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吴士云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108-113
本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乳脂链球菌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 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碳源、接种量、起始pH、发酵温度、镁元素和发酵时间对乳脂链球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三个重要因素乳糖添加量、pH和接种量对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最佳发酵条件: 乳糖添加量为20g/L, 发酵培养基初始pH5.5, 接种量5.0%, 发酵温度为37℃, 发酵时间24h, 胞外多糖最高产量可达499.81mg/L。  相似文献   

2.
拟康氏木霉产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摇瓶培养的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pseudokoning)的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拟康氏木霉发酵控制参数为: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麦麸30g/L,玉米粉30g/L,葡萄糖7.5g/L,KH2PO41g/L;发酵培养时间为6d;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5.0~6.0;发酵温度为30±1℃。最佳培养条件下菌丝干重及胞外多糖的产量分别5.272g/L、0.622g/L。  相似文献   

3.
雷蘑液态发酵工艺响应面法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雷蘑(Clitocybe gigantean)AS 5.105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Plackett-Burman Design,P-B)对影响雷蘑发酵胞外多糖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了筛选,所选取的6个相关因素为:初始pH,培养温度,发酵时间,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影响雷蘑发酵胞外多糖的关键影响因素培养温度,发酵时间和装液量的最佳水平范围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上述自变量分别为培养温度27.05℃、发酵时间6.92d和装液量93.90ml时,胞外多糖产量的最大预测值为103.58mg/100ml。  相似文献   

4.
两种真姬菇摇瓶发酵产生菌丝体及 胞外多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摇瓶培养法对2种真姬菇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真姬菇Ⅰ、Ⅱ发酵生产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膏;液体发酵培养基是葡萄糖3%、酵母膏 0.4%、vitB1 10mg/100ml、KH2PO4 0.1%、MgSO4 0.1%,pH值为6.0;液体发酵的优化条件是初始pH 6.0~7.0,振荡速度110~130r/min,培养温度25~28℃,装液量150ml/250ml。2种真姬菇菌丝体及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真姬菇Ⅰ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产量分别是 3.92、8.83 mg /ml;真姬菇ⅠⅠ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产量分别是3.25、7.69 mg /ml,即真姬菇Ⅰ摇瓶发酵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产量高于真姬菇Ⅱ。  相似文献   

5.
 采用摇瓶培养法对2种真姬菇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真姬菇Ⅰ、Ⅱ发酵生产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膏;液体发酵培养基是葡萄糖3%、酵母膏 0.4%、vitB1 10mg/100ml、KH2PO4 0.1%、MgSO4 0.1%,pH值为6.0;液体发酵的优化条件是初始pH 6.0~7.0,振荡速度110~130r/min,培养温度25~28℃,装液量150ml/250ml。2种真姬菇菌丝体及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真姬菇Ⅰ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产量分别是 3.92、8.83 mg /ml;真姬菇ⅠⅠ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产量分别是3.25、7.69 mg /ml,即真姬菇Ⅰ摇瓶发酵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产量高于真姬菇Ⅱ。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吸附性强、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等重要特性,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多种用途。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有关微生物胞外多糖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胞外多糖在环境保护上的报道较少。为了阐明微生物胞外多糖构效关系,拓展其应用范围,综述了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子量、官能团、糖苷键、表面形态对其功能的影响,并归纳了微生物胞外多糖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抗生素消除等环境保护领域的潜在应用。由于微生物胞外多糖产量和生物活性较低,限制其广泛的工业化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结构修饰和优化发酵条件等手段有望提高微生物胞外多糖的产量,促进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乳酸菌胞外多糖(EPS)产量,促进其开发及应用,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HDL-03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产EPS的发酵条件,提高EPS产量。结果表明,L. plantarum HDL-03的最佳产EPS发酵条件为:蔗糖70 g/L、蛋白胨6 g/L、牛肉膏8 g/L、酵母浸粉7 g/L、乙酸钠1 g/L、硫酸镁0.3 g/L、磷酸氢二钾1 g/L、柠檬酸铵3 g/L、初始pH 6.5、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20 r/min、接种量3%,优化后L. plantarum HDL-03的EPS终产量为80.0 g/L,相比于优化前的EPS产量提高了2.3倍。本研究提高了乳酸菌EPS的产量,有助于其分离纯化及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柳小皮伞(Marasmiussalicicola)AS5.166发酵胞外多糖培养基的组成成分进行了筛选,所选取的10个相关因素为:葡萄糖、蔗糖、酵母膏、蛋白胨、K2HPO4、KH2PO4、CaCl2、FeSO4、MgSO4、VB1。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RSM)对影响柳小皮伞发酵胞外多糖培养基的关键影响因素蔗糖、酵母膏和FeSO4的最佳水平范围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上述自变量分别为蔗糖23.28g/L、酵母膏12.21g/L和FeSO447.80mg/L时,胞外多糖产量的最大预测值为94.74mg/100ml。  相似文献   

