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茶树(Camelliasinensis)作为一种叶用型经济植物,春梢萌发时间是关系茶叶经济价值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因此,选育茶树早生品种,对提升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铁观音为参考基因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到一个与茶树春梢萌发早晚高度相关的基因CsAL1(Auxilin-like 1,TGY040711)。运用SNP calling获得CsAL1各样本的SNPs,将SNPs与其春梢萌发表型进行关联分析,获得与早生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分析各SNPs的酶切位点,选择合适位点开发茶树早生性状相关CAPS分子标记。利用标记对12份茶树材料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酶切检测,随后在72份茶树材料中进一步验证,以期借助CAPS分子标记技术为探究CsAL1中单碱基位点突变与茶树早生性状的联系提供参考,为茶树早生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以福鼎大白茶作对照种,2012~2014年连续3年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收集的30个坦洋菜茶原生种质资源进行春梢物候期调查。结果表明:TC-2、TC-3、TC-18为特早生种质,一芽一叶初展期比对照平均早10~18 d,TC-5等8份为早生种质,一芽一叶初展期比对照平均早6~14 d。  相似文献   

3.
1997~2001年岭头单丛在湖南长沙参加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试,结果表明:①品质优异,乌龙茶品质审评结果明显超过对照种福建水仙;②产量中等,比对照种福鼎大白茶低;③种植成活率高;④抗寒、抗旱能力较弱,抗病虫能力强;⑤春梢生育期早,属早生种.综合鉴定表明岭头单丛是一个早生、乌龙茶品质较突出的大叶种,适合在极端低温0℃以上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杨阳 《广东茶业》2003,(4):31-32
1997~2001年岭头单丛在湖南长沙参加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试,结果表明:①品质优异,乌龙茶品质审评结果明显超过对照种福建水仙;②产量中等,比对照种福鼎大白茶低;③种植成活率高;④抗寒、抗旱能力较弱,抗病虫能力强;⑤春梢生育期早,属早生种。综合鉴定表明岭头单丛是一个早生、乌龙茶品质较突出的大叶种,适合在极端低温0℃以上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茶树春梢萌动前后五个阶段4种内源植物激素:吲哚乙酸(IAA),赤霉酸(GA3),脱落酸(ABA),玉米素(ZT)的含量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规律。GA3和ABA在越冬期含量最高,随春梢萌发生而下降;IAA和ZT则在越冬期含量最低,春梢萌发初期含量迅速上升,此后上升缓慢或略有下降。与茶树生长状况关系更为密切的是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两两比值。研究表明:GA3/ABA,IAA/ABA在越冬期最低,随春梢萌动生长而上升。在茶树根系活动微弱时,ZT/IAA值高,随根系活动旺盛该比值逐渐下降。同时研究也表明:ZT/IAA与茶树春梢萌展也有一定关系,即在越冬期比值大,春梢生育期锐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在本所同一生态条件下,我国13个省(区)150个品种春梢生育期连续五年的观察结果;并对茶树的春梢生育期性状的遗传变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间的春梢生育期差异极显著,茶树亲子代群体春梢生育期都呈正态分布,说明春梢生育期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呈连续变异的数量性状;该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为0.76,狭义遗传力为0.80;遗传变异系数(22.88%)大于环境变异系数(13.02%),说明茶树品种的春梢生育期虽然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下会有所差异,但主要还是由品种基因型决定的。而且该性状在F_1代的遗传变异较大,因而,在杂交后代群体对该性状进行选择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茶树体内单糖含量低于双糖含量。单糖与双糖的比,成熟叶片平均为(1∶3.24)0.31,一芽二叶嫩梢为(1∶4.45)0.22,成龄茶树越冬老叶在春茶萌发至采摘初期单糖增加,双糖减少,糖总量也下降;发芽早的品种单糖增加少,双糖降低最多,糖总量亦大幅度下降。成龄茶树各季成熟叶片,单糖含量以秋梢叶最高,夏梢叶最低,春梢叶居中;双糖含量春梢叶最高,夏梢叶次之,  相似文献   

