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泰山何首乌为泰山四大名药之一,现就白首乌近年来的营养成分、药理药效、栽培技术及繁育技术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其药用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泰山白首乌GAP基地病虫害种类调查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泰山白首乌GAP种植基地常见病虫害种类进行了调查,指出泰山白首乌常见病虫有8种(病害4种,虫害4种),并针对病虫害提出以农业措施为基础,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对人工种植泰山白首乌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的综合策略,对泰山白首乌绿色药材生产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RP-HPLC法,梯度洗脱分析11批泰山白首乌的甲醇提取物,建立泰山白首乌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泰山白首乌的甲醇提取物色谱图相近,特征共有峰7个,相对峰面积相差较大。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泰山白首乌药材的鉴别和质量评价,为深入研究泰山白首乌的质量标准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自2012年4月下旬始发期起,每隔10天调查1次泰山白首乌蚜虫数量,2013年进行防治泰山白首乌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泰山白首乌蚜虫发生期在4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好,施药后7 d各剂量下差异不显著,对泰山白首乌安全、环境兼容性好,毒性较低,是防治泰山白首乌蚜虫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5.
泰山白首乌又名泰山何首乌、地葫芦、戟叶牛皮屑,为萝科多年生缠绕草本,与泰山参、黄精、紫草并称“泰山四大名药”。一、植物学特性泰山白首乌多生于泰山和徂徕山的山坡石缝或土壤肥沃的湿润地带及树下。株高1—2米,缠绕展蔓,有白色乳汁。茎纤细而韧,被微毛。块...  相似文献   

6.
白首乌的营养保健功效及其开发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本草学记载,白首乌是传统何首乌的正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医疗价值和食用价值,作为补益药,始于唐代并沿用至今,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为进一步利用首乌资源,验证白首乌的传统功效,全面评价其价值,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于1986年召开了“全国白首乌学术讨论会”。会上汇集了许多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其结果表明,白首乌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微量元素、无机盐、维生素和其它营养成分,其营养保健作用可以与人参、西洋参相媲美。大量的临床实践亦证实,白首乌具有养血益肝、固肾益精、强筋健骨、乌须发等功效,一直被视为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7.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泰山白首乌和何首乌的干品、药液和药渣中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计算了它们的溶出率和残留率,探讨了中草药中微量元素的溶出规律。结果表明:泰山白首乌和何首乌的干样三次浸出液中8种微量元素的总溶出率分别为38%-62%和42%-63%。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经审定的泰乌1号泰山白首乌品种为对照,研究了新选育出的泰乌2号白首乌与之在泰安和莱芜的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及产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泰乌2号白首乌新品种的生育期比泰乌1号白首乌延长14天;泰乌2号田间生长旺盛,出苗整齐,叶色浓绿,根形好、分枝能力强、甩蔓、开花、坐果时间提前。生育期比泰乌1号白首乌延长10~11天。单块根质量高,群体的整齐度高,综合性状明显优于泰乌1号白首乌。泰乌2号人工栽培下,产量明显高于泰乌1号白首乌,干重产量达277.95 kg/亩,平均增产为9.11%,表现高产和稳产。总苯乙酮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泰乌1号首乌24.19%~26.67%,推广种植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正>白首乌为萝摩科植物,现常用的白首乌药材的植物为耳叶牛皮消(Cyhah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主产于江苏省滨海县,为地产道地药材,多为栽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首乌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保肝护肝、免疫调节、降血脂等多种药理活性。随着首乌产品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和高效农业的发展,滨海县自首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效益快速提升。但由于开发的渠道、研发的深度还不够,生产水平的落后,产业优势仍不明显。因此,如何  相似文献   

