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通过文献法和层次分析AHP法对所调查古城植物景观状况作初步分析,对塑造古城植物景观特色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列,以期为以后的古城植物景观特色营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7年底建成的洛阳隋唐植物园千姿牡丹园荟萃了全国1 200多个牡丹品种,造园上将牡丹文化与牡丹园林紧密结合,力争打造牡丹品种最全、文化品位最高的牡丹园。现主要介绍了千姿牡丹园的主要构成及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古窑址村落作为产业型传统村落,与陶瓷文化息息相关,见证着传统手工陶瓷业的繁荣兴衰,还未受到人们太多的关注。地域文化作为村落最有辨识性的标签,应成为解决古窑址村落风貌特色消失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古窑址村落地域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深入分析,总结出其地域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古窑址村落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实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窑址村落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4.
李霞 《浙江农业科学》2012,(9):1268-1271
牡丹作为传统名花在很多城市园林中均有应用。作为牡丹之乡的菏泽近几年在牡丹的园林应用方面颇具特色。本文调查了菏泽市曹州牡丹园、天香公园、城市主干道、主要公共广场等牡丹的栽培规模和形式,以期为牡丹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文明这一对复杂的概念,引起人们对文化景观理解的不同倾向,影响文化景观建设的具体方法与走向。文化意义和内涵最终需要借助“符号”语言和媒介,转化为实体景观空间。实体景观空间构成要素总是承载特定的文化意义。文化景观空间构成要素会依据自身承载的特定文化意义,按照特定的逻辑或结构,组成一个集合单元——文化景观粒子。同一地理空间中,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粒子相互作用,构成一种“云状”的聚集形态。包括基于时间轴线的时间性文化景观粒子云和基于水平空间的空间性文化景观粒子云。基于这一观点,文化景观粒子云的形态指标包括密度、向度和发展速度。基于文化景观粒子的空间分布程度,提出并分析了文化景观粒子云密度计算模型、文化景观粒子云向度估算模型和文化景观发展速度估算模型,为文化景观的量化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松枯梢病,是危害马尾松主要病害。该病是松壳色单隔孢菌引起。文章介绍了松枯梢病的症状、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对乡村景观进行先评价、后建设的策略是提升乡村景观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本文从体现江南文化的角度研究乡村文化景观,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例,通过构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为指标的江南乡村景观体系,对江南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得到了“江南乡村景观历史遗迹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创新是承载江南文化的核心要素,民间信仰是体现江南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载体,乡村展馆对江南文化的传播力度有待提升”的结果,并针对在乡村景观中如何展示江南地域文化的三个方面内容,提出了加大对民居和遗迹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民间信仰融入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和优化乡村展馆的功能建议,为江南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如何用乡村景观展示与凸显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用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目前新疆乌鲁木齐市文化景观构成的分析,提出市区特色景观模式是以民族文化、军垦文化、现代都市文化为特征的三大主线景观的融合,同时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文化景观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就该病害的发生、症状、病原菌、寄主、侵染循环、流行因素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枯梢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和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为依据.提出了防治樟子松枯梢病的主要途径:营造混交林,及时进行抚育伐和透光伐.是防治该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应用0147抗生细菌含菌量10^8 /mL抑菌效果达82.1%,林间防治效果达54.1%,该抗生细菌可以定居良樟子松针叶上,成为针叶叶围微生物群落,起到抑制病菌的作用;在6月病菌孢子飞散前;对苗囤和重病林分喷75%百菌清1000x液、65%敌克松1000x液、70%甲基托布津1000x液、65%代森锌500x液.其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和7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牡丹文化及其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欣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878-7880,7883
牡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先列举了古代牡丹专著及牡丹栽培和应用技术,说明了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园林景观应用的技术前提和有效保障,为现代园林景观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再通过具体分析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说明牡丹的审美文化是园林景观应用的基础,牡丹的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应用的特殊之源,古代的牡丹习俗为现代园林景观应用提供了新的模式,牡丹的文学、绘画艺术可作为现代园林景观应用的丰富素材,牡丹的精神文化是贯穿于园林景观应用的精髓。通过对牡丹的解析以期为牡丹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提供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张颖  王璐艳  刘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64-14365,14480
