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兴安岭天然用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冠层分析仪对不同抚育间伐后的冠层结构及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冠层结构各项指标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抚育间伐后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特征的变化情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间伐后冠层结构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天然用材林主要冠层指标林隙分数、开度、叶面积指数、总定点因子和冠下总光合有效辐射通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P<0.01),并且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不受间伐强度的影响;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余冠层指标林隙分数、开度、直接定点因子、总定点因子和冠下直接光合有效辐射通量及冠下总光合有效辐射通量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中等间伐强度能极大改善冠层结构和光分布的合理性,间伐强度为19%时抚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抚育采伐后兴安落叶松的冠层结构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天然用材林进行不同强度的人工抚育采伐后,分析林木冠层结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林木冠层结构参数中,林隙分数、开度、总定点因子、冠下总辐射通量,两两之间都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叶面积指数均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倾角没有明显相关性;林木冠层各结构参数的平均值为:林隙分数5.511%、开度6.417%、叶面积指数5.799、叶倾角15.175°、总定点因子0.109、冠下总辐射通量1.380 mol·m-2·d-1,冠层对太阳光的截获通量均值为20.73 mol·m-2·d-1;随采伐强度增加,林隙分数、开度、冠下总辐射通量、总定点因子,先减小后增加,而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光截获通量先增大后减小,采伐强度对叶倾角的影响不明显;在采伐强度为20.86%的样地内,用材林冠层林隙分数、开度、冠下总辐射通量均小于对照样地,而其叶面积指数高于对照样地,抚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间伐强度对落叶松次生林冠层结构和林内光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改善林分结构和促进林木生长,对大兴安岭落叶松次生林进行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研究落叶松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而探讨改善林内光环境特征的最佳间伐强度。方法设置间伐强度为9.43%、16.75%、29.00%、40.01%、53.09%、67.25%的实验样地和未进行间伐作业的对照样地。对不同样地落叶松冠层结构参数和光合特征参数指标值间的差异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相关系数法确定不同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剔除有显著正相关的部分指标,同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各个样地的光环境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冠层结构选取林隙分数、开度、叶面积指数、叶倾角、直接定点因子、间接定点因子、总定点因子、冠上直接辐射、冠上间接辐射、冠上总辐射、冠下直接辐射、冠下间接辐射、冠下总辐射13项指标,光合特征参数选取蒸腾速率、光合速率、CO2参考值、叶片表面P.A.R、叶片温度、胞间CO2浓度、水蒸气气孔导度7项指标。结果各样地林隙分数表现为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开度、直接定点因子、总定点因子与之变化趋势相同,各项指标值均在间伐强度为29.00%的样地中最小;叶面积指数在间伐强度为29.00%时达到最大值;不同间伐强度样地的冠上辐射通量无显著差异性;冠下直接辐射通量和冠下总辐射通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落叶松的蒸腾速率、光合速率、水蒸气气孔导度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叶片表面P.A.R、叶片温度先增加后趋于稳定,间伐增加了林地内的CO2浓度;胞间CO2浓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加后减小。林隙分数与开度、直接定点因子、总定点因子、冠下直接辐射、冠下总辐射呈显著正相关,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光合速率、水蒸气气孔导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剔除相关性极强的指标后,冠层结构的林隙分数与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指数与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运用灰色关联综合评判林地内的光环境特征,关联度表现为间伐强度29.00%(0.823)>40.01%(0.794)>53.09%(0.739)>0%(0.724)>67.25%(0.713)>16.75%(0.701)>9.43%(0.673)。结论落叶松冠层结构与光合特征指标间存在相关性,落叶松冠层的透光率对于光合速率有明显的影响。结合二者综合评价不同间伐强度下的林地光环境特征,抚育间伐强度为29.00%、40.01%的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地的林内光环境特征较好,说明29.00%~40.01%的中等强度间伐有利于林内光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以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地内设置间伐强度10%、15%、20%、25%、30%、35%的试验样地和未进行间伐作业的对照样地。使用冠层分析仪对不同强度抚育间伐后的冠层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并运用样地调查法,分析各试验样地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对间伐后的冠层结构参数、光环境特征参数、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参数指标值间的差异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相关分析法确定指标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试验样地的林隙分数、开度、直接定点因子、总定点因子会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大,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各项指标值均在间伐强度20%的样地中最小;叶面积指数在间伐强度20%时最大;平均叶倾角、冠上辐射通量在不同间伐强度样地间无显著差异性;冠下直接辐射通量、冠下总辐射通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大,在间伐强度10%的样地最优;灌木层的4种指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在间伐强度20%的样地上最优。林隙分数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冠下直接辐射通量、冠下总辐射通量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抚育间伐对天然针阔混交林的冠层结构、林下光环境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有明显的影响,冠层结构、林下光环境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存在相关性。说明10%~20%的较低抚育间伐强度有利于天然针阔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冠层是林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主要场所,树冠的形状、大小、位置、角度及树冠的分布都可以用于评估植物的生长状况。对大兴安岭低质林中不同林型主要树种的冠层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林型低质林的叶面积指数、林隙分数、开度、总定点因子和冠下总光合辐射通量密度等冠层结构特征参数,并研究主要冠层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方程,比较不同林型主要树种之间相关性的差异和不同树种光能利用率的大小。结果表明:大兴安岭不同林型主要树种的各主要冠层指标之间都有显著相关性,不同树种低质林中光能利用率由大到小的排序为:蒙古栎低质林、白桦低质林、山杨低质林。  相似文献   

6.
