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金属污染是渤海长期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对渤海海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为了解渤海海域鱼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在该海域采集的渔业生物中随机选取了10种144条鱼类样本,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鱼类肌肉组织中重金属Cu、Zn、Pb、Cd、Cr和As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金属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单一重金属和综合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每日摄入量和目标危害系数评估了渤海鱼类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食用安全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渤海鱼类肌肉中重金属Cu、Zn、Pb、Cd、Cr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02±0.680)、(9.697±5.279)、(0.035±0.059)、(0.029±0.035)、(0.093±0.091)和(0.959±0.813) mg/kg。与我国其他海域相比,渤海鱼类重金属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鱼类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显示,Cd和无机As (iAs)为渤海鱼类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素,细纹狮子鱼(Liparistanakae)受到重金属综合污染的程度最大。食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摄食渤海鱼类带来的重金属每日摄入量处于较低水平,所有鱼类样本单一...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近海沉积物重金属历史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连云港近海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探讨不同功能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演变规律、来源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合理规划用海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连云港海域临洪河口河心浅滩、西连岛潮下带和灌河口北岸潮滩这3种不同的功能区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在每个功能区各采集了1个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测年和重金属Cd、Cr、Cu、Mn、Ni、Pb、Zn含量测定来分析重金属污染历史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累积指数和主成分分析说明了连云港近海不同功能区重金属污染水平和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1)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柱状样重金属污染水平出现明显的波动。2005年之后,临洪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灌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则呈波动上升趋势。2)根据地累积指数,连云港近海沉积物多数重金属污染水平处于轻度-中等污染水平,少数处于无污染状态或中等污染水平。3)重金属富集系数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临洪河口重金属来源较为多样,其次为连岛,灌河口重金属来源则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生长的影响,在长江口水域采集了日本沼虾(Macrobraohium nipponense)、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狼牙鳗虾虎鱼(Taenioides rubicund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等5种中华鲟幼鱼重要饵料生物,研究了Cu、Cd、Hg3种重金属元素在这些饵料生物体内的积累特征,评价了饵料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结果显示,虾类Cu的单项污染指数(Pi)均大于0.5,鱼类Cu的Pi均小于0.5;5种饵料生物Cd和Hg的Pi均大于1。表明它们均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虾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比鱼类严重。与历史资料比较发现,长江口鱼虾的重金属污染存在加重趋势,重金属污染已对洄游入海的中华鲟幼鱼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是华中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山湿地。为了解鱼类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估湿地水环境质量,以湖中两种常见鲤科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为研究对象,共采集鲫32尾、麦穗鱼75尾,对两种鱼类的肌肉及鲫不同部位的锌(Zn)、铜(Cu)、镉(Cd)、铬(Cr)、铅(Pb)、砷(As)、汞(Hg)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鱼体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大九湖麦穗鱼肌肉(湿重)中的Zn、Cd、Cr、Hg含量(22.441、0.035、0.210、0.109 mg/kg)均显著高于鲫肌肉(湿重)中相应的含量(16.240、0.008、0.072、0.082 mg/kg)(P0.05)。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表明,麦穗鱼肌肉的综合污染水平为轻度污染,鲫为无污染。与国内其他地区水域相比,大九湖鲫肌肉的Hg含量相对较高,这与大九湖独特的高山湿地环境有关。鲫的鱼鳃、消化道、生殖腺和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差异明显(P0.05),其中Hg在肌肉中含量最高,其余重金属均在消化道中含量最高。大九湖鲫和麦穗鱼肌肉As含量(0.135 mg/kg和0.153 mg/kg)均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估算得出当地成人重金属摄入量均未超过国际规定的可耐受摄入量(PTWI),两种鱼的食用安全风险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5.
