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良  孙山 《福建水产》1985,(4):99-99
改革褶牡蛎养殖方法,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省水产部门于12月25日至27日在惠安县召开的褶牡蛎养殖现场会的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暨大连市水产学会海水养殖专业学组于1983年10月28日至30日在旅顺口区召开了海珍品、牡蛎增殖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省内科研、教育、生产和管理部门等21个单位,并邀请金县、长海县、旅顺口区的海珍品、牡蛎人工育苗、增殖的基层生产单位共3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刺参、皱纹盘鲍、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大连湾牡蛎、真牡蛎的人工育苗、海区采苗、增养殖方面的论文共16篇。  相似文献   

3.
孙山 《福建水产》1988,(1):77-77
惠安县“褶牡蛎养殖方法改革”在福建省科委委托泉州市科委于1988年1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褶牡蛎养殖方法改革技术鉴定会上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是全球牡蛎养殖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种类。国外一些学者曾对其生物学及生态学进行过许多研究。国内也先后对其室内人工育苗及相关技术进行过研究与探讨。隋锡林等报道了影响太平洋牡蛎人工苗种培育的主要因子;刘洪军、吕豪等报道了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技术及亲贝促熟的研究。笔者总结了多年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生产实践的经验与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别在广西北部湾和山东莱州湾开展长牡蛎的室内人工育苗,比较同批次亲贝在两地开展人工育苗的效果以及在南方和北方养殖的效果。长牡蛎的人工育苗于2018年3—9月北部湾和莱州湾同时开展,经过中间培育后,苗种进行了南北两地的养成比较,养成周期为2018年10月—2019年12月。长牡蛎人工育苗结果显示:莱州湾和北部湾两地长牡蛎的雌、雄配子受精率分别为(95.62±2.09)%、(94.07±0.65)%(P>0.05),幼虫孵化率分别为(88.83±1.40)%、(91.69±2.49)%(P>0.05),变态率分别为(18.95±2.36)%、(11.65±2.45)%(P<0.05),表明在北部湾海域利用自然海水开展长牡蛎人工育苗效果尚可,但整体育苗效率低于莱州湾海域;长牡蛎稚贝中间培育至90日龄时,在北部湾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在莱州湾的生长速度(P<0.05),而长牡蛎稚贝在莱州湾的死亡率则显著低于在北部湾的死亡率(P<0.05)。长牡蛎在南北两地的养成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在北部湾养殖场进行海上养成的北部湾苗种和莱州湾苗种均有极高的死亡率,而在黄海养殖场的养成效...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牡蛎是牡蛎中个体较大的品种,其肉细、味美、营养价值高.但随着太平洋牡蛎常规性人工育苗的普及,近年来在太平洋牡蛎自然繁殖期间(每年5月~10月初),福建海区自然水温20~32℃,苗价徘徊在120~150元/亩,甚至无人问津,育苗企业利润很低,有的甚至亏本.而每年的3~4月、10~12月初,苗价高达350~450元/亩,因而利用人工升温法培育反季节太平洋牡蛎苗,种苗供不应求,育苗企业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本文对太平洋牡蛎反季节人工升温育苗的方法、过程及结果进行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吴松 《水产养殖》2006,27(6):33-34,38
从2002年开始对太平洋牡蛎反季繁育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两年共培育出反季节太平洋牡蛎商品苗673亩。并对同年常温苗成活率、经济效益、培育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对太平洋牡蛎反季节人工升温育苗的方法及过程进行讨论,实践证明:太平洋牡蛎反季节人工升温育苗成活率与水温、单细胞藻类供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上新增加太平洋牡蛎的养殖,发展形势看好,方兴未艾,因此,提供健壮,抗病害,生长快的苗种支持养殖业的发展也成当务之急,本文就如何进行太平洋牡蛎的人工育苗,提高人工育苗的苗种质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辽宁一读者来信要求本栏提供有关褶牡蛎养殖技术的文章,现在我们将辽宁省长海县水产研究所于治宝同志有关褶牡蛎如何养殖的文章刊登如下,供从事褶牡蛎养殖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0.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太平洋牡蛎育苗,现将太平洋牡蛎育苗技术介绍如下:一、全人工育苗(一)亲贝的挑选挑选1~2龄个体肥大的健康成贝,以贝壳完整,双壳合抱自然,闭合有力,壳缘锐利,肥满度好的作为亲贝。(二)人工解剖授精目前多采用人工解剖授精来获得受精卵,雌雄亲贝数量按(50~10  相似文献   

11.
