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揭示毛竹和杉木叶功能性状变化规律,探索毛竹林扩展过程中毛竹和杉木叶片的适应特性和生存对策,为毛竹林合理调控与生态经营提供依据。【方法】沿毛竹向杉木林扩展方向设置3个10 m×50 m调查样带,每一样带平均划分为10个5 m×10 m样方,在每个样方内选取不同年龄的标准毛竹和杉木,选取叶片测定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及叶片中碳(C)、氮(N)、磷(P)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结果】1)毛竹与杉木比叶面积(除Ⅰ度竹)与毛竹比例呈负相关关系,干物质含量与毛竹比例呈正相关关系。Ⅰ、Ⅱ、Ⅲ和Ⅳ度平均比面积分别为291、215、207、213 m~2·kg~(-1),平均干物质含量分别为0.38、0.40、0.42、0.42 g·g~(-1),均显著高于杉木(115 m2·kg~(-1)与0.34 g·g~(-1),P0.05)。2)Ⅰ度竹和Ⅳ度竹叶片N、P含量随着毛竹比例增加呈增加的趋势,Ⅱ、Ⅲ度竹和杉木叶片N、P含量呈降低的趋势。Ⅰ、Ⅱ、Ⅲ和Ⅳ度竹平均叶碳含量分别为46.5%、46.1%、45.5%和46.0%,氮含量分别为27.6、22.3、21.7和20.8 g·kg~(-1),磷含量分别为1.6、1.4、1.2和1.2 g·kg~(-1)。其中,毛竹叶氮、磷含量显著高于杉木(分别为13.6和1.0 g·kg~(-1))。3)毛竹SLA,LDMC与叶C、N、P含量,C∶N,N∶P等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毛竹叶片具有比杉木叶片更高的SLA和叶N、P含量,且其向杉木扩展过程中,不同年龄毛竹的SLA,LDMC与叶C、N、P含量及C∶N,N∶P等叶功能性状采取的适应策略不同,具有互补效应,能够比杉木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2.
叶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史的完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叶生物量(叶量)及其养分含量将直接影响树体对光能的接收与利用,而土壤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所需的养分元素。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毛竹的叶量、叶片和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毛竹叶量随着径阶的增大而增大。(2)5块样地中,样地1和3的毛竹叶量明显高于其他3块样地,样地4的毛竹叶量最小。(3)毛竹叶片中镁含量随着年龄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氮、总磷、有机磷、钾、钙含量在1度毛竹叶片与其他年龄毛竹叶片含量差异显著(p<0.05);2度以上各年龄毛竹叶间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毛竹叶无机磷含量仅1度竹叶与4度竹叶含量差异显著(p<0.05);叶片中的氮磷比值(N/P)随年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相同年龄不同径阶毛竹的叶片养分含量虽有变化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4)竹叶中氮含量与有机磷、全磷、钾、钙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总磷、无机磷、有机磷含量与钙、钾含量显著相关(p<0.05);钾与钙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5)毛竹林土壤pH值与叶片镁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中镁含量与叶片中钙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叶片全氮、总磷、有机磷、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
在浙江省安吉县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3年生毛竹当年生叶片在春、秋季的光合特性,并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毛竹叶片在春秋季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最后对其碳同化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毛竹叶片在春、秋季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秋季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均值大于春季。毛竹叶片在春、秋季表现出不同的光合特性,其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Tair)、叶温(Tleaf)、空气CO2浓度(Ca)、空气相对湿度(RH)和叶温下蒸汽压亏损(VPD)等生理生态因子与净光合速率(Pn)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毛竹叶片的固碳能力秋季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4.
