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本文较系统地回顾了日本在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方面的工作,讨论了进展、现状和特点。在大气环境方面,主要工作集中在农业生态系统发生的痕量气体(CH_4、N_2O和有机硫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水环境的研究则对河流、湖泊、港湾、内海、海洋等生态系统进行了污染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在土壤环境方面,对重金属、类金属、农药、有机废弃物等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污染情况和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IPCC对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合我国地理─—气候分布和近百年不同区域气候变化趋势,将我国陆地分成九个区域,海面分成四个海域,分析了未来各区域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然后以1987年作为基准年,就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作出了定量预测。预测的结果是:如果2030年左右全球CO_2浓度倍增和我国平均气温上升1℃左右,全国种植业生产潜力将因气候变化而下降5%左右;畜牧业综合生产潜力可能下降7%左右;水产业生产潜力下降6%以上。有许多对抗性和适应性措施可以有助于消除全球变暖对农业的不良影响,但需要从现在起作出研究和工作的安排。  相似文献   

3.
作物冠层内二氧化碳源,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作物冠层为空间尺度综合分析了大气-作物-土壤的CO2交换通量,源汇强度与其相互关系,以及冠层内CO2动力输送等方面对作物冠层内CO2浓度变化的影响,指出农田CO2状况不仅对光合生产力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全球“温室效应”机制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分量,探讨了运用传统的农田微气象方法和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理论和方法,对作物层CO2源,流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60年代以来北半球各观测站的CO2浓度记录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CO2浓度的年变化幅度主要与植物生长活动相关。CO2浓度的季节性特征是由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和异养呼吸来体现。同时,CO2浓度年变化幅度的增长与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中国农业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指出在保证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昌我们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农业产量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农业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的各项对策措施,以及争取国际资金援助及技术转让的必要性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N2O,CO2温室气体与土壤DNDC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N2O,CO2两种温室气体的工作进行了评述,重点介绍了土壤脱氮-分解模型的起始原由,发展过程及其结构,并通过对模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灵敏度检验。表明与实测结果非常吻合,得出了非常重要的结论,这一模型不仅对N2O,CO2等温室气体的全球研究有重要意义,面对对土壤农业耕作实践也有指导作用,但这些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将导致气候变化,从而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影响。文中从三个方面综述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1)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面积的影响;2)气候变化包括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和牲畜负载力的影响;3)气候变化对家畜健康、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淹水稻田甲烷产生和排放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德峰  裘凌沧 《农业环境保护》1994,13(3):101-103,108
大气中温室气体如CO2、CH4和N2O等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H4虽浓度相对较低,但其捕获热量的效率却比CO2高20-30倍,并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本文阐述了淹水稻田CH4排放过程及数量,稻田土壤类型,栽培措施对CH4产生与排放的影响,CH4排放与水稻生长关系。同时讨论了控制和缓解稻田CH4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农业氧化亚氮的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某些减缓排放对策。我国农业氧化亚氮年排放量呈增加趋势,约占全球年总排放量的1-1.5%。在农业氧化亚氮三大排放源中,土壤源占我国农业氧化亚氮年排放量的72%左右,生物质燃烧和化肥分解各占11%和17%。到2000年和2030年,总排放量将增至0.1280TgN_2o-N/年和0.1443TgN_2O-N/年。文中对生物燃烧和化肥分解二大源提出了减缓对策,并进行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将导致气候变化,从而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影响。文中从三个方面综述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1)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面积的影响;2)气候变化包括大气中CO含量增加、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和牲畜负载力的影响;3)气候变化对家畜健康、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海安县耕地环境质量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苏省海安县耕地环境质量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海安县96.67%的耕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要求,2/3耕地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且水稻灌溉水达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系统分析和评价农业土地利用环境效应,了解农业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提高物质利用效率,本文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区域尺度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桃江县为案例区,综合评价了该区域农业土地利用系统中氮素利用效率及环境健康状况。