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蚕片叶立体育”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等单位研究成功的一项新的科学养蚕方法。一九八九年五月初开始在化州县那务镇壶垌蚕桑技术推广站及部分蚕户中采用此“小蚕片叶立体箱育”法进行养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小蚕片叶立体箱育”试养情况总结如下: 一、饲养箱制作我们一方面仿制江苏省饲育箱的规格,另一方面根据我们的需要做了不同规格的饲育箱,箱的规格类型有如下几个(都是木条制成)类型: 1.单个框式:规格Ⅰ:长60CM、宽  相似文献   

2.
<正> “小蚕片叶立体育”是新的小蚕饲育技术。我区1989年夏季开始在7县1市试点,1990年为进一步搞好示范试验结合推广,我司提出了推广小蚕片叶立体育的具体意见和目标,并在梁平县举办技术培训会。春蚕后及时召开“小蚕片叶立体育”经验交流座谈会,总结经验教训,为搞好夏秋季的示范试验提供经验和解决试验中的问题。秋蚕结束后召开了全年总结交流会,认为“小蚕片叶立体育”新技术试点成功。现将我区“小蚕片叶立体育”推广情况简报如下: 一、搞好宣传和培训技术工作全区各县、区、乡、村共培训技术人员283次,8万余人,放映“小蚕片叶立体育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 省丝绸公司蚕茧部与省蚕学会养蚕专业委员会联合,于本年5月上旬在隆昌县召开了全省养蚕技术配套暨小蚕片叶立体育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市、地、州丝绸公司(农业局、蚕桑局)蚕桑科(站)长以及科研,教学单位的人员和养蚕专委会代表等共80人。与会代表参观了“小蚕片叶立体育”和“大蚕蚕台隔沙育”以及桑树肥培管理等现场,围绕养蚕技术配套进行学术交流。代表们一致认为:养好小蚕应以“共育”为主体,推广薄膜覆盖防干育,对分散、量少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育好小蚕一半收”,“小蚕育不壮,大蚕没指望”。多年实践证明,抓好小蚕共育是促进蚕作安全、提高养蚕效益、稳定蚕桑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前几年,我县蚕桑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出现较大滑坡,蚕区的小蚕共育体系随着蚕农积极性下降和桑园面积的减少土崩瓦解,散发蚕种现象日趋严重,如不及时纠正,必然对蚕桑生产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稚蚕片叶立体育”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李奕仁副研究员等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创造的新的小蚕饲养技术,具有省工、省叶、省面积等优点,在农村丝茧育试养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农牧渔业部的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为探索此饲育方法在蚕种生产中的效果,我们自1989年4月起,进行了“原蚕稚蚕片叶立体  相似文献   

6.
<正>蚕桑生产既是种植业,又兼养殖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按传统的养蚕方式,养蚕用工繁琐,技术方法陈旧,生产效率不高.近年来,为解决这些矛盾,在养蚕实践中,以“提高一日孵化率,实现一批收蚁”为重点的收蚁省力化技术;以推广“小蚕(1—2龄)片叶立体育”、“3—4龄蚕漏空透气蚕座育”为重点的小蚕少回育技术;以“5龄蚕条桑1日1回育”为重点的大蚕省力化养蚕技术,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全龄每日1回育”省力化一整套养蚕技术新体系,从而达到高产、高效、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小蚕片叶立体育,养好蚕的主要依据及优点有如下三方面: 1.保证叶鲜饱食。“立体育”主要是研究蚕业生产节省劳力、节省饲料、降低成本,提高产茧量和茧质,增加养蚕经济效益。是将过去窝架式平面养小蚕,改为框箱式立体养小蚕,并选用同色、同位、老嫩成熟度一致的桑叶,用竹签穿连成串,  相似文献   

8.
小蚕片叶立体育(以下简称立体育)新技术,很适合北方蚕农的养蚕条件。一是农户养蚕规模小,每户最多1季4盒,少则1/8盒,而且农户居住分散(山区)不便共育,采用立体育后一家一箱、几箱蚕,蚕在箱里,农民锁门下田,很是放心。二是北方天气干燥,1、2龄幼蚕温湿度难保,立体育蚕箱提供了目的温湿度小环境,立体育使千家万户都有了小蚕“保育箱”。  相似文献   

9.
<正>如东县马塘区从1988年开始推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武进县蚕桑站开发的小蚕片叶立体育技术,1989年又和蚕研所、南通市丝绸公司开发了漏空透气蚕座3、4龄蚕一日一回育技术.1993年在以上两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又推广了5龄蚕立体育.经1993年、1994年两年的推广,全区7乡1镇1994年春蚕推广了7355张,推广面达 54%,其中潮桥乡、环镇乡都超过70%.全面实行一日一回立体育,成为系列化立体育技术.  相似文献   

