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零上低温处理对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鉴定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抗寒性,采用人工气候箱控温的方法,对从国外引进的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零上低温处理,以观测不同品种抗寒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品种叶片的含水量下降,细胞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上升,其中4个品种(系)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2个品种(系)的抗寒性则相对较弱。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细胞膜相对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与甘蓝型油菜品种抗寒性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多穗型、中穗型、大穗型3种类型9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高产小麦的产量性状及其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关中灌区生产条件下3种类型品种都能获得高产,但中德型和大穗型具有更大的产量潜力;与丰产品种相比,高产品种籽粒灌浆期的叶面积系数(LAI)、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Chl)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等几个重要生理指标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叶功能期持续期长、净光合速率高而衰减速率慢是高产品种籽粒产量高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18个北疆棉区适宜棉花品种(系)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生育期后期持续干旱对棉花产量和生长发育因子的影响,并用加权隶属函数值法对参试棉花材料的后期抗旱适应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除功能叶叶片的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外,后期连续干旱引起了其它的产量因子(铃重、铃数、籽棉产量、衣分)和生长发育相关因子(叶面积、鲜重、干重、株高)的明显下降,籽棉产量的下降率最大,为46.80%;在抗旱系数隶属函数值评价上,不同产量和生长发育因子的抗旱性鉴定结果不同;铃数、籽棉产量、叶面积和叶片干重与后期棉花抗旱性显著正相关,其相对重要性依次为铃数>叶面积>叶片干重>籽棉产量。参试材料中,具有抗旱性的材料为晋棉13号、297-5、新陆早8号、新陆早26号和新陆早35号,没有抗旱性的材料为益农2号、新陆早13号、18-3、81-3和134-1。  相似文献   

4.
以34份青稞品种(系)种子为材料,通过测定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等指标进行芽期的耐盐性鉴定,并应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等方法对青稞材料进行了多指标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耐盐性较强的材料是XQ0478、白玉青稞、XQ0792、XQ0198和N4-1等;耐盐性相对较弱的材料有矮黑六、矮六密、9718和9803-2。用综合指标值(D)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4份青稞品种(系)聚为三类: A类的青稞材料有8份,其D>0.5,代表耐盐性较强的品种(系);B类的青稞材料有4份,其D<0.3,代表耐盐性较敏感的品种(系);C类的青稞材料有22份,其0.3≤D≤0.5,为中度耐盐性品种(系)。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黄瓜品种“博特209”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共设置4个灌水下限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A)、60%(B)、70%(C)、80%(D),灌水上限统一设定为田间持水量的90%,研究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处理黄瓜的生长、产量及品质相关的22个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处理D的株高和叶面积显著高于处理A、B和C,株高增幅分别为56.50%、22.51%和11.04%,叶面积增幅分别为92.61%、61.35%和27.87%;处理C的茎粗最大,相较于处理A、B、D分别增加了28.36%、16.91%和18.49%;单果重、单株果数、单株产量及灌水量均以处理D最大;水分利用率以处理C最高,相较于处理A、B、D分别增高了33.14%、13.23%和10.30%。处理C与处理D的瓜粗、含水量及商品瓜率无显著差异,但相对于处理A和B则分别显著增加了19.17%和10.81%、0.98%和0.45%、66.70%和18.21%。处理C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黄瓜果实中全K和全Ca含量以处理C最高,相较于处理A、B和D,其全K和全Ca的增幅分别为35.20%和11.19%、3.81%和11.19%、1.06%和6.43%。经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4个处理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C、处理D、处理B、处理A。  相似文献   