采用LI-6400XT光合仪对湘酿1号刺葡萄进行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湘酿1号光饱和点为1264.00μmol/m2·s,光补偿点为28.35μmol/m2·s,暗呼吸速率为1.878μmol/m2·s,CO2饱和点1583.72μmol/m2·s,CO2补偿点为91.22μmol/m2·s,光呼吸速率为-3.224μmol/m2·s,净光合速率为22.98μmol/m2·s。晴朗天气条件下,湘酿1号刺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为单峰曲线,且无光合“午休”现象。湘酿1号刺葡萄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暗呼吸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竹龄毛竹对于光能的动态响应,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3种竹龄(2年生、4年生、6年生)的冠层叶片(2龄)为材料,利用便携式叶绿素荧光仪(PAM-2100)和相对叶绿素含量计(SPAD-502),研究不同竹龄毛竹冠层叶片光系统Ⅱ(P SⅡ)荧光参数特征。结果表明:3种竹龄毛竹在荧光参数日变化均值(NPQ、qN、ETR)、PSII可逆恢复趋势(F_t、F_o、F_m)和RLC曲线(α、E TRmax、Ik)皆为4年生2年生6年生,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4年生毛竹的综合光合性能最优;2年生毛竹冠层叶具有较高的SPAD、Fv/F_o、Fv/F_m,反映其具有较高的潜在光能利用率和耐环境胁迫能力;在6月(大年新竹展叶后期或成竹换叶末期),2龄竹叶SPAD值有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SPAD与Yield、Fv/F_o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AR、ETR、F_t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PQ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SPAD值在研究毛竹叶绿素荧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PSⅡ叶绿素荧光参数涵盖了毛竹叶片光适应下的荧光产量和能量耗散、暗适应下的光能利用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3个主要方面,可以作为研究毛竹光合生理的有效探针。因此,可通过及时择伐6年生毛竹(或III度竹)以上老竹,适当提高4年生毛竹(或Ⅱ度竹)在竹林中的比重;同时,针对笔者所在样地,建议于6月换叶集中末期对竹林追施氮肥以促进后期生长,通过优化毛竹立竹结构和林肥管理来提高毛竹林经营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设置纯竹林、竹阔林、纯阔林3种毛竹干扰程度的样地,对其内四川山矾幼树叶功能性状的响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毛竹干扰程度的增加,四川山矾幼树比叶面积(SLA)减小,且均达到极显著的水平。从叶片氮(LNC)、磷(LPC)含量来看,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LNC增加,LPC与LNC:LPC总体无显著差异。对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的研究表明: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Chla与Chlb减小,Chla/Chlb比值却增加。表明四川山矾幼树叶片功能性状对于毛竹干扰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从各功能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来看,毛竹不同干扰程度的样地内Chla与Chlb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Chl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与Chla/Chlb比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LNC与SLA,LPC,LNC:LPC呈显著正相关,LPC与LNC:LPC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磷元素在毛竹不同干扰程度的样地中仍是限制元素。试验中叶片氮磷含量与叶绿素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人工林根呼吸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以长沙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马尾松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挖壕法研究马尾松群落去除根系后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及其与土壤温、湿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群落和去除根系处理的土壤呼吸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29~3.19,0.25~2.33μmol·m-2s-1,年均分别为1.56,1.03μmol·m-2s-1。去除根系土壤呼吸速率比对照降低12.2%~55.1%,根呼吸年均贡献率为28.3%。马尾松群落和去除根系的土壤呼吸速率与5cm土壤温度之间均呈显著指数相关,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分别为2.10和1.82,估算出根呼吸的Q10值为2.94。马尾松群落和去除根系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之间相关关系均不显著(P﹥0.05),但根呼吸与土壤湿度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P=0.023)。  相似文献   

8.
