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又是稻飞虱大发生的一年,为了进一步摸清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为下一步防治稻飞虱害虫探讨最佳防治方案,特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1.1迁入早 今年灯下见虫为5月6日,比一般年份早15d ~ 20d,比去年早32d,属偏早年份.迁入偏早稻飞虱可多繁殖一代,危害多一代,大大增加主害代虫源基数. 1.2迁入量大 5月7日全市普查,均见白背飞虱、百蔸虫量平均30头,往年田间零星见虫,百蔸虫量不足5头. 1.3迁入范围广 5月21日全市普查,全市主产水稻乡镇均见白背飞虱,往年5月份仅在我市西部顾家店、白洋等镇见虫.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上海市松江区稻飞虱种群数量动态,对2015—2020年稻飞虱灯诱和田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松江地区,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集中在6月上、中旬,比褐飞虱迁入早近30 d,2种稻飞虱终见日均在9月下旬。6—7月白背飞虱的灯诱量占绝对优势,8—9月褐飞虱上灯虫量高,种群占主导优势,但在年度诱虫总量上,白背飞虱明显高于褐飞虱。松江区稻飞虱的种群数量动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稻飞虱优势种群更迭发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1991年河北省唐山、泰皇岛、廊坊等冀东水稻产区稻飞虱暴发成灾,主要是褐飞虱约占70—80%,白背飞虱占20—30%。200多万亩水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害严重的达100万亩。昌黎县9月调查,一般每丛100~200头,高的达200头以上。滦南县9月10日调查,一般每丛2000~3000头,严重的每丛5000头,单叶有虫67头。稻飞虱的严重发生,虫口数量之大,危害之重实属历史罕见。由于防治不及时,使冀东稻区造  相似文献   

4.
雷国明 《植物保护》1994,20(5):54-54
江西省稻飞虱日诱量创历史最高纪录1994年江西早稻白背飞虱猖镢,出现灯下日诱虫量的最高纪录。全省早稻发生750万亩其中赣南发生210余万亩。1994年4、5月份以来西南气流多,携带大量稻飞虱入赣,形成多次迁入峰。据7月下旬鹰潭“全省下半年农作物病虫发...  相似文献   

5.
阳文军 《广西植保》2006,19(2):28-29
灵川县位于湘桂走廊南端,处于水稻迁飞性害虫迁飞路径范围。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灵川县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害虫。近年两虫年发生面积稳定保持在4·3~4·7万hm2次,占种植面积的160%~175%,发生程度为4~5级。2005年发生面积达5·2万hm2次,占种植面积的195%,发生程度达5(6)级。1发生特点1·1早稻稻飞虱(白背飞虱)初始虫源迁入期早,峰次多,虫量大,第2代发生量偏大。灯下始见期为4月7日,比去年迟1d,比常年早6d,为偏早年份。5月份出现3次较大的迁入峰,比常年多1次。5月下旬中期第2代田间加权平均虫口密度为1 393·3头/百丛,比去年同期高19…  相似文献   

