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台市水稻大螟迅猛回升吴和生,姜海洲,王宏庆,王权章,周群喜,薛根祥(江苏东台市稻区病虫测报站,224200)大螟[Sesumiainferens(Walker)]属夜蛾科,其食性杂,寄主范围广泛。因此,常年种植中釉稻的情况下,大螟无需专门防治。但是...  相似文献   

2.
枣阳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83万hm^2。2011年由于特殊干旱气候的影响,水稻插秧期延长,大螟危害越来越严重,水稻大螟在枣阳市二代中等发生,三代大发生。造成水稻普遍存在白穗、枯孕穗、虫伤株,严重影响了枣阳市的水稻产量。因此,为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摸清大螟的发生特点和原因,为来年大螟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降低大螟危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台湾稻螟在汕头部分地区上升为稻螟优势种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生为害基本情况台湾稻螟是广东省的3种水稻螟虫之一,长期以来都是局部轻发生。汕头市水稻螟虫一直以三化螟为主,但是近几年来台湾稻螟的发生为害逐渐加重,每年发生面积0.3万~0.7万hm2,大发生年份达1.3万hm2,尤以澄海市发生严重。主害代第二、四代白穗率一般为0.5%~2%,最高达10%以上。澄海市2000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调查第三代稻螟密度,平均667m2有3种稻螟1935头。其中台湾稻螟1451头,占75%,三化螟193头,占10%,大螟291头,占15%。枯心率平均1.8%,最高10…  相似文献   

4.
2014年东台市穗稻瘟病大发生,对水稻造成严重减产。总结穗稻瘟病大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大螟在我市原属偶发性害虫,90年代初,随着粳稻面积的扩大,危害逐年加重,1994年由于长期高温干旱大丰及毗邻县市特大暴发。1995~1997年又连续大发生。为准确把握其种群变动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策略,笔者将调查研究结果,汇报于下,供参考。1、种群变动的原因1.1水稻品种布局变化搭起了大螟世代延续的桥梁。1992年以前,主栽杂交中籼稻,此时三代大螟产卵,已全部齐穗,不利其发生。自1992年起,水稻品种又调整为籼、粳并重,粳稻面积上升到54.95%,因粳稻破口抽穗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比杂交稻…  相似文献   

6.
2016年,在江苏张家港对水稻大螟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性诱及灯诱对越冬代大螟成虫均有较好的监测效果,但对1、2、3代成虫的诱集效果则不理想。在田间开展性诱剂诱杀、稻鸭共作等水稻大螟农药减量控制方案示范,使用性诱剂辅助防控可减少1次水稻中期的化学防治,实现增效1 726.5元/hm~2;稻鸭共育减少田间大螟防治用药3次,在降低水稻白穗率的同时,实现增效5 925元/hm~2。  相似文献   

7.
水稻大螟性诱剂应用于测报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9年对大螟性诱剂A、B、C、D 4种诱芯进行的田间筛选试验结果显示,B诱芯诱蛾数量大,蛾峰明显,显著优于其他3种诱芯。2010年至2011年将B诱芯应用于对水稻大螟的测报,结果表明,大螟性诱剂不仅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而且在不同年份诱测的各世代蛾峰明显、清晰。通过剥查预测及田间大螟卵孵实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验证,利用性诱剂预测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当年大螟发生的实际情况,预测结果与田间实际发生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稗草在大螟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俊 《植物保护》1982,8(2):13-13
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等大株型水稻的推广种植,大螟发生数量剧增,为害加重,已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由于大螟产卵于叶鞘内壁,难以调查卵量消长、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给测报和防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9.
张国湖  徐良达  丘运标 《江西植保》2007,30(2):84-85,88
1995年开始我县普及了水稻抛秧,取代原来的插秧方式。之前稻螟发生以三化螟占绝对优势,台湾稻螟发生轻微,之后三化螟发生程度逐年下降变轻,台湾稻螟取而代之,逐年上升变重。有的年份台湾稻螟发生数量大,每667㎡虫口达数万头之多,甚至造成局部地方成灾。为此,我站从2004年始在蕉城黄田村对台湾稻螟进行系统的调查观察,以了解其发生规律,探索其测报与防治方法。现整理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水稻栽培方式以及气候改变,水稻病虫害发生模式相应变化。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类"两迁"害虫为害下降,而水稻大螟的发生、为害明显上升,在部分地区其发生程度甚至超过二化螟,从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此,笔者开展了安徽省大螟为害情况初步调查,现将其发生概况、产生原因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大螟为害小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螟(Sesamia in erens Walker)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寄主的杂食性害虫,然而关于其为害小麦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研究大螟在麦田的发生规律,作者于2011年5月上、中旬,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麦田大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螟以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秆上蛀孔后,可取食麦茎组织,形成白穗.滁州市南谯区麦田大螟为害最为严重,田间平均受害株率达到9.83%,有虫株率为6.17%.  相似文献   

