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甲基睾酮(MT)广泛存在于造纸废水中,为了研究其对水生动物内分泌的干扰效应,选用斑马鱼为模式生物,开展甲基睾酮对斑马鱼的慢性毒性暴露实验。将雌性斑马鱼分别暴露在含10、50、100和150μg/L的甲基睾酮水环境中48 d,另设空白对照和0.01%甲醇对照,观察斑马鱼的个体生长指标及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当MT浓度为150μg/L时,斑马鱼全部死亡;而在0~100μg/L的MT暴露处理中,随着MT浓度的增加,斑马鱼的体重逐渐减轻,体长逐渐缩短,臀鳍逐渐变大,体色转向偏黄,出现了雄性化的特征;而且肝脏和性腺重量均明显减轻,卵巢出现明显的退化特征,肝细胞逐渐肿大,细胞核偏移中央,且伴随细胞中空等现象;其中,50和100μg/L MT处理的斑马鱼鳃丝变得高低不一,有的开始断裂甚至结构无法辨认。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察性腺指数、性腺颜色和卵母细胞长径的变化来评价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的影响.分别用10-5mg/g和10-1mg/g剂量17α-羟基孕酮注射性腺发育即将启动的性早熟中华绒螯蟹(九月初),共注射2次,间隔时间为15 d.研究发现: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外部特征(壳长和壳宽)没有明显影响,但较高剂量组10-1mg/g剂量组能明显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的早期发育(15 d),卵巢指数和卵母细胞长径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外源给予孕酮能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性腺的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性腺指数、性腺颜色和卵母细胞长径的变化来评价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的影响.分别用10-5mg/g和10-1mg/g剂量17α-羟基孕酮注射性腺发育即将启动的性早熟中华绒螯蟹(九月初),共注射2次,间隔时间为15 d.研究发现: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外部特征(壳长和壳宽)没有明显影响,但较高剂量组10-1mg/g剂量组能明显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的早期发育(15 d),卵巢指数和卵母细胞长径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外源给予孕酮能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性腺的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4.
性类固醇激素与生物生殖、配子排放以及性腺发育密切相关,Srd5a1在性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探究性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酶基因Srd5a1对雌性三角帆蚌卵巢发育的影响,本实验应用RACE克隆得到了三角帆蚌Srd5a1全长cDNA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原位杂交技术以及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E2)和17α-甲基睾酮(MT)激素处理来探究Srd5a1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Srd5a1 cDNA全长2224 bp,包括446 bp 5′-UTR,953 bp 3′-UTR,825 bp ORF,编码274个氨基酸。Srd5a1在性腺中的表达呈二态性,在卵巢中表达量更高;Srd5a1在卵巢排放期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时期(p <0.0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Srd5a1在卵巢卵母细胞、卵泡以及精巢精母细胞中有表达。不同浓度E2和MT处理24天后,Srd5a1的表达发生了变化。综上,Srd5a1可能在雌性三角帆蚌卵巢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和配子排放中发挥一定作用,对探索三角帆蚌性腺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实现三角帆蚌单性化养殖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又称"环境激素",近年来由于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逐渐增加,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选取市场上常见的金鱼作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环境激素对金鱼性腺组织学的影响。[方法]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 MT)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雄激素,乙炔雌二醇(Ethinylestradiol, EE2)是雌激素干扰物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来曲唑(Letorzole, LE)是新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本文分别设置暴露3、7 d的0、50、100、200 ng·L~(-1)的MT浓度梯度;暴露3、7 d的0、50、100、200 ng·L~(-1)的EE2浓度梯度;暴露7、14 d的0、100、200、400 ng·L~(-1)的LE浓度梯度。[结果]发现MT对金鱼卵巢具有抑制作用;不同EE2浓度处理的雄性金鱼体重和性腺重均受到了抑制,50 ng·L~(-1)的EE2处理金鱼7 d后,变化最为明显,不同EE2浓度处理的雌性金鱼体重和性腺重均受到了促进,100 ng·L~(-1)的EE2处理雌性金鱼7 d后,变化最为明显; LE对于雌鱼的卵巢分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在100 ng·L~(-1)处理7 d后,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一定浓度的来曲唑可以促进精巢发育,在中等浓度200 ng·L~(-1)处理金鱼7 d时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结论]用3种浓度的EDCs处理金鱼后,MT可抑制金鱼卵巢的发育;EE2可抑制雄性金鱼睾丸的发育,促进雌性金鱼卵巢的发育;LE可抑制雌鱼卵巢的分化,促进睾丸的发育。