8.
茶树叶片GDH、GS、GOGAT基因的克隆及荧光定量PC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茶树种质为试验材料,克隆得到茶叶中氨基酸合成转化关键酶基因: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酰胺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GOGAT)的保守区。在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N602371、JN602372、JN602373。通过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GDH酶基因在茶树种质0314C(相对高氨基酸种质)中的表达显著增强,而在0212-15种质(相对低氨基酸种质)中却显著下降。GS、GOGAT酶基因在种质0314C中表达显著下降,而在0212-15、0318D种质中显著增强。通过回归分析,GS基因表达与茶氨酸、赖氨酸、丙氨酸呈负相关,而GDH与茶氨酸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春梢生育期间茶树越冬时生理机能的变化 以东湖早、槠叶齐、福鼎大白茶3个品种为材料,以自由基衰老学说为理论依据,对茶树越冬叶片在春梢生长期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越冬叶在春消生育期间生理机能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新梢的生长,越冬叶片的SOD、CAT、POD活性下降,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越冬叶片已明显衰老。因此,茶树在春季应留蓄新叶,以保证夏茶高产。 [摘自《…  相似文献   

10.
2004~2009年,在安溪县茶科年试验年以黄年为对照品种,年较分析了年年7号的抗逆性、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生长势、物候期、鲜叶产量和乌龙茶品质水平。结果表明:年年7号春梢生育期年黄年迟2~5d,属早生种;抗茶假眼小眼叶眼能力较眼;生长势较好,产量明眼高于黄年;制乌龙茶有眼香,香香香香,优质茶水平与黄年相香;适香在安溪及环境条件相类似茶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品种、株系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1%~24.03%、3.05%~20.31%、2.89%~19.66%,平均值分别为16.08%、14.73%、9.96%,变异系数分别为22.26%、24.10%、40.76%。同一品种或株系新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约71.11%)表现为:春梢>夏梢>秋梢。有5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24、1005),春、夏、秋三季,酯型儿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为超常规水平的高酯型儿茶素茶树特异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或直接应用于提取酯型儿茶素的重要材料。有8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10(1)、510(2)、524、1001、1005]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儿茶素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一般品种为68%),可作为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的特种材料。  相似文献   

12.
郑旭霞 《茶叶》2011,37(2):88-93
在湖北武汉、四川成都、福建福安布点区试,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春雨1号、春雨2号2个新品种进行了区域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春雨1号在物候期早于对照2 - 14天、发芽密度、产量均高于对照,制绿茶品质与对照持平,适于该三省及条件相似区域推广;春雨2号物候期总体迟于对照,武汉、成都发芽密度、产量高于对照,制绿茶花香浓郁,品...  相似文献   

