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工业“三废”对土壤的污染 (一)矿山、工厂排放污水及“污灌”危害 农民利用工厂污水或城市污水灌溉农田,简称“污灌”。它虽可带来一定的增产效益,但引灌不当或过量.会造成土壤污染,或失去肥力,或危害农作物生长及人畜健康,最显见的事例是引灌含盐、酸、碱的工厂废水,使土壤盐化、酸化、碱化,失去或降低其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污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小麦-夏保两熟种植条件下,以盆栽定位方法了城市污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灌溉增产效果明显,小麦污灌比对照增产6.99%-19.40%,夏谷污灌比对照增产3.85%-30.53%;污水灌溉能增加植株体内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的含量,增加阳离子代换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控制污灌水质,改善污灌规程,调整作物种类,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等系统生态工程方法解决污灌区的作物受害,食品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是本文的立题。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市四宫污灌区的污灌面积达3,552亩,灌溉着大面积果树。所用污水为医院废水及机械、印染、食品、制药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混合体,生活污水约占60%—70%。污水未经处理,直接用于灌溉。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污灌农田土壤Cu、Ni复合污染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重工业城市--甘肃省金昌市农业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分析测试方法,就污灌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对酶的活性及微生物学参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污灌区农田土壤中Cu、Ni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一级标准限量,但未达到二级标准.污灌区农田Cu、Ni复合污染对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激活作用;对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的抑制作用较小,而对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较强,因此,多酚氧化酶可做为土壤Cu、Ni复合污染监测和评价的主要生化指标.污灌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基础呼吸速率显著高于清灌土壤.除pH与转化酶活性之间呈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外,其他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参数之间均呈显著(P<0.05或P<0.01)的正或负的相关关系,在污灌土壤中Cu、Ni复合污染对酶活性所表现出的屏蔽效应可能受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丰糖厂废水污灌区的跟踪调查,明确经氧化塘中和处理并用清水稀释6-8倍的糖厂废水的污灌效应及其对土壤,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而对糖厂废水能否用于农田灌溉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采样分析了污灌区铬的土壤环境背景值,计算了铬的土壤环境容量以及用含铬皮革废水污灌和施用含铬污泥后铬在土壤中的积累和残留量。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与浪费,使废水排放量逐年增长,导致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更为短缺,因此,利用污水灌溉将成为一种趋势。但随着污灌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其对农田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重。 1.污水灌溉对农田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三色菌灌根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红娜 《河南农业》2008,(17):26-26
长期以来,农民过量施肥现象较为普遍,增肥不增产,主要是土壤板结,作物根系吸收矿质营养较难。针对这一问题。今年我们进行了三色生态菌冬小麦灌根试验,探求灌根对产量的影响。本文是2007年试验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点及土壤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绿农林~?41号微生物菌肥及配套的田间应用技术对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养分吸收及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病力、产量和质量的作用,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对辣椒产量、病害防控、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同类产品普通微生物肥料相比,绿农林~?复合微生物菌肥在克服土壤连作障碍,防控辣椒疫病、枯萎病、黄萎病和立枯病方面具有更好的功效。通过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绿农林~?复合微生物菌肥灌根增产增效最显著,产投比达12.2%;其次是将微生物肥料与有机肥混合作基肥使用,效果也较好,产投比达9.46。  相似文献   

11.
一、基本情况 西安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年降雨量654毫米,蒸发量1145毫米,是一个缺水地区。作物以粮、棉为主。现在,全市已有2300多个工厂,每日排放混合污水65万吨。自1953年起,农民就自发的引污灌田,曾经发生受害现象。自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免耕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影响较小,但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碳的含量。作物种类及种植方式不同,其免耕的增产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林地污灌模拟试验。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这个模拟的灌溉系统对处理造纸废水是有效的。废水的COD_(Mn)、SS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在紫色土壤中是77.8%、75.9%和82.6%,在红壤中是96.0%、86.5%和97.0%。污灌能加速兰按生长,其中以红壤的效果为最好。一般说来,污灌的土壤肥力比对照的下降了,但紫色土和红壤的盐碱含量都增加了,其中以10号红壤土样为最多,盐的含量是0.115%,碱化度为13.08%。旱季,土壤能保持碱和盐;雨季,土壤能去掉一部分碱和盐。土壤是否会盐碱化,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于污灌问题,以往的文献资料,对其增产效果及在净化污水、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过不少研究和论证,然而对污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尚涉及不多。近年来,虽从污灌区环境质量普查中发现了某些环境污染问题,但污灌仍在继续进行和扩展之中。因此,对污灌的利与害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明确污灌引起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无疑对引  相似文献   