采用UniSpec-SC光谱分析仪对毛竹叶片反射光谱进行测定,并对叶片色素含量与反射光谱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缓释肥(Tr1)、毛竹专用肥(Tr2)、混合配方肥(Tr3)对毛竹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肥处理对毛竹叶片色素含量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Tr1处理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呈极显著增加(P<0.01),分别比对照增加15.7%、13.8%。3种施肥处理的毛竹叶片可见光区525~605 nm波长的反射光谱都明显降低,在550 nm波长处Tr1、Tr2、Tr3处理的光谱反射率分别比对照降低11.4%(P<0.01)、8.1%、7.8%,并使红边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与对照相比3种施肥处理均使毛竹叶片PSSRb、PSSRc、PSNDb、PSNDc、CRI1、CRI2、SIPI和PRI等反射光谱参数升高;相关分析表明,毛竹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光谱参数PSSRc、PSNDc、NPCI、CRI1、CRI2、SIPI和PRI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中PSSRc、PSNDb、PSNDc、NPCI、CRI、SIPI和mSR705等反射光谱参数值与施肥种类相关。说明毛竹对缓释肥的利用率更高,毛竹叶片反射光谱对毛竹叶片色素含量和营养状况有良好的估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6年生的杂交相思(Acacia mangium×A.auriculiformis)成熟叶片为材料,将其叶长、叶宽、叶宽/叶长、叶长×叶宽、叶长×叶长、叶宽×叶宽与实测叶面积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叶形指标与叶面积均显著相关。从中选择3个相关指数较高的叶形指标(叶长×叶宽、叶宽×叶宽、叶宽)进行多形式回归方程的建立,最佳拟合方程均为二次曲线方程。经检验和比较,叶宽×叶宽与叶面积的二次曲线方程(Y2=0.002X^2+1.506X+18.695)的理论值与实测值误差率最小,<±7.00%,能较准确地估算杂交相思的叶面积。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季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度、湿度进行定位监测,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特征与土壤水热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林地土壤呼吸速率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日变化规律。生长季5~9月土壤呼吸速率大小表现为:7月﹥8月﹥9月﹥5月﹥6月;月平均呼吸速率值区间在1.272~3.702μmol·m-2 s-1,平均值为2.323μmol·m-2 s-1。生长初期5月、中期7月和末期9月的单日呼吸速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在12:00~16:00出现,最小值在03:00~06:00出现。(2)生长季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高于土壤温度,与土壤0~15 cm层湿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P﹤0.01),与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湿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复合线性关系(P﹤0.01),线性模型对生长季土壤呼吸碳通量的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课题组早期创制的楸树种内杂种和种间杂种为试验材料,比较杂种间多年的生长性状及光合生理生化特性。旨在明晰楸树种间和种内杂种的生长及光合能力差异及其原因,探究杂种叶片氮素利用及分配与光合效率的潜在关系,为楸树栽培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种内杂种(楸树×楸树,Cbb)和种间杂种(楸树×滇楸,Cbf)1~5年树高和1~6年胸径及6年生时的叶片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光响应曲线,FvCB生化模型(Farquhar、von Caemmerer和Berry提出的生物化学光合模型)拟合CO2响应曲线,分别计算了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LCP)等气体交换参数及最大羧化效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等光合生理生化参数。并计算出光合系统(捕光系统,羧化系统和生物力能学组分)氮素分配比例。【结果】方差分析显示2年生以上的种内杂种Cbb树高和胸径均显著大于种间杂种Cbf。种间与种内杂种间叶绿素总量没有显著差异,但Cbf叶绿素b显著高出Cbb15.08%,Cbb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量比值均显著大于Cbf。Cbb具有更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大羧化效率和暗呼吸速率,表明了Cbb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种间与种内杂种间叶片氮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Cbb光系统氮素分配比例相对较高,同时具有更高的光合氮素利用效率,这可能是其高光合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分析表明楸树杂种光合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在羧化系统及生物力能学组分中的分配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种内杂种Cbb光合氮素利用效率与其胸径具有较好的(R2=0.531)正向线性关系。【结论】1)楸树种内杂种(楸树×楸树)对本地环境(中原地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致使其生长势显著优于种间杂种(楸树×滇楸);2)相对于云贵高原,中原地区更长的日照时间和更高的7月均温可能促使了楸树×楸树形成适应高光合辐射环境的响应机制(高水平Chla/b和Car/Chla+b);3)楸树×楸树光合系统更高的N分配比例及高效的N素利用效率提高了其光合能力;4)楸树种间杂种中滇楸所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不具有适应中原地区环境的调控机制,这是楸树×滇楸在生长和光合生理方面均劣于楸树×楸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日本落叶松冠层光合特性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日本落叶松冠层间光合特性的差异,揭示冠层光合特性的空间变化规律,为精确估算冠层生产力及构建冠层生产力模型提供依据。【方法】以8年生日本落叶松为研究材料,根据树冠长度,将树冠等分为8个层级,从上到下分别为第1~8层级,选择每一层级的南向一级侧枝作为光合测定枝条,测定每一枝条上针叶的光合日变化。【结果】多数冠层间光合参数日变化规律相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限制值、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和水汽压亏缺均表现为单峰曲线,气孔导度从上午开始逐渐降低。