10.
叠式蚕台的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蚕桑生产也在不断的发展.蚕室、蚕具、劳力三者不足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1989年起,我们在蚕匾育小蚕的基础上,着力对小蚕共育利用叠式蚕台进行试验与推广,缓解了“三者”不足的矛盾,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投入,提高了育蚕劳动生产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农村从事以蚕桑为主的家庭副业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少,致使一些民户有桑不养蚕,或采取粗耕、粗管、粗养应付,造成蚕造不稳,经济收益低,有些农民迫于无奈而放弃蚕桑改种其它作物,影响蚕桑生产的巩固和发展,为此,如何推广省力化养蚕,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最近,我们推广了“小蚕片叶立体育”,于1989年7月28日,在我县文塔镇罗溪管理区罗伟谋户,召开第一次试养现场会议,集中全县技术人员,全力以赴搞试养。该户养蚕7批32张,获得批批成功,张张高产的可  相似文献   

12.
<正>蚕桑生产自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养蚕方式分散为千家万户,集体留下来的小蚕共育室,经过十多年风雨,存在的已寥寥无几。为了把好小蚕共育关,我们镇以“苏州市蚕桑科技示范园区”为突破口,特选择徐家浜村8队为探索基地。现把2001年春蚕和晚秋蚕试育试养概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蚕片叶立体育推广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劳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家庭副业的劳力相对减少,致使部份农户养蚕操作粗放,影响了蚕农的经济收入,不利于蚕桑生产的巩固发展,因而推行省力化养蚕技术已成为农村推广工作的迫切课题。中国农科院蚕研所李奕仁等同志研究成功的“稚蚕片叶立体育”是一种省力化饲育小蚕的新型式。为了掌握并在农村推广这项技术,摸索饲育新方法,我们于1988年春、中秋二期进行农村试养,效果较好。现将材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包括桑园覆盖免耕、简化施肥和全年规范化治虫等省力化桑园管理技术,还包括选用优良品种、小蚕共育、一日二回育、大蚕地面条桑育、室外大棚育、大蚕蚕台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以及省力化自动上蔟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四川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实现蚕桑生产向集约化、省力化、智能化方向的转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以科技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抓手,致力于适宜小蚕人工饲料育种质资源挖掘与评价、资源创新与利用、适宜小蚕人工饲料育品种选育、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等研究,着力解决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进程中劳动力紧缺、...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推进小蚕人工饲料育在亚热带蚕区的应用步伐,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人工饲料岗位科学家崔为正教授以及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专家的指导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来宾市农业科学院积极探索适度规模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并取得了预期成效,批生产规模达到250张种.  相似文献   

17.
《江苏蚕业》2013,(2):17
<正>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蚕桑生产技术制约了蚕桑产业的稳定与提高,人工饲料育养蚕技术可以实现蚕桑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高产、高效。如东县蚕桑站在国内率先开展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实用化研究与应用工作,人工饲料共育小蚕累计超过了7000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持制订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2012年省农委将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作为蚕桑主推技术。为了总结如东县推广小蚕人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养蚕业的人员逐步由中老年男女承担,因而农村传统养蚕型式已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如何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劳动工效,省工节本,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进行了地蚕条桑育与立体蚕台片叶育以及钢架塑料大棚内钢架渔网式蚕台条桑育等几种不同型式工本效益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桑园速生丰产和桑叶收获、养蚕省力化,提高蚕桑生产劳动效率,降低蚕桑劳动强度,2020年,在淳安县汾口小蚕共育专业合作社宋祁蚕桑基地进行大蚕杂交桑条桑省力化育和常规片叶育对比试验,经试验得知,杂交桑条桑省力化育除盒蚕种产茧量、盒蚕种产值分别比嫁接桑片叶育低10.7%和9.7%;但是每667 m2桑园多养蚕种18.7%,多产茧5.9%,产值多7.1%,用工量少32.2%,净收入多25.8%,有效地降低农户采桑、养蚕的劳动强度,对现代蚕桑产业实现省工节本、提高效益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稚蚕片叶立体育是一种新的小蚕饲育技术,具有省工、省叶、省蚕座面积的优点。丝茧育试养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探索此饲养方法在蚕种生产中的效果,我们进行了“原蚕稚蚕片叶立体育”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初报如下。一、试验方法:(一)、饲育装置:饲育箱规格为60cm×40cm×18cm,木框外包塑料薄膜,用直径0.2cm、长40cm 的竹棒作穿叶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