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透射电镜,对平菇菌盖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平菇成熟菌丝细胞有完整的双层细胞壁结构,内含细胞膜,线粒体,细胞核,内质网,泡囊,核糖体,糖原、须边体及典型的桶孔隔膜,有的细胞中,糖原颗粒了聚集在细胞质中,泡囊中也含有大量颗粒。线粒体膜,核膜,孢子膜均为双层,轮廓清晰。孢子中有线粒体、核、泡囊、核糖体、内质网。老化菌丝内有较大液泡,不见各种细胞器。  相似文献   

2.
以番茄幼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20个幼苗植株的茎尖解剖结构,研究了番茄花芽分化各时期茎的生长锥细胞直径、生长锥横径、生长锥高度、生长锥细胞数目。结果表明:随着番茄花芽不断分化,花芽生长锥细胞直径、生长锥横径、茎端生长锥高度呈增大趋势;随着花芽进一步分化,茎端分生组织的分裂生长和伸长生长迅速加快,横径与高度的比值逐渐增大,当比值接近1.0时,萼片原基分生组织开始分化,此时茎端生长锥细胞数目最多,约为55 718.77个。  相似文献   

3.
刘芳  王家艳  王晓丽  周蕴薇 《园艺学报》2013,40(6):1110-1118
 研究了细叶百合鳞茎低温处理打破休眠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及茎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处理0 ~ 12 d,鳞茎物质和能量代谢较弱,鳞茎不能萌发;12 ~ 48 d,鳞茎萌发率较低,线粒体及高尔基体分泌囊泡增多,细胞通过质膜内吞及胞间连丝进行物质交流;48 ~ 72 d,核仁松散,内质网有序排列,在液泡膜与质膜边缘形成内质网桥,内质网桥一直延伸到核膜方向,胞内及胞间联系已经建立;出芽时,内质网桥延伸到胞间连丝,细胞器内部结构及数量增加,休眠完全打破。  相似文献   

4.
缪颖  蒋有条 《园艺学报》1997,24(2):145-149
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人为诱导大白菜干烧心病发生过程中心叶组织细胞的Ca2+定位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植株叶片细胞内钙主要分布于液泡、细胞壁和叶绿体的膜片层结构中;试验处理植株随着缺钙天数的增加,细胞壁膜上的钙被释放沉淀到细胞间隙,叶绿体片层膜上的Ca2+释放到胞液中。缺钙后期,细胞内钙沉淀明显减少。同时细胞结构改变,质膜内陷,叶绿体膜和内膜系统破坏;随后细胞壁中胶层解体,可见症状出现时,细胞内隔消失,细菌侵入细胞间隙  相似文献   

5.
苦水玫瑰的花芽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玫瑰的花芽分化顺序是向心的,即萼片、花瓣、雄蕊及雌蕊。花芽的分化过程可分为营养生长锥的活动和转变、花被的发生和发育、雌雄蕊的形态建成三个阶段。从顶生花芽下倒数第1~4节的腋芽生长锥在依次产生二鳞片状叶之后便转变成花的生长锥,分化成腋生花芽。此外,每个鳞片状叶腋的芽原基也以同样方式形成另一些腋生花芽。因此,玫瑰的花芽是单生的而不形成花序。顶生的花芽生长锥形成于冬季低温休眠期,腋生花芽的分化开始于春季解冻以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黑穗醋栗二次萌芽过程中超微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为全面揭示黑穗醋栗二次萌芽的内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穗醋栗易二次萌芽品种‘亚德’和不易二次萌芽品种‘巴基拉’为试材,以清水为对照,用30mg·L~(-1)GA_3和50 mg·L~(-1)ABA处理,用透射电镜观察芽内细胞超微结构。【结果】GA_3处理促进2品种二次萌芽加快,使细胞内质壁分离现象消失,胞间连丝、内质网提前分化,淀粉粒加速分解,线粒体更加活跃,分散的小液泡最终形成中心大液泡,且液泡中电子致密物质分解;ABA处理抑制2品种的二次萌芽,使细胞保持质壁分离状态,抑制胞间连丝出现,线粒体、内质网、淀粉粒分化均晚于同时期GA_3处理,ABA抑制了‘巴基拉’液泡中电子致密物质分解。【结论】黑穗醋栗二次萌芽本质是细胞破除休眠的过程。外源GA_3处理加速黑穗醋栗解除休眠,而外源ABA则是促进休眠,2者作用相反。GA_3和ABA影响黑穗醋栗二次萌芽最主要的差异在于细胞内是否存在质壁分离、胞间连丝是否分化和电子致密物质是否分解。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反应了二次萌芽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对■果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雄蕊花药4室,纵裂,表皮下多孢原;药壁发育属双子叶植物型;腺质绒毡层,细胞具二核;胞质分裂属同时型;四面体型四分体;成熟花粉粒为三细胞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小青口大白菜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大白菜阶段发育中生长锥的中部纵剖面形状(宽/高)亚外套层数、肋状分生组织细胞形状(横径/纵径)的变化趋势:生长锥中部纵剖面宽/高在整个阶段发育中由大变小,再从小变大,最小值出现在生殖生长期开始至花芽分化期之间,亚外套层数在花芽分化前逐步增加,花芽分化后逐步减少。肋状分生组织细胞横径与纵径之比在整个阶段发育中由大变小,到花芽分化前变为1左右,以后无明显变化。同时观察了生长锥各组织分区在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期中的变化趋势:原套始终为一层细胞;形成层状细胞区在营养生长期中逐渐增加,进入生殖生长期后细胞逐渐纵向生长直到不呈层状排列。中央母细胞区和周缘区在整个阶段发育中呈“~”形变化。结合这些指标和苗龄,可推断春季大白菜植株是否完成了营养生长期,从而判断植株是否将发生未熟抽薹。  相似文献   