13.
陈中泽  谢继金 《茶叶》2005,31(2):95-96,112
春茶开采期与乌牛早相当或比乌牛早迟1~2天,属于特早TG茶树品种;单位面积树冠的春茶芽叶萌发密度和产量略高于乌牛早和福鼎大白茶;春茶的茶多酚含量低于乌牛早和福鼎大白茶,酚/氨比明显低于乌牛早和福鼎大白茶,是加工扁型和单芽名优绿茶的优质品种."香山早1号"茶树品种对倒春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4.
ISSR标记鉴别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最少数量引物获得最大鉴定能力,这对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别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ISSR标记技术对134份云南茶树资源进行了分子鉴别研究,用3种独立的方法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别:特殊标记、特异的谱带类型和不同引物提供谱带类型组合。结果表明,UBC807等12个引物扩增的10个特异标记的存在和15个特异标记的缺失,可以为香竹箐大山茶等21份资源提供鉴别依据。引物UBC811扩增的54种谱带类型可以为海南大叶茶1等35份资源提供鉴别依据。UBC811、UBC835、ISSR2、ISSR3等4个引物带型的组合可以鉴别所有的134份茶树资源,并为这134份云南茶树资源的构建了可以相互区别的DNA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矮化修剪技术对铁观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设修剪高度为35cm(A)、45cm(B)、55cm(C)、65cm(D)和常规轻修剪(CK)5个处理。结果得出:(1)处理A和处理B的铁观音春茶萌芽期比对照晚2~3d,处理C和处理D的春茶萌芽期与对照相当;(2)处理C铁观音的春茶发芽密度、一芽一叶百芽重和春茶产量分别比对照高38.91%、8.79%和73.92%,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处理A铁观音春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矮化修剪铁观音春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A的酚氨比为13.89,为五个处理中最低;(4)处理A铁观音春茶香气清高持久,味醇和鲜爽,汤色金黄、清澈,密码审评加权得分为65.3(总分70),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6.
综合评价陕西茶区原产茶树种质资源的抗寒性,对抗寒性茶树的筛选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23个陕西地方茶树品种、6个外地引进品种共29份茶树种质为材料,测定离体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10 ℃冷胁迫条件下电解质外渗率等4个生理生化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抗寒性。结果表明,抗寒性综合评价值D范围为0.201~0.933,采用最长距离法对D值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强抗寒品种中抗寒性最强的前3个品种为:西乡大河6号、紫阳圆叶种和西乡大河8号,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选择性试验研究了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对26份可可种质果实的取食偏好性,以具有相对抗性差异的2-7和STS-17种质为材料,采用 HS-SPME/GC-MS鉴定分析上述2份特异种质果实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该虫对2份特异种质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室内选择性试验显示2-7种质表现出对茶角盲蝽相对易感,STS-17、BGL44-64和15-9种质表现出对该虫的相对抗性,其中STS-17果实上的取食斑数量最少。“Y”型选择试验显示茶角盲蝽对2-7种质的选择性显著高于STS-17,对STS-17和空白对照无选择性差异,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特异性。2-7和STS-17种质果实中共检测出6类18种挥发物,但二者挥发物组分与含量差异较大,二者共有成分为1-己醇、反-α-香柠檬烯和六甲基环三硅氧烷。茶角盲蝽对不同浓度的挥发物有不同趋性,β-石竹烯表现为在高浓度(100 mg/mL)下驱避、中浓度(10 mg/mL)下引诱、低浓度(1 mg/mL)下无影响;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则在低浓度下有引诱作用;而丁酸顺式-3-己烯酯和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在高浓度下驱避、其余浓度下无影响。综合分析认为,STS-17为茶角盲蝽相对抗性种质,2-7为相对易感种质,挥发物成分在茶角盲蝽寄主选择行为中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宇宏  高颖  韩震  尹军峰 《茶叶科学》2022,42(5):705-716
茶皂素是一类在山茶科植物种子中含量丰富且具有特异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但不同种质茶叶籽中皂素含量及组成尚不清晰。以浙江省同一地区采集的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为试验材料,对茶叶籽的基本特征、皂素含量及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百粒质量、壳仁比、皂素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皂素含量范围分别为30.82%~48.16%和16.93%~31.82%,其中黄观音的茶叶籽皂素含量最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同时检测出68种茶叶籽皂素单体,其中Theasaponin E1的峰相对强度最大。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21个品种(系)的茶叶籽以树型为依据被明显地划分为2组,组间差异单体物质有21种。结合相关性分析,高积累的Theasaponin E12、Camelliasaponin B1/B2、Theasaponin A5/A6、Camelliasaponin C1/C2和Assamsaponin G可能是灌木型种质资源有别于小乔木型、乔木型种质资源的重要特征物质。研究结果为生产茶叶籽皂素原料的选择和高值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茶树种质资源EGCG3"Me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吕海鹏  谭俊峰  林智 《茶叶科学》2006,26(4):310-314
采用HPLC分析技术对国内茶树种质资源的EGCG3"Me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0份高多酚茶树种质中发现EGCG3"Me的含量大于1%的茶树种质有6个;茶梢中EGCG3"Me的含量随着叶片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并且秋季新梢高于夏季新梢;绿茶加工过程能有效保持鲜叶中EGCG3"Me含量,而乌龙茶加工过程的萎凋工序中茶叶中EGCG3"Me含量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