以上结果显示,3种EDCs可对雄性或雌性金鱼性腺的发育产生不同的干扰作用,且与所用的剂量和暴露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外源促性腺激素对卵巢在雄性受体内生长、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与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日龄小鼠卵巢移植到7~12周龄雄性小鼠肾囊下,回收前用促性腺激素对受体进行处理或不处理,同龄雌性小鼠用促性腺激素进行处理后作为对照。移植21 d后回收移植卵巢,观测移植体的回收率及生长和卵泡发育;对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体外受精,观察2-细胞胚和囊胚发育率。【结果】移植21 d后,未处理组移植体回收率为85.4%,与处理组(90.7%)差异不显著(P>0.05)。未处理组移植体卵泡发育至成熟阶段,回收卵母细胞均处在GV期,平均每枚移植体回收卵母细胞数为(41.4±25.8)枚,2-细胞胚胎发育率为17.5%,未能发育至囊胚;处理组移植体有黄体形成,有的卵泡中有扩展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平均回收卵母细胞数为(33.4±20.1)枚,其中MⅡ期卵母细胞为(8.5±7.1)枚,GV期、MⅡ期卵母细胞受精后2-细胞胚胎的发育率分别为33.9%和44.3%,囊胚发育率分别为0.48%和6.3%;试验组间回收卵母细胞数差异不显著(P>0.05),2-细胞胚胎发育率、囊胚发育率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卵母细胞2-细胞胚胎发育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处理组MⅡ期卵母细胞囊胚发育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外源促性腺激素对雄性小鼠卵巢移植体具有促进卵泡发育、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的作用,但不增加卵母细胞产量。  相似文献   

7.
采集不同发育时期三倍体虹鳟幼鱼卵巢,采用免疫组化、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观察、检测卵巢发育过程中卵母细胞细胞凋亡现象及线粒体凋亡途径,证实三倍体虹鳟卵母细胞发生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结果表明,12℃发育水温下,三倍体虹鳟卵母细胞在受精后210 d开始凋亡,受精后270 d凋亡达高峰,330 d凋亡逐渐消失。证明卵母细胞发生凋亡是导致三倍体雌性虹鳟不育的重要原因,为三倍体鱼类性腺发育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7β-雌二醇(17β-E2)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以及内源雌激素水平的影响,以期阐明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调控机理。给予性腺发育高峰期(Ⅲ~Ⅳ期)的中华绒螯蟹雌蟹注射不同浓度17β-E2(10-3mg/g、10-4mg/g和10-5mg/g),结果表明:在卵巢发育Ⅲ期~Ⅳ期间,17β-E2有呈剂量依赖性促进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的特点,表现为:性腺指数增大,卵母细胞发育快,卵母细胞直径增大。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17β-E2含量有随卵巢发育逐渐降低的趋势,尤其在实验30d后有明显的下降,外源17β-E2能明显增加血淋巴中17β-E2含量。中华绒螯蟹卵巢中17β-E2含量有随卵巢的发育而迅速降低的特点,外源注射17β-E2仅对15d时的卵巢中17β-E2含量有影响,表现为随外源17β-E2含量的提高,卵巢内17β-E2含量降低。对血淋巴和卵巢中17β-E2的含量与性腺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血淋巴和卵巢中17β-E2含量与性腺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外源17β-E2能促进卵巢发育,能明显增加血淋巴中17β-E2含量,而降低Ⅲ期1卵巢内17β-E2含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17β-雌二醇(17β-E2)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以及内源雌激素水平的影响,以期阐明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调控机理。给予性腺发育高峰期(Ⅲ~Ⅳ期)的中华绒螯蟹雌蟹注射不同浓度17β-E2(10-3mg/g、10-4mg/g和10-5mg/g),结果表明:在卵巢发育Ⅲ期~Ⅳ期间,17β-E2有呈剂量依赖性促进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的特点,表现为:性腺指数增大,卵母细胞发育快,卵母细胞直径增大。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17β-E2含量有随卵巢发育逐渐降低的趋势,尤其在实验30d后有明显的下降,外源17β-E2能明显增加血淋巴中17β-E2含量。中华绒螯蟹卵巢中17β-E2含量有随卵巢的发育而迅速降低的特点,外源注射17β-E2仅对15d时的卵巢中17β-E2含量有影响,表现为随外源17β-E2含量的提高,卵巢内17β-E2含量降低。对血淋巴和卵巢中17β-E2的含量与性腺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血淋巴和卵巢中17β-E2含量与性腺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外源17β-E2能促进卵巢发育,能明显增加血淋巴中17β-E2含量,而降低Ⅲ期1卵巢内17β-E2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初次排卵后,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基本处于初级卵母细胞的大生长期,整个卵巢的性腺指数仍然高达10%左右.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卵巢的发育呈现两种趋势:一种卵巢继续处于成熟状态而进一步发育,7 d左右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几乎全都到达大生长期的中后期,即即将完全成熟前的卵母细胞,此时的性腺指数相比前期有所下降;而另一类卵巢到第7天时可以观察到卵母细胞的萎缩退化现象.继续发育的卵巢性腺指数缓慢上升,到第15天时卵巢发育再次呈现退化与继续发育两种趋势.  相似文献   

11.
