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低水头的水闸在小流量,单孔或少孔开启时,过闸下泄水流可能形成远驱水跃,直接冲刷河床,严重威胁闸室的安全;在大流量时,由于上下游水位差小,水流佛氏数低,难以形成水跃,消能效率低,通过消力池的水流仍具有较大能量,可能对下游河床和河岸形成不利冲刷.因此其消能防冲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一般通过消力池或辅助消能工消散水能.通过桐坝水利枢纽的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消力池及辅助消能工的结构及布置,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障山区输水管网运行安全,设计导流式输水管网消能装置。装置由上壳体、消能空腔和下壳体组成,设置入口端和出口端,消能空腔内设有均匀间隔的消能板和导流孔。采用Fluent数值模拟和验证试验对试验方法进行验证,设置3种入口流速、3种导流孔径比例和有无导流片开展全因素试验,并对2种导流孔直径进行消能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过流能力下,入口流速和导流孔径均对消能率起主导作用,入口流速越大,即流量越大,消能率越好。消能率与导流孔径负相关,导流孔径越小越有利于消能。当基础孔径相同时,为同时满足过流能力且确保消能达到较好效果,建议选择导流孔径比例保持不变布置方式。入口流速为1.0 m/s时,局部水头损失占总水头损失的96.3%,所以当计算总水头损失时,可以忽略沿程水头损失。当入口流速小于4.0 m/s时,选择不安装导流片,达到4.0 m/s时,有无导流片消能率基本持平,大于5.0 m/s后,选用安装导流片消能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3.
圆形深筒式消力井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头高,流量小的管道水流消能,圆形深筒式消力井是较理想的消能建筑物。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圆形深筒式消力井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设计制作圆形深筒式消力井水工模型,通过试验及数据分析建立了圆形深筒式消力井各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得出圆形深筒式消力井水力设计的基本方法,即已知设计流量和进水管直径,由曲线可得到圆形深筒式消力井的最优尺寸,并运用工程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格栅式消能工在红桥水电站泄水陡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应用国外先进的消能形式--格栅式消能工,在新疆区阿克苏市的红桥电站的泄水陡坡中,采用格栅式消能工取代目前普遍采用的底流式消能工。在介绍泄水陡坡和格栅式消能工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对两种消能类型从结构尺寸、工程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论是:格栅式消能工与底流式消能工相比,消能和抗冻效果好,建筑物结构尺寸更加经济,电站布置更加紧凑。结论是:格栅式消能工与底流式消能工相比,消能和抗冻效果好,建筑物结构尺寸更加经济,电站布置更加紧凑,节省工程量和投资。  相似文献   

5.
老炉下水库工程泄洪消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老炉下水库工程的水流条件、地形地质条件,阐述了该工程的泄洪消能设计方法,具体分析比较了挑流消能和底流消能两种方式。结论认为,采用收缩式窄缝挑坎消能方式与工程的水力及地形地质条件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王艳 《湖南农机》2015,(3):131-132,134
随着各种坝型设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施工工艺水平的提高,也出现了很多新型消能工,并能够结合当地情况综合利用消能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东省老炉下水库溢流坝窄缝式挑坎体型、虎局水库溢洪道扩建工程消能工、惠州抽水蓄能电站下库溢洪道能工及杨溪水三级水电站溢流坝肖能工等4座水库泄洪工程消能工试验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示了泄水建设物消能工水流消能机理,优化了消能工的体型和尺寸。  相似文献   

8.
沙沱水电站宽尾墩联合消能工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沙沱水电站泄洪量大、堰上水头高、单宽流量大的特点,分析了“宽尾墩+台阶坝面+戽式消力池”联合消能工的水力特性,通过模型试验对其消能效果进行了观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消能方案在典型工况下消能充分,出池水流衔接平稳,下游河床无明显冲坑,满足通航要求,它既保持了大流量时宽尾墩的泄洪消能特点,又兼顾了台阶坝面小流量时的消能优势,并且采用台阶坝面使碾压混凝土一次成型,减少了工程量,缩短了工期,节省了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9.
某进洪闸改建方案模型试验表明,消力坎式消力池消能所需下游水位与较低的设计下游水位不能平顺衔接。通过多组试验,研究分析了多种因素(消力坎高度、消力池长度、消力池底高程、是否设消力坎等)对解决下游水位衔接问题的影响。试验表明:保留消力坎时,消力池护坦长度和消力坎高度的有限调整,不会使跃后水深出现大的变化,不改变原消能形态;去掉消力坎形成无坎一级消力池,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消能形态,在消力池内呈现正常消能形态,与下游水位连接平顺;无坎一级消力池池底高程少量抬高,基本不影响消能形态,仍能呈现正常水跃消能。因此,提出了无坎一级消力池的有效解决方案;并为该进洪闸及滞洪区提供了安全合理的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弥沙河二级水电站溢流冲沙道的消能设计,说明了在有限于工程所处地形、地质条件而无法采用常规消能形式的水利水电工程中,井式消能也是一种可行的、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高水头倒虹吸管是山区常见的输水建筑物,其管径大小通常由设计流量确定。在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小于设计流量的工况,为避免倒虹吸管进口出现非淹没流态,应在管路合适位置设置闸门进行流量控制。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将突扩式消能运用于勐糯倒虹吸管,成功解决了小流量情况下的闸后消能,保证了工程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2.
坝上水电站大坝溢洪道由于受特殊的地形地质限制,以及大流量、弱水跃、坝后式电站枢纽布置紧凑等问题,使大坝泄洪消能设计复杂。经分析计算及水工模型试验,设置了T型墩+消力戽联合消能工。经五年多的运行泄洪消能验证,戽内消能充分,下游河床及两岸均未发现明显冲刷,证明了T型墩+消力戽联合消能工对低弗氏数的中低坝的消能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相似文献   

