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乡村更新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趋势下的必然结果,但目前依托土地整治平台达到乡村更新为目的的研究在国内较少。以"有机更新"和"谨慎更新"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浦东合庆土地整治项目案例中现状区域发展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乡村更新的土地整治的目标、动力,因地制宜地以产业化、生态化为原则划分了居住生活区-立体农业区-果林生产区并存的规划布局,并分别在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村庄整治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2.
加快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措施初探——以织金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亚明 《农技服务》2009,26(12):157-158
发展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科学规划,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和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和"农家乐"建设;大力推广以沼气为龙头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3.
以潼南县为例,提出欠发达区县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之路,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以农业产业化牵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点上抓示范带动、面上抓便民惠民"的立体式新农村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4.
严杰 《现代农业科学》2008,(12):132-133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农业会展搭建起展示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发展成果、沟通产销渠道、缔结友谊桥梁的大平台,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无锡市农业博览会为例,简要分析了农业会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旅综合体是新农村建设下的一个特色形式,利用本土资源对农业和旅游业进行合理的融合规划,这已经成为现代新农村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本文针对孝昌县农村人口、土地、区位、粮食、资源等因素,从孝昌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分析孝昌县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旅综合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潜在优势,旨在促进农业与旅游业两者之间更好地发展,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一、建设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获良机。1、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在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非常关注农机化工作: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生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  相似文献   

7.
<正>一、建设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获良机。1、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在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非常关注农机化工作: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生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稳  相似文献   

8.
将PRA和GIS工具综合运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可以克服"自上而下"式规划的缺陷,也为规划信息的准确定位、快速处理、数据分析提供强有力支撑。该文以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例,介绍基于PRA和GIS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树分析、空间分析、数据库建设及三维可视化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旅游发展思考——以宜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而农业旅游在国内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一条理想途径。本文以宜昌为例,具体分析了几个关键点,即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环境卫生、积极促销、经营创新、管理科学。  相似文献   

10.
<正>1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规划原则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国家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的飞速发展势必会有力的推动整个国家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国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建设离不开前期规划,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要遵循以几点规划原则:1.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村庄建设首先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完善给水、排水、通讯、  相似文献   

11.
李韬  林鹏  赵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34-3736
以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建设新农村的相互关系,表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实现农业循环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指出了秦皇岛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薄弱;政府政策指导不足;技术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树立全民的循环经济意识;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模式创新;加快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化步伐。  相似文献   

12.
杨文 《农技服务》2013,(10):1133-1135
从以农业稳县战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实施村寨美化亮化工程,面向"三个方向"培养新型农民,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介绍了黄平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同时分析了黄平县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并从继续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内涵,新农村建设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制度设计,打破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瓶颈,搞好规划,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搞好招商引资金工作方面阐述了黄平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随着农业的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势必增加对能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消除贫困、 改善民生、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 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为了更好地支撑扶贫开发规划的制定, 发挥贫困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势, 以农业 产业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实体成型, 以农业基础设施强化新农村建设, 以农业观光资源带动精品旅游业发展, 以农业资源在扶贫开发中的运用实例为研究对象, 以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现状为切入点, 通过实证分析, 发现 扶贫规划中存在现存产业集成能力弱、 帮扶主体的年龄结构悬殊、 扶贫规划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 最后针对性 地提出了建议: 开展农业资源调研, 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农业资源规划等。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建设和改革的重要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追溯至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以湖北省为例,探寻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改革历程,力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历史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农机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十一五"规划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受到资金匮乏、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特色产品档次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制约,要采取科学规划、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培育新农民、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等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马剑平 《农技服务》2011,28(1):82-84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将农业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结合起来的一种休闲方式,对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以贵州桐梓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例,阐述桐梓县立足"三农"资源,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借助特色民俗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吸引游客观光休闲,实现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中央从2004年起连续下发五个"一号文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略,做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全国各地农业部门确立了"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农机发展新思路.通过实施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介绍溧水县东屏镇发展"一村一品"的措施,该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以强村富民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品牌战略,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实现富民强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