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对发生在云南保山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植株上的桔斑簇天牛Aristobia approximator(Thomson)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桔斑簇天牛1年发生1代,以卵和1~3龄幼虫在产卵槽底部和蛀食坑道内越冬。越冬期大龄幼虫于翌年3月下旬化蛹,低龄幼虫于5月下旬化蛹,蛹平均历期65~78d。6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成虫羽化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成虫平均寿命为38~47d。7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产卵期,树皮厚度为3~5mm之间的产卵量最多,产卵率为96.03%。7月中旬至11月下旬为卵孵化期,卵孵化率为91.80%,卵的平均历期18~25d。10月中旬卵和幼虫进入越冬,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平均气温在10~15℃时越冬卵孵化率下降为57.30%。越冬期幼虫处于持续蛀食发育状态,幼虫平均历期为225~240d,幼虫大致分为6龄,4~5龄幼虫取食量最大,平均单日蛀道容积为28.26cm3。  相似文献   

2.
粗狭肋鳃金龟(Holotrichia scrobiculata Brenske)是蓝莓主要害虫,以幼虫在地下啃食根系为害。为掌握该虫在麻江的发生特点,探讨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采用定期定点调查及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粗狭肋鳃金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1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6月下旬成虫羽化出土,5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幼虫孵化,12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作蛹室化蛹并在土中越冬。成虫于每晚6点至10点集中出土并转移至壳斗科植物上进行取食或生殖活动,出土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寿命22.50-24.40 d;晚上20:00-21:00为成虫交配高峰期,交配后4-7天开始产卵,卵期10-20 d,产卵高峰期为6月,单雌产卵量30-50粒,散产;7月为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共3龄,历期219-252 d。此外,提出了黑光灯诱杀、人工采虫、冬季深耕翻土等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黑绒金龟子 ,又名黑绒金龟甲、东方金龟甲、鹅绒金龟甲。成虫体长 7~ 8mm ,宽 4 5~ 5mm。体卵圆形 ,背面黑色、黑紫色或黑褐色 ,体表有丝绒状闪光。幼虫体长 14~ 16mm。黑绒金龟甲在河北省各地大量分布 ,一年发生 1代 ,以成虫越冬 ,4月中旬出土 ,有雨后集中出土习性。该虫食性极杂 ,取食为害多达 140多种植物 ,主要以成虫为害。在我地对果树苗木为害十分严重 ,桃、李、杏、梨和苹果等幼树苗木受害严重时 ,可将叶片及生长点取食干净 ,苗木干枯死亡。主要防治措施有 :1 控制幼虫虫源 大水闷灌。蛴螬 (金龟子幼虫 )抗水力较差 ,灌…  相似文献   

4.
桑白毛虫在重庆市一年发生2代,越冬后的蛹在5月中旬进入羽化期.第1代桑白毛虫各虫态历期:卵期3.9天,幼虫期21.2天(25.99℃),蛹期61.5天,成虫寿命5~7天;幼虫发生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每头幼虫全龄食桑量9234.73mg,经6个龄期而化蛹;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下旬~9月上旬,每雌平均产卵量447粒,雌:雄=1:1.48.第2代桑白毛虫幼虫发生期从8月下旬开始至11月底结束,盛期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幼虫全龄经过46.22天(17.48℃),幼虫食桑量与第1代相近似,化蛹期集中在气温较低(15℃~16℃)的11月份.  相似文献   

5.
小翅雏蝗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9-1994年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加高山草原的研究结果表明,小翅雏蝗1年发生1代,其卵在地下1.5-3cm土层中越冬,翌年6月上、中旬当5cm土层平均土温达14.3℃左右时开始孵化出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孵化出土盛期。7月下旬始见成虫,8月中、下旬成虫开始产卵,9月上旬至中旬末为产卵盛期。整个蝗蝻期为55.28±9.86天,成虫寿命为43.90±12.16天。在自然条件下蝗蝻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2641±0.3948℃,有效积温为230.2790±20.8193日度。应用历年5月中旬5cm土层平均土温和6月上旬平均气温,建立发生高峰期的预测模型。此外,根据历年5月上旬降水量,建立发生量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6.
沙葱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昊翔  周晓榕  庞保平  张卓然  包祥 《草地学报》2015,23(5):1106-1108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的生活史和主要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必要的基础。在锡林郭勒草原,沙葱萤叶甲1年发生1代,以卵在牛粪、石块及草丛下越冬,越冬卵最早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4月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大量取食新鲜的沙葱(Allium mongolium)、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及野韭(Allium ramosum)等葱属植物。5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随后进入越夏蛰伏期。8月下旬雌雄成虫开始交尾产卵。  相似文献   