随着冠层的升高,光合参数增加、比叶面积减小,而气温和水汽压亏缺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不同冠层间均差异显著( P <0.05)。净光合速率、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与相对冠高存在指数函数关系( R^2 ≥0.94),气温和水汽压亏缺与相对冠高存在一元二次函数关系(R^2 ≥0.79)。通径分析表明,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合有效辐射,而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较小。【结论】光合有效辐射和叶肉细胞的光合活性分别是影响日本落叶松净光合速率空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净光合速率随冠层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而冠层底部净光合速率为负值,始终处于碳消耗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给西北山旱地核桃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6年生核桃品种‘鲁光’为试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不同肥料(核桃专用肥ZY_1、核桃专用肥ZY_2、复合肥FH、不施肥CK)处理对山旱地核桃叶片叶绿素含量、矿质营养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并探讨核桃叶片矿质营养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n)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下核桃叶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4个肥料处理按照光合性能由强到弱排列依次为ZY_1、ZY_2、FH、CK。CO_2饱和浓度下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比饱和光强下的高,说明核桃叶片强光下(接近或超过光饱和点)光合速率的增加主要是受CO_2供应的限制。叶片矿质营养中大量及中量元素含量均为ZY_1处理最高,CK最低;微量元素中除Fe元素含量ZY_2处理高于ZY_1处理外,Mn、Cu、Zn含量均为ZY_1处理最高,其次为ZY_2处理,CK最低。4个肥料处理按照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a+b)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依次均为ZY_1、ZY_2、FH、CK。核桃叶片的各矿质营养含量、叶绿素含量和Pn之间大多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N含量与Pn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Mg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叶绿素b含量与Pn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系数为0.757。综合来看,核桃专用肥优于复合肥,能显著提高山旱地核桃叶片叶绿素含量、矿质营养含量,有效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且ZY_1肥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敞口山楂与面楂光合作用及其相关因子的口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山楂品种间光合性能的差异与品种特性的关系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对山楂品种敞口和面楂结果枝和营养枝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山楂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敞口的结果枝叶片光合速率高于营养枝叶片,而面楂的2种类型叶片光合速率相近;敞口的光合速率高于面楂,但其"午休"时间比面楂长,且"午休"时净光合速率低于面楂,出现负值。敞口达到光合速率的高峰所需光合有效辐射及温度低于面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泡桐9501苗期试验,综合分析了物候期各项指标、试验地温度和降雨量以及净光合速率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等。结果表明,7—8月份,在水肥适宜的条件下,平均温度26%是苗木的速生期;有效叶面积净光合速率与单株生长量成正比,净光合速率可作为衡量品种优越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Naturally regenerated 20-25-year-old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trees were grown in open-top chambers in the presence of an elevated temperature or CO(2) concentration, or both. The elevated temperature treatment was administered year-round for 3 years. The CO(2) treatment was applied between April 15 and September 15 for 2 years. The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of 1- and 2-year-old needles to varying photon flux densities (0-1500 micro mol m(-2) s(-1)) and CO(2) concentrations (350, 700 and 1400 micro mol mol(-1)) during measurement were determined. The CO(2) treatment alone increased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light-use efficiency, but decreased dark respiration rate, light compensation and light saturation regardless of needle age. In contrast, the temperature treatment decreased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but increased dark respiration rate, light compensation and light saturation. The aging of needles affected th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of the shoots; values of all parameters except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were less in 2- than in 1-year-old needles. The CO(2) treatment decreased and the temperature treatment enhanced the reduction in maximum photosynthesis due to needle aging.  相似文献   

17.