10.
何首乌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及观赏价值,素有"仙药"美称,具有延缓衰老,治病强身的神奇功效,因野生资源稀少,国内外市场奇缺,特别是白首乌,其价格飙升非凡,市场前景广阔.人工栽培何首乌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19个杂种无性系生长、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为楸树优良无性系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楸树无性系的树高、叶长、叶宽、长宽比及叶柄长度差异极显著,胸径、叶绿素含量SPAD值差异显著;树高与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比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胸径与叶长和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树高、胸径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3个指标,对19个楸树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无性系9-1、07-5-8-17、07-Y27-4和07-5-8-20较为优良。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出繁育楸树苗木的理想方法。通过劈接、插皮接和带木质部芽接的多组重复试验,研究不同嫁接方法培育的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在嫁接成活率上,劈接与插皮接有显著性差异,与芽接有极显著性差异,插皮接与芽接差异不显著。芽接与插皮接培育出的楸树苗木在地径和苗高生长上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劈接与插皮接在苗木高生长上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带木质部芽接培育的苗木成活率为99%,地径3.15 cm,苗高308 cm。楸树春季用带木质部芽接法培育的苗木成活率高,长势好,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楸树无性系叶绿素荧光及生长特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9个楸树无性系的生长性状(树高、地径、胸径、节间距)、叶片性状(叶片长度、宽度、叶柄长度、叶面积、鲜比叶质量、干比叶质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等11个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v/Fm的日变化曲线呈“V”字型,体现了楸树无性系光能利用率的变化和叶片在高光强下的自我保护机制;29个楸树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的平均值分别为4.58 m、50.98 cm、39.31 cm,叶片鲜比叶质量和干比叶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042 和0.014 g/cm2,Fv/Fm平均值为0.836。叶片长度、宽度和叶柄长度平均值均大于20.00 cm,表明楸树无性系叶片较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差异极显著,其中7个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大于10%,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接近;10个指标重复力超过0.800,表明楸树无性系各指标受较强的遗传因素控制。相关分析表明:无性系各生长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1个性状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1.23%;第1主成分Y1贡献率最高(35.92%),主要包括树高、地径、胸径等生长量指标,第2主成分Y2主要为比叶质量和Fv/Fm等指标;第3主成分Y3则主要代表叶片长度、叶片宽度等叶片性状。利用综合评价法对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当入选率为20%,无性系2-2、008-1、2-8、9-1、1-1和4001入选,这6个无性系的树高和胸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1.23%和9.58%。楸树无性系间生物量各指标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显著,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求楸树不同无性系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2011年3—8月,在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科所以2年生楸树无性系1-4、7080和015-1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尿素设置CK、6、10、14 g/株 4个处理,研究指数施肥对3个楸树无性系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3个无性系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升高后下降, 尿素在10 g/株达到峰值; 苗高分别为142.1、120.0、142.0 cm,比CK上升49%、67%、67%;地径为16.94、16.13、18.28 mm,比CK提高18%、36%、30%;总生物量为193.13、188.91、230.71 g/株, 比CK上升65%、57%、66%。2)3个无性系的氮质量分数和氮含量均表现为叶>根>茎, 氮质量分数和氮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3.45~27.87 g/kg、0.72~2.07 g/株,比CK上升100%~145%、133%~390%。3) 无性系015 1的表观吸收效率、施肥效率、生物量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分别为56.92%、43.23 g/g、52.62 g/g、86.05%, 是无性系1-4和7080的1.09~1.26倍;氮素吸收利用参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综合分析得出,指数施肥对楸树无性系的生长、氮质量分数和氮含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无性系015-1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高于无性系1-4和7080,3个无性系的最佳施肥量为尿素10~14 g/株。   相似文献   

15.
楸树嫩枝扦插繁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促进楸树的开发与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激素种类、扦插基质、激素浓度、处理时间4个因素进行楸树嫩枝扦插育苗试验,探讨影响楸树生根的主要因子。[结果]以珍珠岩作扦插基质生根最好,生根率达17.77%;ABT1号生根粉500 mg/kg处理生根效果较佳,生根率达11.93%;处理时间以120 min为好,生根率达14.17%。扦插基质对生根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处理时间与激素浓度。3种激素各浓度处理平均生根率由高到低依次是:IBA>ABT1号生根粉>NAA,随着浓度的增加,生根率降低。ABT1号生根粉、500 mg/kgIBA处理楸树插穗2 h,生根率分别比对照增加82.6%、87.4%。[结论]用珍珠岩作扦插基质,500 mg/kg ABT1号生根粉处理2 h,楸树嫩枝扦插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30.8%。  相似文献   

