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黑麦、硬粒小麦、小黑麦、普通小麦(中国春和豫麦18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杂交组合F1及其与亲本间株高、穗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芒的形状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F1间各个性状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以中国春×黑麦的F1株高最高(152.0cm),分蘖数最多(49个);以小黑麦×豫麦18号的F1植株穗长最长(13.3cm)、小穗数和穗粒数最多(分别为34.4和76.4);以硬粒小麦×小黑麦的F1千粒重最高(43.3g)。3个组合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而硬粒小麦×小黑麦的F1各个性状表现为负向杂种优势,说明小麦不同杂交组合F1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用10个普通小麦和黑麦的双单倍体与5个六倍体小黑麦进行杂交。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和黑麦的双单倍体与六倍体小黑麦杂交结实率平均为1.25%。亲本组合对3种间杂交结实率有很大的影响;F_1代植株染色体数目变化于41~49之间,大部分为2n=44~47。由于大量非整倍体的存在,F_1代各组合植株很不一致,育性降低。F_2代表现出广泛分离,并普遍存在超亲现象。在各组合中,大部分为小黑麦型,还出现中间型、普通小麦型、硬粒小麦型、分枝小黑麦型等类型。在 F_2代中,具有2n=42的植株占47.22%,育性恢复达58.88%。选择到综合性状优良的六倍体小黑麦材料。试验表明普通小麦和黑麦的双单倍体与六倍体小黑麦3种间杂交是改良六倍体小黑麦有希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细胞遗传学方法研究了普通小麦和六倍体小黑麦正、反交F1减数分裂中期 染色体配对行为。结果表明,六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六倍体小黑麦2种杂交方式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与理论值有一定的差异,前者单价体数目多于理论值,后者则少于理论值,但二价体数目两者都少于理论值。同时后者多价体和环状二价体的数目要高于前者。另外,2种杂交方式均出现了一定数量染色体配对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4.
六倍体小黑麦花粉诱导普通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可以提高普通小麦孤雌生殖诱导结实率的授粉者。对普通小麦品种间F1代去雄,然后延迟授以六倍体小黑麦花粉,以诱导其孤雌生殖。结果表明,3个六倍体小黑麦与对照黑麦相比,均能有效提高普通小麦孤雌生殖诱导结实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在诱导普通小麦孤雌生殖方面,六倍体小黑麦与黑麦相比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六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选育了9个具不同抗条锈特性的新种质,对其细胞学和主要性状特点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抗条锈新种质材料的田间表现无不良的农艺性状;细胞学初步鉴定表明,WT341为小麦-黑麦代换系,其余8个材料为小麦-黑麦易位系,并且这一易位不同于1B/1R易位。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多代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按NICC配置杂交组合,分析了F1、F2品质性状(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杂种优势和亲子关系及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探讨杂种F1、F2优势利用的可行性及培育优质杂种小麦的选配规律.结果表明:F1、F2代杂种优势显著,各品质性状指标与亲本呈正相关,选择高值亲本可获得较高的F1、F2组合,杂种小麦F1及F2代在生产中具有利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牡山羊草与粘果山羊草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牡山并草(Ae.juvenalis),粘果山并草(Ae.kotschyi)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和其同型保持系各4个品系与5个普通小麦品质杂交,研究其F1杂种的农艺性状效应,结果表明,牡山羊草细胞质与粘果山羊草细胞质在农艺性状上的效应基本一致,但牧山羊草细胞质杂种较粘果山羊草细胞质杂种的种子发芽力提高,抗白粉病的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小黑麦与小偃麦三属间杂交的实验,其结果表明,正反交共39个组合,平均结实率为17.07%。正交种子发育正常,反交种子胚乳发育不完全或胚完全退化。八倍体小黑麦杂交组合的 F_1,F_2杂种生活力和育性均好于六倍体组合,八倍体杂交组合的 F_1 PMC 染色体基本构型为21Ⅱ+14Ⅰ;六倍体组合为14Ⅱ+2Ⅲ。F_2植株的染色体数变异广泛,减数分裂的染色体构型极其丰富,并出现了一些育性较高,饱满度较好的单株,其它农艺性状变异也很广泛。实验表明小黑麦与小偃麦三属间的杂交对小黑麦的改良和小麦育种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普通小麦3338和斯卑尔脱小麦Altgold为亲本杂交,从F2代开始采用单粒传法构建了含188个重组近交系的群体,对该群体的抽穗期、株高、每穗小穗数、穗长、不孕小穗率、旗叶长、旗叶宽、芒长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重组近交系群体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在6.55%到93.38%范围内变化。除芒长、穗长外,其余6个性状都符合或近似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是一个适合遗传作图的理想群体。对株高和抽穗期两个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计,广义遗传力分别为88%和58%。  相似文献   

10.