7.
新疆墨玉地区春尺蠖发生规律及飞机喷药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是新疆墨玉地区桑树上的毁灭性大害虫。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夏并越冬,在墨玉2月下旬、3月初始见成虫羽化。3月中、下旬为持续发蛾产卵高峰期,4月上、中旬进入尾声。成虫平均寿命雌虫14.9天;雄虫10.3天。卵期13.8—28.6天,3月底、4月上旬田间始见初孵幼虫,幼虫5个龄期,少数是4或6个龄期。平均历时22.7天(在树上历时16.7天),4月15—20日开始进入暴食危害期。4月下旬开始入土化蛹,5月上、中旬进入化蛹盛期,蛹期长达10个月之久。飞机两次防治的以卵块孵化率达50%左右时为防治开始适期,防治一次以卵块孵化率达90%时为防治开始适期。以采用敌百虫为最好,每亩次喷洒内含有效成分30—40克的敌百虫药液2.25—3公斤,杀虫效果可达90—100%,为了使桑叶可以提前喂蚕,防治后期也可以采用残效期短的敌敌畏喷雾。  相似文献   

8.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 ,我省部分茶园茶黑毒蛾为害十分猖獗 ,曾多次出现大片茶园茶树被食光秃的情况。造成灾害的原因 ,主要是对茶黑毒蛾的为害特点了解不够 ,防治失时所致。1 发生为害主要特征茶黑毒蛾在我省一年发生 5代 ,以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初越冬卵开始孵化 ,4月下旬开始化蛹。各代幼虫的发生时间为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5月下旬至 6月下旬 ,7月上旬至八月上旬 ,8月中旬至 9月上旬 ,9月下旬至 1 1月中旬。成虫卵多产在茶树蓬面下方两侧老叶背面 ,也有少数产在枝干、杂草等上。各代的低龄 (一、二龄 )幼虫期仍群栖于原位置(叶…  相似文献   

9.
在浙江省义乌市,1988年首次发现梨花蕾蛆(梨花瘿蚊)为害,目前已蔓延全市梨园。受害花蕾似灯笼状逐渐干枯变黑,梨花蕾蛆在义乌1年发生1代,以蛹在0~2.0cm探的土内越冬,翌年2月下旬开始越冬蛹羽化成虫出土(气温高时羽化早,气温低时羽化迟),成虫出土后很快交尾产卵,3月中旬为幼虫孵化高峰期,幼虫孵化后为害花蕾。老熟幼虫从变黑的花蕾中爬出,沿枝干爬下或掉入地面,半小时左右即入土,至6~7月便在土中化蛹越夏越冬。梨花蕾蛆在阴湿低洼坡脚及溪边地为害较地势高燥的山地严重。主要为害砂梨,花期越早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野蚕越冬卵的孵化和年发生代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证实(1980—1984年),嘉湖平原野蚕年发生三代.越冬卵始孵期为四月中旬,盛期为六月中旬.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很多人一直误认为四月中旬发生的野蚕是第一代,六月下旬发生的为“第二代”,事实上都是越冬卵孵化的幼虫.均为第一代.经测定,四月下旬越冬卵孵化率为0.15%,5月下旬为7.9%,6日20日为91%.本区野蚕产越冬卵最的早在9月17日,高峰期在11月上旬.结束期在12月14日,越冬卵产出越早,翌年卵孵期也早,孵化的早和迟之间可相差122天.野蚕越冬卵翌年孵化期长的原因.与秋冬产卵期长及桑园生态环境复杂有关.据室内4月24日越冬卵孵化的幼虫连续饲养,到第三代卵期恰与室外第二代卵期相重叠,说明自然界发生第四代是可能的,但真正存活率在1%以下.在防治措施上,以在越冬卵孵化高峰期(6月15—20日)施用0.1%敌敌畏.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11.
野蚕黑卵蜂的生物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梁细弟  胡萃 《蚕业科学》1989,15(2):95-99
野蚕照卵蜂是野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的主要卵寄生蜂,自然寄生率较高。在杭州,主要以一龄幼虫于越冬野蚕卵内过冬,一般4月底5月初开始羽出;在田间养虫室内,一年发生10代。25℃下,一世代的平均历期为18.56天,其中卵期约30小时,一龄幼虫期约2天,二龄幼虫期约3天,预蛹期约1天,蛹期10—13天。25℃下喂20%蔗糖液,雌蜂平均寿命45.37天,雄蜂43.21天。供蔗糖液,以家蚕卵为寄主,25℃下雄蜂平均产卵期20.39天,寄生卵粒51.27粒,产子蜂62.47头,于蜂雌性比平均82.10%。在4℃、76%R.H.下,幼期各虫态具一定的耐冷藏能力,尤以卵期为强。根据其生物学特性,认为该蜂在野蚕生物防治上很有利用前途。  相似文献   

12.
余虹  吴叙英 《蚕业科学》1997,23(1):10-13
室内饲养桑粉虱,感温20℃,卵期平均7.6d;在18.38~19.59℃,幼虫期1龄平均6.2d,2龄3.1d,3龄4.0d,4龄及蛹期8.5d。室内饲养结合田间实验,桑粉虱成虫的单雌产卵量平均为21粒。成虫寿命室内为2~6d,室外有长于8d的。以蛹在落叶、土表和杂草中越冬。  相似文献   