结果表明:(1)1980—2013年,桃江县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生产输入氮素量和环境输入氮素量显著增加,2013年比1980年分别增加了1.2倍和0.4倍;其中,生产输入方式是桃江县氮素输入总量的主要来源,占2013年总输入量的77%。(2)1980—2013年,桃江县氮素输出总量逐年波动增长,而产品输出氮素量却增加不多,但环境输出氮素量比1980年增长了1.4倍。(3)与此同时,桃江县农业土地利用系统氮肥投入强度逐年增长,至2013年其值达到328.4 kg·hm~(-2),超过了警戒值(250.0 kg·hm~(-2));此外,桃江县氮素物质利用效率逐年降低,物质生产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1980—2010年桃江县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生态稳定性和环境健康质量逐年恶化,然而,在2010—2013年桃江县的环境健康质量有所好转,其氮素养分负荷由2010年的208.8 kg·hm~(-2)回落至2013年的154.1 kg·hm~(-2)。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local air quality impacts of a proposed conventionalcoal-fired power plant in the ?çel reg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numerical dispersion modeling studies coupled with a GIS application. Within the impact area of the facility, Industrial Source Complex Short Term (ISCST2) dispersion model has been used to estimate ground-level concentrations of air pollutants originating from the power plant. For the same impact area, GIS applications have been utilised to determine the agricultural yield distribution. For this purpose, relevant satellite images were digitised, classifi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predicted ground-level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nd sensitivity of the agricultural crops to the pollutants, agricultural yield loss was estimated for the impact area.The results have been quantified and valuated in monetary terms for the purpose of performing an environmental cost benefit analysis. Comparison of the conventional cost benefit analysi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ost benefit analysis show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ternal cost of the proposed facility, resulting from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s.

  相似文献   

14.
技术感知、环境认知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采纳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考察技术感知与环境认知对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以中国11省的836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技术感知因素与环境认知因素对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农户群体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感知易用性每降低1个层次,其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概率就会降低5.93%;农户对环境变化的感知程度每提升1个层次,其采纳意愿会提高12.57%。2)"技术感知易用型"农户的采纳意愿主要受到环境变化感知的影响,而"技术感知难用型"农户采纳意愿则主要受到环境变化感知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3)影响"环境变化敏感型"农户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是感知易用性,而"环境变化滞后型"农户则主要受到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经营耕地面积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应对不同类型农户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农户的技术了解程度和环境认知水平,从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能值分析的永定河流域农业生态补偿标准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是消除当前农业生产中的负面影响,保证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针对当前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计算中,价值受时空动态变化影响较大、投入成本难以准确计量的弊端,借助能值与价值之间的可转化性,给出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标准计算体系。选择永定河官厅水库以上流域为研究区,从可更新资源(R)、不可更新资源(N)、物质投入(M)、服务成本(S)的能值计算出发,计算得出永定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的总能值为3.80×1016Sej/hm2,其中可更新的能值为1.59×1016Sej/hm2,不可更新能值2.21×1016Sej/hm2。研究区农业生产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为0.1056,流域农业处于严重不可持续状态,应实施农业生态补偿进行调整。借鉴能值与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的可转化性,为实现流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下游区域政府或受益部门应对上游农业水土流失防护补偿约4亿元。该文研究结果的应用表明,基于能值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WebGIS的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准确管理环境污染数据,评价环境质量水平,进而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该研究基于对大气、农田土壤和灌溉用水的多年监测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WebGIS技术构建农业基础信息、农业气象、土壤养分、大气污染物、灌溉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6个网络空间数据库;并在国家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  相似文献   

17.