小麦持久条锈病抗源品种89144(BJ144)芒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别以小麦持久条锈病抗源品种89144-2-3-11-2、89144-2-14-4-1-2为父本,感病小麦品种铭贤169为母本进行常规杂交,F1代种子单粒播种,在F2代成株期进行芒的分离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顶芒品系和全芒小麦杂交后,2组合F2代群体芒的性状分离均符合1∶2的理论比例,全芒对顶芒均为显性,且全芒受1对显性基因的控制。这是否说明小麦芒性或顶芒还存在隐性性状的可能,抑或与该小麦材料是外源DNA导入小麦的变异后代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NCⅡ设计,用6个不同株高类型(高、中、矮各2个)八倍体小黑麦作母本,用含Rhtl,Rht2,Rht3,Rht10,和RhtlRht2Rhty的5个小麦矮源作父本配制30个杂交组合,通过F_1的显性度(D值)、降秆强度(R值)及F_2株高分布频率,分析了Rht基因在不同株高类型八倍体小黑麦中的反应。主要结果为:1)不同矮秆基因对高、中、矮秆小黑麦降秆趋势一致,即对高秆小黑麦降秆效果最强,中秆次之,矮秆最弱,而不同矮秆基因降秆作用大小顺序为:Rht10>Rht3>Rht1Rht2Rhty>Rht1Rht2.2) 各矮秆基因在F_2染色体数分布不平衡的遗传背景下表达基本正常,Rht10、Rht3显示以矮秆为主的高低峰分布,农林10号、OlesenDwarf显示正态分布,3)连续回交能提高矮秆小黑麦株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水稻新质源(CMS-FA)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水平,评价新型细胞质源杂交稻亲本的育种潜力。【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新质源(CMS-FA)杂交稻系统的5个不育系为母本,5个恢复系为父本配制25个杂交组合,种植亲本和F1获得产量相关性状的试验数据。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1)法对10个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方差分量比率、遗传率、亲本加性效应和组合显性效应以及杂种优势进行剖析。【结果】新质源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控制,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剑叶长和生育期等性状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单株产量、株高和穗长等性状则以显性效应控制为主;狭义遗传率以千粒重表现最高,生育期次之,单株产量最低;加性效应最好的不育系是金农2A,恢复系是金恢3号和金恢1号;显性效应最强的4个组合为金农2A×金恢5号、金农2A×金恢2号、金农4A×金恢5号和金农5A×金恢5号;单株产量、株高、穗长3个产量相关性状F1具有很强的群体平均优势(7.351%—16.330%)和群体超亲优势(4.233%—10.507%),强优势组合杂种优势可达10.307%—49.462%。【结论】供试不育系以金农2A较好,恢复系以金恢3号和金恢1号最好,金恢5号在配制生育期较短的杂交稻高产组合中是一个很好的亲本。  相似文献   

13.
