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家蚕的的微粒子病、白殭病本是一种严重的蚕病,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采取彻底消毒严格蚕种检验;贯彻科学养蚕创用防僵药剂,现已基本上消灭了微粒子病和控制了白殭病的发生。现在夏秋蚕生产的主要蚕病是脓病和软化病,脓病中又以中肠型脓病在秋期危害较严重,是当前养蚕生产中的薄弱环  相似文献   

2.
正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严重、防治最难的一类病害,按病原不同可分血液型脓病(核型多角体病)、中肠型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四种,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在开化蚕区统俗称空头病。近年来,我县养蚕生产上以血液型脓病和空头病发生最为常见,严重时粒茧无收,不仅给蚕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还影响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为了科学防治家蚕病毒病,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巩固蚕桑产业,笔  相似文献   

3.
<正> 我省常见的蚕病有肠胃型脓病,软化病(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的)血液型脓病,白殭病,蝇蛆病及卒倒病,败血病等;这些病害都是由于某种微生物或其他寄生物侵入蚕体而引起,在蚕病学上把这些能寄生蚕体引起发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蝇蛆病是寄生性昆虫侵入蚕体引起,但既然作为一种蚕病,一般也将寄生的蝇蛆视为病原。  相似文献   

4.
家蚕血液型脓病(N)和胃肠型脓病(C)的病毒能混合感染,呈并发症,而胃肠型脓病病毒的六角形多角体和四角形多角体两个系统之间却有明显的干涉现象。空头性软化病(F)病毒与胃肠型脓病病毒均寄生在胃肠组织内,两者有否干涉现象,还未见有文献报导。我们在研究空头性软化病的传染性时发见,经显微镜检查无多角体病症全属空头性软化病的病蚕胃组织液,给蚁蚕接种后所发的病蚕,F和C混发的情况很多。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F、C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所致。为了解以上问题,于1962年秋季进行了F病毒和C病毒混合感染的实验。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市养蚕布局的改变,蚕病的发生规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市每年饲养春蚕、夏蚕、早秋、中秋、晚秋五期,至90年代未至今只养春蚕、早晚秋蚕二期,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危害为主,现以血液型脓病、僵病和农药中毒等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我市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蚕病述要     
病毒病蚕的主要病毒病,有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空头性软化病三种,其中核型多角体病在春蚕的壮蚕期容易发生,与此不同,质型多角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在早秋的壮蚕期大面积发生,往往成为歉收的原因。 (一)核型多角体病本病也称脓病,世界养蚕国家包括日本在内很早就已知道是一种病毒病。 1.病征幼虫特别壮蚕呈现的病征,首先体色有一点像污染(脏)那样的变色,其  相似文献   

7.
桑蚕病害的病原有多种,但严重危害生产的则以传染性蚕病中的病毒 (血型、肠型脓病,病毒性空头病)为最普遍,其次是真菌(白、绿、褐僵病)和细菌(卒倒及败血病)。在种场及原蚕区除上述三类病原外还有原虫(微粒子病)。现就生产上常见多发,危害生产严重的几种病原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帆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2):96-97,101
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家蚕的病毒病,对养蚕生产危害较大.在生产中已发现的有血液型脓病、胄肠型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三种.根据科学实验结果,石灰消毒对防治家蚕病毒病有很好的效果,且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等特点,值得在养蚕防病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夏秋蚕空头性软化病发病原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引言 近几年来,夏秋蚕的蚕作不很稳定,脓病、软化病的为害,特别是空头性软化病发生较多。发生空头性软化病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有很多的争论。有的认为是细菌在消食管内繁殖而引起;有的认为是营养与坏境不良引起生理失调的关系;法国巴约氏认为是先由一种视外病毒所寄生,再由细菌繁殖而引起。在争论中大部分学者认为软化病是不传染的。我国农村普遍发生空头性软化病以后,对发病原因的看法也很  相似文献   

12.
蚕病是高速度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通常所見的蚕病有脓病、軟化病、白僵病、微粒子病、蝇蛆病,其中除蝇蛆病外,都是强烈的傳染病。蚕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規律,病原感染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脓病的病原是滤过性病毒(又称病毒),  相似文献   