9.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能够合成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其通常具有改善乳制品的风味,抗癌、抗氧化和益生特性等功能。然而LAB EPS的产量较低,限制了EPS的工业化生产应用。为了提高EPS的产量,促进其商品化发展,优化菌株产EPS的发酵条件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优化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J1发酵产EPS的最佳条件。研究表明:菌株在70 g/L蔗糖、14 g/L牛肉膏、3.5 g/L柠檬酸铵、4 g/L无水乙酸钠、4.00%接种量、培养温度35℃、p H 5.5和160 r/min摇床转速条件下,EPS产量最高,为(72.66±0.02)g/L。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显著提高了P. acidilactici J1的EPS产量,是优化前的4.76倍,为乳酸菌EPS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舞茸(Grifola frondosa)LT菌株为材料,研究培养基营养成分对其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葡萄糖、蛋白胨、磷酸二氢钾及维生素B1为最适宜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多因素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上述组分的浓度,确定舞茸菌丝体最适宜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0%豆芽汁200 mL,葡萄糖20 g/L、蛋白胨5 g/L、磷酸二氢钾4 g/L、维生素B130 mg/L,pH 7.0;胞外多糖最适宜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0%豆芽汁200 mL,葡萄糖20 g/L、蛋白胨3 g/L、磷酸二氢钾4 g/L、维生素B130 mg/L,pH 7.0。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舞茸菌丝体和胞外多糖液体发酵与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从藏灵菇中筛选的产胆盐水解酶的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研究提高酶活力的环境因素。针对主要影响胆盐水解酶合成的四个因素,采用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高产胆盐水解酶优化发酵条件:葡萄糖添加量为2%、大豆蛋白胨添加量为2%、发酵温度为37℃、接种量为2%。在优化条件下,胆盐水解酶活力是优化前的7.4倍。  相似文献   

12.
响应面法优化多粘菌素B的发酵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响应面法对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产多粘菌素B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对产量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为初始pH值、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6.72,温度30.64℃,发酵时间37.72h 。在此条件下进行发酵验证,实验值和模型预测值之间比较接近,有较高的吻合度,相对误差较小。多粘菌素B的产量可达到915.77mg/L,比优化前提高了33.7%。  相似文献   

