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冬小麦栽培中,氮肥一般分为两次施用,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的底肥;第二次为春季追肥。传统小麦栽培,有的一次底施,不再追肥;有的底肥占60%~70%,追肥占40%~3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上述施肥比例和时间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会造成小麦生育前期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中期田间郁蔽,倒伏危险增大,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增产增效情况:氮肥后移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  相似文献   

2.
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布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控释BB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植株各部位对氮素吸收与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BB肥在所有处理中效果最佳,较农民习惯施肥在穗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生物产量及收获指数等指标上分别增加20.61%、27.08%、8.41%、5.87%、4.44%;在籽粒氮质量分数、氮素累积量上分别增加24.81%、28.47%;在氮肥利用效率、氮肥贡献率上较农民习惯施肥分别增加89.56%、15.24%。施用控释BB肥在减氮20%的条件下,较农民习惯施肥和普通BB肥在冬小麦产量上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提高植株各部位对氮素的吸收及累积作用,同时明显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说明,施用控释BB肥可以明显提高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增加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及累积量,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氮肥后移条件下减量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氮肥后移是有效减少氮肥投入的前提。本试验以国审玉米品种辽单575为试材,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减少氮量下不同施氮模式(T_1:25%基肥+75%大喇叭口肥;T_2:30%底肥+50%拔节肥+20%开花肥;T_3:1/3底肥+1/3拔节肥+1/3开花肥)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减氮后移处理N_(180)T_2显著提高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与常规施氮水平N_(225)相比,减氮N_(180)有利于提高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与传统施氮模式(N_(225)T_1)相比,氮肥后移且减少氮肥投入N_(180)T_2能有效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17.43%和14.94%。综上所述,氮肥后移模式为30%底肥+50%拔节肥+20%开花肥时,可以减少氮量到180 kg/hm~2。  相似文献   

4.
 为在丽江烟区进一步明确有机-无机复合肥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研究,进行了有机-无机复合肥配施试验:A.底肥、追肥均为烤烟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B.底肥为烤烟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追肥为烤烟专用无机肥;C.底肥、追肥均为烤烟专用无机肥(CK)的3个处理对烤烟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底肥、追肥均为烤烟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和底肥为烤烟专用有机-无机复合肥,追肥为烤烟专用无机肥产量分别比底肥、追肥均为烤烟专用无机肥(CK)高34.3%,20.4%;产值分别比CK高24.7%,47.8%;中上等烟比例分别比CK增加8.9%和19.3%。适量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与烤烟复合肥配合施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施用烤烟复合肥,它不仅可以促进烟株生长发育,增强抗病性,而且对烟叶产量、吸食品质、经济效益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棉花养分吸收及氮素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棉花连作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有机无机肥不同方式配施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累积及养分吸收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保持或提高棉花产量,提高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有机无机肥配施还可以提高棉花氮素效率,氮素回收率可达到28.2%~57.7%,偏生产率提高了17.1%~76.3%。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可以使棉花稳产、高产,而且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该结论可为肥料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花生两年连作肥料试验中,有机肥、无机肥混合施用效果最好,对花生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荚果干物质积累速率、总生物产量、荚果产量、叶面积系数(LAI)和光合势的影响较大,多与对照差异显著。单施无机肥处理,短期肥效明显,连年施用不理想,而单施有机肥处理长期肥效累积效应明显。花生净同化率受施肥方式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综合来看,有机肥、无机肥混合施用是促进连作花生生长发育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7.
试验于2011~2012年在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进行,以空育131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时期施用基蘖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基肥正常施用时,插秧期施蘖肥处理(T3)与返青后施蘖肥处理(T2)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了9.09%(P0.05),成熟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4.50%~15.4%,齐穗期透光率降低11.6%(P0.05),产量增加0.12~0.17 t·km-2,氮素吸收利用率提高12.3%~12.5%(P0.05)。当基肥不施用氮肥时,基蘖肥于插秧时施用处理(T5)与基蘖肥于返青后施用处理(T4)相比,成熟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4.67%~6.51%,产量增加0.12~0.49 t·km-2,氮素吸收利用率增加11.0%~11.1%(P0.05)。综合分析表明,当基肥施用氮肥时,蘖肥在水稻插秧期施用效果最好;当基肥不施用氮肥时,蘖肥在插秧期施用效果好于返青期施用。  相似文献   

8.
正应用氮肥后移技术要注意的是:应在较高的土壤肥力(产量5250千克/公倾以上)条件下运用该技术;应在正常栽培条件下运用该技术,晚茬弱苗、群体不足等麦田不宜采用,具体技术总结如下几点。1.施肥期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50%,追肥比例增加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2.备播期2.1培肥地力实行氮肥后移技术,必须以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中福 《农技服务》2007,24(4):41-41
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随氮追肥用量的合理提高而增加,但后期施氮比例过高不利于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形成。  相似文献   

