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3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粳杂3号系以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N5088S为母本,粳型恢复系闵恢12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04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穗大粒多,穗型半直立,适合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介绍了鄂粳杂3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主要特征特性.提出了稀播壮秧、适时早插,重施底肥、酌施穗肥,科学管水、适度轻晒等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粳稻精量用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当前在湖北大面积推广的晚稻品种鄂粳杂1号和鄂粳杂3号做精量播种及化学试剂调节试验,结果表明:在秧苗1叶1心喷施多效唑能有效降低苗高,在秧龄30d左右时苗高20 cm左右,这样的苗高则可以应用抛秧。另外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为双季晚稻单本插植提供了可能,从而减少种子用量,节约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鄂粳杂3号     
《农家顾问》2004,(6):32-32
由湖北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培育。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667平方米产量491.83千克,比鄂粳杂1号增产3.51%。出糙率84.3%,整精米率60.2%,长宽比1.8,垩白粒率23%。垩白度3.3%,直链淀粉含量17.3%。  相似文献   

4.
品牌快讯     
《农家顾问》2006,(12):25-26
1、鄂粳朵3号是用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与粳型恢复系闵恢12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粳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稻米品质较优且口感较好等特点。2004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SSR标记鉴别两系杂交稻鄂粳杂1号的真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鄂粳杂 1号及其双亲筛选了 10 0对SSR引物 ,筛选到的 5对特异引物能在鄂粳杂 1号中扩增出杂合带 ,并利用其中 2对引物对某县种子管理站送检的 2份鄂粳杂 1号样品进行了真伪鉴定。结果表明 ,2份样品与真的鄂粳杂 1号用这 2对引物扩增的DNA带型完全不同 ,可判定送检的鄂粳杂 1号样品是假冒的鄂粳杂 1号种子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1号在云南省试种、示范及大面积推广情况,分析了该品种在云南种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鄂粳杂1号在云南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各项高产栽培技术及技术路线的成因及过程。  相似文献   

7.
应用 A M M I模型分析了 1997 年南方稻区晚粳品种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产量。结果表明:8 个品种的产量超过对照秀水 11, 增产幅度达 04% ~121% , 其中镇稻 532、70 优 04、9212、丙 9363 增产极显著;基因型×环境的互作平方和为品种平方和的 25 倍, A M M I2 模型解释了互作平方和的 7992% ,鄂粳杂 1 号、秀水 11、70 优 04、华粳杂 1号、9212、丙 9363 和镇稻 532 的稳定性相对较好; 镇稻 532、9212 的适应性较广,产量不高稳定性不好的品种粳 791在江苏南京、上海有效利用了互作,表现出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鄂粳403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大99155作母本、闵恢128/3402 F8作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农艺性状好,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介绍了鄂粳403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大穗型粳稻新品种(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高产粳稻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豫粳6号为对照,对大穗型粳稻新品种新选1号、蒲粳2号、3优32、两优豫101、X65003、郑稻05094、郑选3号、新粳优1号、焦杂粳1号和金稻1008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供试品种中有8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4%~11.2%,其中较对照增产5%以上的品种有6个,分别为郑稻05094(增产11.2%)、焦杂粳1号(增产10.3%)、新粳优1号(增产9.9%)、X65003(增产8.8%)、两优豫101(增产8.7%)、新选1号(增产6.3%);进一步分析发现,株高增高、长势增强、穗长增加、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大幅度增加是大穗型粳稻品种高产的主要因素。[结论]供试的部分品种可代替豫粳6号在黄淮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品种快讯     
1.鄂粳杂3号是用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与粳型恢复系闵恢12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粳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稻米品质较优且口感较好等特点。2004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4)方国成等2.Ⅱ优69是恩施州农科院水稻油菜研究所用恢复系恩  相似文献   