15.
黑汁缘微生物肥料在番茄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3个不同品种番茄为试材,采用灌根追施的方法,研究了黑汁缘微生物肥料对番茄生物学性状、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比例、田间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黑汁缘微生物肥料后能抑制番茄营养生长,提高番茄产量、品质,经济效益高于追施化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养分,土壤中碱解N、有机质、EC值明显高于对照传统种植,土壤微生物数量、速效P、p H值,明显低于对照传统种植(追施化肥)。  相似文献   

16.
正在农业生产当中,土壤耕作、秸秆还田是最重要的两项增产手段,土壤耕作会对土壤容重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土壤中热、气、肥、水等条件,进而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通过深耕和深松,能够使如让容重降低,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增加。作物秸秆可对土壤肥力状况加以改善,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等进行调节。因此,秸秆还田除了可以使土壤结构得到改良,还能是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增加,进而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7.
土壤板结、耕层变浅等障碍因素影响了土壤肥力特征和作物产量,深耕深松耕作方式有助于提升耕地质量和农作物增产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综述深耕深松对耕地土壤物理性状、主要养分指标、生物性状以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深耕深松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增加耕层厚度和土壤孔隙度;短期降低耕地土壤浅层的养分含量,但秸秆还田后深耕可增加耕地深层土壤养分含量;深耕深松可以增加微生物数量、土壤有机碳储存,增强绝大多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但会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生物量碳;深耕深松与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其他技术组合利于玉米、香蕉等作物深层根系吸收养分,带动荚果对镁、磷及籽仁对锌的吸收,增加作物糖分积累、蛋白质含量、百果质量等,达到作物增产的效果。但不同地区土壤深耕深松效果有一定差异,尤其是水稻田深耕深松技术模式及效果需要进一步开展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集河北省北运河污灌区土壤用于研究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对土壤中微生物量的影响,并与非污染土壤的相应背景值进行了对比。对污灌区不同时期10、20、30cm土层土壤细菌的总数和放线菌研究表明,土壤中微生物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污灌条件下土壤碱度和石膏施用对土壤中营养元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石膏可使碱性土壤淋出液的pH值降低至与非碱性土壤的相似,由此引起的土壤盐分增加现象在经过大约15个孔隙体积(PV)水量的淋洗后基本消失。污水中较多的Ca导致在污灌情况下为改良碱土而施用的石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土壤中Na离子的存在影响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利用。污灌条件下Mg、K和P在土壤中累积,灌溉污水中的53.1% ̄78.7%的Mg、33.4% ̄58.1%的K以及32.7% ̄95.5%的P被吸持在土壤中。Mg和P在碱性土壤中的累积程度明显地大于非碱性土壤,施用石膏明显地减小了K和P,但增大了Mg在碱性土壤中的累积程度。B在非碱性土壤中轻微淋溶而在碱性土壤(不论石膏施用与否)中累积。经过19 ̄23PV的污水淋洗后,碱性土壤中的B含量增大了14倍左右,而在施用石膏后其含量只增大了68.4%,石膏的施用显著地减小了碱性土壤中B的累积程度。B元素在碱性土壤中的累积是影响试验用污水长期灌溉应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集河北省北运河污灌区土壤用于研究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对土壤中微生物量的影响,并与非污染土壤的相应背景值进行了对比。对污灌区不同时期10、20、30cm土层土壤细菌的总数和放线菌研究表明,土壤中微生物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