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营养贫乏和代谢紊乱所致,多发于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产奶量最高时发病最多。随着胎次和年龄的增加,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该病属于家畜产科疾病的范畴,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是奶牛饲养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一般在5%~8%,个别牧场的发病率可高达25%~30%。对奶牛产后瘫痪的是一个缓慢的过  相似文献   

2.
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本病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调查显示,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型酮病(Mary,2000),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在我国高产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2%-20%,而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10%-30%,  相似文献   

3.
奶牛酮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主要是奶牛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试验为更好地防控奶牛酮病,选择阿拉尔市某奶牛场的高产奶牛,利用血酮检测仪对奶牛酮病进行检测,且对奶牛的年龄、胎次、产后时间与酮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奶牛酮病总发病率20.95%,其中临床酮病占9.11%、亚临床酮病占11.84%。奶牛酮病在产后30 d内发病率最高,酮病的发生集中于4~9岁、2~4胎。  相似文献   

4.
正奶牛酮病是由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混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奶产量的不断提高,乳牛酮病(临床和亚临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笔者根据临床调查发现,在高产奶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3%~18%,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9%~25%。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引起乳质量降低,泌乳量下降,牛体重减轻以及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奶牛酮病应该引起同行和广大养殖户的重视,为有效预  相似文献   

5.
<正>奶牛酮病是由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混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奶产量的不断提高,乳牛酮病(临床和亚临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笔者根据临床调查发现,在高产奶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3%~18%,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9%~25%。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引起乳质量降低,泌乳量下降,牛体重减轻以及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奶牛酮病应该引起同行和广大养殖户的重视,为有效预  相似文献   

6.
沈阳地区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剑斌 《饲料广角》2003,(19):36-38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奶牛数量不断增多,高产、稳产、健康已成为奶牛饲养的最终目标。随着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奶牛营养代谢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即奶牛高产、高质量必将带来营养代谢障碍问题的发生。目前,在我国奶牛业比较发达地区的高产奶牛场,奶牛营养代谢  相似文献   

7.
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养殖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相当高,据报道,在我国临床型乳房炎平均发病率为30%~50%;隐形乳房炎奶牛平均头阳性检出率则高达为50%~70%。美国的泌乳奶牛乳房炎发病率50%,日本乳房炎检出率平均为45.1%。  相似文献   

8.
<正>奶牛乳房水肿是奶牛养殖场高产奶牛围产期的一种营养代谢紊乱性疾病,在高产奶牛群和头胎奶牛群中发病率为20%~50%,头胎奶牛群中甚至高达96.0%,是围产期奶牛最常发生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奶牛产后身体虚弱,加之泌乳活动加强,营养代谢处于负平衡,抵抗力减弱,所以容易发生胎衣不下、子宫复旧不全、子宫脱出等疾病。据报到,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100%~25%,有的高达30%,其中引发子宫脱出的占4%~10%,占不孕奶牛的60%~95%。子宫脱出中兽医统称为垂脱症,近年来在兽医临床中  相似文献   

10.
奶牛产后瘫痪是成年母牛于分娩前后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是奶牛常发病之一,一般见于5~8龄(3~7胎次)的高产奶牛,通常是在奶牛分娩前后72h以内发病,奶产量越高,发病越多,发病率一般在5%~8%,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呈散发。  相似文献   

11.
正1研发背景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生产中最常见、最难防治、花费最多,严重影响奶牛业发展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奶牛协会统计,全世界约有2.2亿头奶牛,1/3左右的奶牛患有各种类型的乳房炎。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临床乳房炎在每个泌乳期的发病率在20%~50%。在我国临床型乳房炎的平均发病率为33.41%,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在46.4%~85.7%,发病率均高于国外报道,特别是在环境卫生不良、挤奶时消毒不严、管理不到  相似文献   

12.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严重营养代谢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本病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多发于产后第1个月内,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季节.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型酮病(Mary,2000);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  相似文献   

13.
正奶牛乳热症,是成年母牛于分娩前后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是奶牛常发病之一,一般见于5~8龄(3~7胎次)的高产奶牛,通常是在奶牛分娩前后72h以内发病,奶产量越高,发病越多,发病率一般在5%~8%,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呈散发。临床上,以血钙浓度下降、肌无力、瘫痪和昏迷为要特征。1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奶牛乳房炎四奶牛常见的多发病,根据资料显示,乳房炎的发病率为5%~45%,由于隐性乳房炎病理变化轻微,无明显的临床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转换成临床型,其危害是非常的严重。如果奶牛自身的营养比较好,那么机体是可以通过自身抵抗力的提高和泌乳排出净化乳房内的病菌。1发病原因1.1原发病原因自身原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奶牛的体制是会逐渐的变差,免疫功能下降,乳房在挤奶的过程中长期受到了挤压,造成了乳头损伤,从而导致  相似文献   

15.
<正>提高奶牛受胎率是每个奶牛场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影响奶牛繁殖的因素很多,包括奶牛营养、疾病、膘情等。据近年来调查,在正常生产的奶牛场,常规饲养和人工授精情况下,奶牛发情期受胎率一般在40%~50%,最高能达到60%左右,与10年前相比下降了10%~20%。其下降原因比较复杂,有营养问题、奶牛高产因  相似文献   

16.
奶牛酮病并发产后瘫痪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酮病是由于糖、脂代谢障碍致使血液中糖含量减少,酮体含量异常增多,临床上以消化机能障碍(消化型)和神经系统紊乱(神经型)为特征的营养代谢病。产后瘫痪是母畜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严重代谢疾病,其特征是知觉丧失及四肢瘫痪,多发生于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近年来。随着奶牛单产大幅度提高,奶牛酮病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会使一批高产奶牛被迫淘汰甚至死亡,给奶业生产带来较大经济损失。2000年,我市某养牛户饲养的1头高产奶牛发生以食欲减退,反刍减少,肌肉震颤,站立不稳,尿液、乳汁等有烂…  相似文献   

17.
结合奶牛产后瘫痪的防治经验,介绍了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及诊断,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奶牛养殖户提供参考。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是高产奶牛一种营养代谢疾病,也是奶牛中常见的一种病,多发生在4~7胎次,高产奶牛发病几率较高,发病率一般在6~9%。本病的发生与年龄、胎次、饲养管理以及品种有关,青年牛发病率低,少数牛发生在分娩中,特征是低血钙,肌肉无力,瘫痪甚至昏迷。  相似文献   

18.
正奶牛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它是奶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全身肌肉无力、知觉丧失及四肢瘫痪。主要发生于营养良好、3~6胎次的高产奶牛,初产母牛几乎不发生此病。本病多呈散发,但个别养殖场的发病率可高达25%~30%,其病程发展很快,如不及时治疗,有50%~60%的病牛可在1~2 d内死亡。1发病原因奶牛生产瘫痪的发病原因与分娩前后血钙浓度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四大疾病之一,易在牛群中传播流行,严重影响产奶量,乳品质,延迟产后发情和妊娠时间等。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两种。而隐性乳房炎占奶牛乳房炎发病率的70%~90%,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产生的牛奶营养成份较差,有些乳房  相似文献   

20.
奶牛乳房炎是指奶牛的乳房受到了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炎性疾病。在基层奶牛养殖中,该病发病率较高,据调查约40%~60%的产奶牛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乳房炎。奶牛乳房炎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多因病原微生物感染、环境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当、营养搭配不合理、挤奶操作不规范、干乳不当或奶牛自身因素等。要针对病因有效防治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