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抛秧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为了探讨水稻免耕抛秧配套技术,在广西针对不同栽培因素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磷钾肥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免耕抛秧稻早生快发,早够苗,增加粒数和有效穗以及总颖花量,提高产量。一般氮肥施用量比常耕抛秧增加10%-20%有利于免耕抛秧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与创新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从生育特点看,立苗慢,前期生长缓慢,耗养少,低节位分蘖优势明显,根系发生早、根量大、横向分布宽且均匀,纵向分布较浅,后期绿叶多,产量性状结构协调。从生理生态特性看,根系活力强,叶面积指数稍高,部分生理指标优于常耕抛秧。土壤理化性状有好于常耕抛秧田的趋势。在配套栽培技术方面要选大孔径塑盘育秧,留桩高度不超过15 cm,抛秧叶龄3.5~4.5叶,抛秧密度增加10%左右,施肥方法为氮肥基肥占20%~30%,促蘖肥和壮蘖肥50%,穗粒肥20%~30%。要发展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免耕稻养鸭与养鱼、免耕直播、冬种绿肥还田免耕抛秧、免用除草剂免耕抛秧等模式,进一步提高免耕抛秧稻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初步认为,免耕抛秧和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的病虫发生差异小,且不会重于常耕抛秧栽培。免耕抛秧、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常耕抛秧在不同的肥水管理条件下,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发生差异各有不同,在科学肥水管理情况下,稻飞虱、纹枯病轻于常耕栽培,特别是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发生推迟,发生危害明显减轻。但不论肥水管理如何,免耕抛秧的病虫危害总体轻于常耕抛秧栽培,在同等条件下,肥水管理较差的田块还轻于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免耕抛秧和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因具有发根早、根系发达粗壮、长势旺盛、群体结构协调等特点而增强了植株的抵抗力,从而减轻了稻飞虱、纹枯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草还田有利于免耕抛秧稻根系生长、早分蘖、低节位分蘖,可提高有效穗、成穗率、实粒数、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多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平均单产7.88 t/hm2,比常规翻耕抛秧栽培增产7.69%,稻草不还田免耕抛秧平均单产7.72 t/hm2,比常规翻耕增产5.47%。  相似文献   

5.
免耕抛秧等三种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杂交稻组合岳优9113进行了晚稻免耕抛秧、耕翻抛秧、耕翻插秧3种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生育期一致。免耕抛秧稻分蘖力强,生长量大,其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比耕翻插秧稻多,产量增加12.1%。耕翻抛秧稻分蘖能力亦比耕翻插秧稻强,生长量大,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高于耕翻插秧稻,产量增加7.7%。免耕抛秧栽培在3种不同耕作栽植方式中是一种省工、高效的轻简栽培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耕作栽培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直播稻比常耕抛秧稻分蘖早10~13 d,分蘖节位低1个节位,成穗率高6.82个百分点;单株总根数多88.9条、根总长多902.9 cm、根系体积多4.7 cm3、根系干重多0.91 g;后期绿叶数多0.7张,假茎粗0.08 cm;每公顷有效穗多24.15万穗,每穗总粒数多3.9粒,每穗实粒数多5.7粒,结实率高2.02个百分点。不同的耕作方式相比,直播稻比抛栽稻生育期缩短3~6 d;穗粒结构以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最好,产量也最高,比非还田免耕直播稻增产4.78%,比免耕抛秧稻增产6.39%,比常耕直播稻增产11.79%,比常耕抛秧稻增产11.39%。不同留桩高度对免耕直播稻产量没有直接的影响,免耕直播稻纹枯病危害较轻,特别是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纹枯病最轻。  相似文献   

7.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田养鸭生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田养鸭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水稻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和稻田杂草的发生,并有施肥效果,可以减少农药与化肥的施用量,是一项很好的水稻生态种植和有机稻米生产技术.免耕稻田养鸭能有效地抑制无效分蘖,增加有效穗,提高成穗率,提高产量,一般可增产8.74%~9.49%;同时,免耕稻田养鸭还可以省工节本,每公顷可增收节本约4 550元.  相似文献   

