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探索和总结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以贵阳市乌当区百宜乡为例,分析探讨了科技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和效果.认为,明确农民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主体,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以沼气池为纽带建立种养业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体系,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农民技术推广和农产品的组织销售,是生态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可取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人多地少的川中丘陵区,广开饲料资源和大力发展养殖业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突破口;以家庭为单元的多样化经营则是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过渡形式;对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提高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乃是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1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建设 1.1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 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是一种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我国引入生态农业概念后,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建立了县、乡、村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是以资源节约利用、产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原则,实现农业经济活动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措施,通过充分利用系统内部物质能量的有机转换,实现循环利用和多次增值,获得稳定持久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诸城市当前发展推广的组合式生态温室,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太阳能为动力,以生物能(沼气)为纽带,以加强能量流、物质流在生态系统中再循环为出发点,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有一定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潘珍妮  刘应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75-18877
通过分析基地粮食种植、秸秆规模化养殖、农产品加工各生产过程,提出商品粮基地的种、养、加生产循环流程,并在考虑产业增值基础上协调生产系统和流通系统,从而建立以商品粮基地相对闭合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经济生态学原理,选用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形成科学的生产体系,并使这个体系建立在能量转换效率高,物质循环良性和多级利用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产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对宁夏南部山区的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宁夏南部山区的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优势产业,走生态型农业道路.同时在生态农业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运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技术,对环境和物质能量的供应及其运移、转换过程加以调控,建立生态系统良性物质循环体系,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达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资源严重短缺,同时常规农业资源浪费却十分严重,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生态农业强调循环、再生和可持续发展,而沼气发酵是实现生态农业系统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最佳途径和中心环节,是联系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纽带。由于发酵产物沼气、沼液和沼渣等能在农业生态农业工程的建设中发挥作用,所以近年来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在减少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物能源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试验目的 为了扩大农村商品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适合当前农村专业户的庭院经济,以沼气作为解决农村能源的主体,并以沼气为链,把农、林、牧、副、渔贯连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通过分析循环中的能量转换率,物质(碳、氮)转换率及其经济效益,为农村专业户的庭院经济建立几种能量和物质利用率高,经济效益高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养分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人们在系统物流循环、能流平衡、水流循环和生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计算机技术和系统分析分室研究法的引入,使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从静态转向动态模拟,极大地推动了森林养分循环的研究进程。本文从生态学、生理学及生理生态学角度,综述国内外森林养分循环研究的方法、成果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结构、种群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塔里木河上游阿克苏地区的典型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流、物流和价值流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能流方面,该区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水平和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在物流方面,农田肥料投入单一,主要以化肥为主,并且化肥使用量已超出最适施肥量范围,已造成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在价值流方面,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流产投比不高,处于单纯的农作物生产阶段。分析表明造成该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过大、生产力水平低、资金缺乏等因索。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蛙生态种养是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该模式利用水稻和蛙类共生关系,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更充分,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更合理。介绍了稻—蛙种养模式的生态学原理,技术要点,以及稻—蛙种养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总结了稻—蛙种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提出今后应推进稻—蛙生态种养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和增收。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以河西走廊井泉灌区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户生态系统为对象,对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征以及初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并对畜牧业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系统开放程度高,投入、产出高;结构不合理,潜伏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和生态脆弱性。系统可食畜产品和可食农产品的商品率分别为93.93%和30.76%。初级生产光能利用率为0.49%,辅助能、氮和磷的产投比分別为3.11,0.79和0.49。次级生产饲料能、氮和磷的转化率分别为11.02%,19.19%和15.62%,由初级产品干物质转化为动物蛋白质的效率为2.58%。畜牧业已成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竹林鞭根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林鞭根系统是竹林生长发育的基础,在竹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对于竹林研究多集中于地上部分,地下鞭根系统对碳循环、生产力等的影响处于探索阶段,具体体现在研究局限于对鞭根系统生长和分布规律等基础的研究,而缺乏对相关机理及生态功能如碳汇方面的研究。此外,研究方法过于单一落后也是造成其难以深入的原因。基于此,本研究从竹林鞭根系统的结构特征、经营对鞭根系统结构的影响以及鞭根系统观测方法等方面论述国内外竹林鞭根系统研究现状,最后探讨分析竹林鞭根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竹林鞭根系统的结构及其对竹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橡胶品种无性系PR107、RRIM600、热研7-33-97为研究对象,借助已研究建立的橡胶树精准施肥决策计算机系统和橡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试验数据,比较分析了基于橡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施肥决策系统指导施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利用橡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施肥决策系统进行施肥,能促进天然橡胶增产,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胶园土壤酸化趋势得到减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1988~1990年的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浦洼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物、能流进行分析,指出该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阿克苏地区为对象研究了该区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结果显示,在能流方面,阿克苏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水平和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在物流方面,农田肥料投入单一,主要以化肥为主,并且化肥使用量已超出最适施肥量范围,造成土壤养分严重失衡。今后应改善投能结构,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系统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生态农业系统功能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对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思想和主攻方向的陈述,提出了可供该区选择的发展模式,旨在建立黄河三角洲农业生态复合系统,并确保农业生产系统内物流、能流和价值流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0.
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组成要素,是联系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碳库储存、群落更新以及为其他有机体提供生境等主要功能的载体和纽带,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以及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对其进行定量化研究,对了解粗木质残体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和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4个方面阐述森林生态系统粗木质残体的研究进展:①粗木质残体的来源及分类;②粗木质残体的研究内容;③粗木质残体的研究方法;④粗木质残体的生态功能。最后提出了提高粗木质残体定量化研究以及结构与功能研究的4种路径选择:①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粗木质残体基础数据的定量化研究,加强本底数据的积累,并构建丰富翔实的粗木质残体数据库;②重视粗木质残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强化人类活动对粗木质残体的影响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③发展粗木质残体生态功能定量化与模型化研究,定量研究粗木质残体的分解速率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中的作用;④研究粗木质残体的动态特征与森林演替的交互关系,优化粗木质残体可持续经营管理方式及管理策略。参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