采用Li-6400型光合作用仪,在晴天条件下对小桐子3个栽培品种("湛江"、"攀枝花"和"印度")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探究小桐子光合作用与相关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以期为不同小桐子合理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小桐子净光合速率日最大值出现在中午11:30时;湛江小桐子、攀枝花小桐子和印度小桐子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36.4,22.3,33.4μmol CO2·m-2·s-1,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7.4,14.3,15.7μmol CO2·m-2·s-1。(2)不同品种小桐子光合速率均受气温、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共同作用。(3)在高温强光下湛江小桐子、印度小桐子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较高,是强光性植物;而攀枝花小桐子在光强改变时光合作用的变化较小,对光的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8.
潮间带消浪林海滨木槿光合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慈溪杭州湾滨海绿地试验林场的海滨木槿为对照,对比分析了杭州湾南岸潮间带消浪林海滨木槿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以及叶绿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消浪林海滨木槿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与对照相同,均呈双峰曲线,但其平均值显著下降,仅为对照的76.02%;光响应曲线经非直角双曲线拟合得到,潮间带海滨木槿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为(22.36±3.22)μmol.m-2.s-1,是对照的91.75%,而光补偿点LCP为(28.57±1.51)μmol.m-2.s-1和暗呼吸速率Rd(1.98±0.31)μmol.m-2.s-1却是对照的1.44倍和1.33倍,表观量子效率AQ Y与对照相差不大;消浪林海滨木槿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分别为(0.82±0.04)g.kg-1(、0.12±0.00)g.kg-1和(0.94±0.04)g.kg-1,分别是对照的65.08%、100.00%和68.1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浪林海滨木槿的Pn、Amax、LCP、Rd、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含量与对照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梨砧木光合作用与气孔形态特征间的关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分别以杜梨和豆梨为试材,分析了2种砧木生长量、叶片各光合参数日变化规律和下表皮气孔形态特征的差异情况。观测结果表明:相同环境条件下,杜梨的生长量显著高于豆梨的;两者间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规律的差异显著,其中,杜梨叶片Pn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曲线,而豆梨的为双峰曲线,且杜梨的Pn整体大于豆梨的;杜梨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在10:00时后均显著大于豆梨的,但杜梨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豆梨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是杜梨的1.5倍;两者气孔长度、气孔开度的日变化规律均相似,但在白天气孔开度的最小值,杜梨出现在14:00时,而豆梨出现在12:00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杜梨的WUE与试验环境温度(T)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叶片表面的相对湿度(Hr)呈显著正相关(P<0.05);豆梨的WUE与T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RH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豆梨气孔对高温、强光等环境的响应较为敏感且强烈,随着每日温度的升高,其气孔闭合现象出现的时间提早,致使光合作用减弱;而杜梨能够保持气孔的正常形态,且杜梨的Gs、Tr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其光合能力较强,并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从而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早实核桃新品种‘农核1号’的光合特性,为该品种优质高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早实核桃‘农核1号’为试材,采用Li 6400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_s)及主要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农核1号’叶片P_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9:00,峰值达15.67 μmol/(m^2·s)。11:00—19:00,P_n降低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一天当中P_n及其他光合参数在不同时段存在一定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_n与T_r在13:00—19:00呈极显著正相关;P_n与G_s在各时段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_n与C_i在7:00—9:00呈极显著负相关,在9:00—13:00呈不显著正相关,在13:00—19:00呈不显著负相关。光响应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农核1号’叶片的LCP较低且LSP较高,分别为53.84和752.16 μmol/(m^2·s),说明‘农核1号’对弱光照较为敏感,适应性强。通径分析结果表明,7:00—9:00主要环境因子PAR对‘农核1号’叶片P_n的影响大于G_s,两者均表现正效应;9:00—13:00各指标按照对叶片P_n的影响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C_i、WUE、G_s,C_i表现负效应,G_s和WUE表现正效应;13:00—16:00主要光合参数G_s对叶片P_n的影响大于C_i,G_s表现正效应,C_i表现负效应;16:00—19:00主要光合参数WUE对叶片P_n的影响大于T_r,两者均表现正效应。【结论】在生产上引种和栽培‘农核1号’时,应注意扩大株行距,保持通风透光,从而提高光合产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