低,施氮肥能增加产量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而且水分效率明显提高,各肥料处理之间产量和水分效率的变异系数达到10.1%和9.8%。其中以N105处理的产量及水分效率最高,分别为1.41t/hm2和5.17kg/mm。从经济施肥角度考虑,定西地区获得最佳经济产量氮的施用量为52.5kg/hm2。由于生育关键期的水分亏缺,各肥料处理之间的干物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农业生产中稳产增产、减少化肥施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生产模式。为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合理比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梯度(0%、10%、20%、30%、40%和50%),分析了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差异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处理比较,20%的替代比对早稻的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了5.8%,对晚稻的产量构成因素(穗长增加16.1%、有效穗数增加7.4%、实粒数增加11.8%、千粒重增加11.1%、结实率增加4.5%)均有显著的增加效果,且早、晚稻分别显著增产13.9%和18.6%,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4.7%和4.9%。替代比例与早、晚稻产量的拟合方程得出产量最佳的替代比均为21%。有机肥氮配施比例越大,田面水氮浓度越低,减少了氮素径流损失风险。因此,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20%时,既可以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又能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和适当减少稻田化学氮肥施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农业生产中稳产增产、减少化肥施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生产模式。为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合理比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梯度(0%、10%、20%、30%、40%和50%),分析了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差异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处理比较,20%的替代比对早稻的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了5.8%,对晚稻的产量构成因素(穗长增加16.1%、有效穗数增加7.4%、实粒数增加11.8%、千粒重增加11.1%、结实率增加4.5%)均有显著的增加效果,且早、晚稻分别显著增产13.9%和18.6%,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4.7%和4.9%。替代比例与早、晚稻产量的拟合方程得出产量最佳的替代比均为21%。有机肥氮配施比例越大,田面水氮浓度越低,减少了氮素径流损失风险。因此,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20%时,既可以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又能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和适当减少稻田化学氮肥施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合理施肥是保证作物高产、减少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以华北平原为研究区域,基于7个长期施肥试验,探讨不同施氮量及施肥模式(不施肥CK、化肥NPK、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NPKM)对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整体呈抛物线趋势,作物产量最高值均出现在NPKM处理。不同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NPKM与NPK处理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M、CK处理;NPKM、NPK、M处理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CK处理。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模式对氮肥利用率有一定影响,小麦季NPKM与NPK处理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差异,且高于M处理,玉米季NPKM、NPK、M处理之间氮肥利用率均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施氮量与有机肥替代率两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华北平原,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可观,且不会显著降低作物产量,甚至增产,但为避免显著减产,在考虑提高有机肥替代率时,需要满足总施氮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氮钾肥施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设置氮钾肥不同施用量田间试验,观察对杂交水稻生育和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茎蘖数、叶面积和叶重随氮钾肥用量的提高而增加;群体生长率、茎鞘重、穗重、总干物重和稻谷产量,与氮钾肥用量呈显著水平的抛物线型关系。杂交水稻对氮肥较敏感,宜按最高产量目标推荐施氮量,按最佳经济收益推荐施钾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每生产100 kg稻谷的适宜N、K2O用量分别是1.8 kg和1.6 kg。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用量粪肥增施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在等氮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开展盆栽试验,通过系统分析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水稻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以及水稻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田面水无机氮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对粪肥增施的最佳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尿素(192.8 kg·hm-2,以N计)的基础上,增施0.75倍粪肥(相当于增施N 115.1kg·hm-2)的效果最佳,秸秆产量、籽粒产量、穗数、分蘖数、株高、秸秆吸氮量和籽粒吸氮量等指标均达到最高,与单施尿素相比,分别提高36.2%、46.4%、12.1%、16.1%、0.7%、48.5%和56.3%;氮素利用指标(氮素利用率、氮肥贡献率、氮肥农学效率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得到显著优化(P<0.05);追施穗肥后田面水中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0.4%和10.3%,表明适量增施粪肥会有效降低田面水中氮素的流失风险。另外,增施粪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随粪肥增施量的增加而提高。研究表明,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0.75倍粪肥,可最大程度实现水稻增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时降低氮素流失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生产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施肥技术在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虽然一直在增加,但单位肥料的粮食增产率却在急剧下降,农业生产中的单产水平远低于示范产量。为了探索提高单产水平的科学措施和方法,应用新的施肥理论研究结果,对我国1978年以来粮食单产的增加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单产呈阶梯式阶段性增加规律,它是施肥量阶段增加推动下作物品种更新的结果。耐肥性和肥料利用效率是作物品种的基本特性,作物最高产量是作物品种特性在合理施肥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而要实现品种高产潜力水平下的持续增加,应采取的关键措施就是调整氮磷施用比例,增加肥料施用中磷肥的施用量,同时提高农作物种植密度。从长远来看,应把依靠新的施肥技术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上进行平衡施肥育种,作为我国实现持续增产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产量对有机肥施用的响应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探明全国不同气候、土壤和作物类型条件下,化肥配施有机肥对产量的影响及其增产效果的主控因素,可为粮食增产和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收集109篇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建立了包含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的402组作物产量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下有机肥的增产差异;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方法量化土壤和气候因素对有机肥增产效果影响的重要度。全国来看,与NPK相比,NPKM处理下作物的产量平均增幅4.7%,其中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增产率分别为5.6%、7.6%和4.5%;作物的平均增产率在西北地区最高,东北和华北地区次之,南方和华东地区较低。配施有机肥对产量的提升作用在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性气候区显著高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其中年降雨量是影响小麦和水稻产量对有机肥响应的主要因素,年均温和无霜期是影响玉米产量对有机肥响应的主要因素。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土壤性状中影响有机肥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越低,配施有机肥后产量的增幅越高。总的来说,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尤其在低温少雨、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的地区,可通过化肥配施有机肥来进行增产促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