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起 , 我省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 取消粮食定购任务 , 全面放开粮食市场 , 把粮食企业和种粮农户推向市场 . 为了寻找粮食销路和提高种粮效益 , 各地都很重视改善稻米品质 . 2001年我省早稻种植面积在上年大幅度调减后继续大幅度下降 , 而单季晚稻面积迅速扩大 . 因此 , 根据浙江的实际 , 我省今后发展水稻生产的对策是抓住粮改机遇 , 调整品种结构 , 加强优质品种选育 , 推广 " 无公害”生产 , 采取有力措施 , 大力发展优质稻 , 实现晚稻食用优质化、早稻专用优质化 .  相似文献   

2.
《中国稻米》2001,(1):10
由浙江省农业厅、省粮食局联合组织的2001年该省粮食产销信息发布会 ,于不久前在杭召开。这次发布会向广大农民提前公布了2001年市场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和适宜该省种植的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 ,以及粮油生产和品种的区域布局 ,并重点介绍了该省正在大力推广的粮油先进实用技术 ,以利于农户和种子部门备好种 ,为2001年的农业生产早作安排。据发布会信息 ,2001年浙江省早稻生产要按照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和品种专用化的要求 ,进行品种结构调整。用作口粮的可选用舟903、浙92 -48、中丝2号、嘉早935和嘉育948等…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规模种粮效益的最大化,2015年在衡阳县演陂镇罗观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示范片面积33.33 hm~2,采用早晚稻品种搭配(早稻早中熟品种+晚稻中熟品种)+专业化育机插秧(早稻拱棚旱育机插秧、晚稻硬盘泥浆育机插秧)+精准机插(早稻3.5~4叶、晚稻4~4.5叶)+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模式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经测产验收,早稻4个组合全程机械化生产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14.99%、14.7%、11.22%、5.46%;晚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两个组合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23.22%、13.66%;早晚稻最佳组合搭配可增产2887.5 kg/hm~2、增收9697.05元/hm~2。  相似文献   

4.
我省生产上早稻当前缺少较好的早,中热品种。据全省历年农作物分品种面积统计,1984—1986年早稻的早熟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还是“二九青”,平均每年种植175。97万亩,占早熟早稻总面积的45%。“二九青”是1971年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的,1974年在我省推广面积达171万亩,开始成为我省早熟早稻的当家品种。1975一1983年,每年种植面积都在200万亩左右。该品种在我省早熟早稻中当了13年家,是不是这个品种能永保青春,久用不衰呢?不是的。1972年该品种在我省区试中,平均亩产761.3斤,比对照品种增产8.4%。1974-1978年用它作省区试早熟早籼组的对照,平均…  相似文献   

5.
1999年 3月农业部在南昌召开全国早稻优质化座谈会 ,提出到 2 0 0 3年 ,全国优质早稻面积达到 533万hm2 ,其中全国食用优质早稻达 4 0 0万hm2 ,基本实现早稻生产优质化 ,经营产业化目标。福建省早稻种植面积每年平均达 53 33万hm2 ,总产平均达 2 70万t。目前食味较好的中质稻仅占 12 5% ,米质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以上优质稻则更少 ,仅占 3% ,据统计 ,福建省粮食库存中有 2 0 0万t左右的早稻低质谷难以销售[1] 。随着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百姓对市场迫切需求优质稻米 ,而另一方面 ,优质稻种植面积又是如此少…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南方稻区生产的早稻普遍存在米质较差,市场价格低,销路不畅的问题,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了早稻生产的发展。解决早稻生产的出路在于品种的优质化和用途的多样化。福建省要实现早稻品种优质化和用途多样化,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农业部门要精心部署,把科研育种、种子生产、栽培技术、基地建设、加工销售和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协调起来,打好一场振兴早稻质量的攻坚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积极探索发展效益农业的新路子。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下2种效益较好的粮作模式。1.稳粮增效型主要是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优品种、用良法、攻单产,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目前全市已涌现出216万户0.67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如绍兴县皋埠镇皋北村种粮大户沈云水自1996年以来,承包粮田4.15hm~2,主要采用麦一稻一稻、肥一稻一稻两种种植模式,1998年种、养、副业总收入12.79万元。沈云水的种粮效益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推广新品种。早晚稻良种率达IOO%,仅早稻种植优质米品种,每667m’比常规…  相似文献   

8.
湖南是我国产稻大省,其稻谷总产量、播种面积、稻田年单产、人均占有量等均居全国首位,但也面临着面积锐减、总产徘徊、早晚稻产量差距拉大等问题。应通过加强水稻育种与栽培的科学研究工作,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大力挖掘早稻增产潜力,优化早晚两季品种配组,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等来进一步提高湖南粮食产量,发挥产稻大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早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夺取1997年粮食丰收,部里决定召开全国早稻“五化”现场会。昨天一天,大家参观了广东省南海市工厂化育秧现场、增城市专业化水稻薄膜育秧现场、优质大米加工厂和抛秧软盘生产厂,以及各种水稻优质品种、稻米加工制品和收获机械展览。今天上午,大家又分析了当前早稻生产形势,总结交流了早稻栽培轻型化、育秧工厂化、品种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和收获机械化的经验,研究了推进“五化”和夺取1997年早稻丰收的措施。这次会议时…  相似文献   