16.
以鄂西南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er)种子为供试材料,用质量浓度为100、200、300、400 mg·L-1的赤霉素(GA3)、吲哚丁酸(IBA)、脱落酸(ABA)对楸树种子进行处理,测试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析外源激素处理对楸树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源激素质量浓度为100~400 mg·L-1时,随着外源激素质量浓度的增大,GA3处理的种子无论在恒温还是变温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先增大后减小;IBA处理的种子,在恒温条件下随着外源激素质量浓度的增大发芽率不断增大,而在变温条件下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ABA处理的种子,随着外源激素质量浓度的增大,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无论恒温还是变温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一定质量浓度的GA3、IBA会对楸树种子的萌发起到促进作用,而ABA无论质量浓度高低均对楸树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引进多个楸树品种,比较观察优选速生楸树的几个株系和嫁接苗,筛选出3个楸树株系J-2001-1、J-2001-3和J-2001-4适宜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栽植。  相似文献   

18.
对楸树无性系皮孔、叶痕、树皮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皮孔密度平均为2.836个/cm2,变幅为1.80~5.24个/cm2,遗传变异系数为28.3%,重复力为0.909。皮孔平均大小为8.50 mm2,变幅为4.91~11.97mm2,遗传变异系数为23.7%,重复力为0.748。楸树无性系皮孔密度、大小的变异系数和重复力均较大,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强。皮孔密度和大小、叶痕密度和大小均分为3类:密度(密集型、较密集型、疏散型);大小(大、中、小);树皮分类:开裂型、光滑型;皮孔形状分为:狭长椭圆形、椭圆形、近圆形。相关分析表明,皮孔密度与皮孔长、皮孔宽、皮孔大小、树高、胸径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但皮孔的大小与树高、胸径呈极显著正相关,5 cm2面积上的皮孔总面积与树高、胸径呈负相关。树高、胸径与叶痕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树高、胸径与叶痕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皮孔密度对树干的开裂影响较大,皮孔密度大的无性系树干开裂。皮孔密度与叶痕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痕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即皮孔密度大的无性系叶痕密度也大。楸树无性系的皮孔性状与叶痕性状的变异是一致的。利用皮孔、叶痕、树皮3个表型性状能够简单的识别无性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拟探究楸树木质部边材解剖结构的轴向变化规律,为深入理解阔叶树种的水分传导机制提供参考,并为楸树人工林的栽培、中国特有温带珍贵优质用材树种的保护及木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株楸树为研究对象,自基部向上采集树干0、1.3、3.8、6.3、8.8、11.3 m共6个高度处的边材样品,分别测量边材面积、制备横向及弦向显微切片,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测量导管腔直径、导管密度等木质部解剖结构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研究木质部解剖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木质部解剖特征的轴向变化规律。结果(1)早材导管腔直径、早晚材导管密度随高度变化不显著,但早材导管腔直径随取样高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导管密度则有相反趋势。最大早晚材导管腔直径、晚材导管腔直径、纹孔膜直径随树高增加而显著减小。(2)随树高增加,边材面积与导管水力直径均显著减小。(3)边材面积、纹孔膜直径均与导管水力直径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楸树木质部水分疏导组织构造特征的轴向变化主要表现在边材面积、导管特征和纹孔膜特征3个方面。楸树生长轮明显,早晚材导管腔直径差异较大,早材比晚材变异幅度更大。最大导管腔直径的轴向变化显著,导管密度的轴向变化不显著,边材面积和纹孔膜直径的轴向变化显著。综合来看,楸树基部导管相对大而疏,边材面积大,上部导管相对小而多,边材面积小。这是楸树木质部结构适应长距离输水功能的一种优化设计,以降低树木栓塞化风险,提高水分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