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肖薇薇 《吉林农业》2011,(7):261-261
通过对水源区生态现状进行综述,阐明了构建该区域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进而对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可行性、原则、基本方法及预警内容要素进行初步研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水源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江汉平原后湖地区农田的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研,采用单因子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Cd、Hg、Cu、Zn、Pb、Ni、As、HCH、DDT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9种单要素污染程度依次为Cd>As>Cu>Zn>DDT>Hg>Cr>Pb>HCH,相比较而言,Cd污染为主要污染元素,8个地块已受到Cd的轻度污染,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主要成分为DDT;3.81%的农田的综合污染指数大于1(轻度污染),15.59%的农田处在警戒限;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整体偏小,除两个地块的Cd属中潜在风险外.其他都属低潜在风险.整体而言,江汉平原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属清洁和安全范围.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保山市农业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分析,掌握保山市农业环境质量状况,找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为保护和治理农田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优质农产品发展区域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分析了江汉平原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及其发展湿地生态立体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提出了三项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长兴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工程措施,通过高效节水灌溉、生态沟渠建设、智慧管理和融合发展等措施,提升农田生态环境,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成功打造了一批“生态好,土地沃、产品优、农民富”的绿色农田样板。本文分析浙江省长兴县吕山乡胥仓绿色农田建设项目的典型案例,该项目旨在通过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科学规划、绿色发展、智慧管理和多元经营等方面的措施,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项目实施后,可以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在保障农作物质量和安全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并为周边地区的绿色农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农业面源的氮、磷流失是造成农田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水的氮、磷含量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氮、磷生态拦截研究现状以及苏州市农田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的工程建设和植物管理,总结生态拦截工程的优点及成效,以期为环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理念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近些年在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求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理念。这种基于生态理念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也可称之为农田生态水利工程,是今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该文主要研究分析基于生态理念的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意义,提出加大培养生态农田水利建设人才、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因地制宜的将农田水利工程与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的建设对策,进一步加快生态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整体进程,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很多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目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提高,阻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含多个方面,比如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鉴于此,本文就提高农业机械化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如何提高农业机械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众所周知,如何发展安全、生态和高效的农业是当前我国  相似文献   

9.
受农用品投入、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水农灌及大气沉降等因素影响,导致农田土壤退化、农产品安全等问题愈发严峻,重金属污染通过食物链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成为中国农业环境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中国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从有机、无机钝化材料、土壤钝化健康技术出发,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修复技术进行深入梳理、分析,提出目前农田重金属土壤修复中存在的主要关键瓶颈问题,从有机、无机联合钝化、绿色农产品投入、土壤质量健康提升等方面进行展望发展趋势,为土壤重金属逆境的生态治理、农田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土壤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承载能力,以及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通过农田"蒸发水"开发技术、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的运用,构建农田节水技术体系,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探索草畜产业的开发和水资源贸易途径,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发展生态经济农业,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增进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3作为开发平台,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从农田土壤肥力、环境质量、健康质量和产出能力4个方面对安徽省的农田生态安全进行预警,建立安徽省农田生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并阐明了农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预警级别的设置以及系统的功能实现方法等。该研究可以为农田生态安全预警工作提供及时、动态的数据支持,实现农田生态系统总演化趋势、速度和后果等安全性预警,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消除警源。  相似文献   

12.
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揭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规律,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在500 m×500 m栅格单元内实现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测度及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林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长,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呈波动式增长,水域面积大幅度缩减,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由剧烈趋于平缓;(2)1990~2015年,研究区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警情级别由中警转化为轻警,逐渐向预警区间过渡,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性投入取得成效;(3)区域生态安全警情时空分异特征显著,市辖区安全水平较低,中部地区、主要流域及林区水平较高,25年间警情综合指数低值分布范围逐渐缩减,高值范围持续扩张,轻警面积逐渐取代中警居于优势地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监测治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现状,分析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现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农业的思想,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平原和湖北江汉平原(简称两湖平原)湿地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通过调节物质的生物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贵州省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及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88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系统构建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基础权重,运用惩罚型变权模型对贵州2007—2013年88个县(市、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3年贵州省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变化介于0.4~0.7,该时段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平均值依次为0.62、0.61、0.58、0.61、0.55、0.63和0.63,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先降后升趋势。研究区中警区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从2007年的114 117.45km~2增加至2011年的171 152.76km~2,再减少至2013年的85 495.56km~2;轻警区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从2007年的62 050.51km~2减少至2011年的4 858.6km~2,再增加至2013年的90 515.8km~2。在县域尺度上,研究区绝大部分县(市、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呈上升趋势;南明、云岩、钟山和红花岗等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江汉平原垸田开发的过程以及效应.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垸田兴衰与湿地演化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垸田开发不但改变了湿地空间格局、降低了生物多样性,而且影响了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实现江汉平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  相似文献   

17.
江涌起  吴相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10-13013
对我国耕地预警研究的理论探讨、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及其实证及工程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我国耕地预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未来将重点深化耕地安全预警模型的应用研究,揭示不同尺度耕地资源安全变化的机制,建立适合研究区域的预警模型,进行耕地资源安全的准确评价与预测等方面研究,探索建立健全各层次耕地资源安全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评价——以广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分析了影响其安全性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包含24个具体指标的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广安市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近10年来,广安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到2006年基本保持预警状态,土地利用的安全状况不稳定,有必要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索如何构建一种生态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工作体系。以扬州市为例,选择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乡土文化保护和游憩安全5个要素构建区域多层次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神经网络CA模型模拟无生态约束下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将二者耦合得到优先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调整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为每类管制区编制相应的管制规则。结果表明:①利用景观安全格局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耦合来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区划分,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再进行建设用地的安排,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②通过调整建设区的划定,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增建设用地适宜调整的区域,在建设用地管制的基础上,给予地方政府充分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20.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针对多数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信息屏蔽和主观性的问题,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分析方法和改进的熵值法对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0年我国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但2010年"较安全"等级关联度很弱;(2)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等是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促进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农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和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挖掘耕地生态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