10.
杂交早稻配二季晚粳(简称早杂晚粳)是湖北省在水稻生产中开辟的一条新途径。经过连续四年的系统试验和较大范围的扩大示范,它显示了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展杂交早稻,是打破我省目前早稻产量徘徊局面的有效途径。早稻在我省是得天独厚的一季作物,既无致害的低、高温影响,又无旱涝威胁,一直被认为是稳产高产作物。但近几年来,早稻生产出现了徘徊被动的状况,远不及二季晚稻生产的发展速度。“六五”期间,由于杂交晚稻的发展和常规晚粳良种的更新,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缩小了早、晚稻之间的产量差距。1979年,早、…  相似文献   

11.
1979年以来,我们通过连续几年的试验与示范表明,在湘东、湘中、湘南甚至湘北的部分地区,实现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是完全可能的。1985年,全省九个示范基点的449.24亩双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2151.5斤,每个点都过了吨粮,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因此,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已成为我省粮食增产的一项战略措施。但是,种植双季杂交水稻后,又出现了杂交晚稻产量赶不上杂交早稻的问题,如何提高杂交晚稻的产量,是当前吨粮开发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 一、杂交组合(或品种)的搭配 目前,我省双季稻中作早稻栽培较为理想的组合(或品种)主要有威优35、威优49…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上林村种粮大户林启花 ,近三年来坚持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 ,连年获得高产高效。 1 998年 ,他种植的 1 1 0亩水稻 ,两季平均单产 1 0 2 4 .6公斤 ,净收入达 7.44万元 ,每亩创利润 676.3元 ,成为当地经济效益最好的种植业大户之一。林启花种粮能取得这样好的经济效益 ,是因为种田实现了“四个化”:一是品种优质化。根据市场需求 ,林启花种植比较畅销的优质米品种 ,去年早稻全部种植“嘉 948”,晚稻种植粳、糯稻新品种 ,这些稻谷不但市场销路好 ,而且售价每公斤比普通稻谷高 0 .1元 ,每亩增值 1 0 0多元。二是栽培轻…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早稻产购销现状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受品种、自然环境、市场流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福建省粮食生产中占1/3强的早籼稻出现了库存积压、销售不畅的局面。本文浅要分析了福建省早稻产、购、销及优质化、专用化、产业化现状,围绕种植业结构优化目标,就进一步发展福建省早稻生产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利用培矮64与59311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高产优质组合,1994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普及水稻生产良种化和优质化。实现种粮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于1999年晚季辋川镇农技站从惠安县种子公司引进优质高产两系杂优稻“两优培九”在本镇玉围村进行晚稻  相似文献   

15.
双季稻区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在于早稻,但早稻生产长期呈现“低质低效”“增产不增收”的典型特征,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下降,“双改单”甚至“稻改经”现象突出。“十三五”以来,江西创新和大力示范推行“晚稻品种连种”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双季稻区早稻高质高效发展。但推行中也存在适用品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服务支撑、市场接受程度有待提高等困难与问题。为此,提出加快“晚稻早种”适用品种选育、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深化农业产业链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作用、提高“晚稻品种连种”模式的市场接受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沿江平原双季稻北缘生态区生态条件,以早籼稻浙辐203和晚粳稻镇稻18为供试材料,设置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4种栽培模式组配处理,通过对产量构成、生育特性、积温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和粮食生产效率等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本生态区域的双季稻周年生产模式。结果表明,周年抛栽模式有效积温利用率最高,达到108.7%,较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模式显著增产,分别增产5.5%、2.5%和7.21%,周年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4.6%、11.1%和1.6%。周年机插模式通过高效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周年粮食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提升了11.9%、43.6%和12.9%。综上,沿江平原双季稻周年抛栽模式实现了最佳经济效益,周年机插模式适宜于劳动力资源短缺背景下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瑞蓉 《作物研究》2000,14(2):45-47
就目前我省优质稻研究与开发的现状、目标及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看法。其现状是选育出了一些适应我省种植的早、晚稻优质稻,研究了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优质稻栽培技术,建立了一批优稻生产基地县、优质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加销初步形成了一条龙。发展目标为2000年实现商品口粮优质化,2005年实现全民口粮优质化,2010年实现全民口粮高档化,为达到发展目标,提出了5条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两系籼型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是广西首个超级稻品种,由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具有高产、稳产、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桂两优2号可作早、晚稻两用,并且早稻产量高于晚稻。试验结果表明,结实率高和单位面积颖花量大是桂两优2号作早稻比作晚稻产量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缩小晚稻与早稻产量差距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9.
关于解决早稻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回顾建国以来 ,江西省早稻生产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种植面积 70年代初达到最大后逐年下降。 1971年早稻种植面积最大 ,为180 .7万 hm2 ,经过近 2 0年的调整 ,1997年降为 134.5万 hm2。二是单产不断提高。目前每 hm2 的单产水平已稳定在 495 0 kg左右 ,比 1980年增产 2 8%。三是效益处于徘徊状态。按早稻生产的投入产出来比较 ,1990~19 97年大致维持在 1∶ 1.3~ 1.4的水平。与其它作物比较 ,属于低效益作物。四是优质化步履维艰。 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和近几年 ,我省对早稻有三次品质优化过程 ,前两次因剩余短暂性和之后的数…  相似文献   

20.
《作物研究》1996,10(1):1-4
提出了1996年湖南粮食生产的技术措施是:加大吨粮田开发国度,早稻赶超晚稻,发展杂交稻和昌粮生产,推广10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