11.
用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与恢复系R138配组育成的鄂粳杂2号,是一个高产稳产、米质优、抗稻瘟病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通过了云南省的品种审定。适宜在云南省保山市海拔1450-1700m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2.
N5088S/R183产量高于鄂粳杂1号,米质为部颁二级优质米,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制种产量不如鄂粳杂1号高。在湖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30d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为推进湖北省"籼改粳",明确3个不同类型粳稻在湖北省粳麦生产区的生态适应性,以甬优4949、鄂香2号等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机插条件下,设置4个播期,研究播期对3个类型粳稻产量、生育期、品质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3个类型粳稻随着播期推迟,其生育期缩短,各生育进程加快,产量不同程度下降,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利用率和日照时数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根据3个粳麦生产区温光资源条件和小麦腾茬时间,初步确定了3个粳麦区适宜粳稻品种类型和播种期,襄阳适宜选用的粳稻品种类型为早熟中粳和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孝昌适宜选用的品种类型为早熟中粳和中熟中粳;江陵适宜选用的品种类型为早熟中粳、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  相似文献   

14.
《湖北农业科学》2005,(1):48-48
品种来源: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204”作母本与“M3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品种。原代号:楚D180。商品名:鄂杂180F1。200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4001。品质产量:F1代参加2002~2003年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5%跨长31.8mm,比强31.6CN·tex-1,马克隆值5.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皮棉1518.45kg,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11.83%。其中:2002年皮棉公顷产量1549.80kg,比鄂杂棉1号增14.65%,增产极显著;2003年皮棉公顷产量1487.10kg,比鄂杂棉1号…  相似文献   

15.
华粳杂2号(5088S/41678)是在多年精心选育研究的基础上育成的两系晚粳杂交稻。200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的的主要特点是:生育期短,熟期较早,作二季晚稻种植,比同期播种和同等栽培条件下的对照品种鄂粳杂1号早熟4~5d,在秋季低温条件下稳产性更好,在多熟种植制中也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米质较优,其整精米率62.11%(61.06%~67.36%),直链淀粉含量18.94%(17.28%~20.60%),胶稠度52mm,蛋白质含量9.80%(8.80%~12.16%),垩白米率比对照低16~29个百分点;单产6.12~7.72t/hm^2,比生产上种植的常规粳稻品种具有更大的产量优势,与同类杂交稻品种日产量相当。该品种的主要问题是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差,生产上要注意防治穗颈稻瘟。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湘杂棉6号、鄂杂棉11号及皖杂40(对照)等3个品种为材料,探讨湘、鄂杂交棉品种在安徽不同棉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生育期均基本一致,产量在沿江棉区均显著高于淮北棉区,鄂杂棉11号与对照品种皖杂40相比,在沿江棉区增产8.7%,在淮北棉区增产12.8%.适于在安徽省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根据湖北省农业厅科教处的通知[鄂农科发[2009]12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培两优3076、鄂粳杂3号、鄂中5号、鄂麦18、鄂麦23等5个农作物品种和双季稻早直晚抛大面积高产集成技术、菜用甘薯高产栽培技术、幼林一甘薯间套高产栽培技术、棉花基质育苗移栽技术、油后移栽棉保优丰产栽培技术、杂交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稻-鸭-油绿色农业种养模式、耐热辣椒油麦茬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在潮土性水稻土上,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鄂粳杂1号产量的主要养分因子氮、磷、钾进行了3因素5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建立了产量对3因子的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并运用边际效应理论对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经济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9.
朱大明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02-103,148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庐江地区推广种植的常规单季晚粳稻新品种,于2020年对引进的11个晚粳稻品种进行了展示试验,以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抗性表现等作为考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参试水稻品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产量水平排在前4位的品种分别为镇稻18、当粳8号、皖垦粳3号和常农粳151,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28%以上,全生育期在146~148d,较对照品种增减幅度在1d.由于2020年的气候异常,多数参试品种的综合抗性一般,其中以镇稻18、当粳8号、皖垦粳3号、常农粳151等品种的抗性表现相对突出.根据此次展示试验结果,建议在庐江地区推广应用镇稻18、当粳8号、皖垦粳3号和常农粳151等4个品种作单季晚粳种植.  相似文献   

20.
鄂杂棉6号F1     
《湖北农业科学》2005,(2):65-65
品种来源:鄂杂棉6号F1是湖北省三湖农场农科所用“荆55173”作母本,“904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品种。原代号SH01-1。商品名三杂棉1号F1。200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4002。品质产量: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