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健  范雪  陈晖  余雄 《中国奶牛》2019,(6):6-11
奶牛的瘤胃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奶牛的生产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将日粮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分解成微生物蛋白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为奶牛提供能量,维持其生产性能。测定奶牛瘤胃中的微生物变化,可以检测奶牛机体的变化,为奶牛疾病及代谢的诊断提供依据。此外,实现人工干预瘤胃菌群的组成,可以有效调控奶牛消化代谢,提高生产性能。本文归纳了奶牛瘤胃微生物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了瘤胃微生物移植方法及研究进展,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牛链球菌(S.bovis)是瘤胃主要的乳酸产生菌,在饲喂高精料饲粮导致瘤胃乳酸中毒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已有研究证实S.bovis利用碳水化合物代谢产酸主要受葡萄糖转运方式、酵解产酸途径中酶和中间代谢物调控。另外,研究也发现环境p H、增殖生长阶段及分解代谢控制蛋白(Ccp A)等对其产酸速率和模式也有显著影响。本文对近年来有关S.bovis利用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酸代谢途径及影响因素研究加以综述,为从微生物代谢角度解析瘤胃乳酸中毒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反刍动物日粮中纤维成分具有促进咀嚼、调节瘤胃pH值、维持瘤胃内环境稳定等作用,是维持反刍动物瘤胃健康、改善生产性能的重要日粮组成之一。奶牛日粮纤维不合理不仅会影响其生产性能,甚至可导致奶牛发生一系列代谢疾病,严重影响牧场经济效益。笔者就日粮纤维在奶牛不同饲养阶段的作用以及日粮纤维对奶牛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养殖过程中奶牛日粮中纤维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1日粮纤维在奶牛不同阶段饲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连民  王洪荣 《草业科学》2016,33(5):972-980
有关瘤胃酸中毒发生机制研究表明,瘤胃乳酸的累积可能对酸中毒诱导起重要作用,而高精料日粮下瘤胃乳酸累积主要取决于瘤胃乳酸产生菌和乳酸利用菌间的平衡程度。本文综述了瘤胃微生物对乳酸的代谢机制,包括主要乳酸产生菌[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牛链球菌(Streptococcus bovi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主要乳酸利用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Selenomonus ruminantium)、埃氏巨型球菌(Megasphaera elsdenii)],并简要概述了酸中毒的调控方法,旨在为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乳酸中毒机制深入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瘤胃是成年奶牛的主要消化吸收器官,能够降解粗饲料、非蛋白氮等饲料。微生物大量存在于瘤胃,其组成、丰度、功能和代谢会影响奶牛的产奶和饲料转化效率等性状。本文介绍了宏基因组技术在微生物基因组组装、瘤胃微生物调控奶牛生产性状形成机制以及微生物新酶发现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奶牛瘤胃宏基因学发展前景,旨在为解析奶牛重要性状遗传与调控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乳酸是反刍动物瘤胃内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在饲喂高精料的反刍动物瘤胃内乳酸累积过多可能会加速瘤胃酸中毒的进程。本文综述了瘤胃内乳酸代谢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提高乳酸利用和添加硫胺素等预防瘤胃酸中毒的几种方式,旨在系统地总结反刍动物瘤胃内乳酸代谢机制,为瘤胃酸中毒的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试验所选用的瘤胃菌为反刍月形单胞菌,它是革兰阴性乳酸发酵菌。是瘤胃内的一种优势菌,在瘤胃菌群中可达到51%以上。是参与瘤胃发酵的重要瘤胃微生物之一,并对反刍动物生糖先质丙酸的生成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目的是评定YEA—SACC对反刍月形单胞菌在乳酸中的生长及其对乳酸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瘤胃酸中毒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当奶牛产犊后或产奶高峰期饲喂精饲料过多时,瘤胃趋于乳酸发酵,乳酸的酸性较强,会使瘤胃的酸度增加,乳酸在瘤胃中大量积累,通过瘤胃壁进入血液,导致血液的pH值随之降低,出现乳酸中毒,引起全身的代谢紊乱,严重的会导致奶牛死亡。  相似文献   

9.
蛋氨酸是奶牛氨基酸营养的重要成分,直接添加易被瘤胃微生物降解,影响机体吸收利用。保护性蛋氨酸能够避免在瘤胃内降解,满足奶牛蛋氨酸需要,提高生产性能。作者从代谢吸收、营养功能、影响保护性蛋氨酸利用的因素及生产应用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饲料添加剂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饲料添加剂是现代奶牛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提高日粮的利用率、奶牛产奶量、鲜奶品质和奶牛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在奶牛日粮中添加有益添加剂,可改善瘤胃内环境,提高瘤胃细菌的活力促进菌体蛋白的合成,提高粗纤维消化率,加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增强奶牛的生产性能,现将一些新型的奶牛用饲料添加剂综述于后。1脲酶抑制剂奶牛对尿素利用的主要障碍是尿素在瘤胃中的降解率过高,在很短时间内产生爆发式释氨,使瘤胃中的氨的浓度约超过微生物利用能力的4倍。脲酶抑制剂可以调控瘤胃微生物代谢,抑制脲酶活性,减慢尿素的…  相似文献   

