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安徽淮北玉米产区33个常用玉米品种对玉米蚜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差异很大。33个供试玉米品种的相对抗蚜性排序依次为:苏玉10﹥浚单20﹥郑单23﹥蠡玉13﹥秦龙14﹥先玉335﹥郑单958﹥鲁单6018﹥苏玉20﹥金赛6850﹥中农大311﹥迪卡1号﹥中科11、申源213﹥皖玉17、东单80﹥鲁单661、弘大8号、滑玉13﹥安农8号﹥浚单18、农乐988﹥齐单1号、济单8号﹥益丰29﹥中农大236﹥中迪985﹥蠡玉35、蠡玉16﹥中科4号﹥农大108﹥登海3号﹥隆平206。其中抗性最强的苏玉10与抗性最弱的隆平206,相对抗蚜指数相差达20.2倍。  相似文献   

2.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品种灌浆特性的拟合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水旱2种不同水分处理的12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夏玉米品种灌浆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探明水分对不同生态型夏玉米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对金赛29、浚单20、郑单958、中科4号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而对浚单009、浚单18有一定的减产作用;灌水处理对不同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都有不同程度提高,金豫8号、中科4号、浚单18的平均灌浆速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根据玉米的灌浆特性和产量,对12个玉米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水旱两种处理均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3.
不同玉米品种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差异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烟嘧磺隆是玉米田重要的芽后除草剂,采用温室盆栽和皿内生测法比较了32种不同玉米品种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差异。温室盆栽测定结果表明,在烟嘧磺隆大田常规用量60g/hm2下,各品种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泰玉2号(正交)、金珍珠、泰玉15号、紫糯等7个品种对烟嘧磺隆表现较为敏感,株高抑制率均在40.4%以上,鲜重抑制率在31.37%以上,表现为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叶片黄化、新叶牛尾状扭曲不能正常抽出;淄玉2号、泰玉2号(反交)、聊玉18、鲁原单33、鲁原单14、郑单958等品种的株高抑制率在30.6%~38.1%,敏感性略低,植株外部形态无明显变化;而农大2008、农大108、鑫玉958和泰玉12号生长正常,耐药性相对较高,无明显药害症状。其它品种介于豫单2002和鑫玉958之间。皿内生测法测定表明,烟嘧磺隆对玉米幼苗主根长的抑制存在较大差异,根据IC50值,各品种敏感性依次为:泰玉2号(正交)>金珍珠>泰玉7号>紫糯>泰玉2号(反交)>泰玉15>费玉5号>新单23>户单2000>聊玉19>泰玉12>鲁原单33>聊玉18>农大108>农大2008。  相似文献   

4.
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品种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品种选择和密度优化为玉米节水高产提供依据。试验材料选择郑单958、屯玉808、先玉335、先玉1266、浚单29、陕单226、陕单609、延科288、西农211和华农138共10个玉米品种,设置6.75×104、7.5×104、8.25×104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夏玉米产量、生物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和品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影响夏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密度下以8.25×104株·hm-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平均产量为7 954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22.1 kg·hm-2·mm-1;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密度的响应存在差异,屯玉808的耐密性最好,西农211耐密性最差;产量越高的品种水分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在关中平原,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并选用耐密型高产品种是实现玉米种植节水高产的有效途径。本试验条件下,以8.25×104株·hm-2密度水平种植屯玉808、华农138、先玉1266和陕单609,以7.5×104株·hm-2密度种植郑单958,可同时获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冠菌素对玉米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条件下,以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材料,在八展叶时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 (0、0.01、0.1、1和10 μmol/L) 冠菌素 (COR),研究了COR对玉米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 μmol/L COR处理后,先玉335的株高和穗位高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0%和19.9%,郑单958分别降低了20.8%和18.2%,单株叶面积、节间抗折断力、穗下第8~14节间长度和节间最大直径与对照间亦差异显著。且随着COR浓度的增加,先玉335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单株叶面积和穗下第8~14 节间长度均逐渐降低;第8~14节间最大直径和节间抗折断力逐渐增大。经1 μmol/L COR处理后,2个供试玉米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较对照均有所增加,其中先玉335的产量较对照增加了9.9%,郑单958增加了4.3%。综上所述,COR可以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不同品种玉米对COR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先玉335抗倒伏的最适COR浓度为10 μmol/L,郑单958抗倒伏的最适COR浓度为1 μmol/L。  相似文献   

