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以两个高淀粉玉米品种和两个普通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淀粉玉米与普通玉米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动态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4个品种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呈"S"型曲线变化;高淀粉玉米和普通玉米在灌浆初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并无显著差异,而在灌浆中后期才逐渐表现差异;与直链淀粉积累不同,两个高淀粉品种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初期就明显高于两个普通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前期平均灌浆速率与最大灌浆速率高有利于籽粒支链淀粉的积累;籽粒总淀粉积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支链淀粉积累的不同造成的,直链淀粉积累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期对高梁子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杂17号高粱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高粱子粒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粱子粒总淀粉、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直链淀粉比值随子粒灌浆过程推进均呈不断上升趋势,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其中,Ⅳ播期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和支链/直链淀粉比值最高,为76.9%,69.1%和8.77;Ⅲ播期直链淀粉含量最高,为8.49%.适时晚播(沈阳地区在5月10~20日)可提高高粱子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和支链/直链淀粉比值.改善占占质.高粱灌浆期气候因子的温度指标对淀粉积累具有重要影响,灌浆期间适宜淀粉积累的日平均温度为19.5~20.5℃.  相似文献   

3.
气候条件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杂交中粳 80优 12 1的分期播种试验 ,分析了其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播期气候条件下的主成分值 ,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对水稻灌浆结实期间若干气候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第 1主成分的特征根λ1 =6.773 ,贡献率为75 .2 60 % ,为透明度因子 ;第 2主成分特征根λ2 =1.2 0 4,贡献率为 13 .3 77% ,为垩白度因子 ;第 3主成分特征根λ3=0 .741,贡献率为8.2 2 9% ,为直链淀粉含量因子。在影响稻米品质的气候因子中 ,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日均温度作用最大 ,日均光照数、日均相对湿度次之 ,日均降雨量、日均温差作用最小 ;并据此提出改良 80优 12 1稻米品质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明确温度对两系杂交早稻灌浆成熟期籽粒淀粉合成代谢的影响。[方法]以两系杂交早稻株两优611和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了温度对两系杂交早稻株两优611和陆两优996灌浆期籽粒中直链淀粉积累、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的影响。[结果]高温条件下株两优611和株两优996灌浆前期籽粒中ADPG-PPase和SSS活性高,直链淀粉积累快,粒重增长快,持续时间短,抽穗10 d后ADPG-PPase和SSS活性迅速下降,抽穗16 d后淀粉积累趋于停止。适温条件下籽粒中AD-PG-PPase和SSS活性变化缓慢,抽穗13 d后达到其活性高峰值,直链淀粉积累慢,持续时间长,抽穗19 d后籽粒中仍有少量淀粉积累,粒重较高温条件下高。[结论]2个不同类型品种中适合作米粉原料的陆两优996在高温条件下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较适温条件下高,高温有助于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陆两优996籽粒直链淀粉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王艳玲  姚运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14-5815
[目的]提高高油玉米品质。[方法]设计8个播期和4个收获期,研究不同播期和收获期对高油玉米吉油1号灌浆速率和淀粉、蛋白质、脂肪积累速率的影响。[结果]4月30日播种的吉油1号籽粒灌浆速率最快。吉油1号蛋白质、油分的最大积累速率均出现在授粉后25 d左右,说明高油玉米在灌浆期油分和蛋白质可以同时积累并使积累速率快速达到最大值,而后积累速率放慢;淀粉积累高峰出现在授粉后30 d左右,授粉后10~30 d淀粉含量快速增加,30 d后增加变慢。[结论]高油玉米吉油1号在吉林省东部的最佳播期为4月30日左右,最佳收获期为10月5日左右。  相似文献   