9.
关于苹果花芽生理分化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在过去研究苹果花芽形态分化开始时期的基础上,用去叶疏果和喷GA的办法进行了生理分化时期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形成花芽而进行的生理变化从枝条停长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形态分化开始之前。这一时期与“花芽孕育的临界时期”(Critical period of flower bud induction)完全符合。这一时期的长短是某一品种完成其花芽形成所必需的。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花芽就不能形成。花器官一旦开始形成就不可逆转。花芽(花器官)的发育与花芽形成是两个完全不同质的发育阶段。花芽一旦形成,在它进一步的发育过程中,以前为形成花芽所“必需”的那个“条件”,就不再是必要的了。花芽形成的时期与树冠外围新梢停长或缓慢生长没有内在的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0.
对Mang果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雄蕊花药4室,纵裂,表皮下多孢原,药壁发育属双子叶植物型;腺质绒毡层,细胞具二核,胞质分裂属同时型;四面体型四分化;成熟花粉粒为三细胞型。  相似文献   

11.
柑橘酸性转化酶基因片段的克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植物液泡和细胞壁转化酶基因的保守区序列,分别设计一对PCR引物,以柑橘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出长约740 bp和530 bp的DNA片段,分别克隆入pBS-T 和pMD18-T载体,进行测序,结果表明,获得柑橘酸性转化酶基因家族的两个成员,成员A和B基因片段分别长742 bp和524 bp。其序列已在GenBank中登记(登记号分别为AF014925和AF314197)。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检索,结果表明,成员A编码的氨基酸与植物液泡酸性转化酶的氨基酸同源性较高,与拟南芥的最高,达76%,而成员B编码的氨基酸与植物细胞壁酸性转化酶的氨基酸同源性较高,与豌豆的最高,达71%。两成员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55% 和50%,推测酸性转化酶基因成员A 和B编码的蛋白分别定位于液泡和细胞壁。  相似文献   

12.
枝条成熟度对辽东楤木嫩芽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年生辽东楤木枝条为试材,根据枝条木质化和纤维化程度将枝条分为1 级、2 级和3 级,利用日光温室进行反 季节栽培,研究枝条成熟度对辽东楤木嫩芽生长以及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枝条的成熟度显著影响辽东楤木嫩芽 的生长及品质,随着枝条成熟度的增加,嫩芽的萌发率明显增大,嫩芽单株产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VC、多糖等 营养成分含量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皂苷和黄酮的含量也显著上升。综上所述,辽东楤木反季节生产中应选择成熟度高、木质化 程度良好的枝条,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巨峰葡萄主梢和副梢坐果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峰葡萄副梢坐果率、有种子果粒率、果粒的平均种子数明显高于主梢。在小花发育过程中主梢的小花重、小花纵径、横径明显重于或大于副梢。主梢花的子房壁明显厚于副梢,子房壁的细胞层数也多于副梢,但子房壁的细胞大小两者之间没有差异。另外胚珠、珠心大小也没有差异。主梢小花中的IAA与细胞分裂素水平较高,ABA水平较低,副梢小花中的GA水平较高。开花前2~3周用高浓度的NAA与CPPU处理副梢小花则加重落花落果。由此可见,开花前小花中较高水平的IAA与细胞分裂素很可能是加快小花发育和引起落花落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桃品种需冷量评价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通过1986~2001年对450余份桃品种需冷量的7.2℃模式、0~7.2℃模式(不包括0℃)和犹它模式比较分析,归纳出桃品种需冷量的评价模式为:以秋季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7.2~C的日期为需冷量测定的起点,以0~7.2℃累积低温值作为需冷量的评价标准比较适宜;犹它模式在中需冷量和长需冷量范围内能有效预测休眠的结束,而不适宜低需冷量品种的测定;7.2℃模式不适宜作为需冷量的评价模式。品种的需冷量与叶芽开放和始花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和0.5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提出了桃品种需冷量评价的系列标准参照品种。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对30 个油菜品种薹和蕾中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简称硫苷)的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0 个油菜品种的总硫苷含量变异范围较大,在21.67~119.29 μmol·g-1 之间;大多数油菜品种蕾中的硫苷含量高于薹,蕾中硫苷含量均值为37.26 μmol·g-1,薹中为28.06 μmol·g-1;薹和蕾中的硫苷组分相似,均以4- 戊烯基硫苷和2- 羟基-3- 丁烯基硫苷为主要成分,两者在薹和蕾中的含量分别占总硫苷含量的46.24%、28.52% 和45.19%、29.13%。进一步分析高、中、低硫苷含量油菜品种的硫苷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油菜不同品种间硫苷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4- 戊烯基硫苷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以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MSDS-702A、GMSDS-702B 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对花蕾不同 发育时期的相关生理指标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育系植株的营养生长较旺盛,株高、开展度明显高于可育系;不育 系花药干瘪、表面褐化,组织结构硬化,花药紧闭无法形成正常花粉粒;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 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小孢子母细胞期不育系开始表现为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大幅降低,丙二 醛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可育系则相反,可能与小孢子的败育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全雌系D1104-2-4、强雌系D1158♀-2、雌雄异花同株D0528-2为母本,与1个雌雄异花同株父本D0708-2杂交获得杂种一代,调查开花初期、根瓜期、盛果期3个时期雌性相关农艺性状,筛选出差异显著的组合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进而分析黄瓜杂交组合间MADS-box家族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以全雌系D1104-2-4为母本的杂种一代C15-114在雌花数、雌花节率上均具有超亲优势,3个杂交组合F1均具有早熟的中亲优势。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以全雌系D1104-2-4为母本的杂种一代基因表达情况显著的偏向母本,挑选的37个黄瓜MADS-box家族基因只有6个与母本有表达差异,17个与父本有表达差异。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命名了1个差异最显著的基因Cs MADS-box AGL62,该基因全长745 bp,编码187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属于线粒体中不稳定的亲水性跨膜蛋白,NCBI比对结果表明该蛋白是1个转录因子,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其与甜瓜中AGL62同源性最高,在黄瓜中该蛋白和其他黄瓜AGL62亚型属于同一分支并且属于I型。  相似文献   