黄河壶口-三门峡段渔业水域重金属污染及模糊数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绿洲 《水利渔业》2007,27(1):71-73
2004年对黄河壶口-三门峡段渔业水域中龙门、风陵渡、三门峡3个断面的重金属(汞、铜、锌、铅、镉)污染物进行了监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A=R.Q)对该水域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壶口-三门峡段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汞和铅的污染,其中三门峡段的污染最为严重;5种重金属在不同断面间的污染程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汞在监测水域中的污染程度最为严重,铅的污染次之,锌、镉和铜的污染程度较低。5种重金属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水域属于地表水Ⅴ类水质,污染严重,应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6.
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及环境因子的影响,旨在为红树林湿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湛江市范围内10处红树林湿地、共38个采样点,其中廉江(样点1~6)、遂溪(样点7~10)、雷州西海岸(样点11~12)、徐闻五里(样点13~16)、徐闻和安(样点17~21)、雷州东海岸(样点22~25)、麻章(样点26~29)、坡头(样点30~32)、霞山特呈岛(样点33~35)、东海岛(样点36~38),采集各样点水面下0.5 m处的3个混合水样用于理化指标测定,利用水质质量指数法对Cr、Cu、Pb、Cd、Ni、Hg 6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最小显著差异检验(LSD)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研究区域水体重金属及理化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判断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的来源,并基于其特征值(1)判断主成分,并判断每个主成分中载荷量大的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中Fe、Mn、Cu、Cr、Cd、Pb、Ni和Hg等重金属含量较低,各区县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除了霞山特呈岛、雷州东西海岸的个别样点外,总体上未出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Cu和Ni污染问题相对突出。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Fe和Cr为自然来源,Hg、Pb和Cu与人类活动中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密切有关,Mn、Ni和Cd主要来自工业综合污染。重金属与水体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TOC和pH是影响水体重金属分布的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保护区内鱼体质量金属富集现状及重金属污染对江豚的潜在影响,2018年6月、9月和12月分别在保护区江段采集了鳊、鳜、■、鲢和鲫5种鱼类,测定鱼体肌肉中的Pb、Cd、As、Cu和Zn等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评价保护区鱼类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结果显示,鲫肌肉Cd的单项污染指数(Pi)均大于0.5,夏季捕捞的肌肉As的Pi略高于0.5,其余鱼类的Pb、Cd和As的Pi均小于0.5。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鱼类重金属污染总体风险较小,但部分江豚饵料鱼类存在轻度污染,对江豚有潜在影响,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研究龙感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为龙感湖的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使用顺序提取方法(SEP)提取龙感湖沉积物中的Cu、Pb、Zn、Cr、Cd、Mn和Ni这7种典型重金属元素,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其总量和不同形态含量进行测定,并测定不同深度的沉积年代。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量分析、趋势变化分析和污染评价,以及对各元素不同形态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01-2011年,龙感湖沉积物中单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平均值在7.16~274.40mg/kg,其中Cd含量均远高于其流域背景值和长江中下游的其他湖泊;Cr和Cd在某些年份超过了严重影响水平(SEL),且Cd已经达到了Igeo的重污染或严重污染等级;Mn和Pb的易游离成分比例较高,均在15%以上,但Cd的非残留态比例很小。从短期来看,Cd对龙感湖的实际生态环境影响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的进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当今浩瀚的大海、绚丽的江河湖泊,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生生物首当其冲受其残害。水环境污染的因素很多,现就其中主要的酸雨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等作概要的介绍,并对保护渔业环境等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腐皮综合症(皮肤溃烂病、化皮病) 病因:饵料和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污染、重金属及pH波动、水质淡化(盐度≤17‰)。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单胞菌属的Pseudoalteromonas ifaciens和弧菌属的灿烂弧菌为优势菌,感染后期因体表创伤面易使霉菌、寄生虫富集造成继发性感染,加快其死亡速度。  相似文献   

11.
2013年-2015年,逐月监测分析了黄河陕西段府谷、吴堡、龙门、洽川、港口、汾河入黄口和渭河入黄口7个段面22项水质指标,并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黄河陕西段处于4级中度污染水平,5级较重污染段面汾河入黄口(P=9.26)1个,其余6个段面处于4级中度污染水平(2.04≤P≤4.67)。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和有机物,部分段面还受到重金属汞、砷、铜、锌的影响,所有段面未受有机氯和有机磷的污染。同期断面比较,上游污染轻于下游,污染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2.