6.
玉米抵御鞘腐病菌侵染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深入探讨玉米抗鞘腐病的机制,以高抗品种浚单20、9058及中抗品种郑单958、郑58为材料,测定了接种层出镰孢后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木质素含量及抗病相关基因PR-1、PR-2a、LOX、MPI和GAPc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接种后不同抗性材料叶鞘部位的防御酶活性均上升,多数在6h达到峰值,且高抗材料酶活性增幅较大;供试材料的木质素含量均上升,且高抗材料的含量高于中抗材料;PR-1、MPI、GAPc和PR-2a等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呈上升趋势,而LOX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研究表明玉米对鞘腐病的抗性与防御酶活性、木质素含量及其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氯吡嘧磺隆除草活性及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采用农药室内生物测定法对氯吡嘧磺隆除草活性和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在35 g/hm2(有效成分,余同)下,氯吡嘧磺隆对玉米田常见杂草苍耳、鸭跖草、反枝苋、香附子等的鲜重抑制率均在90%以上,对禾本科杂草无效,且与对照药剂烟嘧磺隆有很大的互补性。氯吡嘧磺隆对23种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差异显著,在140g/hm2下,饲玉7号、五岳18等5个品种较为敏感,株高抑制率均在9.85%以上;金海5号、鲁单981等12个品种敏感性略低,株高抑制率在4.31%~8.29%;郑单958、泰爆1号等6个品种耐药性较高,抑制效果不明显。氯吡嘧磺隆对玉米幼苗主根长抑制率存在较大差异,其IC50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泰爆1号、强盛16、郑单958、农大108、五岳21、鲁单981、中玉9号、金海5号、西星雪中墨、农大0638、甜玉米。氯吡嘧磺隆在玉米与香附子、反枝苋之间的选择系数分别为16.11、13.18,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结果表明氯吡嘧磺隆对部分常见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有较高的除草活性,并对大部分玉米品种安全。  相似文献   

8.
补灌量对夏玉米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中科11、浚单20和浚单22为材料,采用池栽试验,设置不同程度水分亏缺处理,研究了补灌量对四个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补灌量减少,玉米生长受抑制,叶面积指数(LAI)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SPAD值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降低,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呈升高趋势,正常灌水与中度亏缺无显著差异,与重度亏缺差异显著;初始荧光(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变化不明显.亏缺补灌下叶片光合能力和光能转化效率的降低是玉米减产的主要因素.品种间变化幅度不同,降幅小的品种受干旱影响小,抗旱性较强,四个品种抗旱性表现为:中科11>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由于受区域气候的影响,季节性干旱条件下适量中水补灌可起到节水稳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玉米生产品种和部分自交系对纹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两年对山东省72份玉米生产品种和30份自交系材料在田间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采用被病原菌侵染的高粱粒作为接种物,在玉米拔节中后期接种,按照国家玉米区域试验抗性鉴定标准进行病害分级评定和抗性评价。在102份材料中抗性级别为高抗、抗、中抗、感、高感的比例分别为1.96%、20.59%、24.51%、33.33%、19.61%,生产品种‘登海3号’和‘聊玉22号’对纹枯病表现高抗。  相似文献   