6.
于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两个生长季,在杨凌抗旱棚(DS)、杨凌农作一站(YAS)和乾县试验站(QX)3个环境下分别测定了43份和20份小麦高代系的8个农艺性状及8个产量性状,通过计算抗旱指数评价各性状对小麦抗旱指标的贡献率,同时利用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筛选抗旱性强的小麦高代系。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环境(DS)下,小麦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基于各性状对小麦抗旱指数的贡献度,筛选出生物量、产量、小穗数和千粒重等作为评价小麦抗旱性的重要指标。通过抗旱性综合评价值D和聚类分析将供试小麦品种(系)分为高抗旱、抗旱、中等抗旱、干旱敏感和干旱高敏感5个等级,两年度鉴定出21-1、21-34、21-39、21-18、21-2和22-17共6份高抗旱小麦品系。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广东省油茶品种(系)对炭疽病的抗性及引起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对广东省肇庆市、广州市和韶关市的149个油茶品种(系)进行田间抗性调查,从发病组织中分离纯化致病菌,观察菌株形态学特征,并结合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基因扩增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有93.29%的油茶品种(系)发生炭疽病,3个调查地油茶炭疽病的平均发病率为18.86%~24.25%,较抗病的油茶品种(系)占调查总数的53.02%,感病油茶品种(系)占调查总数的46.98%。其中,海南3号、长林400号和湘林89号等10个品种(系)表现为近免疫,揭阳5号、桂14号和湘林350号等16个品种(系)表现为高抗,赣5190号、湘林27号和岑软11号等53个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赣兴46号、赣州S4号和赣州R10号等36个品种(系)表现为中感,岑软11-3000号、长林53号和湘林67号等34个品种(系)表现为高感,其中岑软11-19号发病率高达65.00%。共分离获得油茶炭疽病致病菌25株,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基于GAPDH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将其中24株鉴定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1株鉴定为为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筛选的油茶抗病品种(系)可作为广东省油茶良种选育材料,且该省油茶炭疽病主要由果生炭疽菌引起。  相似文献   

8.
青海胡麻新品种选引及适宜播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胡麻主产区引进19个新育成的品种(系),2005年进行预备试验,综合其产量、农艺性状和抗病性,从中筛选出晋亚8号、8858、陇亚9号、97047、0144(甘肃)、91-197-8和3号胡麻7个表现较好的品种(系);2006年进行播种量试验。结果表明各引进胡麻品种(系)的产量在总体上都比作为对照的青海当地品种的产量高;晋亚8号、97047和陇亚9号是表现最好的3个品种,其适宜播种量为375~450万粒/hm2,具体为:晋亚8号和97047为375~450万粒/hm2,陇亚9号为375万粒/hm2左右。  相似文献   