8.
黄清云 《作物研究》2007,21(2):104-107,110
分析了稻田养鸭生态种养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并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对免耕抛秧养鸭、免耕抛秧不养鸭和翻耕抛秧不养鸭3种种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充分发挥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克服免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2004年晚造进行的免耕抛秧稻不同除草剂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乐747和10%草甘膦对晚造免耕稻再生苗的防除效果最好,但各处理对免耕稻的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免耕抛栽水稻的根系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5—2007年连续3 a定位试验,在双季稻田研究了免耕抛秧水稻的根系特性。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水稻根系干重低于翻耕移栽稻,根系大部分分布在表层(0-5 cm土层)土壤。水稻单穴根系固持力表现为翻耕移栽〉翻耕抛秧〉免耕抛秧,且随着免耕年限的延长,这种趋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抛秧田病虫发生总体重于插秧田。其中稻纹枯病发生从重到轻次序是:常规抛秧→免耕抛秧→常规插秧;稻飞虱的发生从重到轻次序是:常规抛秧→常规插秧→免耕抛秧;稻纵卷叶螟以常规抛秧发生最重,常规插秧和免耕抛秧相当。对3种栽培方式病虫发生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免耕抛秧的产量结构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免耕抛秧产量诸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构成免耕抛秧产量的4个构成因素对产量均呈正向相关.4个产量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整体,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居第3,千粒重最小.因此,要提高免耕抛秧产量,首先要在确保有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力争增加每穗粒数,同时也要兼顾结实率和千粒重.栽培上,要结合免耕抛秧稻的生育特性并加以相应的配套技术,确保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双峰县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双峰县开展了双季稻免耕抛秧与翻耕抛秧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翻耕抛秧比较,早晚稻免耕抛秧栽培均表现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节省成本,每公顷增收达684~1629元。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双季晚稻冷浸田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孟旭 《杂交水稻》2001,16(5):46-47
冷浸田免耕抛秧3a栽培表明,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具有降低成本,节约用水,提高劳动生产率,早生快发,有效穗多,增产增收等优势,对双季晚稻冷浸田免耕抛秧采用的高产栽培措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为推广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提供依据,进行了早稻免耕抛秧与全翻耕抛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抛秧与全翻耕抛秧相比,有效穗有所增加,结实率提高2.7%,但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会有所下降,产量增加405kg/hm2,每公顷可节支增收1179.00元。文中还讨论了免耕抛秧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2002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成穗率、有效穗数有显著的影响,以每公顷抛栽33.0万~34.5万蔸最好,不同的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不大,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早稻以每公顷抛栽33万蔸处理产量最高,晚稻以每公顷抛栽34.5万蔸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稻草隔层免耕抛秧即在收割早稻时将稻草散铺于田面,再进行免耕抛秧。该方法抛后立苗稍慢,前期苗数增加较慢,但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可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比非稻草隔层免耕抛秧增产2.76%,比常耕抛秧增产7.82%,对生育期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 ,是在翻耕抛秧栽培的基础上 ,将免耕和抛秧结合起来进行组装配套的最新栽培技术。免耕抛秧改“翻耕晒垡 ,大水泡田 ,耙平耙绒、浅水抛秧”为“板田免耕、化学除草、泼施底肥、均匀抛秧、湿润灌水” ,不打乱土层 ,不破坏结构 ,从而保持了水稻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 ,通过湿润灌溉创造了“以水调温、以水调肥、以水调气”的水肥气热因子协调良好的水稻生长环境 ,使水稻早生快发 ,增穗、增粒、增重 ,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 ,进一步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大大缓解了畜力机械耕田、生产…  相似文献   

19.
对水稻免耕抛秧进行不同抛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晚造免耕抛秧栽培每公顷抛栽36万蔸较适宜,其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增加,产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稻的立苗与根系生长以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条件下,在晚季对免耕抛秧、常耕抛秧、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稻草还田常耕抛秧的立苗速度与立苗期的根系生长及其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增产7.64%,稻草还田免耕抛秧与稻草还田常耕抛秧产量差异不大,但分别比常耕抛秧高10.72%和8.22%。免耕抛栽秧苗前期立苗速度较慢,后期立苗速度较快,总的立苗时间较常耕抛栽秧苗多1 d。免耕使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根系的总长度和根毛区长度及根系氧化能力下降。但是,稻草还田增加了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和根系长度,提高了根系氧化能力,因而对抛栽水稻立苗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在免耕条件下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