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弥勒县西三区小龙潭村的四十八户彝族农民,在村长、共产党员毕天华带领下,自一九五九年以来,二十七年种树不止,将一个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穷山村,建设成了一个满目青山,林茂、畜增、粮丰,日益富裕的新山村。痛定思痛立志种植小龙潭村是一个山区彝寨,居住着四十八户彝族农民。解放初期,村子三面青山围绕,但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八年间,村里刮起了一股“砍树风”,  相似文献   

2.
《云南林业》2007,28(1):13-13
元谋县把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保护生态,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燃料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多年来,元谋县把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准,大力推广“猪-沼-菜-果”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  相似文献   

3.
石屏县牛街镇是在省、州挂号的高寒山区特困镇,那刀村又是牛街镇最贫困的村。以出产那刀辣椒而闻名的那刀村,地处红河江畔的半山区,全村170户人家,716人,是一个彝族聚居地。这里乱石满坡,环境恶劣,薪柴匮乏。很久以来,这里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那刀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黄牛啃枯草,干旱没水喝。”这首民谣是那刀村情的真实写照。然而,就在这么一个地方, 沼气却使那刀村人看到了希望。说起沼气,在那刀村还有这么一个插曲:当初,农村能源部门的干部来这里动员建沼气池,农民听说沼气是来自大粪池的气体,纷纷摇头说,大粪气…  相似文献   

4.
北流县青湾乡陈坤村是一个人多田少的僻静山村.宜林荒山12500亩。1985年以来,这个村进行了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真,使该村的林果业生产,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到1987年底,全村人工营造林果面积已达9,500亩,绿化程度为76%。今年人工造林1,950亩。  相似文献   

5.
2003年1~7月,弥勒县建成沼气池2110口,为省下达任务1500口的140%,州下达任务2250口的94%,与往年同期相比,是历年来完成任务最好的一年,全年有望建沼气池3000口。沼气建设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首先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其次是各级能源建设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支持。近年来,由于农民群众亲身体验到沼气的好处,建设沼气的热情不断高涨,弥勒县农村沼气建设形势喜人。如今,要求建沼气池的农户越来越多,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和建沼气池用的钢模都不能满足农户的需要,许多农户便自费去参加技术培训,自费购买钢模施工。如五山乡的赵…  相似文献   

6.
象把“太师椅”圈围着喜鹊窝村的雷祖殿山,红云凝雨,给这个小山村带来潺潺流水;绿野生风,把喜鹊又引回了“喜鹊窝”。如画的景,如诗的情,牵动着我的心。这是个座落在大山皱摺深处的彝族山村。蜂多蜜甜,更有这个甜过蜜的名字,多美!据说,她是因村前村后树多林密,喜鹊枝头做窝,门头高唱报喜曲而得名“喜鹊窝”的。二十五年前,我来到这个小山村工作,闲来漫步,远眺近生,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澜沧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区。该区域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气候严寒,地处偏远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给林区职工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其中因燃料消耗森林资源和其它不可再生资源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合理开发和利用优质廉价、环保的沼气能源,调整农村能源结构,解决农民生活用能源的问题,促进林业职工增效和林区群众增收,改善林区环境卫生,有利于巩固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果,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扶贫,就要既扶本又扶志.武川县林业局在定点包扶中从抓两个文明入手,送科技和物质下乡,切实帮扶贫困山村走脱贫致富之路.6月10日,武川县林业局领导带领县乌兰牧骑深入定点包扶的二份子乡柱子圪旦村慰问演出,使这个偏远、闭塞的小山村一下子沸腾起来,活跃了老乡们的业余生活.对柱子圪旦村,人们形容: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飞士随风去,沙石留一尘,年年低收成,生活日益贫.这个典型的贫困村,有30户人家,150多口人,一年四季仅靠1700亩旱地为生,自古没有水浇地,全村仅有的一口辘辘井连群众的吃水都难以保  相似文献   

9.
《云南林业》2006,27(3):16-16
麻栗坡县麻栗镇盘龙村委会南锋村,把沼气建设作为保护森林、改善生态、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收到了良好效果。南锋村位于文山至麻栗坡县的公路边上,距麻栗坡县城6公里,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群众生活较为富足。但是,全村27户96人,长期以来一直被能源问题困扰着。2004  相似文献   

10.
库伦旗六家子镇树林子村背靠塔敏查干沙带,历史上,这里曾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地方,因而得此村名。由于人类活动日益频繁,植被遭到破坏,沙化程度日趋严重,群众生活也越来越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这个村的干部和群众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尽快摆脱贫困,开展了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他们除了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  相似文献   

11.
红南果梨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赤峰市宁城县不断加大果树栽植力度,大城子、五化、必斯营子、甸子、汐子、大双庙等乡镇农民纷纷在承包的荒山、荒坡上栽植苹果、红南果梨、核桃、枣等果树,先后涌现出大双庙镇朝阳山村、汐子镇二龙村、大城子镇鸡冠山村和呼和村、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千亩林果经济富民工程。其中,农民栽植红南果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已先后建设了大双庙镇朝阳山村后山千亩南果梨基地、  相似文献   

