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张掖市旱作农业区域布局、特点的分析,得出了张掖市旱作农业取得的成绩,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聚土垄作、覆盖保墒、深耕深松等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试验研究,探索适宜丹江口市的旱作节水技术模式,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旱作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旱作农业在临夏州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由于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突出了一个水字,具有其特殊性,所以采用的旱作农业技术多为干旱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其特点为,覆盖抑蒸、雨水就地入渗利用、雨水富集叠加利用、降雨汇集异地利用。保灌区发展设备节水农业,主要以喷灌、滴灌为主;蔬菜生产区发展设施节水农业。文章就临夏州推广的旱作农业技术及要点进行了论述分析,为临夏州发展旱作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张杂谷"5号具有节水抗旱、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等优势。在早春低温、干旱少雨旱作农业区域,采用全膜覆盖种植技术,增产效果显著。现将旱地张杂谷5号旱地全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播前准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现代旱作农业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对我省发展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地面覆盖蓄水保墒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技术;以抗耐旱品种为主的结构调整和生物抗旱技术;以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以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等旱作农业技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2001年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旱作节水农业问题调研的通知》要求,对我市旱作农业区域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现有耕地42.9hm^2中,属旱作农业区域的耕地近1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9.1%。主要分布在我市的静海县、大港、津南、武清区、宝坻区、蓟县等。以静涨县、大港区、武清区为主。依据耕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人为影响,将其划分为:沙质瘠薄旱作区、盐渍旱作区和渍涝旱作区。这部分耕地是我市主要旱作农业区域。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甘肃旱作农业地区利用雨水资源的传统经验,并提出选育耐旱作物与节水品种、改良耕作方法、地面覆盖技术、化学节水技术等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家致富》2012,(15):48
农业部、财政部近日召开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实现"五个转变",即:更加注重先进适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全面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效率,实现从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转变;更加注重抗旱减灾技术应用,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影响,实现从被动抗旱向主动避灾转变;更加注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从广种薄收向高产稳产转变;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针对性,实现由分散布局向特色旱作农业格局形成的转变;更加注重提升旱作农业科技生产水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市发展节水农业的实践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提升农业节水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文章阐述了石家庄市发展节水农业的工作思路,介绍了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发展节水农业研究的实践和成果,提出根据石家庄市农业区域布局开展相关研究、强化农技农艺配套研究和开展旱作农业综合性研究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石家庄市节水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膜覆盖双垄栽培是一项旱作农业新技术,适用于马铃薯、蔬菜、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栽培。这项技术解决了自然降水被大量蒸发、降水保蓄率和利用率低、春季作物无法下种或出现“卡脖子”旱导致减产等问题,破解了困扰旱作农业区降水利用率低的难题,从根本上改变了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小旱小减产、大旱大减产、年年遭旱灾、年年需抗旱的被动局面,结束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