10.
冷浸田是我国西南地区主要的水稻田,通过合理的氮肥管理,以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氮肥用量和氮肥运筹对稻谷产量及其构成、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西南地区冷浸田合理的氮肥管理提供依据.试验设5个氮肥施用水平:0(N0),90(N90),120(N120),150(N150),180(N180) kg/hm~2, 3个氮肥运筹方式,即底肥:分蘖肥:穗粒肥氮肥施用比例分别为60∶40∶0(T1),40∶60∶0(T2)和40∶20∶40(T3),以及控释氮肥1次施用处理(T4).结果表明, N120,N150和N180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N0和N90处理,其中以N150处理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9 466.65 kg/hm~2和30.75%,氮肥的回收利用率比N120和N180处理高2.37,3.54个百分点,且N150处理水稻收获指数显著高于N120和N180处理. 3种氮肥运筹方式及控释氮肥处理间水稻产量、生物量及籽粒氮素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氮肥采用底肥∶分蘖肥∶穗粒肥=60∶40∶0处理,水稻收获指数、结实率、每穗粒数均高于其余氮肥运筹及控释氮肥处理.鉴于西南地区的冷浸田氮素水平和基础地力较高,施氮量宜为120~150 kg/hm~2;氮肥运筹以普通尿素按底肥∶分蘖肥∶穗肥=60∶40∶0施用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不同类型控释氮肥在冬小麦上的节肥增产效果,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法,设置不施氮(CK)、普通氮肥优化施用(OPT)和5个不同类型控释氮肥(编号A~E)共7个处理,研究不同类型控释氮肥对冬小麦群体结构、花后干物质累积、产量和氮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控释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公顷穗数,控释氮肥各处理较OPT处理增加7.5%~10.4%,但对穗粒数无显著影响。控释氮肥B处理千粒重最高,与控释氮肥C、D、E处理差异显著。(2)施用控释氮肥可以促进小麦冬前分蘖和春季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其中控释氮肥A处理冬前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最高,C、D、E处理春季最大分蘖数和单株分蘖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控释氮肥A、B、D、E处理显著提高花后同化物向籽粒输入比例,增加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与OPT处理相比,花后同化物输入量提高6.9%~13.3%,控释氮肥C对花前花后干物质的运移无显著影响。(4)控释氮肥B处理小麦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OPT增产7.1%;其他控释氮肥处理小麦产量稳定,与OPT无显著差异。(5)与OPT相比,控释氮肥各处理氮肥利用率提高31.9%~89.0%,土壤氮素依存率降低4...  相似文献   