褶牡蛎对水体中重金属铜和镉的富集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褶牡蛎Crassostrea plicatula为研究对象,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室内模拟了大、小两种规格褶牡蛎对重金属Cu、Cd的生物富集释放过程.通过对富集与释放阶段褶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了褶牡蛎对重金属Cu、Cd的生物富集曲线及富集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富集阶段褶牡蛎对Cu、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及吸收速率常数k1随着外部水体中重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少,理论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随外部水体中重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2)释放阶段褶牡蛎对重金属Cu、Cd的吸收速率常数k1随富集阶段外部水体中Cu、Cd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褶牡蛎体内Cu的生物学半衰期B1/2随富集阶段外部水体中Cu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延长,Cd的生物学半衰期与Cd暴露浓度的关系无明显规律性;3)褶牡蛎对Cu的富集能力和排出能力均强于Cd;4)大规格褶牡蛎对Cu、Cd的富集能力均强于小规格,而褶牡蛎规格大小对于其体内Cu、Cd的排出作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稳产高产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水的处理,单胞藻选择,亲贝选择与蓄养,洗卵和及时选幼.幼虫培育期间的筛选.附着基处理及投附着基后的管理,脱苗的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牡蛎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探讨,以提高牡蛎育苗的成功率和单位水体的出苗量.使太平洋牡蛎育苗能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3.
巨蛎属牡蛎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刘必谦 《水产学报》1998,22(3):193-198
用RPD方法获得的几种牡蛎间的遗传距离表明,我国北方海域确定存在大连湾牡蛎,褶牡蛎和近江牡蛎三种自然种。,它们同属巨蛎属。大连湾牡蛎,褶牡蛎和太平洋牡蛎互为姊妹种,近江牡蛎与它们互为非姊妹种。有无长牡蛎以及长牡蛎与上述三种牡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牡蛎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洋牡蛎具有体型大、生长快、味美、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是浅海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本文概述了太平洋牡蛎的人工养殖技术,同时介绍了一种牡蛎的室内控温育苗技术;旨在为牡蛎养殖单位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县努力加大开发力度,以褶牡蛎为主要养殖品种的浅海开发有了迅速发展,形成生产规模。但由于褶牡蛎的养殖期间直接受台风的影响,给褶牡蛎养殖带来了风险和困难。为此,推广发展太平洋牡蛎养殖,一方面可以不受台风季节的制约,太平洋牡蛎通常是在十月份的中旬开始稚苗下海区进行中间育成到第二年的五月份产品就可以收成销售。整个牡蛎养殖过程,只需6个月,基本上可以避开我县沿海的台风季节。另一方面,太平洋牡蛎养殖的产量比褶牡蛎的产量要多出一倍左右,经济效益显著,是渔民增产增收的新亮点。本文就近二年的太平洋牡蛎分挂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牡蛎养殖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浙江省牡蛎养殖模式,处延牡蛎养殖海区,进一步巩固自然附苗基础上的规模养殖,大力发展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搞好太平洋牡蛎良种场建设规划,尽早使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育苗达到工厂化生产水平,重视牡蛎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搞好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拓宽牡蛎销售渠道,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将褶牡蛎的生物特点和养殖褶牡蛎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与我省止锚湾浅海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比较,并以1992~1994年在该海区进行的现场调查数据为依据设计了养殖方法,同时进行了效益分析,从而提出了褶牡蛎在止锚湾浅海养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惠安县“褶牡蛎养殖方法改革”在福建省科委委托泉州市科委于1988年1月召开的褶牡蛎养殖方法改革技术鉴定会上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19.
正褶牡蛎延绳式养殖的优点是扩大了褶牡蛎养殖空间,从潮间带向内湾和浅海扩展,同时由于其可以通过有效控制养殖密度和牡蛎的滤水时间,进而提高了褶牡蛎的产量和质量。该养殖方式已经成为我市牡蛎养殖的主要方式,且在养殖中一直使用聚苯乙烯泡沫作为浮球。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该材料容易在蟹类等生物及海浪冲击下破损,特别是橛头处更为严重,其碎片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由于破损的泡沫塑料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几年来的太平洋毛蛎育苗技术总结,论述了太平洋牡蛎人工控温育苗技术以及在品种选择,水质,饵料,生产技术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就太平洋牲蛎育苗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