6.
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诱集监测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嫩绿粘虫板和灯光诱集2种方法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进行同地对比诱集监测。结果表明, 嫩绿粘虫板对3种飞虱总体、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诱集量与测报灯之间无显著差异, 其诱虫趋势与测报灯诱虫趋势基本同步或趋于一致。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生长前中期白背飞虱迁入峰的监测优于测报灯, 表现为迁入高峰期诱虫量多和峰形明显。嫩绿粘虫板对灰飞虱诱虫量与测报灯诱虫量有明显差异, 诱虫峰次少于测报灯, 监测效果次于测报灯。气象因子、非靶标昆虫等对嫩绿粘虫板诱测无不利影响。运用嫩绿粘虫板可在非灯诱区监测点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嫩绿粘虫板和灯光诱集2种方法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进行同地对比诱集监测。结果表明,嫩绿粘虫板对3种飞虱总体、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诱集量与测报灯之间无显著差异,其诱虫趋势与测报灯诱虫趋势基本同步或趋于一致。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生长前中期白背飞虱迁入峰的监测优于测报灯,表现为迁入高峰期诱虫量多和峰形明显。嫩绿粘虫板对灰飞虱诱虫量与测报灯诱虫量有明显差异,诱虫峰次少于测报灯,监测效果次于测报灯。气象因子、非靶标昆虫等对嫩绿粘虫板诱测无不利影响。运用嫩绿粘虫板可在非灯诱区监测点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8.
由于稻飞虱发生为害具有迁飞性、隐蔽性、突发性、分布不均衡性、暴发性等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研究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分析其大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科学的防控技术措施,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1发生特点1·1发生早,田间虫量高2006年的稻飞虱迁入我市的时间为4月20日,比常年要早。6月2日调查早稻田最高百蔸虫量达1980头,同期虫量历年少见,第4代稻飞虱在部分中稻田块特大发生,个别田块最高百蔸虫量达到10万头,实属罕见。第5代稻飞虱在晚稻上大发生,百蔸虫量最高4万头。1·2发生面积大、范围广我市水稻种植面积3·33万hm2…  相似文献   

9.
1991年10月中旬在大新县晚稻田第七代稻飞虱成虫密度突然急剧增加,虫量大的稻田百丛有虫达8万多头,使防治工作措手不及,十多天时间就有许多正在抽穗灌浆的稻田出现稻株倒伏“落窝”或稻穗枯白的现象,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7.64万亩,占晚稻面积的47.27%,其中严重受害上万亩,绝收2025亩,造成严重减产。根据我县第六代稻飞虱的发生情况以及10月份的田间、灯诱虫量和天气变化情况分析,这批成虫系北方虫源,在南迁时遇冷暖气流峰面而随降雨迫降我县,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作短期滞留为害。主要依据如下:  相似文献   

10.
莫红星 《广西植保》2007,20(Z1):116-118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和冬季下雪较少、气候暖和因素的影响,“两迁”害虫发生非常严重。2006年资源县第3代稻飞虱为特大发生,发生面积0·533万ha,第4、5代为大发生,发生面积0·333至0·4万ha,稻飞虱灯下6月5日、6日诱捕量分别为9万头、6万头,是2a来诱虫量最大的年份,6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稻飞虱仅在贵州镇宁县的一些坝区发生,自2001年以来,稻飞虱的发生不断加重,据植保站历年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发生面积0.16万hm2,属中等发生;2002年发生面积0.35万hm2,属中等或局部偏重发生年;2003年发生面积0.37万hm2,属中等偏重发生年;2004年发生面积O.56万hm2,属重发生或特重发生年.从2001年到2004年间,全县水稻大田期稻飞虱发生面积海增0.5万hm2.2001年平均百丛虫量96.27头;2002年平均百丛虫量513.3头;2003年平均百丛虫量552.5头;2004年平均百丛虫量1.113万头.2004年发生特点:主迁入峰期早,迁入量大,危害较历年重,世代重叠危害期长.  相似文献   

12.
十堰市2007年7~8月降雨频繁,气候温凉,为稻飞虱的大量多批次迁入和蔓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导致十堰市稻飞虱普遍大发生,部分稻田暴发成灾,高峰期各地普查虫量在1.5~3万头,最高虫量达10万多头,全年稻飞虱发生面积3.17万hm^2,其发生之早、虫量之大、范围之广、危害之重都是超历史的。  相似文献   

