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国内河蟹养殖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标志性养殖水生动物。随着养殖的不断发展,病害成为困扰河蟹健康养殖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江苏盐城、兴化以及周边等河蟹养殖区出现大量死亡情况。病蟹外表正常或发黄,肥满度和活力下降、少食甚至不进食,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肝胰腺由金黄色逐渐变成浅黄,最终为灰白色,  相似文献   

2.
正河蟹"水瘪子"病近年来一直是河蟹养殖户关心的一大问题。"水瘪子"是对体色发暗无光泽、机体松软有弹性、肝胰腺肿大或萎缩、肌肉组织间和胸腔积水、晚期空肠空胃、出水易死亡、无经济价值的河蟹的总称。"水瘪子"病是河蟹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公司业务人员在盐城市盐都区尚庄镇发现了一例河蟹"水瘪子"病,养殖户及时给河蟹内服肝腹康,配合用水产VC增强河蟹体质,加上使用保肝护胆宁,连用5~7天。此外,用强效解毒底改片(过硫酸氢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成蟹养殖自第2次蜕壳以来就有不同程度损蟹,尤其是进入梅雨季节更为严重,给养殖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作者走访了很多养殖户,除了部分是因为蜕壳不遂造成的死亡外,很多是表现为肝胰腺坏死造成的死亡,这就是老百姓俗称河蟹水瘪子。综合前几年发生的"水瘪子"情况,"水瘪子"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最初发现部分河蟹白天有上网、上草头、夜间有上岸等行为,吃食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正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俗称"偷死病",一般发生在养成阶段,此病传播广、致病性强、死亡率高,是目前危害对虾养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2008年以来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在全国沿海地区的对虾养殖主产区频繁发生,近年来其排塘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江苏兴化等地的河蟹养殖发生了俗称"水瘪子"的疾病,不少养殖户损失较为严重。其主要症状为河蟹附肢不坚硬、空瘪;肝胰腺萎缩、水肿,呈灰黄色、灰白色或白色;肠道糜烂;全身肌肉不饱满,血淋巴不凝固,成水样,这或许是老百姓命名"水瘪子"的缘由。从2015年5月份开始,一直到12月份都有该病发生,且不少患病雄蟹达200克左右,看到蟹的肠道已糜烂  相似文献   

6.
正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名贵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同时河蟹也是蟹类养殖中病害最为严重的一养殖品种,每年4-10月均有发病,7-9月是发病的高峰季节。2015年7月江苏省兴化及周边盐城地区河蟹养殖大范围暴发河蟹肝胰腺坏死病,经调查研究确认为微孢子虫感染。该病一般情  相似文献   

7.
<正>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为我国特有的名贵水产品,近年来蓬勃发展,产生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养殖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养殖生产的主要因素。1994年在江苏养殖成蟹池塘首次发现了河蟹“颤抖病”,1995年后迅速蔓延,至1998年已扩大到上海、福建、江西、浙江以及辽宁等地,几乎覆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近日通过到有关乡镇河蟹养殖塘口进行调查,发现我市部分塘口出现河蟹"水瘪子"病现象(本地养殖户俗称),这种情况有些塘口还比较严重,通过笼捕观察,最高达到30%以上,给后期养殖带来隐患,且会大大影响河蟹的商品规格、质量及成活率。笔者通过调查与分析,提出以下意见,供养殖户和同行商讨。  相似文献   

9.
余燕  吴小成 《水产养殖》2010,31(8):44-44
<正>河蟹"抖抖病"对河蟹养殖危害极大,该病发病较快,死亡率高,从症状出现到死亡仅2~3 d。河蟹养殖形式较多,发病原因各异。但池塘单养、池塘中水草栽种不足的鱼蟹混养塘发病率较高,相对损失亦较大,稻田养殖、河沟养殖发病率较低。河蟹"抖  相似文献   

10.
<正>河蟹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特色水产品,全国各地均有养殖。据统计,2015年全国河蟹产量达到82万吨,产值600亿~700亿元,涉及整个产业链上百万人的就业与生活。但随着养殖密度、养殖年限的增加,河蟹的病害日趋严重,养殖风险不断加大。自从张凤翔等在2010年正式报道河蟹"水瘪子"病以来,这种病的发生区域不断扩大,发病率越来越高。2016年,全国河蟹主养区相继出现严重的"水瘪子"病,其发生的比例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引发业界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1.
渔业纵览     
<正>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在河蟹"水瘪子"病原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水瘪子"病是今年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病害,主要症状为河蟹附肢长期空瘪,虽能继续蜕壳,但生长缓慢,解剖见肝胰脏颜色由金黄色逐渐变浅,直至灰白色,部分还出现"拉黄"(排泄肝胰腺)的症状。该疫情给河蟹养殖产业造成了经济损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病室科研人员经过2个  相似文献   