13.
输水管道或泄洪洞常见的内消能方式为孔板和洞塞,结合明渠水流中的消能工形式提出了齿墩状内消能工,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不同面积收缩比的齿墩状内消能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它们的过流能力、消能率、压强沿程变化及脉动压强特性.结果表明:齿墩状内消能工的过流能力主要是由消能工的体型及尺寸决定的,其面积收缩比越大,消能率越低,过流能力就越强;齿墩状内消能工的时均压强在收缩段骤降,在其后部逐渐上升,而后恢复至稳定,其恢复长度基本相同;齿墩状内消能工的脉动压强最大点均出现在收缩段后1倍圆管直径范围内,随后迅速减小,逐渐趋于平稳;面积收缩比为0.471 2的齿墩状消能工的脉动强度最小,因而其抗空化性能优于其他情况,且脉动压强最大点的压强概率密度分布接近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4.
斯木塔斯水电站原设计方案泄水建筑物中溢洪道采用了台阶式消能方式,为了论证在高水头,小单宽流量下台阶式溢洪道应用的合理性,有必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模型试验的研究.借助大比尺的模型试验,对该溢洪道段的流态,压强,掺气,消能率等进行了现测.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水力特性良好,消能效果显著,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为工程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结合新集水电站模型试验,针对其佛氏数低且发生2次水跃的特点,尝试性地将T形墩布置在消力池中间,且适当加高尾坎的方案,能有效地提高消能率13%左右.并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对T形墩消力池消能特性进行了简要分析,还通过消能计算,得出消能段的消能分配比率,对进一步研究T形墩消能机理很有帮助,也希望对同类工程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孔板(洞塞)消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板(洞塞)消能具有消能效率高和空化数大等优点。通过详细总结孔板(洞塞)消能的研究成果,认为如何优化孔板(洞塞)体型来提高消能效果和空化数,减少脉动压力,是个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跨流域长隧洞引水工程的发展,洞内消能的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化,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中的阿安引水隧洞采用洞内消能工程。对阿安引水隧洞洞内消能工程的基本结构和尺寸的理论设计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根据模型试验将原设计与修改方案的水流流态、流速和压强及消能效果进行对比,确定能使引水隧洞在各级引水流量下能安全可靠地运行的洞内消能工的体形和尺寸。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沙沱水电站泄洪量大﹑堰上水头高﹑单宽流量大的特点,分析了“宽尾墩+台阶坝面+戽式消力池”联合消能工的水力特性,通过模型试验对其消能效果进行了观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消能方案在典型工况下消能充分,出池水流衔接平稳,下游河床无明显冲坑,满足通航要求,它既保持了大流量时宽尾墩的泄洪消能特点,又兼顾了台阶坝面小流量时的消能优势,并且采用台阶坝面使碾压混凝土一次成型,减少了工程量,缩短了工期,节省了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薄山水库输水道出口消力塘采用四级消能工进行消能。 由于高速水流产生的气蚀破坏,消能工遭到严重破坏。为解决此问题,进行了水工模型实验。根据实验资料,决定采用坡顶墩替代原三角形分水墩。经运行多年,消能情况良好。另外,对气蚀破坏的原因及处理改善措施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述,并对高速水流消能工的设计及运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双层散流工消能工的工作原理,水流特性和水力计算方法,该新型消能工吸收了国内外对撞消能、倒悬、扩散等异形鼻坎的优点,特别适合于狭窄河谷、水舌落水点难以控制及河道转弯等不利地形的下游消能防冲设计工程,该消能工与等宽挑流相比,冲刷深度可降低一个数量级,与斜切扩散坎等新型挑流消能工相比,仍可减少冲刷50%,甚至可以做到不冲刷,关于双层散流式消能工的报导,国内外未见有关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