以6个普通小麦为母本,5个斯卑尔脱小麦和 5个密穗小麦为父本配制6×10种间 NCⅡ双列杂交组合,对其杂种F1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小麦种间杂种在产量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斯卑尔脱小麦与普通小麦所配的30个种间杂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平均为109.24%(43.14%~187.96%),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平均优势较大且与产量优势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密穗小麦与普通小麦所配的30个种间杂种的杂种优势为77.19%(-2.18%~143.42%),单株穗数和主穗粒数优势较大且与产量优势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种间杂种的品质指标中籽粒硬度大多降低,但农大3226所配组合均具正向优势,密穗小麦所配种间杂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湿面筋含量低于普通小麦。但是种间杂种沉淀值的杂种优势比较普遍。认为,种间杂种的品质性状在一些组合中比普通小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黑麦具有优良的遗传多样性,是改良小麦品质、产量和抗性的重要亲本之一,是丰富小麦种质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远缘杂交的基础上对16份普通小麦与小黑麦的杂交品系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农艺性状分析、细胞分子遗传学鉴定及相关品质分析,并对可能导入小麦中的外源染色体(片段)进行了多方面定位。鉴定出9个小麦×小黑麦1BL/1RS易位系、1个代换系和2个1BL/1RS易位系/代换系;抗病鉴定结果表明9个杂交品系在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病均表现为高抗,可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抗源;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显示16个品系中,HMW-GS组成类型以最常见的Null、7+8、2+12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P174在16份材料中的综合得分最高,符合小麦种一级麦的标准;田间农艺性状和品质测定结果表明12个小麦品系的容重达到一级麦标准,赖氨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8~4.4 g/kg。通过该结果以期鉴定出一批田间抗性优良和有价值的中间材料,为抗条锈病育种工作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晋农207、农大232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种子经高温高湿老化处理后的发芽指标、种子活力、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54±1)℃)、高湿(相对湿度100%)、密闭老化处理24h后,晋农207、农大232多数发芽指标下降,种子活力降低,而种子的相对电导率升高。2个小麦品种耐老化能力存在差异,晋农207比农大232相对耐高温老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蓝粒小麦L和03初36与若干非蓝粒小麦组合的自交、测交后代籽粒胚乳颜色,判断蓝粒基因通过雌雄配子传递的差异.各杂交组合F1均为浅蓝粒或中蓝粒,表现胚乳直感,蓝粒是显性性状;F2发生蓝粒和非蓝粒的分离,而且蓝粒有深中浅之分.F2胚乳非蓝粒与蓝粒数目相当,符合11∶9,不符合3∶1.测交结果表明,蓝粒基因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100%和20%.该传递率能较好解释各组合F2代胚乳蓝粒与非蓝粒比例符合11∶9的原因.蓝粒小麦结实正常,说明雌配子基本上正常传递,与测交结果相吻合.本文还对控制蓝粒基因的数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北方小麦32个品种的蛋白质与粉质拉伸特性及制作的馒头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小麦的蛋白质和粉质拉伸特性对北方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沉降值、弱化度、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等4项指标与馒头综合得分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28-、0.598、1.318和-1.576,对馒头品质影响很大,是优选优质馒头专用小麦或专用面粉重点考察的指标;优选出豫麦52、太空6号、豫农949、豫农9676、郑麦98、豫麦69、泰山23和洛展1号等8个优质馒头专用小麦品种;确定了优质馒头品质指标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8.
XZ系列杂种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XZ系列杂种小麦及其亲本分别进行了抗生性、耐害性和不选择性测定。在控制条件下 ,蚜虫生殖生命表测定结果表明 ,XZ13母本的抗生性比对照品种弱 ;杂种小麦的抗生性低于其父母本 ,表明杂种小麦在抗生性上无明显的杂种优势 ;控制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耐害性测定结果表明 ,无蚜害处理、有蚜害处理与未处理三者间差异显著 ;杂种小麦 XZ1的耐害性明显大于 XZ13,两者也明显大于其他品种。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 ,蚜虫对杂种小麦具有极强的喜好性 ,选择性极强 ;杂种小麦对蚜虫的抗生性虽较弱 ,但耐害性极强 ,从而以强耐害性获得高产。若在育种中加强抗生性指标和不选择性指标的选择 ,杂种小麦的产量可能还会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9.
3种新型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杂种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和 1 6个小麦常规品种为供试材料 ,应用混合线形模型研究了 3种化学杂交剂 SQ- 1 ,GENESIS和 BAU94 0 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对种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SQ- 1在 3种化学杂交剂中的杀雄效果最好 ,并对杂交种种子的千粒重有提高作用 ;GENESIS和 BAU94 0 3不同程度对杂交种种子千粒重有降低作用 ,其中 BAU94 0 3影响更大 ;SQ- 1和 GENESIS对杂交种发芽率、发芽势和容重的影响与对照不喷药无显著差异 ,但 BAU94 0 3与对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小麦有效穗数的遗传分析及其SSR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有效穗数有显著差异的3个小麦品种(品系)西农9814(P1)和西农953、西农9718(P2)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西农9814×西农953、西农9814×西农9718),采用P1、P2、F1、F四家系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小麦有效穗数的遗传效应及对其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2个组合有效穗数性状的遗传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西农9814×西农953组合,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近似相等,分别为-1.850、-1.831,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1.931;在西农9814×西农9718组合,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2.984和-1.159,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2.393;2个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8.26%和54.2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和9.90%,环境方差分别占表现方差的41.74%和35.87%,说明小麦有效穗数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也易受环境的影响;用400对SSR引物对亲本和有效穗数性状极端池进行筛选,性状标记Xgwm113、Xgwm368、Xgwm495在亲本和极端池之间表现多态性,用这3个标记检测F2群体的392个单株,通过线性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