抚育间伐和修枝对落叶松用材林生长和冠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揭示抚育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确定森林抚育经营方式,以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用材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间伐强度(10种)和不同修枝强度(4种)对林分生长和冠层的影响。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冠层的主效应显著。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胸径和单株材积4 a总生长量逐渐增加,且各抚育间伐强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抚育间伐强度下,树高4 a总生长量间差异性不显著,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再减的趋势。在不同修枝强度下,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单木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与抚育间伐强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与抚育间伐强度呈现二次多项式的关系。各抚育间伐样地冠层的叶面积指数、冠下总辐射通量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再减的趋势,冠下总辐射通量呈现先减再增的变化趋势。不同修枝强度间各项指标差异性不显著,综合分析来看,兴安落叶松用材林最适宜的修枝强度为1/2。  相似文献   

7.
冠层分析仪在苹果树冠结构光学特性方面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冠层结构光学特性研究在森林和农田生态领域应用较多,而在果树上涉及很少。运用WinsCano-py2004a冠层分析仪对陕西渭北8个县110棵苹果树的冠层结构光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渭北地区苹果树冠层的特征指标中,间隙指数、开度、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通量和定点因子有显著相关性,并且不同树体间差别很大,表明间隙指数、开度、叶面积指数等对于果树冠层的光截获能力影响较大,而平均叶角和聚集因子等指标与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通量和定点因子无明显相关性且不同树体间相差不大,表明叶分配角和平均叶角等对于冠层光截获无明显影响;初步认为Wins Canopy2004a冠层分析仪可用在苹果树冠层结构分析方面,合理进行苹果树冠结构及光学特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不同抚育强度对兴安落叶松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用材林进行不同强度的人工抚育间伐后,测试分析了林下落叶松幼苗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后,采伐样地内兴安落叶松幼苗的受光条件明显得到改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环境CO2摩尔分数、胞间CO2摩尔分数、叶片表面光合有效辐射、叶片温度等光合参数,均高于对照样地;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符合一元二次方程,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采伐强度为20.86%~40.01%的样地内,落叶松幼苗光合参数表现最优,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以大久保主干形和开心形2种树形为研究对象,应用CI-110冠层分析仪分析了2种树形的冠层结构特点和果实质地之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主干形的光斑值、光合有效辐射和林隙分数显著低于开心形,而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显著高于开心形;开心形内聚性、胶着性和咀嚼性分别比主干形高24.00%、28.68%和27.31%,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粘性则低64.1%。开心形树冠不同部位果实质地一致性优于主干形。冠层特征参数与果实质地参数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叶面积指数与内聚性、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粘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叶倾角与弹性和咀嚼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林隙分数与粘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内聚性、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由此可知,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和林隙分数可初步作为冠层分析的主要指标,冠层分析仪的应用可能成为果树树形评价的新方法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大久保主干形和开心形2种树形为研究对象,应用CI-110冠层分析仪分析了2种树形的冠层结构特点和果实质地之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主干形的光斑值、光合有效辐射和林隙分数显著低于开心形,而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显著高于开心形;开心形内聚性、胶着性和咀嚼性分别比主干形高24.00%、28.68%和27.31%,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粘性则低64.1%。开心形树冠不同部位果实质地一致性优于主干形。冠层特征参数与果实质地参数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叶面积指数与内聚性、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粘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叶倾角与弹性和咀嚼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林隙分数与粘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内聚性、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由此可知,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和林隙分数可初步作为冠层分析的主要指标,冠层分析仪的应用可能成为果树树形评价的新方法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的‘鲜黄’梨为试材,应用WinSCANOPY2005a冠层分析仪对Y字形、平棚形与疏散分层形3种树形的冠层结构特点、产量、品质差异及其相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平棚形冠层开度,平均叶倾角,冠下直射、散射及总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显著高于Y字形和疏散分层形,而叶面积系数显著低于另2种树形。3种树形冠层开度、叶面积指数与冠下光合有效光量子通量密度有显著相关性,并且不同树体间差别很大。平棚形果实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显著高于Y字形和疏散分层形,而产量、可滴定酸和石细胞含量均显著低于这2种树形。平棚形树冠不同部位果实品质最一致。冠层特征参数与产量、品质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冠层开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和单果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吉林省临江林业局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蓄积、间伐强度、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环境对草本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冠层开度显著升高。各处理与对照相比,草本植物重要值大于1%的物种分别增多了12.50%、56.25%和50.00%,35%间伐强度的处理草本物种多样性最高。林下光辐射指标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冠层开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间伐能明显增加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建议间伐强度不宜超过35%。  相似文献   

13.
