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根潜蝇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根潜蝇是大豆苗期主要害虫,以幼虫蛀食大豆幼苗茎基以下3-6厘米根段的根皮层,被害根变粗、变褐或纵裂,或畸形增生,产生肿瘤,根皮腐烂。受害后的大豆幼苗势弱,植株矮小,叶黄,重害株枯死,轻害株在幼虫化蛹后,根部伤口愈合可恢复生长,但根瘤较少而小,顶叶发黄,株矮荚少。  相似文献   

2.
大豆根腐病在大豆的幼生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从大豆的根部发生,染病初期时,根茎部分会有淡红褐色,成不规则的斑点,随着病情的严重,转为红褐色,出现坏死斑,最后扩展到整个根茎导致植株根皮枯死,受害植株会呈现: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大豆根腐病是东北大豆产区主要根部病害,尤其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发生最重。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吉林大豆产区发生也较重。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和数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  相似文献   

4.
一、为害症状 二条叶甲越冬成虫在苗期食害大豆子叶、真叶、生长点及嫩茎,将子叶吃成凹坑状,将真叶吃成空洞状,严重时幼苗被毁,造成缺苗断垄。第一代成虫除了取食大豆植株的嫩叶、嫩茎外,尤喜食大豆花的雌蕊,造成落花,使大豆结荚数减少。幼虫主要在根部为害取食大豆根瘤,将头蛀人根瘤内部取食根瘤内容物,仅剩空壳或腐烂,影响根瘤固氮和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5.
<正>一、大豆根腐病1、症状识别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初发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病株侧根和须根脱落使主根变成秃根。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  相似文献   

6.
大豆根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也被叫做大豆根蛆,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尤以黑龙江省发病情况较为严重。 1为害症状 大豆根潜蝇主要在苗期为害大豆,由于这种害虫食性单一,因此仅仅会对大豆与野生大豆产生危害。大豆根潜蝇幼虫的主要危害方式是钻蛀大豆苗的根部皮层与木质部,并在其中排便,进而导致大豆的根皮层逐渐腐烂,产生条状伤痕,受害根会变粗,颜色会变为褐色,皮层会出现开裂或畸形增生现象,幼虫所排出的粪便及取食刺激韧皮组织木栓化,进而形成肿瘤,使大豆根系严重受损而无法正常生长并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大豆根潜蝇成虫的主要危害方式是将大豆幼苗的子叶及真叶在刺破后进行舐食,并会在取食处形成白色接近透明的小孔或呈枯斑状。  相似文献   

7.
一、大豆根腐病
  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初发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病株侧根和须根脱落使主根变成秃根。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相似文献   

8.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根腐病是东北大豆产区主要根部病害,尤其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发生最重.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吉林大豆产区发生也较重.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和数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影响结荚数与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正大豆根腐病是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大豆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近几年,由于大豆播种面积不断增加,重迎茬比例逐年扩大,种子带菌传播和田间病原菌的大量积累,导致大豆根部病害日趋严重。尤其是根腐病更为突出,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株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和数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影响结夹数与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据调查历年发病率都在10-30%,低洼地有的地块大豆植株成片死  相似文献   

10.
大豆根潜蝇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根潜蝇主要分布于大豆主产区,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等地。其中以黑龙江、吉林最为突出。大豆根潜蝇主要在大豆苗期进行为害,食性单一,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在大豆苗根部皮层和木质部钻蛀为害,并排出粪便,造成根皮层腐烂,形成条状伤痕。受害根变粗、变褐、皮层开裂或畸形增生,幼虫的粪便和取食刺激韧皮组织木栓化,形成肿瘤,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大豆脂肪含量与根瘤的关系,以不同含油量大豆品种(延11、长农16、长农21、吉育20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含油量大豆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结瘤特性、植株高度、根部长度、根瘤新鲜重、根部干燥重、结荚数以及粒数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在各生育期高油大豆和超高油大豆的根部比较发达,根瘤数、根瘤鲜重及根部干燥重都比对照增加。超高油大豆和高油大豆的产量比对照无明显增产。  相似文献   