13.
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是一种广泛分布并对夜蛾科类害虫具有高致病力的虫生真菌。为优化莱氏绿僵菌液态发酵培养条件,进一步提升发酵液生物量。本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3种不同类型培养液对莱氏绿僵菌SL200714发酵液生物量的影响,利用Plackett-Burman对主要影响生物产量因子进行筛选,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关键因子适宜范围,最后通过响应面法建立莱氏绿僵菌SL200714液体发酵菌丝生物量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莱氏绿僵菌SL200714菌株利用SDY培养液在培养温度为25.08℃,摇床转速为182.11 r/min,装液量为100.03/250 mL条件下进行液态发酵为理论最佳培养条件。在此条件下,每10 m L发酵液可产菌丝生物量0.361 g。本研究利用响应面法对莱氏绿僵菌液态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提高莱氏绿僵菌发酵液每毫升生物量,为后续工厂化生产莱氏绿僵菌分生孢子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产漆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对烟秆降解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烤烟秸秆中木质素降解提供理论依据,丰富降解木质素的真菌资源。从腐殖质中分离高产漆酶的木质素降解真菌1株,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对其液态发酵产漆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和对碳、氮源和Cu2+进行正交试验,最后测定了该株菌对烤烟秸秆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1)该株真菌形态学鉴定为半知菌亚门,粘头霉属(Moniliales Gliocephalias sp.)命名为Z-1。基础培养基中产漆酶的最大值出现在液态发酵第4天,酶活为2.72 U/mL。(2)单因素试验中Z-1最适宜产酶发酵条件为:麦芽糖25 g/L、酵母膏10 g/L、Cu2 +浓度2.5 mmol/L。(3)正交试验中,培养基麦芽糖30 g/L、酵母膏12 g/L、Cu2 +浓度2.5 mmol/L处理产酶最高,酶活为3.24 U/mL,较基础培养基中高出18.89%。(4)液态发酵菌株对烟秆粉末降解30天后,失重率50%、木质素降解率39.39%、纤维素降解率36%。该株真菌产酶较高,对烤烟秸秆降解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以鹅肉为原料制成鹅肉香肠,确定了以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木糖葡萄球菌为复合菌种的最佳条件,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了菌种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和时间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制作鹅肉香肠的最佳的条件为:发酵时间为24h,接种量1.5%,发酵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16.
将具有抗香蕉枯萎病菌活性链霉菌通过固体发酵的优化,提高其菌丝生长以及孢子产量,并选择合适的吸附载体,为后期的香蕉枯萎病大田生物防治研究提供技术基础。采用单因子和4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法优化白刺链霉菌BWL15-4菌株及不吸水链霉菌BWL58菌株的固态法发酵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子试验探讨了初始pH、接种量以及培养温度对2株菌生长情况的影响,并以孢子存活量多少确定了混合菌株的最适载体。BWL58优化后的固态发酵条件为:pH 7.0左右,接种量2%,发酵温度28℃,培养基配方为:无机盐水占大米重量的150%,黄豆粉占大米重量的5%,麸皮占大米重量的20%,沙土占大米重量的30%。BWL15-4优化后的固体发酵条件为:初始pH 6.3左右,接种量3%,发酵温度29.5℃。培养基配方为无机盐水占大米重量的130%,黄豆粉占大米重量的10%,麸皮占大米重量的20%,沙土占大米重量的20%。非耕作层土与混合菌以2:1的比例混合时,在常温下保存3个月后,孢子数只降低一个数量级。按照此优化条件进行固态发酵,白刺链霉菌BWL58菌株及不吸水链霉菌BWL15-4菌株孢子含量可分别达到1013 cfu/g和1012 cfu/g数量级以上。通过筛选得到了混合菌的最佳填料为非耕作层土。  相似文献   

17.
纳他霉素(Natamycin)广泛应用在医药、食品和保健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高效的广谱抗真菌剂,它能有效的抑制真菌及真菌孢子的生长。为了提高纳他霉素的发酵水平,通过摇瓶分批发酵试验的方法应用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生产纳他霉素,重点研究了种子质量、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的优化等单因素条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单因素变量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基:葡萄糖40g/L,大豆蛋白胨20g/L,酵母粉5g/L,初始pH7.0;最佳发酵条件:培养至48h的种子液以6%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液量为25mL发酵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28℃,220r/min进行发酵。纳他霉素的产量在此最优工艺下可达1.472g/L,比优化前提高了150%,为相关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好食脉孢菌和红酵母为发酵菌种,通过固态发酵玉米秸秆生产类胡萝卜素。将类胡萝卜素产量作为发酵指标,通过对培养基含水量、培养基初始pH值、氮源添加量、碳源添加量、无机盐添加量、培养基装量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培养基条件:秸秆用量10 g,干豆渣(氮源)用量3 g,麸皮(碳源)用量4 g,MgSO4添加量0.4%(与秸秆量比W/W),pH值约为5.5,培养基含水量为60%,培养基装量为12.5 g/250 mL,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0%(好食脉孢菌∶红酵母=1∶1),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96 h。通过优化后的类胡萝卜素产量为224.75μg/g。  相似文献   

19.
农用抗寄生虫抗生素尼莫克汀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优化蓝灰链霉菌产尼莫克汀的发酵工艺。通过摇瓶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考察了时间、温度、溶氧及接种量对蓝灰链霉菌发酵产尼莫克汀的影响。结果表明:菌龄为8天的蓝灰链霉菌孢子适用于制种,并以甘油管法低温保存建成工作细胞库,但保存时间应不超过2个月;将工作细胞库中的菌种接入种子培养基中,置于28℃培养28 h,种子质量较好。摇瓶发酵的较优条件是容量为250 mL的三角瓶中装有发酵培养基50 mL,以5 %的比例加入培养好的种子液,将发酵瓶置于25℃以250 r/min的转速发酵8天,尼莫克汀产量可达164.90 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