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小兴安岭地区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间伐强度、不同间伐带宽的抚育改造,选取各样地土壤因子、枯落物持水因子、物种多样性因子和冠层结构因子共38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运用主客观赋权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最小信息熵法确定组合权重,最后对生境因子进行单独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用组合权重法得到各生境因子的权重大小,按重要性排序为土壤化学性质(0.370),枯落物持水性能(0.231),冠层结构(0.166),物种多样性(0.129),土壤物理性质(0.104)。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和间伐带宽对各改造样地生境因子的影响程度不同。在间伐强度为15%、间伐带宽为10 m时枯落物持水性能最好,综合评价值为3.510;在间伐强度为20%、间伐带宽为18 m时土壤化学性质、冠层结构最佳,综合评价值分别为2.796、0.953;在间伐强度为30%的情况下,间伐带宽为10 m时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最优,综合评价值为1.820,带宽为18 m时土壤的物理性质优于其他样地,综合评价值为7.943。通过综合评价得出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在抚育间伐强度为20%,间伐带宽为18 m时的森林生境最佳。从整体来看,抚育间伐大大改善了森林生境条件,为林内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此研究为天然次生林生态经营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冠层结构动态是林冠生长动态的一个表现,冠层结构对森林群落生产力、生态系统功能、群落更新与演替等具有重要作用。准确量化森林群落冠层结构和林下辐射特征可以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基础。以亚热带山地的红花荷林、密花树次生林、樟树人工林、杉木林、杉木-红锥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利用半球面影像技术探讨不同林型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动态,揭示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有比较固定的冠层结构和林下辐射特征,且不同林型的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樟树林的林冠开度最小(16.47%),其次是杉木林(17.12%)、杉木-红锥混交林(17.45%)、红花荷林(20.21%)以及密花树次生林(20.93%),毛竹林的林冠开度最大(21.32%)。而叶面积指数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樟树林的叶面积指数最大(2.04),毛竹林的叶面积指数最小(1.78)。另外,樟树人工林的林下直射光(4.34 mol·m-2·d-1)、林下散射光(3.52 mol·m-2·d-1)和林下总光照(7.86 mol·m-2·d-1)均小于其他林型;而杉木林由于其冠幅较窄,林下直射光最强(5.22 mol·m-2·d-1)。不同林型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的月际动态变化极显著(P<0.0001),生长季的林下辐射强度最大。不同林型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相关性存在差异,越简单的群落结构,林冠开度与林下光照的相关性越强,叶面积指数与林下光照的相关性越强。研究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异质性为营造最适的冠层、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效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葛瑶    王振锡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6):74-81
为研究天山云杉林冠层特征与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以新疆天格尔森林公园天山云杉林的4个龄级的林分(幼林龄、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以冠层分析仪获得的冠层结构特征和林下光环境指数等野外实际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计算 α 多样性指数分析4个龄级的草本物种多样性,利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冠层结构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指标在不同龄级间均有一定的差异,且随着林分的生长和更新,天山云杉林呈现林冠开度逐渐减小、叶面积指数增大、林下光辐射均减弱、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减小的趋势;典型模型表明林冠开度对冠层结构起到主要作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面积指数次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林下辐射中,林下总辐射对林内光环境起主要作用;相比冠层结构,林下光照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更大,其中林冠开度和丰富度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林下总辐射、林下直射辐射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不同间伐强度对冠层结构、林下光环境及林下植被生长和更新的影响,以红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Winscanopy 2010a冠层分析仪对中度、强度间伐及对照林分的冠层结构及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更新及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间伐后林分的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特征,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冠层结构和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伐显著改变了红松针阔混交林的冠层结构,改善了林下光环境,与对照相比,中度(38%)、强度(48%)间伐林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对照的65.11%和71.7%,开阔度分别比对照增加205%和249%,林下总辐射分别为对照的2倍和5倍。