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北省根结线虫发生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采自河北省不同地区的根结线虫种类、分布以及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根据根结线虫二龄幼虫、雄虫和雌虫的形态特征,明确了河北省根结线虫种类有南方根结线虫、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其中南方根结线虫发生最为普遍,几乎遍及全省各个地区,发生量很大,土壤线虫土壤的群体密度最高达50条/g,主要为害保护地黄瓜和番茄等作物;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仅局部发生,北方根结线虫主要为害花生和麻山药,花生根结线虫主要为害花生和黄瓜,北方根结线虫与花生根结线虫在土壤中的发生量相对较少,土壤线虫土壤的群体密度最高达10条/g。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植株内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甘薯植株内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自甘薯秧苗的基部侵入,逐步向上迁移危害。在移栽后4周,线虫仅在地下茎下部3 cm部分危害;移栽后8周,线虫扩展到地下茎接近地面部位;移栽后10周,线虫扩展到地上茎部分;移栽后12周,线虫已转移到新结甘薯块根上危害;但未发现线虫侵入甘薯须根。在装有500 g沙壤土的塑料管中移栽甘薯秧苗,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1~2头线虫时,24 d后秧苗的发病率为40%,发病指数低于10,60 d后发病率达到100%,病指为20~24,120 d后的病指为52~60;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16~64头线虫时,24 d后秧苗的发病率为60%~80%,发病指数为20,60 d后发病率为100%,发病指数为40~48,120 d后的发病指数达60~100;在接种量为128~256头/克土时,24 d后的秧苗发病率已达100%,发病指数为20,96 d后其病指高达100。线虫在甘薯内的数量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指数增长趋势。在低剂量接种处理,每克土壤含1~2头线虫时,线虫在移栽60 d以前,秧苗内线虫数量较少,单茎数量在49~56头之间,而此时高剂量接种处理线虫数量已达200头以上。在植株生长后期,其茎内的线虫数量又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明确榛实象(Curculio dieckamanni)雌雄成虫头部、喙及口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榛实象雌雄成虫头部、喙及口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在榛实象雌雄成虫头部发现有3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鳞形感器、臼窝状感器和表皮孔,雌雄虫头部感器类型不存在雌雄异型现象;其中鳞形感器数量雌虫中显著高于雄虫(P<0.05),臼窝状感器数量在雌雄虫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皮孔在雌雄虫头部均仅分布有1个。在榛实象雌雄成虫的喙,发现1种感器为腔锥形感器,该感器数量在雌虫中显著高于雄虫(P<0.05)。在榛实象雌雄成虫口器上发现有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柱形感器、鱼鳍形感器和轴承短锥形感器,榛实象成虫口器感器种类在雌雄间无异型现象,锥形感器、柱形感器、鱼鳍形感器和轴承短锥形感器分布数量在雌雄间相同。该项研究对榛实象成虫头部、喙及口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榛实象的行为生态学及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两个陆地棉品种 SJ-125 和岱字棉 5415以及海岛棉 T-1348 用来筛选和建立温室条件下鉴定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的有效方法,并对 12 个陆地棉品种(系)进行了鉴定.鉴定材料的株高、地上干重和根干重差异显著,真叶数和第一果枝节位差异不显著,接种7周后根干重与肾形线虫繁殖系数间呈负相关.繁殖系数随接种量增加而下降.适当的鉴定指标是每毫升土壤接种量7.4个,温室中接种7周后鉴定.利用本研究中改进的方法鉴定出2个耐肾形线虫品系.  相似文献   

5.
以辽豆巧作感病对照,通过接种相同数量的卵并利用次氯酸钠一酸性品红染色法研究我国的优质杭源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侵染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后杭感品种根内的二龄幼虫数量很接近,灰皮支黑豆根内的三龄幼虫数量高于辽豆巧,但四龄幼虫、雌成虫数量却低于辽豆15,雄成虫数量比较接近,即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杭性不具有抗侵入的作用,而具有杭发育的作用。同时利用冰冻切片技术研究灰皮支黑豆和辽豆巧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侵染后根部的组织病理学反应,初步明确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组织结构杭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足跗节感器在光肩星天牛觅食、交尾等行为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光肩星天牛足跗节上感器的种类、形态、分布等进行观察分析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具有3种类型感器,即毛形感器(2亚型)、刺形感器(3亚型)和锥形感器;对其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特点进行描述。感器类型和分布无性别差异。雌雄足跗节长度和感器数量具有性二型现象,体现在雌虫跗节及侧爪长于雄虫,雌虫前跗节的感器数量显著多于雄虫。结合该虫行为对这些感器的功能进行推测探讨,对该虫足跗节感器类型、形态、分布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天牛的化学通讯机制。  相似文献   