11.
乳酸菌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微生物制剂,有着改善奶牛机体胃肠道健康、增加产奶量、提高免疫力和改善乳品质的作用,可直接与奶牛饲料搭配进食或用于青贮玉米饲料的制备。玉米作为青贮饲料的优质原料之一,可全株发酵,营养价值丰富,适于奶牛饲喂。本文总结了乳酸菌制剂的作用原理和应用、青贮玉米饲料的制备要点以及青贮玉米饲料添加乳酸菌后对奶牛生产性能、机体健康的影响,旨在为奶牛优质饲料的制备及应用提供参考,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健康奶牛生殖道分离筛选益生乳酸菌,为未来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益生菌菌株并为开发防治此病的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方法】 采集10份健康奶牛的生殖道分泌物样品,用MRS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将所得序列结果与NCBI核酸数据库参考菌株进行相似性比对,确定各分离菌株的种属。利用牛津杯法分离筛选出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菌株,研究这些筛选出的菌株的生长曲线、产酸能力及抗菌药敏感性,并对其主要抗菌物质进行检测。【结果】 从10个样品中共分离出13株乳酸菌,经染色镜检和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出13株乳酸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11株、殊异肠球菌和鼠肠球菌各1株。单株抑菌试验得到5株对大肠杆菌抑菌能力较好的乳酸菌,5株乳酸菌生长特性及产酸能力均良好,对氨苄西林、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甲氧苄啶、氯霉素和青霉素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强。其中21和35号菌株的抗菌物质为过氧化氢和细菌素,而25、33和34号菌株的抗菌物质除过氧化氢和细菌素外还包括有机酸。【结论】 从奶牛生殖道中分离得到的3株乳酸菌有望作为微生态制剂用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防治,其具体防治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为阐明瘤胃中产乳酸菌的种类及其产乳酸特性,本试验以饲喂精粗比例为6:4的健康山羊瘤胃液为接种物,利用厌氧分离技术,经形态学和16s rRNA序列分析法,从山羊瘤胃中分离获得6株细菌(分别命名为L2、L3、L5、L8、L10和L12).菌株主要为3类:L2、L8、L10为牛链球菌,L5为马链球菌,L3和L12为食窦魏斯氏...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用于防制奶牛子宫炎的乳酸菌菌株,本试验选取产后30~50 d的健康奶牛,采集子宫颈口处分泌物,利用MRS选择性培养基进行乳酸菌初步筛选。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将具有乳酸球菌或乳酸杆菌典型形态的疑似菌株进行针对性生化鉴定。提取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扩增其16S rDNA全序列并测序,将所得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并检测分离菌株对山羊上皮细胞的黏附活性。结果显示,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分析,得到13株乳酸菌,其中5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6株具有较强黏附上皮细胞的能力,7、12和23号3株兼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和黏附上皮细胞能力。综上,本试验建立了健康奶牛子宫颈中乳酸菌的筛选方法,得到3株具有良好益生特性的乳酸菌,为制备微生态制剂提供了基础材料,对防制奶牛子宫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乳酸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基平台化合物,是众多手性物质的合成前体,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本文从乳酸合成的种属分布、代谢途径及代谢调控等方面,综述乳酸菌合成L-乳酸和/或D-乳酸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虽然饲料原料资源丰富,但整体利用率不高。青贮处理可以有效贮存饲料,既可以节约饲料资源,也可以保存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目前,西藏地区关于青贮用乳酸菌的研究已经由从传统乳制品中分离乳酸菌过渡到从多种天然青贮饲料中分离乳酸菌。对西藏地区青贮用乳酸菌的筛选分离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加快以青贮分离乳酸菌菌株为来源的高原青贮用乳酸菌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维吉尼亚霉素作为常用饲用抗生素能够抑制瘤胃乳酸发酵菌,改善瘤胃内不良发酵,提高饲料利用率,在高精日粮条件下可对奶牛乳酸中毒起到一定预防作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维吉尼亚霉素的相关试验与文献;从奶牛酸中毒机制着手,综述其对于酸中毒的调控;并总结与分析了维吉尼亚霉素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为今后在奶牛日粮中的合理使用,实现奶牛安全饲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奶牛分娩前后瘤胃代谢物变化规律及其代谢通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旨在阐明奶牛分娩前后瘤胃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变化规律。选取10头体况和胎次相近的健康待产荷斯坦奶牛,分别于分娩前后晨饲前采集瘤胃液,采用UPLC-MS/MS代谢组学技术和MetaboAnanlyst 5.0中的通路分析方法研究奶牛分娩前后瘤胃发酵产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后瘤胃中57种代谢物含量较分娩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34种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23种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9个代谢通路(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的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和维生素B6代谢)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表明,奶牛在分娩前7~10 d与氨基酸、糖、核苷酸和维生素相关的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发生了应答性改变。  相似文献   

19.
The regulation of lactic acid production, the regulation of lactate fermentation and the role of lactate as intermediate in the rumen metabolism was studied.The pH had a pronounced effect on all three processes and therefore buffer capacity of the rumen contents is also described.Starch gave much less rise to lactic acidosis than soluble sugars, as glucose and fructose. Most bacteria grow faster and therefore produce more lactic acid when amino acids and/or soluble proteins are present in the diet.Activity of LDH (lactate dehydrogenase) of mixed rumen microorganisms is regulated by the NADH/NAD (H) balance and the ATP concentration. About 60% of the LDH in mixed rumen microorganisms is fructose-1, 6-diphosphate independent. Megasphaera elsdenii ferments 60 to 80% of the lactate fermented in the rumen of dairy cattle.Lactate accumulates only when the glycolytic flux (hexose units fermented per unit time per microorganism) is high. During adaptation, the glycolytic flux is increased and lactate may accumulate. After adaptation to a certain diet,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is changed and the glycolytic flux again is normal and lactate is only a minor intermediate in rumen metabol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