12.
华宁县新城乡火特村公所火地社是一个仅有22户的高寒贫瘠山村。长期以来由于森林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十分困难。随着“两山”政策的不断完善,火地社的森林覆盖率逐年回升,活立木蓄积量逐年增加。如今人均有华山松中幼林70株。预计15年后,这个社仅林业一项,户均可收入万元以上,他们的经验是: ——找到治穷致富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林业。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个村的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提高,但发展的步子不大,群众生活仍在温饱与饥饿型之间徘徊。1985年,当时的队长肖兴才到东川做生意,看到泥石流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联想到本社实际,决心发动群众造林栽果,绿化山村。他和干部群众反复商量,确定了全村发展林业的主攻方向,接着,他带头在自留山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钟山县为了从根毫上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农民生活燃料日益紧缺,农民收八增长缓慢等一系列难题,在经过认真的探索和研究之后,决定大力发展以沼气建设为龙头和突破口的农村循环经济,走种恒、养殖、农村能源循环转化利用的道路,遘过每个环节的增收节支,  相似文献   

14.
菡芳 《云南林业》2004,25(6):13-13
320国道穿越滇中那莽莽群山,在快要进入祥云下川坝子的路边,有个不大的山村,村子四周全是高山,很像个水盆,因而村名就叫"水盆村"。这个山村,不仅可耕田地少,而且历来非常缺水,人们曾辛辛苦苦地打了10多米深的井,但却出不来水,山村的落后和村民们生活的贫困状态可想而知。然而,让人们想不到的是,仅在最近这短短两三年里,村里村外的面貌大大改观,村民们的人年均收入从800多元增加到1 248元,虽然还不算很高,却一下子就增加了50%。自古以来就很不起眼的这个小山村,如今成了祥云县和大理州"党建"、"脱贫致富"、"农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方面工作的先进集体,最近又成了"云岭先锋"工程的重点。谈到水盆村的巨变,村民们无不赞扬发展绿色产业的带头人、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明。  相似文献   

15.
肖超 《广西林业》2001,(6):24-24
“九五”期间,我区大力推广恭城“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能源建设经验,全区新建沼气78万座,农村沼气入户率上升到12%。特别是近两年,我区每年建沼气池数量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出现了以北流市为代表的平原县发展模式,以大新县为代表的山区县发展模式和以武鸣县为代表的城市郊区发展模式。沼气建设在我区之所以能迈出这样大的步伐,除了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等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沼气建设能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第一,办沼气能直接获得可再生能源,减少农户燃料…  相似文献   

16.
隆冬季节,钟山县羊头镇琉璃山村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处处生机勃勃,村民有的满怀欣喜地摘收使用沼渣作肥料的水果,有的浇淋沼液培育无公害蔬菜,有的正兴致勃勃准备兴建沼气池。尝到了沼气建设带来的甜头的村民们高兴地对记者说:“沼气建设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不但家庭环境清洁卫生了许多,经济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沼气池真是我们的聚宝盆。”沼气进农家工程,是钟山县加快生态县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东兰县几年来,把沼气建设与发展种养加工相结合,促进了农村能源建设的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沼气池2840座,正常使用的占95%,沼气的经济效益每年达50多万元。东兰为了加快贫困山区沼气建设的步伐,多方筹集资金,扶持贫困农户尽快走上致富道路。1987年,县农行长乐营业所利用扶贫项目开发资金、贴息贷款四万元支持209户困难农户建池。使农民看到了沼气池实际效益好,推动附近三个村农户建沼气池的  相似文献   

18.
绥江县林业局在总结前几年分散造林成效低的经验教训后,从1985年起,在中城镇回望村建立起林业服务体系,为家庭经营提供技术管理服务。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两山”的积极性。在上级的支持下,全村三年来共造林10733亩,为开发经营“两山”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变分散造林为集中连片造林绥江县林业局于1984年在回望村调查中发现该村“两山”到户后,群众只愿在房前屋后造林,而二半山上的一万多亩宜林荒山却一直荒着。根据这一情况,县林业局决定抽调两名技术干部配合乡村干部和乡林业站干部组成三级服务组,到这个村组织农民群众集中连片造林。他们进村后,首先帮助农民群众对全村的20500亩荒山分三步进行规划设计:一是将原有的1000多亩残次竹林划作多种经营林地。  相似文献   

19.
赵琼仙 《云南林业》2003,24(5):13-13
如今,走进会泽县罗布古镇横山村委会团结村民小组壮族村民聚居地,你会发现这里的山正在变绿,水正在变清,昔日蚊蝇滋生、空气污浊、畜粪横流、行人无处下脚的现象不见了。农户家里干净整洁,用红砖砌成的畜圈和男女厕所尤其显眼夺目,全村呈现出一派“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的现代化气息。新的观念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这里59户壮族村民的生活,而这一切皆缘于沼气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这种实惠已惠及到了罗布古镇38个村民小组的732个农户计3078人。拖落河流域和硝厂河流域已形成了沼气带,有4个村民小组沼气普及率达30%,成了沼气村。沼气建设已经…  相似文献   

20.
我们林场场部后面一带山峦叫老黑箐山。历史上,这一带都是大森林,树木遮天盖日,走进山箐抬头看不见青天,远远望去,树林子绿得发黑,所以叫做老黑箐山。树多水自旺,山下刘家营等几个村子人畜和农田用水绰绰有余。可是好景不长,因为这一带的山林遭到一年比一年更严重的乱砍滥伐,老黑箐山被糟踏得面目全非,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水源干涸,山下建的松茂水库淤积变浅,蓄水量不断下降,然而乱砍滥伐依然屡禁不止。 1982年,呈贡县落实自留山和责任山的工作全面展开。也真有些巧,我家的自留山、责任山和集体的1200亩老黑箐山连在一起。改革开放,不少人离乡外出致富发了家。我思前想后,决定从长远着想,在林业上施展才干,只要老黑箐山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