7.
亚洲型舞毒蛾中国地理种群飞行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的飞行能力,以采自河北和内蒙两地的亚洲型舞毒蛾为试验对象,应用昆虫飞行信息系统,分析亚洲型舞毒蛾的最大飞行速度、累计飞行距离和累计飞行时间。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雄个体间飞行能力有显著差异,雄虫比雌虫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雄虫平均累计飞行距离为6.76 km,雌虫平均累计飞行距离为1.85 km;1日龄成虫已具备较强的飞行能力,在飞行时间、飞行距离上,雌虫随着日龄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线性下降趋势;交配对雄虫的飞行能力无显著影响,雌虫产卵后飞行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亚致死剂量磷化氢熏蒸处在交配高峰期的嗜虫书虱雌雄虫,采用"Y"形嗅觉仪对嗜虫书虱进行行为反应测定,并用溶液浸提法获得性信息素提取液,比较不同亚致死剂量磷化氢熏蒸对嗜虫书虱雌虫信息素生物活性的影响、对雄虫化学通讯系统的影响~[1]。结果表明,在不同亚致死剂量磷化氢熏蒸后,熏蒸过的雌虫对未熏蒸雄虫诱集效果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LC_(30)处下降较大,与CK相比在5%显著水平下LC60处存在明显差异;熏蒸过的雄虫对未熏蒸雌虫的选择率随熏蒸浓度的增大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白雌虫数法、相对抗病指数法和繁殖系数法评价河南省47个主推的小麦品种对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荥阳群体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许昌群体的抗性。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所有小麦品种对两种孢囊线虫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但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有4个品种(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 avenae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中度以上感病。田间病圃鉴定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太空6号和新麦18对H. avenae表现高抗,中育6号、新麦11等10个品种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中育6号和太空6号对H. 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和豫农201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太空6号对H. avenae表现高抗,新麦18、中育6号和新麦11表现抗病;中育6号、太空6号对H. 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豫农201、豫农949表现抗病。依据繁殖系数Pf /Pi评价,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 avenae表现抗病,太空6号、中育6号、濮麦9号和濮优938对H. filipjevi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感病。3种方法的抗性评价结果不完全相同,相对抗病指数法与单株白雌虫数量法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可部分克服因感病程度悬殊而导致评价不一致的问题,因而可作为小麦品种抗禾谷孢囊线虫新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 要:为了探明香蕉球茎象甲虫体挥发物的各种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提取香蕉球茎象甲的虫体挥发物,进行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结果表明:香蕉球茎象甲雌虫、雄虫、雌雄虫(雌虫和雄虫等数量混合)分别鉴定出9种、8种和9种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61.05%,39.46%和17.43%。香蕉球茎象甲雌虫、雄虫和雌雄虫三种虫体挥发物共有成分有3,7-二甲基-1,3,6-辛三烯、α-荜澄茄油烯、(1,1-二甲基乙基)-2-甲氧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乙酯、3,3',5,5'-四甲基联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6种,而3,7-二甲基-1,3,6-辛三烯是香蕉球茎象甲雌虫、雄虫和雌雄虫三种虫体挥发物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19.15%。香蕉球茎象甲虫体挥发物各成分种类多样,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大豆根内胞囊线虫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2007年田间自然生长条件下,研究大豆苗期(7~37 d)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在根系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分布与根系生长状况有密切关系。出苗后7 d已有线虫侵入根内,随着根系生长发育,单位根长线虫数以及线虫总数增多,单位根长内线虫数量呈S型曲线变化。随着出苗后天数的增加,主根和侧根内线虫数量变化呈相反趋势,其中主根内线虫密度减少,侧根内线虫密度增加至相对稳定值。随着土层的加深,主根和侧根内线虫密度差异减小;5~15 cm土层根系内线虫数量及其所占比例均最大。说明苗期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5~15 cm土层。  相似文献   