10.
淮安市2004年玉米种植面积8.53万hm2,有30个左右的玉米品种,以农大108、澄海11号、郑单958、登海9号、白玉109、掖单4号为主体种植品种.2004年玉米粗缩病发生面积1.9万hm2,占种植面积的55.36%,其中春玉米40%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5.6%,夏玉米61.5%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15.9%.以农大108、登海11号、郑单958及西玉3号抗病性较好,而登海9号、白玉109、掖单4号、中科1号、浚单18号抗性很差,病株率最高达44.3%,由于品种结构、冬季气候、昆虫种群变化等原因,导致粗缩病逐渐上升为玉米的主要病害.因此,研究分析其发生动态、制定综合防治对策,对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保证玉米的优质高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鞘腐病发生程度与玉米倒伏及产量损失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深入探讨鞘腐病的发生对玉米倒伏及产量的影响,通过温室接种法测定了玉米不同发育阶段鞘腐病的发病程度及相关防御酶活性,以确定玉米鞘腐病的易感时期;并通过田间接种不同浓度的层出镰孢菌获得不同发病级别的玉米鞘腐病病株,于乳熟期调查病害发生程度,利用YYD-1B数显植物茎秆强度检测仪测定每株玉米茎秆的抗倒伏能力,收获后测定其产量。结果显示,玉米鞘腐病的易感时期为开花期,郑单958和浚单20在此时期鞘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4.36%和40.22%;病情指数分别达42.73和19.58,均高于其它时期;玉米自交系OH43Ht1、郑58和杂交品种郑单958的茎秆抗倒伏能力均随着玉米鞘腐病发病级别的升高而降低;郑58和郑单958的产量随玉米鞘腐病发病级别的升高而降低,每公顷产量损失郑58从13.84%增加到29.53%、郑单958从3.99%增加到16.72%。表明玉米鞘腐病严重发生时能够降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和产量,且对自交系的影响大于杂交品种,生产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植物内生菌普遍存在于健康植物组织或器官内,可通过自身的代谢产物或信号传导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宿主植物抗病虫性、抗胁迫性等。为明确前期筛选出的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YC1、GX5、YB8、YB15对玉米蚜生长繁殖的影响,室内测定了玉米蚜取食不同菌株种子处理的玉米后存活、繁殖以及对接种不同菌株玉米的取食选择。结果显示,取食菌株处理玉米后,玉米蚜产雌历期显著低于对照;产雌量、净增殖率、世代平均寿命、内禀增长力、周限增长率均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取食选择试验结果表明,选择YC1、GX5、YB8、YB15处理组玉米的玉米蚜比例分别为17.52%、19.02%、19.34%和18.8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28%。说明这4株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蚜的生长繁殖有不利影响,且对玉米蚜有趋避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玉米品种对氯吡嘧磺隆的耐药性差异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科学评价氯吡嘧磺隆对玉米的安全性,采用室内盆栽法和酶活力测定法探讨不同玉米品种对氯吡嘧磺隆的耐药性差异及其机制。不同玉米品种对氯吡嘧磺隆的耐药性有较大差异,其中甜玉米耐药性最差,IC10仅为94.87g/hm2(有效成分,余同)。花糯1号、鲁单981、五岳97-1等品种表现出中等耐药性,耐药性倍数为1.51~1.97;五岳21、郑单958、强盛16等耐药性较强,耐药性倍数为2.05~2.43。强盛16、鲁单981和甜玉米对氯吡嘧磺隆的耐药性差异显著,但其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在离体条件下对该药剂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在活体条件下,三者ALS活力均可很快恢复,且耐药性品种恢复能力较强。与甜玉米相比,经氯吡嘧磺隆处理后强盛16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对氯吡嘧磺隆的反应幅度较大和反应时间较短,第72h相对活力就达到4.2的峰值,而甜玉米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第96 h才达到2.6的峰值。研究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氯吡嘧磺隆耐药性的差异源于GSTs对氯吡嘧磺隆的代谢差异,而与靶标酶ALS对氯吡嘧磺隆的敏感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4.
移栽甜玉米田覆盖控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甜玉米田杂草出苗生长的抑制效果,寻求更安全环保的控制甜玉米田杂草发生危害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在甜玉米移栽前,将不同厚度的玉米秆、水稻秆及1层黑色地膜均匀覆盖于小区内.结果显示,处理后20、40 d,黑色地膜能完全抑制甜玉米田杂草的生长,且能显著提高甜玉米产量,增产率为45%;不同厚度的稻秆和甜玉米秆覆盖能够控制杂草的发生,且覆盖厚度越厚,控草效果越好,顺序为稻秆20 cm>甜玉米秆20 cm>稻秆10 cm>甜玉米秆10 cm.秸秆覆盖均能显著增加甜玉米的产量,且甜玉米秆20 cm处理的甜玉米产量最高,但彼此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小麦品种资源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小麦苗期和成株期与麦长管蚜抗性的关系,2010—2012年采用蚜量比值法对9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连续3年在成株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8个,低抗品种33个;45个品种在苗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5个,中抗品种16个,低抗品种24个;30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同时表现抗蚜,占供试品种的31.91%,其中C273和兰麦(陕西柞水)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小麦品种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表现一致的共有66个品种,占供试材料的70.21%。研究表明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是快速鉴定小麦品种麦长管蚜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初步探究鲜食玉米对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抗性水平, 在田间草地贪夜蛾自然发生条件下对28个不同类型(甜玉米10个、甜糯玉米8个、糯玉米10个)的鲜食玉米品种进行了心叶期抗虫性鉴定, 研究了不同抗性水平及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产量损失; 在室内研究了取食不同品种玉米苗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经鉴定, 28个品种中无高抗及抗虫品种, 中抗品种12个, 感虫品种15个, 高感品种1个, 分别占鉴定资源总数的42.86%、53.57%和3.57%。28个品种的产量损失为8.30%~40.93%, 室内喂饲后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1.29~15.31 d。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产量损失和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甜玉米、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61和0.79, 甜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不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防治玉米蚜的新方法,从山东省玉米主产区玉米植株上分离获得61株内生菌菌株,室内测定了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菌株,并测定了菌株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率。结果显示,白僵菌属菌株YC1和链格孢属菌株GX5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最好,均为74.80%,无虫株率分别为32.22%和55.64%;接入菌株YC1和GX5后玉米各组织的生物量均大于对照,菌株YC1处理组的根、茎、叶干重分别增长了9.64%、15.71%和20.51%,菌株GX5处理组的根、茎、叶干重分别增长了3.88%、8.16%和9.14%;菌株GX5在玉米根、茎、叶中的定殖率可以达到44.23%以上,菌株YC1在玉米茎中的定殖率可以达到63.44%,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