以西安市华清池风景区为例,分析了华清官地景建筑的特征、古典园林文化遗产与景观文化的审美意识.认为应依据其丰富的文化特征和美学要素,运用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与设计手法,使其与设计相融合,在满足人们现代生活要求的同时,充分展现历史文化与审美特色,以为华清池风景区的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汪洋周旭  杨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48-8650,8652
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并溯源汉至唐法天象地、因藉自然的造园手法的发端以及形成。通过收集大量资料,运用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总结等研究手法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汉代园林及其背后一直沿袭至今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它的源头即是古老悠久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观,经由汉代园林的借壳存身一直承袭至隋唐以至明清,几乎贯穿了我国传统造园史,这种造景思想对于今日陕西省的园林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植物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形成,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其他任何园林构成要素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植物景观设计历经千年的发展,在技术和方法上逐渐成熟,才使中国古典园林成长为东方园林典范。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科学的、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当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高校游园式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建设高校游园式绿地的必要性及景观设计要点,以紧跟校园绿地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升校园绿地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6.
阐释水口园林以及意境的概念,分析影响水口园林意境的地理因素和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一些实例对水口园林意境营造方法进行简要分析,并把营造方法运用在徽州新农村的实例中———安徽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从而,总结关于现代徽州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如何继承文脉和反映地域文化特征几点建议。最后,得出水口景观意境研究将对徽州新农村景观在继承文脉,发挥地方特色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颖  商铁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14-13016
针对陕北寺庙园林景观的营造现状,分析了寺庙园林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宗教和旅游功能兼备、建筑群空间容量较大、历史文化背景悠久以及兼具植物园功能的景观特点,也指出了陕北寺庙园林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绿化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和与宗教文化相关的植物;缺少体现植物观赏性和季相性的艺术配置手段;植物配置缺少陕北文化特征;配置方式不够丰富,配置比例不合理;对垂直绿化重视不足;植物群落相似性较大,多样性较小。在调查和分析陕北寺庙园林景观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陕北寺庙园林的香道、宗教活动部分和生活供应部分在布局形式和植物配置上进行研究,并归纳出适应陕北地区寺庙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旨在探索陕北寺庙园林"天人合一"的景观新模式,以期为陕北寺庙园林的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新的文化思潮为线索,阐述了俄罗斯风景园林分别经历东正教拜占庭文化,欧洲大陆古典园林艺术以及来自东方文明的中国文化的影响,通过与自身地域文化中的民族特性和人文属性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极具俄罗斯本土风格的园林。苏联时期,由于政治和权利机构意志的原因,又出现了苏联模式的园林景观。再现今新的形势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俄罗斯园林的民族传统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为了顺应住宅小区从"自然型"向"文化生态型"的转变,使其绿化景观更具特色,以上海同济大学的侯马华翔·书香花苑总体规划设计为例,从城市生态宜居景观营造着手,紧扣"书香与花木文化"主题意向,全方位进行文化意蕴的梳理和提升,构筑琴棋书画书香大门和牡丹、荷花、紫薇三苑特色景观,探索富含文化意蕴居住景观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力求将文化景观与生态绿化两方面有机融合,以充分认识文化生态型住宅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6,(13):250-253
该研究从颍州西湖的自然环境状况和历史文化资源入手,总结风景区的现存问题,针对城市与风景区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以及景观的塑造,提出城湖一体的发展战略,构筑城湖相生的城市格局;打造“水云之洲,西湖清晏”的文化品牌;制定“东拓西进,南北串联”的空间发展战略,构筑“一湖连两河,一脉生两翼”的“大西湖”生态景观格局,打造以欧苏文化为核心的中部“诗画西湖”景区,以“清晏”文化为主题的东部“西湖清晏”景区,以自然田园景观为背景的西部“水云之洲”景区,传承西湖文化,再现西湖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