12.
谢德燕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457-461
为明确笔者实验室研制的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修复剂对被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 incognita)污染的温室番茄土壤的修复效果,该文用浅盘法分离土壤中线虫,鉴定并记录各处理及清水对照的线虫数量、根系根结率。结果显示:在5种稀释倍数中,稀释125倍的土壤修复剂每株、每次施用500ml最能有效地抑制根结线虫,种群数量可控制在30 individuals·100ml-1 soil以下,并使根系的根结率减少至40%以下,同时能促进有益的小杆线虫(Rhabditis (Oscheius) spp.)种群扩增(388 indi.·100ml-1 soil)。研究结果还显示每25d施用一次土壤修复剂可以较有效地修复被根结线虫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褐家鼠的年龄鉴定及种群年龄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1986~2008年贵州省余庆、息烽、大方、三都、关岭5个县捕获的3059只褐家鼠(雌鼠1573只,雄鼠1486只)体重统计表明,褐家鼠平均体重为108.30±49.00g,雌、雄鼠之间体重差异不显著。根据体重的频次分配特征,参照繁殖状况,将褐家鼠划分为5 个年龄组,制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体重小于或等于60.0g;亚成年组(Ⅱ):60.1~110.0g;成年Ⅰ组(Ⅲ):110.1~160.0g;成年Ⅱ组(Ⅳ):160.1~210.0g;老年组(Ⅴ):210.0g以上。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参与种群繁殖的主要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平均怀孕率为46.60%,平均胎仔数为7.00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1.49%。种群年龄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同地区之间种群年龄组成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Crop growth and damage parameters (plant growth and yield, root damage and nematode population densities), believ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of Musa genotypes to nematode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were evaluated in a field trial of 24 Musa genotypes inoculated at planting with a combination of Radopholus similis and Helicotylenchus multicinctus with the objective to identify parameters with strong association with nematode resistance and high heritability. Correlation and path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lant growth, yield, root damage and nematode population densities showed a strong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centage dead roots, percentage root necrosis, R. similis and H. multicinctus 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yield. The strongest negative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percentage dead roots and yield. Broad-sense genotype heritability estimates demonstrated that heritability estimates for percentage dead roots, number of large lesions and nematode population density were most affected by inoculation with nematod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refore that effective selection for nematode resistance under field conditions could be obtained by using an index, that includes percentage dead roots, the number of large lesions, and nematode population density.  相似文献   

15.
为了便于全程机械化生产,四川中部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已逐渐由套作春播转变为净作夏播。为了明确本区域净作夏玉米高产、宜机的群体结构,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有效穗数增加,但因空秆和倒伏增加导致有效穗数增幅逐渐减少甚至最终降低;密度增加使玉米叶片茎叶夹角和开张角降低,叶向值增加,群体透光率明显降低,消光系数增大,雌雄穗小穗分化期和小花分化期幼穗长度和中部直径、吐丝期雄穗主轴长度和成对小穗数以及雌穗总小花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单株果穗受精率均降低,而退化小花数、败育花数和花败育率均增加,最终导致玉米秃尖变长,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降低。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后降,以67,500株hm~(-2)最高, 2年平均较45,000株hm~(-2)和90,000株hm~(-2)密度分别显著增加17.00%和14.03%。此外, 2年在45,000株hm~(-2)和67,500株hm~(-2)密度下,等行距均优于相应宽窄行, 60 cm等行距处理下玉米株型紧凑,能改善群体受光条件,提高玉米单株果穗受精率,降低小花败育率,籽粒产量较高;在2018年90,000株hm~(-2)密度下,(110+50) cm宽窄行处理更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雌雄穗分化,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因此,川中丘区夏玉米高产栽培应适当缩行增密,宜采用67,500株hm~(-2)密度搭配60 cm等行距种植。  相似文献   

16.
高山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96-2008年贵州省大方县高山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山姬鼠种群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波动,主要繁殖期在4~9月,一年中在春季4~5月和秋季8~9月出现2次妊娠高峰期。研究期间共解剖标本1080只, 雌鼠556只,雄鼠524只,种群性比为1.06,10年平均怀孕率为20.63%,平均胎仔数为5.92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7,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2.05%,雄鼠睾丸下降率季节变化与雌鼠怀孕率季节变化呈同步变动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参数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17.
南方根结线虫不同密度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方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incognita)是番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明确土壤中南方根结线虫初始密度与番茄产量损失的关系,在温室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测试土壤中根结线虫不同初始密度对番茄不同生长期株高和生物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番茄植株的长势随接种密度的增加而减弱,即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植株高度降低,叶片数和花穗数减少,鲜重与干重显著减轻,番茄的发病程度则逐渐加重。利用Seinhorst模型,分别以株高、鲜重、干重为指标确定了番茄对根结线虫的最低忍耐值T;综合本研究结果,确定番茄对根结线虫的最低忍耐值为4.4头/(mL·土),低于该密度线虫虽对番茄根部造成一定危害,但对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掌握白芷根结线虫发生及危害规律,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012—2014年,对南川白芷种植地进行根结线虫病调查;不同时期采用五点取样法采集白芷根结线虫病病株和病土,用蔗糖离心法分离根结线虫。结果表明,白芷根结线虫在粘土中发病较壤土、砂土、砂壤土轻;连作地发病较间作和轮作严重;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密度由1月的71条/1000 g干土增加到10月的1615条/1000 g干土;根结线虫的土层分布调查发现,3月为根结线虫发病高峰期,水平分布根结线虫种群数量向白芷根部集中,而垂直分布根结线虫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