人们通常所指的重金属就是汞(水银)、镉、铅、铜、锌等。这些重金属广泛地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其废弃物从不同渠道流入江、河、湖、海,污染水域,使鱼类成为直接受害者。这种危害的程度与水域内含重金属的浓度有密切关系,当水域里含重金属的量不太大时,水域本身有自净能力,能减轻污染,因而对鱼类危害不大。但重金属在水中的含量超过了水域能够承受的程度时,水域就净化不了,以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及环境因子对重金属的影响,并利用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研究区水体中Fe、Mn、Cu、Cr、Cd、Pb、Ni和Hg等重金属含量较低,分别为91.14±10.88, 78.88±10.65, 8.07±0.59, 4.96±0.44, 0.77±0.07, 0.72±0.05, 0.16±0.03, 0.03±0.01 μg?L-1,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均小于1,总体上未出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仅在霞山特呈岛、雷州东西海岸的个别样点出现污染现象,Cu和Ni污染问题相对突出。结合湛江自身特点及污染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划来源分为3类:Fe和Cr为自然来源;Hg、Pb和Cu与人类活动中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密切有关;Mn、Ni和Cd主要来自工业综合污染。重金属与水体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TOC和pH是影响水体重金属分布的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14.
赤水河主要经济鱼类重金属含量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赤水河鱼体重金属富集现状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测定了赤水河茅台江段和赤水江段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大口鲇(Silurus meriordinalis)肌肉和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别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Cu、Zn、Pb、Cd、Fe、Cr和Mn的含量,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As和Hg的含量。结果表明:大口鲇肌肉中Cu、Zn、Pb、Cd、Fe、Cr和Hg的含量高于黄颡鱼和蛇鮈,3种鱼类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肌肉。所有鱼体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但大口鲇肌肉中Pb和Cd的含量高于欧盟委员会标准。危害指数分析表明:赤水河野生鱼类食用的人体健康风险较小。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的结果表明赤水河鱼体Pb和Cd的污染程度较高,赤水河存在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2014年至2015年,在陕西省的西安市、渭南市、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榆林市和铜川市采集草鱼、鲤、鲫、鲢、鳙、罗非鱼、乌鳢、俄罗斯鲟、鲶、虹鳟和大鲵等11个水产品品种共计274份样品,分别检测Zn、Cu、Hg、As、Cd和Pb 6种重金属(含类金属As)含量。这6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水产品肌肉中残留量分别为2.49~25.15、0.1L~2.15、0.000 15L~0.364 3、0.01L~0.161 9、0.000 1L~0.031 5和0.002 5~0.4 mg/kg(鲜重)。6种重金属在11种水产品中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我国限量标准,综合污染指数等级为Ⅳ级,污染程度属无污染,重金属含量总体状况良好。不同养殖品种间重金属的含量水平有一定差异,大鲵体内Zn的含量水平最高,其次为鲤、鲫、鲶及罗非鱼;鲫体内Cu的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其它鱼类,其次为鲤;Hg在乌鳢体内含量水平明显较高,其次为大鲵、鲢、鳙和俄罗斯鲟;As在虹鳟体内含量水平最高,其次为俄罗斯鲟和鲢。Cd和Pb的含量在11种水产品间无明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养殖水产品重金属含量目前虹鳟、俄罗斯鲟、鲢和鳙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相对较高,潜在污染风险相对较大,重金属指标中As和Hg的潜在污染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石一茜  赵旭  俞锦辰  林军  韩星雨  刘臻  黄宏 《水产学报》2019,43(9):1952-1962
为了解马鞍列岛人工鱼礁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于2018年6月采集该海域附近柱状沉积物样品,通过测定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同时采用改进后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的连续提取法(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BCR)分析了7种重金属(Cd、Cu、Zn、Pb、Cr、As、Ni)各形态含量,并结合地累积指数法(Igeo)、相关性以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分析方法,探索了马鞍列岛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D [3,2])以细粉砂粒为主;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总体上随深度呈锯齿状波动,在0.5 m和2.0 m时达到极值;7种重金属总量均可满足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I类标准;重金属Cd以次生相为主,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F1)、Fe/Mn氧化物结合态(F2)及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F3)3种形态百分组成基本相当,其余6种重金属均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7种重金属有效态垂直变化趋势具有周期性和一致性;以惰性元素Ni作为参比,综合3种分析方法进行来源识别,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Zn、Pb、Cr、As、Ni主要是自然沉积的结果,而Cd在个别深度存在污染累积,是否存在生态风险,还待进一步研究;后续可结合稳定同位素测年法,探索重金属含量及形态随年代的变化,进一步确定重金属污染的历史记录。研究表明,马鞍列岛附近海域重金属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污染程度较低,可较准确地反映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本底值。  相似文献   

17.
