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近年来,农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鄂尔多斯市被广泛地推广应用,由于地膜自身的难降解性及回收利用不到位等原因,其对农村环境的危害和土壤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如何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有效治理农业"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区地膜残留问题,并对废旧地膜的回收和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提出了对策建议。一、农田地膜使用、残留及回收利用情况1.农田地膜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为防治农田“白色污染”,甘肃省政府于近日批转了该省农牧厅《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和再生利用,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临洮县废旧地膜现状,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废旧地膜治理的思路,提出了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提高废旧地膜残留回收率以及科学使用地膜,增加农业产出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是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收工作要目标明确、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本文介绍了周口市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现状、采取的主要措施,分析了废旧地膜回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当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甘肃省在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的同时,注重废旧地膜残留污染防控,到去年,全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6%,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重点用膜地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步伐,甘肃省积极推动农膜回收利用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出台,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  相似文献   

6.
地图     
《新农业》2017,(18)
<正>甘肃省将以玉米、马铃薯、蔬菜为重点作物,对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给予补贴,引导农民、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建立灵活有序的回收利用市场体系,提升全省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悦菲  王奇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6):236-238+241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长期以来存在重使用、轻回收的现象,地膜残留污染已成为云南农业绿色发展的挑战和云南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废旧地膜属于可再生利用资源,做好回收工作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云南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还偏低,距离国家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云南省急待建立一套完善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通过对云南省地膜使用及回收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云南省的废旧地膜回收应该从构建政府监督机制、“谁生产谁治理”机制、“谁使用谁治理”机制、回收网点激励机制、回收企业管理机制、创新型回收利用机制这6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永靖县地膜使用和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情况,点明废旧地膜机械回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永靖县实际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赵吉仁 《甘肃农业》2019,(1):127-127
金川区以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为契机,积极创建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区4个标准化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共回收废旧农膜213.7吨,兑换高标准农膜43.14吨。为避免废旧地膜污染农村环境,提高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今年,金川区利用省级资金136万元、区级配套资金70万元,采购高标准农膜开展“以旧换新”工作。改建废旧地膜回收企业1家,组建废旧农膜标准化回收网点4个,形成“覆盖全区、运行有效、区镇监管、市场运行”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农田废旧地膜以及杂质分离技术,在废旧地膜回收和再利用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分离的废旧地膜是一种再生资源。在当前形势下,国内对废旧地膜和杂质分离技术进行了针对性研究,但研制设备尚处于试验时期。本文阐述了废旧地膜污染危害,并分析了废旧地膜以及杂质分离塑料分选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甘肃省民乐县采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引导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在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落地生根,有效推进了全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至目前,全县4家废旧农膜回收公司在10个乡镇设立回收站12个,回收废旧农膜1921吨,占全县农膜使用量的80.5%。近年来,民乐县加强废旧农膜回收专项治理,对弃置于田间地头、村庄周围、交通沿线、沟渠河道等区域的废旧农膜进行集中清理,对农村垃圾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切实消除回收盲点。充分利用国家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农业清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江苏省深入贯彻落实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积极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持续推进地膜覆盖减量化、地膜产品标准化、地膜捡拾机械化、地膜回收专业化,坚决打好废旧农膜“白色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强化普查摸底,江苏全面组织开展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加工利用和残留等情况普查,摸清基数,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数据经得起历史检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废弃农膜回收网点建设,建立了各类废旧农膜回收站点270多个,探索总结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模式,开展地膜减量替代技术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金昌市为了减少废旧地膜的危害,制定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和奖励办法鼓励企业和农户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在分析全市废旧地膜危害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回收利用现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废旧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典型模式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是打好农业面源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回收利用模式是推进废旧地膜高效回收与综合利用整体水平的关键。基于甘肃省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概述了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形成的2种废旧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归纳分析了运行方式及运行效果,并针对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模式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1月9—12日,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组织有关市县两级农业局、农业环保站一行12人赴甘肃省考察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考察组一行先后赴甘肃省凉州区、山丹县实地考察了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回收、加工情况及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运转情况,并与当地市、县农业环保站相关人员及企业负责人就地膜使用情况和地膜残留及回收利用情况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6.
甘肃旱作农业中“白色污染”问题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用量逐年增加,残留的地膜对农田造成的"白色污染"越来越引起政府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甘肃作为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较早引进并普及了地膜覆盖技术,废旧地膜也随之大量产生,形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为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文章不断总结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出台地方性法规,着力健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市场化机制,构建回收利用网络体系,使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得到改善,成功走出了一条地膜增产增收、旧膜循环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甘肃省是地膜消费大省,废旧地膜造成的环境“视觉污染”也曾一度困扰甘肃。文章基于实践探索,通过制定地膜生产地方标准率先解决地膜源头防控“最先一公里”、构建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网络体系着力贯通地膜回收利用“最后一公里”,创新推进了该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切实有效改善和保护了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以地膜覆盖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永续发展,并为西北旱作农业区乃至全国重点用膜地区都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甘肃省是地膜消费大省,废旧地膜造成的环境"视觉污染"也曾一度困扰甘肃。文章基于实践探索,通过制定地膜生产地方标准率先解决地膜源头防控"最先一公里"、构建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网络体系着力贯通地膜回收利用"最后一公里",创新推进了该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切实有效改善和保护了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以地膜覆盖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永续发展,并为西北旱作农业区乃至全国重点用膜地区都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厚度地膜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废旧地膜100%回收用时量和一次性揭膜残留量,筛选出适合我县适用的新型地膜,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以期为我县农膜的合理使用提供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地膜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的温湿度,较厚地膜相对于较薄地膜来说,提高了作物的出苗率,对作物的生物学性状也有一定的改善,产量也有所提高。同时,从地膜回收再利用角度来看,地膜越厚约有利于回收。  相似文献   

20.
地膜覆盖技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防控废旧地膜残留已经成为农业资源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废旧地膜是可再生利用资源,如何回收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对甘肃省在废旧地膜残留治理工作中形成的地膜回收机制进行整理和总结,基于工作实践,探索建立了"谁生产、谁回收""以奖代补""以旧换新""以膜易物""谁使用、谁治理"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地膜回收工作机制,实现了从"回收难"向"可回收"转变,有效破解了地膜回收难题,以期为地膜高效回收、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甘肃省从制度体系层面形成的地膜回收机制,为省情相似地区废旧地膜残留防控提供了有效路径,积累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