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落叶松毛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落叶松毛虫进行综合治理研究时,从得病幼虫体内分离出一株质型多角体病毒(DsCPV)。鉴于该病毒在国内未见报道,对其进行了形态、生物测定、组织病理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质型多角体为0.16μm×1.57μm;病毒粒子为16.0nm×58.1nm;3龄和5龄落叶松毛虫幼虫的LC50分别为2.81×104PIB/mL和7.17×104PIB/mL;该病毒感染幼虫中肠72h后形成多角体,144h后形成大量的多角体。用1.17×108PIB/mL浓度的病毒悬液进行林间防治试验,其死亡率达82%以上,平均达84.62%。  相似文献   

2.
苏芸金杆菌感染落叶松毛虫的组织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苏芸金杆菌对鳞翅目昆虫的作用机理,笔者通过光学镜和电镜对苏芸金杆菌感染落叶松毛虫后的组织病理和细胞病理进行了研究,结果为感染初期松毛虫幼虫中肠柱状铁微绒毛受到破坏,继而中肠细胞开始出现空洞,感染42h后中肠上皮细胞完全从基低膜上脱藩。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接种ZrNPV后落叶松绶尺蠖幼虫的各种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微镜观察,发现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脂肪体、表皮细胞、中肠细胞、气管基质和血细胞内复制。上述细胞受感染后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细胞核增大。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受感染组织的核内出现病毒粒子和多角体,70-140h氖受感染组织核内充满多角体。  相似文献   

4.
对植物组织中蚜虫口针分泌的胶状唾液染色观察发现,蚜虫刺探时口针穿行在细胞间隙,仅在吸食时下颚口针进入细胞内。禾谷缢蚜饲毒12h时RT-PCR方法在后肠、血淋巴液和附唾液腺中检测到GPV;而非介体麦长管蚜在GPV毒源上吸食24h时,仅在后肠组织中检测到GPV;当继续取食48h时,在后肠及血淋巴液中也发现了GPV,但仍无能力进入附唾液腺,说明蚜虫后肠和附唾液腺对病毒均有专化选择作用,禾谷缢管蚜传播BYDV-GPV时存在吸食、获毒和传毒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polyhedrosisVirus,简称CPV)感染赤松毛虫幼虫后,幼虫死亡率随感染龄期的增大而减小,随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老熟幼虫感病后死亡率低,但幼虫化蛹死亡率高达533%.羽化率仅为251%~275%,成虫产卵量比未带毒成虫产卵量减少409%,部分成虫甚至不产卵,卵孵化率较对照低10~20个百分点,且子代幼虫带毒率高达611%,死亡率达498%.CPV与Bt混用,可迅速降低幼虫的取食量,处理后第5天幼虫的排粪量约为单用CPV的1/2~2/3,LT50值最大差36d,LT90值最大差69d.  相似文献   

6.
大麦黄矮病毒(BYDV—GPV)的循回传播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植物组织中蚜虫口针分泌的胶状唾液染色观察发现,蚜虫刺探时口针穿行在细胞间隙,仅在吸食时下颚口针进入细胞内。禾谷缢蚜饲毒12h时的RT-PCR方法在后肠,血淋巴液和附唾液腺中检测到GPV;而非介体麦长管蚜在GPV毒源上吸食24h时,仅在后肠组织中检测到GPV;当继续取食48h时,在后肠及血淋巴液中也发现了PGV,但仍无能力进入附唾液腺,说明蚜虫后肠对病毒均有专化选择作用,禾谷缢管蚜传播BYDV-G  相似文献   

7.
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东北农业大学昆虫学教研室分离出来的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V-Ms-4毒株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多角体呈近圆形、四角形、六角形和不规则形,大小在1.16~2.86μm之间,病毒粒子为389~467μm×40~68μm,为多粒包埋,病毒在粘虫消化液作用下,10min失去折光性,30min内完全被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消化液能使释放出的病毒粒子在15min内失活;寄主的脂肪、气管基质及表皮组织为感染病毒的敏感组织,感染后脂肪和血淋巴蛋白的含量比健康幼虫明显降低,未见病毒侵染中肠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利用犬瘟热病毒弱毒标准株OP-CDV感染敏感细胞系非洲绿猴肾细胞,应用缺口末端标记法分析感染细胞的凋亡。结果在感染后48h的Vero细胞中检出了凋亡阳性细胞,而对照细胞内未检测到凋亡细胞,感染后24h的细胞尚未出现细胞病变,这一时期的细胞内也未检测到凋亡细胞,表明CDV能诱导细胞凋亡,且凋亡细胞的检出时间与细胞病变的出现时间呈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9.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连续传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MbNPV) 在同源寄主细胞系NEAUMb931104( Mb931104) 中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 MbNPV_NOV) 在接种后14 h 达到吸收高峰,病毒滴度降到最低值5-79 ×102TCID50/m L,接种病毒96 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值2-13 ×105TCID50/mL,在NOV(nonoccluded virus) 连续传递20 代的过程中,MbNPV_NOV 毒力随传递代数的增加而减低,并且多角体的毒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前几代能使甘蓝夜蛾幼虫死亡率在90 % 以上,传递到15 代以后产生的多角体对甘蓝夜蛾的幼虫几乎没有毒力。  相似文献   

10.
对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传播小麦矮病毒GPV株系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禾谷管蚜取食8h时,病毒进入蚜虫后肠肠腔中,12-24h后进入后肠细胞质,GPV与肠内壁顶端细胞膜接触,接触部位细胞膜逐渐下陷,形成小穴,向内凹陷发育为管状泡囊,而后进入血淋巴液,当病毒被附唾液腺吸收后蚜虫将病毒排吐进入唾液管中。  相似文献   