13.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elamectin and fipronil-(S)-methoprene against adult cat fleas (Ctenocephalides felis), flea egg production, and the viability of flea eggs collected from treated cats. Cats were infested with approximately 50 adult fleas 2 days before treatment and weekly thereafter; flea eggs were collected and counted on days 0, 1, 2, and 3 and 48 and 72 hours after each weekly flea infestation. Live fleas were collected approximately 72 hours after treatment or infestation. Compared with fipronil-(S)-methoprene, selamectin provid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control of adult fleas from days 24 to 31 and significantly greater reduction in egg production from days 16 to 45. For the most part, both product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larval and adult emergence for the entire 6-week study, with fipronil-(S)-methoprene providing significantly greater reduction in larval and adult emergence at week 6.  相似文献   

14.
桑大象(Episomus kwanhsiensis Heller)成虫取食桑叶,幼虫取食桑根,可以造成整株桑树和整片桑园死亡。近年来,在四川蚕区的许多地方已成为主要害虫。桑大象分一年一代和二年一代两个类型。以幼虫和成虫在地下越冬,成虫出土为害的高峰期在4—5月和8一9月。卵产在杂草或桑叶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8℃,发育有效积温为142日·度,幼虫期约300天,蛹期24—28天。桑大象的天敌,主要有卵寄生啮小蜂(Tetrastichus sp.)寄生率可达60—80%。  相似文献   

15.
合成滞育激素对家蚕卵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阐明家蚕滞育激素在诱导滞育卵发生以及对蚕卵滞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调节作用 ,对低温 (16℃ )暗催青的二化性品种大造 ,在化蛹初期注射合成滞育激素 ,诱导其产下滞育卵 ,然后将这种滞育卵分别用 2 5℃和 5℃保护 ,调查其在滞育过程中糖元、海藻糖、山梨醇和甘油量的变化。结果发现 ,从化蛹第 3天开始 ,每天注射 15 0pmol/头合成滞育激素 ,连续 3次 ,可得到 70 %左右的滞育卵。这种滞育卵在产卵初期糖元的含量与自然滞育卵相似 ,但山梨醇的含量仅有自然滞育卵的 5 0 %左右。诱导滞育卵在 5℃中保护时 ,解除滞育的时间比自然滞育卵提前 ,孵化率比自然滞育卵低 2 0 %左右。未孵化卵大多在转青期死亡。由上述结果推测 ,这种诱导滞育卵在产卵初期糖元与山梨醇的代谢间存在某种障碍 ,从而影响山梨醇的合成 ,导致滞育的提前解除和胚胎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6.
鸭绿江茴鱼目前已经濒临绝迹,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并扩大其种群数量,根据该鱼的生物学特性,对鸭绿江茴鱼亲鱼的驯化方法,性成熟年龄,繁殖季节,人工授精方法,孵化方法,鱼苗培育,饵料投喂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茴鱼性成熟年龄为2龄;产卵期在4月中旬至5月末;卵在水温8℃经17 d左右,累积温度达135度日开始发眼;25 d左右,累积温度达200度日开始破膜;32 d左右,累积温度达250度日开始上浮;经36 d左右,累积温度达290度日开始驯化摄食;开口摄食时投喂适合鱼苗吞咽的活饵料(小型枝角类、桡足类);1个月后体长达2.5 cm时,投喂大型枝角类、桡足类和适合摄食的鸡蛋羹。研究结果显示,鸭绿江茴鱼可以通过人工手段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17.
次黄筒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卵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静霞  堵鹤鸣 《蚕业科学》1997,23(4):197-201
次黄筒天牛在江苏太仓1~2年发生一代,幼虫在枝干内越冬,成虫6月上旬~7月中旬羽化,取食桑树的嫩叶、叶脉,产卵于桑树新梢端部。卵期13d,幼虫蛀入枝条,先向上蛀食到梢端再调头向下蛀食,枝条短的幼虫可入拳越冬,第2年5月中旬化蛹,蛹期约16d。被害株有效条数降低,影响产叶量。该虫卵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型。个体间相互吸引但聚集强度不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8.
周怀民  勇作全 《蚕业科学》1993,19(4):208-212
对柞蚕的蛹、卵、幼虫进行不同环境条件处理试验,调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自然发病率。结果下列情况促使柞蚕发生较多的核型多角体病:暖茧期蚕蛹和孵卵期蚕卵长期接触高温多湿(27℃、90%)、低温多湿(15℃、90%);低温(7—8℃)抑制蚕卵胚子15天以上;春柞蚕卵在自然室温(13℃—19℃)保存30天以上;出蚕期卵层堆积厚度1.5cm以上;幼嫩饲料;“下河”蚁蚕的河滩畦芽育;五龄饷食蚕受到38℃3小时高温冲击。  相似文献   

19.
严会超  林健荣 《蚕业科学》2005,31(2):218-220
以9·芙×7·湘及其原种为材料,通过幼虫期不同给桑量饲养、蛹期不同温度保护、不同交配时间及交配前后药物处理,调查家蚕的遗腹卵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幼虫期良桑饱食,蛹期以24~25℃保护可减少遗腹卵的发生;延长交配时间和使用催产素等药物对减少遗腹卵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