9.
玉米品种开花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筛选有效的抗旱性指标,评价玉米品种的抗旱性,以已筛选出的抗旱性有差异的1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抗旱池栽试验,设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2个处理,考察了与产量相关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等33个性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抗旱隶属度、产量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为评价参数,结合模糊函数法,对各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综合灰色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反映干旱条件下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有净光合速率(Pn)、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叶绿素含量(Chl)、叶面积、干物质等5个指标,并结合抗旱隶属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经典的抗旱指数法评价结果一致.表明用筛选出的5个指标对玉米开花期抗旱性评价是可行的,提出的综合分析法是一种玉米抗旱性鉴定较为有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评价不同向日葵品种(系)对列当的抗寄生性和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对‘TP3313’等50个食葵品种(系)、‘内蒙杂4号’等6个油葵品种(系)进行了田间自然寄生试验,结果表明:食葵‘TP3313’为对列当免疫的品种,且病虫害发生较轻,产量相对较高(261.11kg/667m~2),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TP3314’为高抗列当品种,但是受向日葵菌核病危害较重,产量为219.64kg/667m~2;‘SH361-L’、‘SH338-M’等8个品种表现为中感,属耐列当品种(系),并且产量相对较高,在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小麦族 6种根茎型牧草叶的气孔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6种禾草间气孔特性存在着基因型的本质差异 ;赖草属中 ,赖草叶对水分的蒸腾、气体交换的调控功能强于羊草和大赖草 ,其抗旱性强 ;在偃麦草属中 ,中间偃麦草叶的水分的蒸腾、气体交换的调控功能弱于其他 2种 ;在同种不同品种中 ,巴顿硬叶偃麦草叶的抗旱性强于茹莎娜硬叶偃麦草 ;6种禾草中 ,赖草属植物抗旱性强于偃麦草属植物。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旱稻品种灌浆期抗旱生理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抗旱性不同的4个旱稻品种,对其灌浆期旗叶抗旱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为抗旱性较强品种(旱稻15号,旱稻2号)极显著地高于抗旱性较弱品种(旱稻1号,旱稻3号);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大小表现为抗旱性较强品种(旱稻15号,旱稻2号)极显著地低于抗旱性较弱品种(旱稻1号,旱稻3号)。SOD、POD、CAT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可用来说明旱稻品种之间的抗旱生理适应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选取11份不同生态型西瓜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它们在旱砂田和正常供水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研究开花期不同生态型西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特性。结果表明:旱砂田生长环境对西瓜形成较为强烈的干旱胁迫作用,不同生态型西瓜产量均降低,大果形西瓜产量降低幅度为18.6%~35.3%,小果形降低59.7%~67.8%,且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分析认为大果形西瓜抗旱性优于小果形;干旱胁迫下,叶片丙二醛、脯氨酸积累,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增加,表明西瓜对干旱生长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不同生态型西瓜对干旱生长环境的生理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大果形西瓜品种脯氨酸含量、SOD、POD、CAT活性增幅较大,分别为83.2%~121.4%、55.2%~75.3%、118.1%~204.4%、52.0%~86.6%,而丙二醛含量增加幅度较小,为13.4%~39.8%;综合比较不同生态型西瓜产量和生理响应差异,认为不同生态型西瓜在旱砂田条件下均有一定的产量形成,且大果形西瓜抗旱性优于小果形,品种(组合)中青9号、NWU-13、陇抗9号、陇抗11号、JY12、津抗5号抗旱性较强,适合旱砂田栽培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田试验、人工控制生长环境的旱棚与PEG模拟干旱胁迫的水培试验,对8个玉米品种成株期及苗期的抗旱性进行系统研究,调查分析了不同品种在3种水分控制条件下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及产量表现,筛选出综合抗旱较好的品种。结果表明:通过2 a 5个试验点的大田试验和2 a旱棚试验筛选的抗旱性较强品种一致,分别为九圣禾2468、陕单650、联创825和MC703,在干旱和灌水条件下产量较高且抗旱指数较大,其中在大田条件下的抗旱指数分别为0.910、0.909、0.907和0.873,具有较短的散粉吐丝间隔期(ASI)、较高的SPAD值、较多的干物质等特点;水培试验通过相关指标隶属值筛选出的抗旱品种有陕单650、先玉335、九圣禾2468和MC703,隶属值分别为0.871、0.697、0.680和0.596,具有较发达的根系、较强的生理酶活性等特点。综合3种水分控制条件,结合第一性状(产量、抗旱指数)和第二性状(根系、ASI、生理)等指标的鉴定结果,筛选出稳定抗旱的玉米品种为MC703、九圣禾2468和陕单650。  相似文献   