平榛种子层积催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平榛种子发芽困难的问题,层积天数用0 d、30 d和60 d三个水平,赤霉素的浓度采用0 mg.kg-1、80 mg.kg-1和120 mg.kg-1三个水平,两因素组合共9个处理,重复三次,对平榛种子进行层积催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层积可以有效破除种子的休眠,出苗率和苗高以层积60 d与赤霉素80 mg.kg-1的处理为最好;层积处理的催芽效果优于赤霉素的处理;采用层积与赤霉素相结合处理种子,比单独采用赤霉素处理更有利于平榛种子的发芽和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相色谱(GC-ECD)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溴虫腈在菜用大豆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安全使用技术。结果表明,溴虫腈在菜用大豆上的原始残留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处理而有所差异。其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相关系数(︱r︱)=0.9438-0.9847(P<0.01);早季的消解系数(︱k︱)=0.13555±0.001955,半衰期(T1/2)为5.0-5.2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0.99)为33.5-34.5 d;晚季的︱k︱=0.12748±0.00268,T1/2为5.3-5.6 d,T0.99为35.4-36.9 d。按常规施药方法,在菜用大豆上施用溴虫腈(112.50 g.hm-2),在施药1次后17 d,早季豆的农药最终残留量为0.448 mg.kg-1,晚季豆的农药最终残留量为0.519 mg.kg-1;连续施药2次(间隔7 d)后22 d,早季豆的农药最终残留量为0.459 mg.kg-1,晚季豆的农药最终残留量为0.536 mg.kg-1,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均符合美国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喹乙醇和分子氨对鲤幼鱼血清SOD和MD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双因子多水平试验设计,研究喹乙醇和分子氨同时作用对鲤血清SOD和MDA的影响。喹乙醇在饲料中的添加水平为0,200,500,1500 mg.kg-1,水体中分子氨浓度为0.069,0.137,0.411 mg.L-1。结果显示,试验组鲤血清SOD活性在214.386~551.137 U.mL-1之间,较对照组(631.374 U.mL-1)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在2.427~5.572 nmol.L-1之间,较对照组(1.756 nmol.L-1)显著升高(P<0.05)。多重比较显示,喹乙醇添加量达到500 mg.kg-1、分子氨浓度达到0.137 mg.L-1时,SOD活性的下降并趋于稳定;当喹乙醇和分子氨浓度达到1 500 mg.kg-1,0.411 mg.L-1时,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喹乙醇与分子氨的交互作用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分子氨和喹乙醇可直接影响鲤幼鱼体内的脂质过氧化水平,且这种氧化损伤的程度与二者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剂量喹乙醇对鲤鱼生长、肠道菌群数量及组成的影响。设计 6组不同喹乙醇含量的饲料(0 ,2 0 0 ,4 0 0 ,80 0 ,16 0 0和 32 0 0 m g· kg- 1 ) ,对鲤鱼进行 84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时 ,各组随机取 2尾鱼 ,分别对其前、中、后肠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喹乙醇添加剂量在 2 0 0~ 80 0 m g· kg- 1 可明显促进鲤鱼的生长并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在 32 0 0 m g· kg- 1时则对其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降低饲料转化效率。与对照组相比 ,投喂喹乙醇的试验组鱼肠道菌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 16 0 0 ,32 0 0 m g· kg- 1 组的下降最为明显。从16 0 0 m g· kg- 1开始前肠菌群数明显下降 ,在 4 0 0 m g· kg- 1时中肠菌群数开始下降较为明显 ,后肠群数在各试验组均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检出的 7种主要菌群也是构成各个实验组鱼肠道中的主要菌群 ,但这 7种菌群在各组中的组成比例不同 ,其中鲤鱼肠道菌属中 Aer属、Aci属的组成比例变化较大 ,80 0 mg· kg- 1 (11.0 6 % )、16 0 0 mg· kg- 1(11.735 % )和 32 0 0 mg· kg- 1 (7.4 0 7% )组中 Aer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2 6 .2 5 5 % ) ,而 80 0 m g· kg- 1(37.5 0 2 % )、16 0 0 m g· kg- 1 (36 .5 2 % )和 32 0 0 m g  相似文献   

15.