12.
1998~1999年六(4)代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与测报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 ,六(4)代稻纵卷叶螟在东台市连续大发生 ,未治田块水稻产量损失率分别为 11.71%和12.43%。笔者就其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测报技术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本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部滨临黄海。常年种植水稻面积13333.3hm2左右。由于品种布局的变化,消声匿迹十多年的三化螟,近年又复危害,大螟也由偶发为常发,日趋加重。据1994~1996年水稻后期螟害损失率考查,白穗率平均达1.34%,高的达30%,其中:大螟占60.46%;二化螟占6.97%;三化螟占32.55%,仅此一项,全市3年因螟虫损失稻谷达402Kg。一、种群演替与危害特点1、螟虫演替过程80年代前,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交替并发。1979年调查,螟害率0.98%,其中,大螟占46.93…  相似文献   

14.
灰飞虱致灾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传毒昆虫灰飞虱在东台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种群,近几年由于受上年五代灰飞虱虫源基数大、冬春气温偏高、小麦收获时间推迟以及种植方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东台市稻田一代和二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十分有利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传播蔓延,已成为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给水稻病虫防治带来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稻区螟害日趋严重,过去不常发生的种类大量出现,原来被控制不成灾的种类又上升为主要威胁,如稻纵卷叶野螟,在各稻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三化螟、二化螟的发生数量迅速回升;日本稻巢螟、台湾稻螟也都有上升趋势。稻螟是水稻螟虫的统称,除少数种类(如“大螟”、列星“大螟”、稻螟蛉等也称稻螟)属于夜蛾科外,多数种类均属螟蛾科害虫,在我国稻区就有二、三十种。为了避免混淆和误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三代三化螟在姜堰市大发生,大部分乡镇控制了为害,平均水稻白穗率在 1%上下。但白穗率 10%以上的田块并不少见,还出现了白穗率 50%以上的田块。为了总结三化螟大发生年容易防治失利,造成严重为害的原因,笔者等于 8月下旬至 10月初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实地调查,现从技术角度将结果归纳如下,供参考。1大发生年为害较重的原因  1)错过用药适期 (绝大多数偏迟 )。这是治螟效果不好最普遍的原因。①本市提出防治水稻穗期三化螟,要求在破口初期用药,但许多地方习惯于抽穗至齐穗期用药,这在轻发生年影响不大,在大发生年,直接…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水稻二化螟明显回升的原因与防治对策鄂州市公友乡农技站吴运瑛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是当地水稻三大蛀食性害虫,常年对水稻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和经济损失。特别是自70年代中期以来,二化螟逐渐取代曾在50年代中期长期处于优势的三化螟,一返50年代的发生态势而...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稻田适量喷施保护性农药是否影响周边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诱集效果,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在水稻和香根草上分别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对大螟成虫趋性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上喷药后第1天,栖息在香根草上的大螟雌、雄成虫总量分别为4.2头和3.8头,显著高于水稻上雌、雄成虫的总量1.00头和0.60头;在水稻上喷药后1~3 d接入大螟,在水稻上不产卵,直到第6天才出现卵块;喷药后6 d和12 d接入大螟,在香根草上的卵粒数分别为287.2粒和309.2粒,显著高于其在水稻上的57.2粒和81.4粒,约为水稻上的5.0倍和3.8倍。在香根草上喷药后1~3 d接入大螟,成虫选择水稻居多,在香根草上的产卵量为0;喷药后6 d接入大螟,成虫对2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喷药后12 d接入大螟,在香根草上的成虫数量为9.8头,约为水稻上的2.5倍,产卵量也约为水稻上的1.9倍,二者均差异显著。表明香根草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后其对大螟的诱集作用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会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水稻二化螟在东台市常年重发生, 90年代应用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虫单以后,二化螟的发生程度逐年下降, 1997年,其发生数量下降至 9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然而,由于长期反复使用单一农药,二化螟对杀虫单产生了较强的抗性。 1998年以后,本市二化螟的发生数量急剧上升,到 2000年,发展到大发生,部分地区达特大发生程度。为摸清二化螟在本市的抗性水平,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控制其发生和为害,于 2000年,在江苏省植保站的指导下,请南京农业大学帮助对本市的水稻二化螟进行了抗药性测定。同时,根据二化螟的抗性情况进行…  相似文献   

20.
衡阳地区大螟危害水稻也是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大发生年份造成损失相当严重。 大螟的发生,各年密度因条件而不相同。从历年看,分布在稻田中单位虫口密度不大,但面积广,总虫量并不小,一般以中稻田多于一季晚稻,更大于连作晚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