13.
2008年4月20日稻飞虱灯下百头虫峰在红河州出现,比2007年推迟1d,虫量为198头,2007年4月19日灯下虫量为131头,2008年4月22日,灯下虫量达4004头,2007年5月17日灯下虫量为5320头。为总结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治迁移性害虫稻飞虱,现将红河州2007年稻飞虱的发生和防治工作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92年一代棉铃虫在我县麦田暴发成灾,发生面积之大,虫量之高,危害损失之重,为历史罕见。其暴发特点及暴发原因分析如下:一、暴发特点1.发生早,来势猛,虫量高5月20日在麦田调查,幼虫为2—3龄,最高4龄,发生期比历年提前5—7天,5月22日调查,幼虫为3—5龄平均平方米有虫6.8头,最高达26头,折亩存虫量4532.9头,为12年同期的18.54倍。5月28日调查,平均一平方米有虫10.7头,最高达58头,折亩存虫量7132.6头,是大发生的1989年同期虫量的6.99倍,部分地块一亩高达1—1.32万头。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贵州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全年世代尤其主害代发生危害规律,采用灯光诱测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近4年来贵州省4个不同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种群发生动态并进行了区域性对比,结果如下:三都稻区和惠水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多在4月中下旬,锦屏稻区和道真稻区的灯下始见日稍晚,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各稻区灯下主峰日与始见日和始盛日均呈显著正相关;4稻区年度诱虫量差异较大,三都稻区的灯下虫量最多,而锦屏稻区最少,各稻区灯下种群中,白背飞虱的雌雄性比均大于1;在第3代灯下虫量上,三都与道真存在显著差异,在第6代虫量上三都与惠水、锦屏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代虫量间不同稻区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枣阳市玉米种植面积5.33万hm~2,是继水稻、小麦之后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但玉米螟危害近年来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枣阳市玉米高产的主要虫害。近年我们对玉米螟的发生特点规律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1玉米螟成虫发生特点1.1灯下玉米螟总虫量逐年增加2011年~2015年,枣阳20W黑光灯灯诱玉米螟总虫量从857头猛增至5 370头,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9月,20W黑光灯灯诱玉米  相似文献   

17.
今年早稻飞虱在江西省属特大发生年,其特点是:迁入早、峰次多、繁殖快、密度高、分布广、为害重,为近三十年来所罕见。据全省十一个地、市统计,早稻病虫发生面积共计3125万亩次,其中稻飞虱发生面积1113万亩,占早稻面积的48%,占早稻病虫发生亩次的35.6%。早稻受害后,穗期出现“四多”,即死秆禾多,倒伏禾多,花斑禾多,百丛虫量多。每百丛虫量最多的6.52万头,即每丛平均652头。典型田块每百丛竟达11.3万头,即每丛平  相似文献   

18.
枣阳市2006年水稻种植面积4·97万hm2,稻飞虱发生是继1987年、1991年后又一个大发生年,第3代、第4代稻飞虱发生面积累计达7·67万hm2,挽回稻谷损失18·65万t,笔者对其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治进行观察分析如下:1发生特点1·1发生期早2006年我市第3代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为7月20~30日,第4代稻飞虱为8月15~25日,比1987年、1991年分别早5d、7d。1·2发生数量多第3代稻飞虱发生高峰期平均百蔸虫量为2300头,最高达8 000头,第4代稻飞虱百蔸平均为6 050头,最高达1·5万头,比1987年高8·18%,与1991年持平。1·3短翅型成虫数量多第3代稻飞虱短翅型成虫百…  相似文献   

19.
秀山县2006年稻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稻飞虱是秀山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大发生频率高,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严重。秀山县稻飞虱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褐飞虱.水稻生长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2006年,稻飞虱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加之栽培管理条件及气候条件适宜.秀山县白背飞虱大发生.发生面积达3.0万hm^2.是继2001年之后连续第6个大发生年份。褐飞虱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达1.0万hm^2,是1998年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20.
稻飞虱是昭平县主要水稻害虫之一,全县以褐飞虱为主,其种群比例约占80%,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约占15%左右。往年大都为中等偏重发生,但是2005年晚稻则特大发生,有的田块出现了“落窝穿顶”现象,给晚稻产量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此,笔者对2005年晚稻特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稻飞虱综合防治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1 2005年晚稻稻飞虱发生概况2005年晚稻稻飞虱发生程度为特大发生,来势凶猛。如昭平镇9月27日在观察区调查,百丛虫量高的达65 200头,低的6 600头,平均28 700头;黄姚镇、昭平镇9月26日观察,百丛虫量高的达55 800头,低的5 200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