冠层结构对林下光环境的影响较大,林冠开阔度与林下直射光、散射光和林下总辐射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面积指数与林下散射光、林下总辐射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负相关;间伐有利于林下阔叶树种更新,中、强度间伐林下幼苗的个体密度、基径、树高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表现为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强的趋势;林下光环境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较大,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林下总辐射呈显著负相关(p0.05),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冠层开阔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间伐改善了红松针阔混交林的林下光环境,有利于林下阔叶树种的更新,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油松人工林林隙天然更新及与环境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油松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通过探讨环境因子与油松更新苗生长的相关关系,阐明了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形成的林隙对其天然更新影响的内在机制。方法在油松人工纯林设置4种林隙等级,即林隙直径和冠层平均树高之比分别为L-I(0.75 H)、L-II(1.00 H)、L-III(1.25 H)(H为冠层均高)和对照(CK,林冠下),每种林隙等级设置3个重复,并根据边界木的平均冠幅将每个林隙分为林隙中心区域(B),林隙边缘区域(C)和林隙周边区域(D)。调查了油松更新状况,同时测量生长旺季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等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林隙等级下物种组成和生长状况的差异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①所有林隙等级中油松更新苗数量均占绝大部分(> 82.6%),油松更新苗数量所占比例并没有显著差异(P > 0.05)。②林隙等级对总的更新苗平均密度、平均高度和平均当年高生长都有显著影响(P < 0.05),平均密度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减小,最大值为1.72株/m2;平均高度随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值为120.41 cm;平均当年高生长最大值在L-II林隙中,为14.41 cm。③同一等级林隙内的不同区域对总的更新苗平均密度有显著影响(P < 0.05),且无论林隙大小,最大密度总是位于C区域,而更新苗当年高生长只有在L-II等级林隙内的不同区域间才有显著差异。④L-I和L-II等级林隙光合有效辐射与更新苗苗高和当年高生长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 < 0.05),而总的更新苗密度与土壤温度只在L-I等级林隙达到了显著的负相关水平(P < 0.05),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只在特定等级林隙中与部分更新特征显著相关。结论初步结论:油松人工林内,间伐产生的林隙对天然更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植物物种组成影响不大;林隙的大小主要通过影响光合有效辐射对油松更新状况产生影响;所研究的5个环境因子中,林隙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是影响更新苗更新状况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间伐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人工林林下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根、茎、叶功能性状的影响,为人工林林分结构优化和林下幼苗更新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间伐后3 a栓皮栎人工林灌木层荆条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质量分数、茎干物质质量分数、总根长、比根长等结构性状,以及植株各器官全氮、全磷、全钾和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等化学性状的差异性,研究植物功能性状与林下光环境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关系。  结果  间伐后荆条地上部分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叶总有机碳、叶面积、比叶面积、叶有机氮、茎总有机碳)和地下部分植物功能性状指标(总根长、根体积、根生物量、根总有机碳)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散射辐射是影响荆条叶结构性状的主要因子,林下直射辐射通量、光合有效辐射和太阳总辐射时间是影响叶化学性状的关键因子,茎功能性状主要受林下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共同作用。总根长、比根长和根有机碳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存在显著相关(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是影响荆条根功能性状的关键因子。  结论  间伐能显著促进栓皮栎人工林下荆条叶和根功能性状的发育,对茎功能性状的影响较弱。图1表6参31  相似文献   

19.
水平台阶式丰水梨冠层结构特点及其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冠疏散分层形为对照,连续多年对丰水梨采取水平台阶武整形修剪,应用W inSCANOPY2005a冠层分析仪研究了该树形的冠层结构特点,分析了与其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平台阶式丰水梨的冠层开度、树冠下散射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平均叶倾角均显著高于疏散分层形;树冠下直射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和总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分别是疏散分层形的1.83和1.76倍;而水平台阶式梨叶面积系数极显著低于疏散分层形.水平台阶式丰水梨果实平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糖酸比值分别比疏散分层形的高23.39%、20.20%、18.75%和29.78%;总酸低8.50%.  相似文献   

20.
为定量研究阔叶林群落的辐射消减效应,以银瓶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 hm2固定样地开展群落调查,并采用半球面影像技术获取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指标,分析冠层结构对太阳辐射的消减作用。研究表明:样地林下光照(直射光、散射光和总光照)与林冠结构(叶面积指数、林冠开度)相关性极显著;林下直射光对林下总光照的贡献大于散射光,林冠结构与散射光的相关关系较直射光强;林冠结构与林木胸径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林冠对总光照的消减作用极显著,月际变化呈单峰分布,6月份消减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