11.
四种Bt制剂对落叶松毛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3a3b,H4a4c,H4a4b-2四种Bt制剂对落叶松毛虫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其毒力(LC50)大小为H4a5b-2〉H4a4b-1〉h3a3b〉H4a4c,且落叶松毛虫对H3a3b敏感性差异最小,对H4a4b-2敏感性差异最大。再结合毒力曲线及相关系数筛选出一种对落叶松毛虫毒力较强的制剂L4a4b-1,它对1,2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每毫升0.81亿芽孢和1.04亿芽孢。  相似文献   

12.
两年一代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年一代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Butler)的生物学特性。完成一个世代跨3个年度730d左右,下一世代约有10%进入1年一代虫,1年一代虫的下一世代均进入2年一代虫。2年一代虫在第2年的小署及大署期间进行越夏。大虫、大虫在奇数、偶数年间交替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落叶松针叶质量对落叶松毛虫生殖,生存及发育速度的影响,结论是;落叶松毛虫成虫有选择产卵环境的趋向,发育状况优良,产卵能力强的雌虫更倾向于在落叶松针叶质量优良的未受害或受害轻微的林分中产卵,而发育状况差,产卵能力弱的雌虫则倾向于在原危害区产卵;饲喂不同林龄针叶的落叶松毛虫产卵量差异显著,取食林龄小于40a针叶的落叶松毛虫的产卵量比取食林龄大于40a的高,饲喂不同危害区落叶松针叶的落叶松毛虫  相似文献   

14.
1993年在在兴安岭林区,从落叶松毛虫自然死亡虫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细菌。经过分离,纯化,培养,这是一株能产生芽孢和伴胞晶体的苏云金杆菌定名为L-93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反应试验和血清学鉴定。确定该菌的血清型为H3a3b,但生化反应与库斯塔克库种略有不同,其特点是尿酶反应为阴性,对落叶松毛虫幼虫回接试验。5d校正死亡率达97.2%。该菌株的发现为在寒冷地区开展生物防治森林害虫提供了一个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5.
不同波长杀虫灯监测落叶松毛虫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落叶松毛虫( Dendrolimus superans ( Butler))羽化期,在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选用9种不同波长的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监测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紫外光波段杀虫灯均可有效监测落叶松毛虫成虫,诱虫量明显高于可见光波段杀虫灯。9种灯下诱捕的落叶松毛虫雄虫均多于雌虫。落叶松毛虫对364 nm附近波长的黑光灯具有明显趋性。  相似文献   

16.
气象因子对落叶松毛虫繁殖的影响及其产卵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气象因子与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Butler))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确定了影响阿尔山地区落叶松毛虫产卵和卵孵化的关键期及关键气象因子,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产卵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阿尔山落叶松毛虫繁殖的关键时期是4月下旬至6月下旬,影响繁殖最显著的气象因子是温度、降雨量和相对湿度。阿尔山落叶松毛虫上树初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高温少雨会明显降低其产卵量,落叶松毛虫上树到化蛹期(5月上旬至6月下旬)中雨以上降雨时间及降雨量多也会明显降低落叶松毛虫产卵量及卵孵化率。说明气象因子不仅影响当代落叶松毛虫繁殖,而且还影响翌年春季落叶松毛虫幼虫基数及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正交试验和酶活性测定法研究了落叶松毛虫6 龄幼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最佳反应体系及对3 种杀 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落叶松毛虫6 龄幼虫AChE 最佳反应条件为酶液质量浓度0郾2 g/ mL、底物浓度0郾8 mmol/ L、反应体系pH 7郾5、水浴温度35 益和反应时间5 min。敌敌畏、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落叶松毛虫6 龄幼虫体外AChE 活性产生不同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与杀虫剂呈现明显的剂量鄄效应关系;其中敌敌畏抑制效 果最显著(IC50 =3.018 ·10 -4 mg/ mL),其次是高效氯氟氰菊酯(IC50 = 1.436 ·10 -2 mg/ mL),而阿维菌素对AChE 活性抑制效果最弱。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综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叶松毛虫是我国东北林区的主要森林害虫之一,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和林产品质量提高,影响森林的结构组成和生态功能,严重爆发时甚至会改变森林的演替方向,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多年来我国学者一直重视对落叶松毛虫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落叶松毛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预测预报以及国内的研究展望等几方面阐述我国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毛虫的研究进展情况,为落叶松毛虫可持续控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茉莉酸甲酯局部处理林木对落叶松毛虫解毒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3种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MeJA,0.01、0.10和1.00mmol/L)局部处理长白落叶松苗的侧枝,分析不同处理对取食其针叶的落叶松毛虫3~5龄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3个浓度的MeJA局部处理长白落叶松对松毛虫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 < 0.05),酶活变化趋势一致,但未呈浓度依赖关系。各处理组幼虫体内的SOD和POD活性均在第4龄显著高于CK(P < 0.05),但3、5龄幼虫体内的SOD和POD活性与CK差异不显著(P>0.05);而ACP、AKP和GSTs活性先在第3龄低于CK、第4龄均显著低于CK(P < 0.05),后在第5龄不同程度地高于CK。表明用MeJA局部喷施能诱导提高长白落叶松的系统抗性,且其对食叶害虫具有广谱性,能干扰落叶松毛虫的解毒代谢,抵御其危害;落叶松毛虫能在逐渐适应后,通过提高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去响应诱导抗性造成的毒害。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新疆落叶松毛虫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作了些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毛虫暴发危害与降水量、最大积雪深度成负相关,而与气温、日照、地面温度,≥10℃的积温等成正相关,从而得到落叶松毛虫暴发危害的预报方程,试验预报结果,其准确率达93%。根据研究,未来15年左右的气候为冷湿年型向冷干年型过渡,这对落叶松毛虫的暴发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