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危害2-8周龄的小鸭,其特征是引起小鸭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  相似文献   

2.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危害2-8周龄的小鸭,其特征是引起小鸭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  相似文献   

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叫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气囊炎为特征,是严重危害小鸭的传染病.给养鸭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  相似文献   

4.
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引进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RA感染也称为鸭疫巴氏杆菌感染和鸭传染性浆膜炎,1-8周龄鸭易感,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脑膜炎等病变为特征,是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本文综述鸭疫里墨氏杆菌病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鸭疫里默氏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嗜睡、绿色下痢、共济失调、缩颈。慢性病例见头颈歪斜。剖检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末和冬春季节较易发病,2~8周龄鸭易感,但  相似文献   

6.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等,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发生于美国纽约的长岛,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发生。在我国,首次报道本病的发现是1982年,以前各养鸭大省均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困倦,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  相似文献   

7.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之为“新鸭病”、“鸭败血症”、“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莫拉克氏菌病”和“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南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家鸭常见的接触性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变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十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出血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8周龄雏鸭,其特征是内脏浆膜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形成所谓“四炎”,即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1流行病学鸭疫里默氏菌主要侵害鸭,各品种鸭均易感,以2~6周龄雏番鸭最易感。耐过鸭生长、发育受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福建以每年10月份到次年5月份为本病高发季节,这可能与气候变冷,保温条件差等有关。感染鸭死亡率的高低取决于鸭的品种、日龄、鸭疫里默氏菌毒力的强弱、饲养水平的高低、卫生条件的优劣以及饲养密度…  相似文献   

9.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雏鸭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  相似文献   

10.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由于该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当前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鸭传染性浆膜炎俗称鸭疫巴氏杆菌病、包心病。现为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等幼禽。多见于2—4周龄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雏鸭感染鸭疫里默氏菌后,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为特征,死亡率高低与鸭群饲养管理水平、卫生条件好坏或混合感染程度有关。现将一起半番鸭发生...  相似文献   

12.
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出血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8周龄的雏禽,多发生于雏鸭,其他禽类少发。其特征是内脏浆膜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形成所谓“四炎”,即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笔者曾诊治一起因鸭疫里默氏菌感染的雏鹅,运用中西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思伽  罗映霞 《中国家禽》2000,22(12):22-23
鸭疫里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为特征。   鸭疫里氏杆菌病于 1932年在美国纽约州长岛的鸭群中首次发生,曾先后被称为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 1993年 Segers等人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本病病原菌的各种表型参数和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应将该菌放在单独的一个属,为纪念首先发现本菌的 Riemer氏 (1904),特将本菌的属名命名为 Riemerella,由本菌引起的鸭病命名为鸭疫里氏杆菌病 (Riemerella anatipestife…  相似文献   

14.
鸭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SerositisinDuckling)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败血性疾病,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新鸭疫、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在临床上主要以头颈歪斜、腿翅瘫软、共济失调、眼鼻有分泌物和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胸膜炎或干酪性输卵管炎为特征。发病率死亡率为1%~80%,甚至高达90%以上。耐过鸭生长迟缓、饲料报酬率显著下降。抗生素治疗是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爆发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本试验以南农杆菌为主药,探讨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剂量和不同配伍对该病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5.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2—8周龄雏鸭,尤以2~5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其特征是引起雏鸭发生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病变,可引起雏鸭大批发病和死亡。由于发病原因不同死亡率差异较大,一般死亡率在10%~90%,是养鸭危害较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6.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2-4周龄)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低温、阴雨潮湿的季节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7.
1引起神经症状的鸭病1.1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0d至7周龄的雏鸭和仔鸭,呈急性败血症或慢性病程。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高低不等,高者可达80%。患鸭呈现共济失调、头颈震颤等特征性神经症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等为特征性病理变化,尤其是神经症状的病例,  相似文献   

18.
邓华荣 《兽医导刊》2007,(12):43-4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1~6周龄鸭,临床特征为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昏迷,以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为主要病变.  相似文献   

19.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所致的一种鸭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本病分布很广 ,已在所有的集约化养鸭生产的国家发现。迄今为止 ,美国、英国、前苏联、荷兰、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丹麦、西班牙、新加坡、泰国、孟加拉国和日本均有本病的报道。在我国 ,郭玉璞等于 1 982年在北京西郊首次发现本病 ,并分离到此菌 ,与此同时 ,郭予强在广州亦分离到该菌。此后 ,许多省市如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四川…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雏鸭鸭疫里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红河地区的鸭群中流行一种以鼻分泌物增多、腹泻、头颈歪斜、角弓反张及脚肢无力或麻痹为特征的传染病,对现场数十只病死鸭剖检,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充血等较为一致的病理变化;从大多数病死鸭的脑、肝、脾、等组织中分离出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经对分离菌进行培养特性、形态特征观察和生化试验,鉴定为鸭疫里氏杆菌(Piemerellan anatipestifer)用分离株人工感染7日龄健康雏鸭,复制出与肆病雏鸭相同的病例。证明 区的雏鸭群中存在鸭疫里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