6.
气象因子对平顶山市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质的环境间差异大于品种间差异,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子。在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中。以小麦生育期间的温度、光照和水分最为重要,尤其是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的温度、光照和水分变化更为重要。依品质分布规律进行小麦品质区划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各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研究灌浆过程中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由开花14d开始逐渐减少,成熟期达最低值,品种间的差异仅表现在14d和20d两个时期;淀粉积累动态与可溶性糖变化规律相反,随灌浆成熟而逐渐增加,品种间差异显著;蛋白质积累动态年际间略有差异,总的趋势是随灌浆成熟而逐渐增加.开花后14d可溶性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有关,蛋白质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关系更为密切.成熟期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高蛋白品种在灌浆初期就表现出较高的积累合成蛋白质的能力,而高淀粉含量品种同样在灌浆初期就表现出较高的淀粉含量,高产高蛋白品种介于两者之间.从生理角度分析,培育或通过田间管理达到高产优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玉米病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19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区域的病害、产量、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赖氨酸差异。结果表明:19个玉米品质的稳定性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起内因作用;互作作用中玉米种植及生长的时间(播期与生育期等)×区域特征(资源与逆境等)是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差异的主要外因;独立作用中年度间的气候变化对玉米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影响较大,其中气象条件中温度适宜程度、降雨量、湿度与病害(弯孢叶斑病与南方锈病)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产量与日照呈正相关且系数较大(为0.21),粗淀粉与日均温呈正相关,粗脂肪与日照呈正相关;不同生态区随着纬度的降低,吐丝后的降雨量增加,玉米病害加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9.
玉米病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19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区域的病害、产量、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赖氨酸差异。结果表明:19个玉米品质的稳定性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起内因作用;互作作用中玉米种植及生长的时间(播期与生育期等)×区域特征(资源与逆境等)是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差异的主要外因;独立作用中年度间的气候变化对玉米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影响较大,其中气象条件中温度适宜程度、降雨量、湿度与病害(弯孢叶斑病与南方锈病)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产量与日照呈正相关且系数较大(为0.21),粗淀粉与日均温呈正相关,粗脂肪与日照呈正相关;不同生态区随着纬度的降低,吐丝后的降雨量增加,玉米病害加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3个氮素梯度(0 kg/hm~2、112 kg/hm~2、225 kg/hm~2)设置,对两个不同氮反应类型的玉米品种进行籽粒灌浆期特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氮素梯度提高,氮敏感型品种TY58产量增加显著,氮迟钝型品种ZD958中高氮水平增产不显著;2.氮素梯度变化对籽粒干质量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于授粉后16~25 d达到籽粒灌浆速率最高水平。低氮条件下氮迟钝型品种灌浆快速期提前;3.对籽粒脱水速率、籽粒品质指标影响不大,但对氮素积累影响有差异,表现为氮敏感品种低氮处理下(N0)氮素积累速率前高后大幅降低,下降幅度大于中高氮处理水平(N1、N2);氮迟钝型品种灌浆前期,氮积累速率为中高氮水平大于低氮水平,灌浆后期速率为低氮水平大于中高氮水平。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的农业科技及其组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加拿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及其组织,其总的研究发展方向由加拿大政府掌握.把科技政策、研究发展方向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通盘考虑,自上而下提出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掌握综合防治方法,把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和农产品无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不断推动之下,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网络文化的兴起,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而各高校要对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认知,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结合,因势利导,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本文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小林  张挽澜  酒强 《北京农业》2012,(12):187-188
雪松是常绿的观赏树种,栽植时要选择恰当的栽植季节、苗木和采取正确的挖掘方法,后期管护浇水、施肥,加强高温季节以及越冬的管护。  相似文献   

15.
16.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558-3559,3561
对秦汉时期中国与印度的交流进行考证,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研究了当时中印的交通状况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论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发展与高校教学和科研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论述世界家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特点及其对农业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农业教育应当处理好专与博关系、两络与教师关系、外在知识系统性与内在思维创造性关系,指出了在学校管理中,应当逐步克服传统弊端,哿横向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8.
王有俊 《农业与技术》2003,23(4):176-179
煤矿事故时有发生.分析认为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是工作人员缺乏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发展、掌握、运用科学技术。提高人员的科学技术素质。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保障人身安全,战胜灾害(包括煤矿灾害).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