将360只1日龄雄性AA肉仔鸡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Ⅵ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600 mg.kg-1芦荟粉、600 mg.kg-1芦荟水提取物、600 mg.kg-1芦荟醇提取物、600mg.kg-1芦荟水提取物+600 mg.kg-1芦荟醇提取物和150 mg.kg-1金霉素.结果表明:Ⅲ组3、6周鸡的体增重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Ⅳ组的料肉比与Ⅰ组比较均极显著降低(P<0.01),Ⅲ组与Ⅵ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Ⅱ-Ⅴ组3周鸡的脾脏指数与Ⅰ组相比,差异均显著提高(P<0.05);Ⅲ组3周鸡的胸腺指数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Ⅴ组3周鸡的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Ⅴ组6周鸡均极显著高于Ⅰ、Ⅵ组(P<0.01).可见芦荟粉、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和提取物混合组均能提高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其中水提取物组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低温和VC对笼养育成蛋鸭生产性能及性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温和维生素C(VC)对育成期(12~17周龄)笼养蛋鸭生产性能及性成熟的影响。选取12周龄金定鸭216只,采用两因素有重复试验设计,随机分配到低温和适温下的3个VC处理组(0、200和800mg·kg-)1中,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试鸭。结果表明,温度使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极显著升高,日增重极显著降低(P<0.01),VC对日增重、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温度对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FSH)、血清促黄体生成激素(LH)、血清雌二醇(E2)、孕酮(P4)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VC对它们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对输卵管相对重量影响不显著,对卵巢相对重量和输卵管相对长度影响极显著(P<0.01);VC对卵巢、输卵管相对重量和输卵管相对长度影响均不显著(P<0.05)。200mg·kg-1VC能有效地调节低温对激素水平的影响,使其与正常生理水平相接近,可减缓低温对性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60~70日龄、体重20~25 kg的肉羊,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00 mg.kg-1、1500 mg.kg-1、2000 mg.kg-1硫酸锌为期60 d条件下血液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血清锌含量与日粮锌水平呈强相关;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及其同工酶(ISO-AKP)活性在添加1000 mg.kg-1条件下显著增强,超过此剂量活性减弱;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随日粮锌水平提高而增强。表明日粮高锌对动物代谢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氯对青椒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研究二氧化氯(ClO2)对青椒的保鲜作用,为青椒的贮藏提供新方法。【方法】用二氧化氯气体(0、5、10、20、50 mg·L-1)处理青椒,研究二氧化氯对青椒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5、10、20、50 mg·L-1的ClO2处理对青椒的腐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0 d时其腐烂率均小于对照的50%;其中50 mg L-1的处理对腐烂的抑制效果最明显,贮藏到30 d时才有腐烂发生,40 d只有对照的1/4。20、50 mg L-1ClO2可显著抑制青椒的呼吸(P<0.05),5、10 mg·L-1对呼吸的抑制作用不显著(P>0.05)。除50 mg·L-1外,5、10、20 mg L-1ClO2处理使MDA含量低于对照,但无显著差异(P>0.05)。5 mg·L-1的处理可以减缓青椒叶绿素的降解,10、20、50 mg·L-1的处理使青椒叶绿素含量低于对照,但无显著影响(P>0.05)。ClO2可保持青椒的营养成分,对青椒VC、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一定的保留作用;对青椒的风味无影响。【结论】二氧化氯可以有效延缓青椒的采后生理变化,保持青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口灌服的方法,分别用20、50和100 mg.kg-1达氟沙星对施氏鲟连续给药20 d(每天1次),并于给药后第5、10、15和20天测定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对肝脏和血清溶菌酶含量有抑制作用;20和50 mg.kg-1组对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先诱导后抑制,100 mg.kg-1组则始终表现抑制作用;该药使白细胞数量和细胞吞噬百分比降低,但对白细胞吞噬指数及肝脏和脾脏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可见,达氟沙星使施氏鲟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但对免疫器官的生长指数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多拉菌素浇泼剂对昆明小鼠消化道线虫驱杀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多拉菌素浇泼剂对小鼠自然感染的消化道线虫的驱杀效果。选取140只小鼠分4组按不同剂量给药:多拉菌素浇泼剂低剂量组(2mg·kg-1BW)、中剂量组(5mg·kg-1BW)、高剂量组(15mg·kg-1BW)及空白对照组(不用药组)。通过用药组与对照组虫体感染情况的比较,结果表明,多拉菌素浇泼剂能有效驱除小鼠体内线虫;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药物残效期均在28d以上,二者驱虫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剂量即5mg·kg-1BW为最佳用药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