12.
为减缓连作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了基施微量元素(Fe、Mn、Cu、Zn、Mo、B)对花生干物质分配积累、光合特性、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ZnSO4·7H2O使连作花生的植株干质量显著增加11.2%,叶片干质量、茎部干质量占植株干质量的比例分别提高7.6、2.3个百分点,单株叶面积、光合速率、株高、单株饱果数、单株秕果数、荚果产量分别增加49.3%、13.7%、30.4%、32.7%、81.3%、17.56%,而施用Fe、Mn、Cu、Mo、B 5种微量元素对连作花生生长和产量的促进作用较小。可见,施用ZnSO4·7H2O可以显著改善连作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期施肥对夏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时期施肥对夏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底肥有利于壮苗的形成,较未施底肥处理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有所提前;追施氮肥能增加玉米植株的株高和茎粗,增加穗长、穗粗,减少秃尖长度,施用高氮复合肥更有利于植株的健壮生长,分次追肥,对玉米成熟有一定的延迟效果,利于产量提高;通过试验可以看出,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以尿素底肥施225 kg/hm2,追肥于大喇叭口期施225 kg/hm2、抽雄期施150 kg/hm2的处理最高,其次是处理以复合肥底肥施375 kg/hm2、追肥于大喇叭以期施225 kg/hm2、抽雄期施150 kg/hm2的处理,说明玉米施入底肥加2次追肥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糯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腐殖酸缓释氮肥对糯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新型腐殖酸氮肥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腐殖酸缓释氮肥可显著增加糯玉米鲜穗产量、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其糯玉米鲜穗产量较普通尿素处理增加了14.98%,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量较普通尿素处理分别增加了27.91和0.31 g/株,氮肥利用率较普通尿素处理提升了41.49%。腐殖酸缓释氮肥处理0~20 cm土壤全氮含量高于普通尿素处理,20~40、40~60 cm土壤全氮含量低于普通尿素处理,但差异均不显著。而且腐殖酸缓释氮肥对糯玉米根系区域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明显影响,各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类似,均为酸杆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的总占比在60%以上。可见,在供试条件下,一次性施用腐殖酸缓释氮肥对糯玉米具有增产、促进氮素吸收和提高氮素利用率等效果,但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黑土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改变氮肥施用量、施用时间、施用品种的方式探索了黑土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施氮技术最优模式。试验探索了在农户习惯—高氮肥(260 kg/hm2)一次性施用的基础上,采用树脂包膜控释肥料脲酶抑制剂减氮30%并保持一次性施用的技术模式,以及减氮30%但利用配方肥和尿素或硝酸铵钙分次施肥的技术,并且探索了在六叶期和十一叶期追肥的优化潜力。通过对比氮养分的吸收累积状况、子粒产量、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以及氮肥农学效率等,对黑土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施氮技术模式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农户习惯施肥方式下,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最低,分别为30.6%和17.8 kg/kg,产量水平也很低,居于7个处理中的第5位;控释肥一次性施用相对于农户习惯施肥处理,产量增加7.5%,氮肥利用率提高5.0百分点;脲酶抑制剂一次性施用产量较农户习惯下降1.8%,但是氮肥利用率提高5.7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4.3 kg/kg;分次施肥处理与农户习惯相比,氮吸收累积量增加1.0%~17.8%,产量增加5.7%~8.0%、氮收获指数提高0.02~0.04,氮肥利用率提高17.6~20.5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8.6~9.8 kg/kg。综上,减氮30%并利用硝酸铵钙在十一叶期分次施肥的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进行掺混施用是行之有效的一次性施肥替代技术。明确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施用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春玉米氮素养分的科学管理技术提供参考。【方法】2010和2011年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连续2年设置大田定点试验,施肥处理包括:不施氮(N0)、100%尿素(CRN0%)、15%控释氮肥+85%尿素(CRN15%)、30%控释氮肥+70%尿素(CRN30%)和45%控释氮肥+55%尿素(CRN45%),研究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施用对春玉米连作条件下籽粒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土壤无机氮累积与矿化以及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控释氮肥掺混比例。【结果】与尿素一次性全施相比,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施用显著提高了春玉米地上部干重和产量,不同掺混比例之间差异不显著。两季平均结果显示,玉米产量在CRN30%处理达最高(9.39 t·hm-2),较CRN0%处理增产9.0%(0.77 t·hm-2)。施肥是土壤-作物系统主要的氮素输入方式,占总输入量的63.5%,播前土壤无机氮和氮素矿化分别占19.2%和17.3%。2010和2011年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氮素的表观净矿化量分别为34.4和66.1 kg·hm-2,两季之间越冬期各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矿化量为15.2-26.4 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系统的氮素输出以植株吸收带走氮素为主要方式,平均占总输出的80.7%(68.1%-99.5%)。随控释氮肥掺混比例的增加,植株氮素吸收量和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在CRN30%和CRN45%处理达最高,为234.2和108.1 kg·hm-2,较CRN0%处理分别增加18.0%和45.1%。但是,氮素表观损失随控释比例增加而大幅降低,最终导致氮素表观盈余也呈下降趋势,CRN30%处理降至最低的114.4 kg·hm-2,较CRN0%处理减少38.4%。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处理表层土壤(0-30 cm)的无机氮含量明显高于CRN0%处理,而深层土壤(30-90 cm)则较低,表明其氮素下移趋势较小。两季平均结果表明,氮肥的表观利用率由CRN0%处理的50.1%显著提高至CRN30%处理的69.4%,表观残留率在控释氮肥掺混施用后均显著提高,而表观损失率从CRN0%处理的37.3%显著下降至CRN45%处理的6.0%。【结论】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施用可促进春玉米获得高产,增加植株氮素吸收,而且维持了较高的土壤氮素水平并减少损失,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当前生产条件下,东北春玉米施氮185 kgN·hm-2条件下适宜的控释氮肥掺混比例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及追肥比例对冬马铃薯生育期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坝薯10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水平及追肥比例对马铃薯生育进程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冬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的施氮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马铃薯生育进程影响较大,而追肥比例影响较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生育进程有延迟的趋势。施氮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显著,而追肥比例的影响因器官不同和生育时期不同而有差异,对膨大期的根、茎和块茎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不同施氮处理还影响了马铃薯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率。综合来看,对冬马铃薯的氮肥运筹应该在满足前期根、茎、叶生长适量需氮的基础上,增加追肥比例有利于总干物质的积累,并能协调干物质在各时期、各器官的有效分配,推荐的适宜施氮量为150 kg/hm2,底肥和追肥各占50%。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湿润直播条件下,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光合指标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增加播种量能提高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同时促进各时期氮素积累、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但抽穗后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速率和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从氮肥运筹方式来看,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均以氮素穗肥比例40%下最大。S1、S2播种量下增加氮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抽穗后叶面积指数,促进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提高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而播种量增大到30.0kg/hm2时,氮肥适当前移更有利于水稻养分的吸收,并促进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光合作用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总之,播种量22.5kg/hm2,以氮素基肥、蘖肥和穗肥分别占40%、10%和50%的运筹方式能获得最佳产量,且具备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为本试验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为通过有效施肥调节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以马铃薯主食化主要加工品种大西洋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底肥与追肥的不同肥料)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肥料对马铃薯产量、干物质含量及全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底肥时,底肥施用硝酸钾对产量增加有显著影响,底肥施用硫酸钾对干物质含量有显著影响。两因素互作,底肥施用硝酸钾和叶面喷施锌肥对产量、干物质含量及全粉产量的增加具有显著作用。锌肥叶面喷施和底肥施用硫酸钾对干物质含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综合判定,底肥施用硝酸钾和喷施锌肥对产量、干物质含量和全粉产量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响水县在冬小麦的栽培中,氮肥一般分为两次施用,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的底肥;第二次为春季的追肥。在传统的小麦栽培中,底肥占60%~70%,追肥占40%~30%;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上述的施肥比例和时间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