15.
以干旱敏感型芜菁(WJC106)和抗旱型芜菁(WJC129)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自然干旱方法,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类型芜菁苗期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光合荧光以及叶片气孔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增加芜菁苗期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WJC106的增幅分别为59.71%和27.05%,WJC129分别为54.52%和20.06%,其细胞膜受损程度较大。WJC129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在干旱胁迫下其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WJC106。干旱胁迫下WJC106和WJC129脯氨酸增幅分别为85.22%和88.97%,可溶性蛋白增幅分别为32.51%和58.26%,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起主要渗透调节作用。干旱胁迫除对芜菁有效光量子产量影响不明显之外,对叶绿素含量、光合及荧光参数均造成负面影响,其中WJC106受影响较大,WUE下降了71.5%,而WJC129光合及荧光各项指标相对比较稳定,WUE反而增加了18.2%。干旱胁迫使两个不同抗旱类型的芜菁苗期叶片气孔变小,保卫细胞变薄,气孔开度和气孔张开率显著减小。在干旱胁迫下,抗旱型芜菁的气孔开...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江苏省水稻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状况和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条斑病抗感特性,在孕穗期采用针刺接种法对徐淮稻区2007—2009年采集分离获得的45株条斑病菌进行致病力测定,根据病原菌在6个水稻鉴别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21、IR24和金刚30上的抗感反应划分致病型,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不同致病型条斑病菌,并鉴定了240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感性。根据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将供试菌株划分为8个致病型,其中优势致病型为C3致病型,所占比例为35.5%;大多数菌株与鉴别品种间表现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表现出强互作关系。粳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明显高于籼稻,但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对强致病力菌抗性比例仅为59.8%和37.5%。表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仍具有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Early blight is a major disease of potatoes which has established in most potato growing areas as a destructive disease. The integration of several factors like weather conditions, nutrition, the use of potent fungicides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of tolerant varieties are essential parts of an integrated control strategy and can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early blight disease. Cultivar resistance to early blight disease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due to losses in fungicide sensitivity. Nevertheless,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irected towards this area. Several, perennial field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disease susceptibility for varieties out of different maturity groups. Early maturing varieties have shown to be more susceptible. The disease intensity (AUDPC) was much more expressed in early varieties contrary to medium and late maturing varieties. However, a stronger impact on potato yield has been found in the medium to late maturing varieties. We discuss the relevance of time and amount of leaf damage for formation of tuber yield.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部分小麦材料的抗旱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地区21个小麦品系为材料,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以小麦萌发期的发芽率、胚根数、主根长、胚芽鞘长为实验指标研究不同品系冬小麦在水分胁迫下萌发期的抗旱特性;用幼苗反复干旱鉴定方法,比较不同品系冬小麦在水分胁迫下苗期的抗旱特性;在旱棚内人工控制水分模拟干旱胁迫,以小麦开花期及灌浆期的株高、穗下第一节间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POD活性,成熟期的产量为实验指标,研究不同品系冬小麦在水分胁迫下中后期的抗旱特性。结果表明:品系11、17、12、4、6、15、14全生育期抗旱性强;品系13全生育期不抗旱;品系20、9、2、19、18萌发期、苗期抗旱性强;品系10、5萌发期、中后期抗旱性强;品系7、1、8苗期抗旱性强;品系16、3苗期、中后期抗旱性强。通过对21份小麦品系萌发期的综合抗旱系数、苗期的综合抗旱系数、中后期的综合抗旱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抗旱相关性不强,其中苗期综合抗旱系数与中后期综合抗旱系数相关系数最高为0.465。  相似文献   

19.
干旱缺水是制约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小麦生产的首要环境因子,从适合该区域的小麦新品种中筛选和推广抗旱品种,对在该地区实现节水保粮和维持地下水红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近年来河北省中南部审定的3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冬后浇2水、1水和不浇水(0水)3个水分处理,于2017—2018、2018—2019年度在成安和辛集进行了大田条件下的抗旱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田生产中,可用以产量为基础的抗旱指数来评价品种的抗旱性;以抗旱指数结合高稳系数进行抗旱和稳定性协同评价时,筛选到轮选103、衡0628、衡9966、河农2063、衡5835、中信麦58等6个品种在多个环境中抗旱等级为抗及以上,且产量稳定性较好,石麦22、衡4399、衡观35、石麦15、鲁原502、泊麦7号等6个品种在多个环境中抗旱等级为抗及以上,且产量稳定性为中等。  相似文献   

20.
沙棘叶片组织解剖构造与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3~2005年对沙棘的4个种类,不同立地条件的沙棘叶片组织结构进行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沙棘叶片组织结构差异很大,并与其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不同品种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值)有较大的差异,CTR值越大,其抗旱性越强,一般中国沙棘的CTR值大于俄罗斯沙棘;同一种类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其CTR值也有明显差异,在干旱立地条件下,其叶片的CTR值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