13.
养蚕无病高产的途径,从根本上讲,是从养蚕现场的防病以及蚕的饲养管理两个方面做好脓病、软化病的防治工作。由于这样做的结果,最近十多年来蚕病确实逐渐减少了。然而,被害量虽然减少,但占软化病中大部分的病毒病(病毒性空头病、中肠型脓病)时常可以看到爆发性的发生,总是威胁  相似文献   

14.
由病毒引起的空头性软化病是最严重的蚕病之一。市冈、丸山(1970)对中、日、欧不同系统的446个品种作了抗空头病性能的鉴定,证明不同蚕品种对空头性软化病的抵抗性有显著的差异。渡部(1967)、船田(1970)对抗病性蚕品种的培育和抗病性遗传作了研究,初步阐明了空头性软化病的遗传规律。选育抗病性蚕品种是减少本病发生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很重视培育抗病品种。日本最近已培育了抗病品种万荣、芳花和万花等,开始投入应用。为了摸索和积累抗病育种方面的经验,我们在1971~1975年进行了培育抗空头性软化病蚕品种的探索,现将试验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汤勤  俞蓉 《广西蚕业》2004,41(3):47-48
目前,农村普遍发生的蚕病,主要有病毒病、真菌病等传染性蚕病,其中僵病、血液型脓病的危害最大,其次是空头性软化病。春蚕期发病较轻,以白僵病、血液型脓病为主,中晚秋大蚕发病普遍,为害较重。病毒病大多在5龄第3~5天大批发病,僵病3龄  相似文献   

16.
家蚕病毒病有三种,即体腔型脓病,中肠型膿病及空头性软化病。前两者均能形成多角体。我国早在三、四世紀晋代民歌中已提及软化病。1930年法国巴約氏曾認为是一种病毒病,至1961年为我国學者曹诒孙、卢蕴良等鑑定其病原确系病毒。体腔型脓病的病毒能在細胞核內形成多角体,故又名核型(N型)膿病。1918年由法国爱魁氏(Aqua)确認为病毒病。1934年日本石森发現中肠細胞質中形成多角体的現象,但不为重視。1952年以后細胞質型(C型)膿病大量发生,为了与体腔型膿病区别,故名中腸型膿病。这三种病毒病都是蚕业上主要病害,为了做好防治工作,必需对它有所認識,現将近年来关于家蚕病毒的研究綜述于后。  相似文献   

17.
软化病、血液型脓病和微粒子病为蓖麻蚕常见的三大传染病害,病原分别是几种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微粒子原虫.正确识别病害,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对控制病害流行,发展养蚕业,至关重要.一、三病害的简易识别1、病卵识别 单蛾产卵量少,不良卵率和死卵率较高.卵产附分散,不成燕窝状;卵胶少、易脱落;卵色哑白;卵窝凹陷快、凹陷深;孵化不整齐;孵化率低.软化  相似文献   

18.
朱荣海 《蚕桑通报》2003,34(2):32-33
目前,随着蚕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应用,广大蚕农生产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当前影响蚕茧单位产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能否控制蚕病的发生。但在加强消毒防病措施的基础上,仍难免有各类蚕病发生,其中尤以血液型脓病居首。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体会和对当前生产实际情况的分析,认为桑叶叶质与发生血液型脓病有着密切关系,论述如下。我市六、七十年代蚕病的发生种类以空头性软化病为主,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则表现为血液型脓病为主。其主要原因,据笔者分析:一是六、七十年代生产是集体管理,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化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重粮轻桑,桑园施肥少,大批…  相似文献   

19.
家蚕病毒病主要包括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是目前蚕桑生产上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一种蚕病.该病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养蚕过程中,春秋季都有发生,尤其是蚕桑主产区秋季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往往造成大面积暴发,导致蚕茧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蚕农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有些人说蓖麻蚕体质强健好养,不大会生病。现在看来,这种蚕实在也很娇嫩,病也不少,除上吐下泻的空头病是它家常便饭外,其他象微粒子病、白殭病等,也都同它很有缘分,特别是微粒子病发生的很厉害。去年安徽省有些地方在蓖麻蚕微粒子病发生后,家蚕微粒子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