18.
大丽花的花芽分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大丽花花芽分化形态变化过程,可分为营养锥阶段、生殖锥阶段、总苞分化阶段、舌状花分化阶段、管状花分化阶段5个时期。其花芽分化顺序是向心的。顶生花芽和侧生花芽均由营养锥分化而成。舌状花为单性花,管状花为两性花。其花器变异十分普遍,花芽分化受光周期、扦插时间、营养水平等因素影响,因而整个花序上的舌状花与管状花数目不定。若条件适宜,大丽花全年均可形成花芽。  相似文献   

19.
运用压片法对秋水仙素滴注处理后的‘无核丰’枣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及其与花蕾外部形态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2n花粉的比例。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处理后枣小孢子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正常;在减数分裂前期Ⅱ观察到胞质分裂异常现象;中期Ⅱ纺锤体主要有4种类型:平行型、垂直型、八字型和融合型,分别占27.31%、19.35%、45.27%和8.06%;四分体时期观察到二分体、三分体、四分体,分别占6.00%、43.04%、50.96%;定位异常纺锤体八字型与融合型分别与三分体、二分体呈正相关;秋水仙素处理后‘无核丰’枣2n花粉的形成受胞质分裂异常、纺锤体定位异常两种机制控制,因纺锤体定位异常而产生的2n花粉占2n花粉总数的96.97%,遗传上等同于FDR(第1次分裂重组)型配子,因胞质分裂异常产生的2n花粉在遗传上等同于SDR(第2次分裂重组)型配子;秋水仙素处理后‘无核丰’枣2n花粉绝大多数为FDR型,因而在枣有性多倍化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与花蕾外部形态变化具有对应关系,花蕾直径达到1.34 mm时,小孢子母细胞开始进入减数分裂;达到1.68 mm时,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四分体时期;超过1.92 mm时,减数分裂结束,且有大量花粉粒形成。2n花粉诱导最佳的秋水仙素滴注时期为细线期末期,即花蕾直径在1.34~1.42 mm时,诱导后‘无核丰’枣2n花粉发生比例为17.36%。  相似文献   

20.
西瓜3种性型花器官性别分化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瓜3种性型(雌雄异花同株系、全雌系和完全花雄花系)的雄花、雌花和完全花3种花芽为材料,制成石蜡切片,进行西瓜花芽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西瓜3种性型之间性别分化起始及同种性别之间花器官发育过程并没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雄花、雌花和完全花3种花芽分化首先要经过一个两性期,即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同时存在时期,在两性期之前三者不存在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当花芽长度为0.8~1.0mm时两性期结束,开始雄花、雌花和完全花的差异发育,此后雄花和完全花的雄蕊原基快速增大,雌花和完全花的雌蕊原基开始分化为柱头和子房。在3种花芽发育过程中,完全花的花芽在两性期后明显比同时期的雄花、雌花的花芽长度更长。全雌系中的"畸形雌花"出现在两性期后,雌蕊原基的凹陷发育过程受阻,而本该停止发育的雄蕊原基继续分化,最终发育成可产生少量成熟花粉粒的雄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