水产生物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水产生物对重金属吸收途径以及重金属在不同种生物体和生物体不同部位的污染差异;同时介绍了两类水产生物重金属脱除技术,为了解水产生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和减小重金属对水产生物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6-2015年4个航次对唐山附近海域共70个采样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调查资料,分析了沉积物中Hg、Cu、Pb、Cd、Cr、Zn和As 7种重金属的含量和年际变化特征,并利用超标率统计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总体水平较低,除个别站位的Cu和As超过第Ⅰ类标准值外,其他调查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Ⅰ类标准.2006-2015年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的年际变化略有不同,其中,Cu、Pb、Cd和Zn4种重金属含量相对比较稳定,Hg和Cr的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As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的地累积指数(Igeo)多年平均值为Hg>Cd>Pb>Cu>As>Cr>Zn;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多年平均值为Hg>Cd>As>Pb>Cu>Cr>Zn;两种污染评价结果一致,均显示Hg是唐山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主要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综合潜在风险指数(RJ)年际变化范围为44.26-153.18,平均值为89.92,属于低生态风险水平;RI年际变化基本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近年来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
以流溪河水库为对象研究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水库建库以来底泥重金属长期变化特征,结合已有历史资料、水质、水文及人类活动数据,分析了该水库底泥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记录。于2013年3月在流溪河水库采集泥柱,测定泥柱重金属等指标,并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地积累指数和NYSDEC标准评价表明流溪河水库底泥早期重金属并未受污染,而在后期流溪河水库重金属污染逐渐加剧,部分达到中度污染程度。流溪河水库底泥对其流域内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做出了较好响应记录,与历史资料、文献记载具有较高吻合。底泥记录了水库5段重金属历史时期,第I时段较小的工农业规模不足以导致重金属污染;第II时段工农业规模相比前一时段有所增加但仍没有很大体量,也不足以导致水体大规模重金属污染,但底泥中重金属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长期输入开始缓慢富集;第III时段指示了人类活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出来,各重金属含量开始有较大增长。第IV时段初期底泥记录了一个显著的重金属含量上升过程,指示该时段重金属自然源已有限,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底泥重金属在该时段含量变化比较大,指示该时段是污染最严重时期;第V时段指示了重金属污染得到较好控制,但由于前期污染积累,某些重金属含量仍要高于建库早期时段。该时段进入水库中的重金属主要仍是降低程度的人为污染及大气输送。古湖沼学方法能为水库水质有效管理提供长期数据支持及生态退化的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20.
锌对鱼类胚胎、幼苗致毒影响与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会引起鱼类的急、慢性中毒,以致死亡。锌是重金属的一种,水中微量的锌对鱼类与水生生物有剧毒作用。铅锌矿与冶炼厂的废水中含有多量的锌,污染水体,沉积河床,后患难以消除。为了保护渔业资源,研究锌对鱼类胚胎、胚后发育以及鱼苗的致毒影响十分必要。对于已受污染的水域如何治理也已成为突出的问题。但是,锌对四大家鱼的毒性影响,资料甚少,如何治理被锌污染的渔业水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