高原传统农区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高原传统农区不同梯度上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特征的差异性,选取云南省昌宁县作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农区垂直梯度上土地利用功能格局多样,近20 a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变化表现为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分别增加2 784.18,2 561.29 hm2,而生产用地减少5 345.47 hm2,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在中、高起伏地貌区,生产、生活用地主要集中在低起伏地貌区。(2)高原农区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差异明显,研究区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总体平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维持在0.598 2的良好水平,尤其在北部和中部的中、高起伏地貌区,坡耕地、低效园地等农业生产用地转入以林地为主的生态用地,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向好发展; 而由于人口集聚、土地承载和利用过度,在中南部的低起伏地貌区,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占用耕地、林地和草地等现象多发,致使局部生态环境质量呈退化趋势。总体而言,伴随人口压力的转移和利用程度的减弱,高原农区土地利用整体格局趋于优化,土地利用功能可持续性增强,区内生态环境质量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灰水足迹的洞庭湖区粮食生产环境效应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灰水足迹从稀释水量的角度评价水污染的总体程度,直观反映了粮食生产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为评估粮食生产对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该文以洞庭湖粮食主产区35个县(市、区)为案例区,应用灰水足迹理论,分析了1994-2012年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水环境压力(water environment pressure,WEP)和离散型灰色(discrete grey model)DGM(1,1)模型为支撑建立了多年平均径流量情景下粮食生产对水环境负面影响的评价方法,评价了2015年和2020年县域尺度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4-2012年洞庭湖区粮食生产部门灰水足迹为273.00~438.08亿m3,19a平均值为347.65亿m3。总体上,洞庭湖粮食生产部门灰水足迹经历了先下降后回升的过程;2)洞庭湖各县(市、区)粮食生产部门灰水足迹为1.19~23.61亿m3,粮食生产灰水足迹为1.06~5.58 m3/kg;3)未来几年洞庭湖区大多数县(市、区)粮食生产部门灰水足迹呈逐步增高的态势,2015年和2020年全区粮食生产部门灰水足迹总量分别达到431.16和498.54亿m3;4)在多年平均径流量情景下,洞庭湖区因粮食生产导致的水环境压力由1994-2012年均值0.60提高至2015年0.76和2020年0.87,该区域水环境受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持续增强。该文评价结果可为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农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耕地质量观的演变与再认识   总被引:22,自引:13,他引:9  
耕地质量对农业效益、粮食安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明确耕地质量概念、构成、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加强耕地质量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质量管理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梳理当前3种主要耕地质量观、剖析质量与土地质量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新的耕地质量观。主要结论如下:1)当前主要存在基于耕地自然属性、自然-经济双重属性和多重属性的3种耕地质量观,他们既存在先后演化关系,又同时并存、互有区别;2)质量是产品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土地质量是土地满足某种利用类型特定要求的能力和程度;3)耕地质量是耕地本身的特性满足农业生产并获取经济利润,以及满足人类福祉的程度,包括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美学与文化质量;4)耕地质量具有生产性、内在性、综合性、空间性和时间性,耕地质量受到自然要素、工程要素和社会因素及其组合特征的影响。在耕地质量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中,应充分考虑耕地质量的综合性,防止以偏概全;应将耕地质量的客观性与耕地质量需求的主观性有机统一;应根据耕地评价目的、监测的空间尺度和时间频率,科学构建耕地质量指标及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合理地评价耕地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20.
农业土地利用系统氮足迹与灰水足迹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氮足迹和灰水足迹作为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对活性氮排放及水资源影响的指标,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与途径。该文在氮足迹和灰水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尺度农业土地利用系统氮足迹与灰水足迹理论分析框架,以湖南桃江县为研究区,计算了农业土地利用系统氮足迹与灰水足迹。结果表明:1)1980-2010年氮足迹与灰水足迹、单位土地利用面积氮足迹与灰水足迹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0年氮足迹和灰水足迹分别是1980年的2.02倍和2.36倍,单位土地利用面积氮足迹和灰水足迹分别是1980年的2.00倍和2.31倍;2)1980-2010年输入氮足迹和污染氮足迹分别增长了102.54%、128.79%。2010年肥料氮投入占输入氮足迹的72.72%,污染氮足迹占总氮足迹的32.79%;3)1980-2010年,每年氮肥灰水足迹均高于磷肥灰水足迹。活性氮流失的增长造成的稀释水量增加是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灰水足迹增长的关键因素。评价结果显示,桃江县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在足迹总量与单位土地利用足迹对大气和水资源的负面影响正在持续上升。氮足迹与灰水足迹综合评价方法能有效地识别区域农业土地利用过程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研究成果为降低农业土地利用过程的环境风险、制定农业土地利用系统优化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