12.
大豆根腐病在大豆的幼生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从大豆的根部发生,染病初期时,根茎部分会有淡红褐色,成不规则的斑点,随着病情的严重,转为红褐色,出现坏死斑,最后扩展到整个根茎导致植株根皮枯死,受害植株会呈现: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Fusarium oxysporum对苗期大豆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病原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大豆幼苗根部的皮层组织,随着病原菌的侵入和扩展,细胞出现坏死,组织发生崩解,根部组织表现红褐色病斑。环境因素对病原菌的侵染时期和在大豆体内潜育时间的长短有着明显的影响。侵染时期主要受病原菌侵入前自身所处状态和寄主的影响,侵入后潜育时间的长短则受植株状态的影响。土壤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病原菌的侵入和寄主的抗病性,间接影响着病原菌在大豆植株体内的扩展和病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大豆黄叶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豆黄叶病已成为我市大豆生产中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我市大豆的均衡增产。其危害特点是:轻时叶发黄,根部纵裂变褐,根系发育不良,根瘤少,植株矮小;重时大豆成片枯黄死亡。发病的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5.
袁筠 《河南农业》2010,(3):25-25
最近几年来,大豆黄叶病已成为商水县大豆生产中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的均衡增产。其危害特点是轻时叶友黄,根部纵裂变褐,根系发育不良,根瘤少,植株矮小;重则大豆成片枯黄死亡。  相似文献   

16.
大豆根潜蝇,又称大豆根蛆、豆根蛇蝇、潜根蝇等,这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大豆根部害虫。发生大豆根潜蝇的地块,植株被害率一般都在70%~90%,严重时可达100%,造成大豆严重减产,幅度一般在10%~30%。 一、生活习性 大豆根潜蝇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大豆根皮肿瘤内或土壤里越冬,蛹期长达10~11个月之久。翌年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全天均可活动,晴天活动更甚。大豆幼苗出土后,成虫便飞到子叶及复叶上,用尾部刺破表皮吸取汁液。成虫交配后,把卵产在大豆幼苗胚根表皮下,5~10天后孵化为幼虫。幼…  相似文献   

17.
1.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症状幼苗或成株期,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病部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方形、不规则形大斑纹,以致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溃疡状,皮层腐烂,有的凹陷,重者因主根受害使侧根和须根脱落,主根变成秃根。  相似文献   

18.
1大豆孢囊线虫病 1.1症状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由大豆孢囊线虫寄生所致,大豆孢囊线虫主要危害大豆根系,造成植株地上部分出现症状。大豆在发病初期或发病轻时,表现为叶片缺绿,褪色,逐渐黄化,严重时植株矮化、黄化、瘦弱,逐渐干枯而死,苗期发病严重时可造成不开花甚至死苗。大豆孢囊线虫初侵入根系时,根表面出现褐色斑点,根系发育缓慢,根系不发达,根瘤减少,被害根部表皮龟裂,极易受其它真菌或细菌侵害引起腐烂。根内雌虫成熟后虫体露出根表皮,此时,在根上可见白色淡黄如小米粒大小的肉质颗粒,即线虫成熟的雌虫。因此,根表雌虫是诊断此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盆栽试验表明:铬使大豆叶内可溶性糖、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使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高浓度的铬可使大豆的根和叶出现受害症状,植株矮化,生育期延迟,光合生物量和产量下降。大豆结瘤与固氮对铬的反应十分敏感,铬使结瘤数减少,根瘤重下降,使根瘤内的蛋白质含量提高,豆血红蛋白含量减少;铬还使单株固氮酶活性(乙炔还原法测定)显著降低,用高浓度铬处理者克瘤固氮活性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大豆病虫害主要有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病毒病、大豆紫斑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菌核病。 一、大豆孢囊线虫病 1、症状:大豆孢囊线虫从大豆根部侵入后,地上部叶片发黄,中外缘和业内部分失绿,植株矮小,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干枯。以致全株枯死。受害植株发育缓慢,中后期分支少,结荚少,瘪夹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