12.
<正>南美白对虾的"偷死病"学术上称EMS(早期死亡综合症)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多发生在养殖期60天内,病虾体色呈白浊并微红,肝胰腺肿大,质地松软,颜色淡白或淡黄色,继而萎缩。发病时,病虾通常在水面游动或趴伏在池塘边,失去食欲,胃空肠空,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有的仅在3~5天就全塘排弃。"偷死病"目前仍未能竭止,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检测出是病毒或弧菌感染、急性中毒等。在探讨如何防治时,我们首先要注意以下现象:南美白对虾引入我国养殖已近二十年,为什么前期觉得"快大好养"、中期逐渐发生"红体病"、而后期则大  相似文献   

13.
<正>2009年以来,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饱受"偷死病"的折磨。近日,本刊记者从国家对虾产业技术体系获悉,经过几年来的潜心调查、研究与试验,该体系已初步掌握"偷死病"发生的关键所在。虾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虾肝胰腺坏死症即是"偷死病","偷死病"主要是由养殖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所致。虾体系北方区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黄倢认为,"偷死野田村病毒"是导致对虾病毒性偷死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4.
由杨先乐教授带领的河蟹“水瘪子”病研究团队从2016年3月份开始就驻扎在兴化养殖一线,在兴化市渔业技术指导站和安丰镇水产站的协助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培训讲座、塘口跟踪以及开展一系列防控措施等方式对2015-2016年兴化市河蟹“水瘪子”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河蟹“水瘪子”病发生的明显特征是吃食量下降,症状主要表现为:病蟹甲壳颜色发黑,壳薄且脆;病蟹大多空肠、空胃,没有食线或者食线是断开的;病蟹鳃萎缩,附肢发软无力、肌肉萎缩,肝胰腺颜色变成土黄色、淡黄色至白色并呈浆糊化萎缩坏死;严重的病蟹甲壳凸起,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和2021年,江苏省河蟹养殖出现一种情况,即同一池塘、同批苗种,250克/只以上雄蟹、200克/只以上雌蟹在9月和10月发病、死亡较严重,而小规格河蟹发病死亡个体很少.90%发病河蟹鳃部出现病变,呈烂鳃、黑鳃症状,发病河蟹中20%个体存在肝胰腺病变.由于"黑鳃"是此病的重大特征,故本团队简称此病为河蟹"黑鳃病...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水产》2001,26(6):28-29
中华绒螯蟹(河蟹)是我国淡水名产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河蟹的病害问题日显突出,其中“颤抖病”最为常见,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1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的握力减弱、蜕壳困难、摄食量减少以至不摄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心脏、腹神经节肿大,心跳乏力,肝胰腺呈淡黄色、严重时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所…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河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病害也随之产生,其中颤抖病是较为常见、危害较严重的一种,此病又称"抖抖病""环爪病"。该病1990年在我国出现,1997年后呈大规模流行,1998-1999年为发病高峰期,3-11月为主要发病季节,严重发病地区发病率90%,死亡率70%,对河蟹养殖业危害巨大(陈爱平等,2011)。螺原体对水生甲壳动物有广泛的侵染性,除河蟹外,在小龙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及青虾中也相继发现螺原体病原。笔者以泗洪地区河蟹颤抖病发病塘的病蟹及同塘套养的青虾为检测对象,通过对发病样本肝胰腺中的细菌和肌肉中螺原体进行鉴定,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河蟹"水瘪子"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症状,养殖河蟹池塘的生态环境受到化学药物的残留、不明成分非药物产品的滥用、投喂油脂氧化饲料等的影响,导致河蟹肝胰脏内的虾青素含量下降,进而会出现河蟹"水瘪子"。笔者根据2015-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河蟹"水瘪子"的发生情况、溧阳市水产良种场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效果,对该病发生的病因、病症的控制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该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以下简称河蟹),河蟹颤抖病是对其养殖危害最大的重大流行病,自从1994年发现以来,每年都是各地的河蟹养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尽管近年来河蟹颤抖病发生有减缓趋势,但局部地区仍有大面积暴发,死亡率仍可高达50%以上,给河蟹养殖造成巨大损失。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已证实螺原体是引发河蟹颤抖病的主要病原,该病原也是水产新型病原,已经被国际上正式命名为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9月5日,笔者接到江苏省泗洪县临淮镇张老板报告其养殖的河蟹出现"抖抖病"(俗称"环爪病")后,经现场诊断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简单介绍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一、基本情况该养殖户建有一个8亩的标准化露天池塘,每亩投放蟹苗2000只。2013年7月初,该养殖户发现部分蟹开始出现"抖抖病",而且其周边养殖户的蟹也出现了普遍的"抖抖病"发病现象。由于张老板从发病后采用各种药物对该病进行了治疗,但均未见成效,且对该病的病原不清楚,因而果断进行了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