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探明播栽期对机插连作晚稻产量及构成特征的影响,试验以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和杂交晚粳稻嘉禾优555为材料,研究了播栽期对机插晚稻秧苗素质、生育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移栽秧苗素质下降,抽穗期推迟,安全齐穗风险加大;甬优9号机插以6月23日播种、7月20日移栽时秧苗素质好,安全齐穗风险小,产量最高;嘉禾优555则以7月2日播种、7月24日移栽产量最高;在茬口许可的情况下早播应首选甬优9号,其次是嘉禾优555,这样有利于合理搭配播种时间以充分发挥品种生产潜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14,(6):45-49
以连作晚稻新品种甬优2640为材料,通过品比试验和播种期试验,研究其在金华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及不同栽培方式下适宜的播种期。试验表明:甬优2640耐迟播,全生育期适中,穗大粒多,丰产性好,适合在金华地区作为连作晚稻种植;甬优2640机插和手插皆宜,机插甬优2640在7月5日前播种,手插稻在7月10日之前播种均能正常抽穗和灌浆,产量有保障。研究结果表明,甬优2640在金华作为连作晚稻栽培安全可行,规模种植大户可将其作为主栽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3.
以超级晚稻H优518为试验材料,进行播期和秧龄的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可在同生态区域作双晚机插,最迟安全播种期在7月1日前后,秧龄15~20 d移栽,可在武汉市"寒露风"的常年出现日期9月18日前后安全齐穗;播、插期越早,安全性越高,丰产性越好,最高单产可达723.4 kg/667 m~2。  相似文献   

4.
以籼粳杂交晚稻甬优9号为对象,从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比较研究了超秧龄移栽条件下,增施氮、钾肥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9号作连作晚稻栽培,适宜移栽秧龄为35d左右,最长不宜超过40d;在35d秧龄移栽时产量最高,可达8910kg/hm2,且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5d秧龄时在基施和第1次追施尿素合纯氮(N)210.0kg/hm2,磷肥(P2O5)82.5kg/hm2,钾肥(K2O)112.5kg/hm2时,已能满足其生长需求;超秧龄条件下增施氮、钾肥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但每穗实粒数下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5.
双季连作稻机插产量900kg/667m~2以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连作早、晚稻机插产量,通过2010-2012年的水稻机插试验与大田示范,提出连作早稻机插单产500 kg/667 m2、连作晚稻机插单产400 kg/667 m2,双季连作稻机插产量900 kg/667 m2以上的栽培技术,即早稻选择中早39、台早733,晚稻选择嘉优2号、甬优9号等高产抗病品种(组合),采取"基质育秧,适龄早栽,插足苗数,提早搁田,配方施肥,增施穗肥,实地病虫防治"等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7,(1):39-42
以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分别开展了不同秧龄、不同移栽密度、不同育秧土育秧的栽培技术试验,以探讨栽培措施对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为平阳县连作晚稻最佳栽培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甬优2640的最佳播种时间是7月5—8日,秧龄控制在20 d以内,以18 d为最佳;移栽密度以30 cm×16 cm为宜;采用黄泥+母质按2∶1配比育秧得到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郴州安仁烟区烟稻轮作制下,烟稻栽培的最优配套技术,采用烤烟品种‘云烟87’与晚稻杂交品种‘C两优448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终采期对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以及对配套的晚稻品种播种期、移栽期、安全齐穗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24日采收的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和主要化学成分指标最优,上中等烟比率为91.4%。从配套的晚稻播插期来看,6月9~23日播种,7月12~26日移栽,晚稻C两优4488均能安全齐穗,产量则以6月16日播种、7月19日移栽最高。从烟稻产量和质量综合考虑,建议在安仁烟区,上部烟叶的终采期可推迟到7月20日以后,晚稻的播种期应在6月中旬,晚稻的移栽期以不超过7月25日为宜。这样既能提高上部烟叶质量,又能确保晚稻安全齐穗,实现烟农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2017,(2):38-42
以杂交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9712为材料,于2014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进行了机插水稻秧龄弹性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秧龄条件下机插水稻的秧苗素质、机插质量、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以确定机插水稻的适宜秧龄范围,为实现机插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秧龄过长,机插水稻的秧苗素质变差;随着秧龄延长,机插质量变差,各生育时期的叶龄数增加,分蘖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减小,干物质积累量也逐渐减少,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降低,产量也降低。在本研究设置的25~37 d秧龄范围内,两参试品种均以25 d秧龄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宁84和甬优53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连作晚稻秧苗素质、出叶情况、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增加,秧苗素质明显变差,主茎叶数逐渐减少,株高变矮,穗长变短,产量降低。宁84和甬优538秧龄23 d、28 d的处理实际产量比秧龄18 d的处理分别降低0.86%、12.80%和2.67%、14.71%。随着秧龄的延长,2个品种的高峰苗数逐渐增加,宁84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延长而增加,甬优538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品种间的比较发现,相同秧龄条件下,宁84秧苗素质差于甬优538,但移栽后高峰苗数和成穗率高于甬优538。  相似文献   

10.
播期和秧龄对杂交稻‘九优六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杂交稻‘九优六号’在湖南种植的适宜播期与秧龄期,于2014年在湖南省浏阳市进行了播期与秧龄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5月5日播种时产量最高;全生育期随着秧龄的增大逐渐增长,以40 d秧龄处理的全生育期最长,平均达到了136 d;实际产量随着秧龄的延长逐渐降低,以20 d秧龄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平均9.30 t/hm~2,40 d秧龄处理产量最低。因此,‘九优六号’播种期可以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秧龄以20 d为宜。  相似文献   

11.
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和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钵苗机插高产示范田,探明不同类型品种群体结构特征及其产量形成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甬优2640秧苗素质较高,拷苗后发根力明显优于武运粳24号;群体后期干物质积累及光合势均明显高于武运粳24号;抗倒力矩为64.1 g/茎,较武运粳24号的51.4 g/茎高24.7%,抗倒能力优势明显;最终实测产量为774.6 kg/667 m2,较武运粳24号高6.4%。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粳稻秧苗素质及大田栽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淮安市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机插标准化育秧技术,以淮稻11号和甬优2640为材料,研究了播种量对机插粳稻秧苗素质和大田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在120~130 g/盘、杂交粳稻在80~90 g/盘的播种量(干种)下,所育秧苗素质较好,不仅秧苗成毯效果佳,且大田的移栽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适宜的断水及收获时期,2014~2015年以常规粳稻镇稻11号及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断水时间(抽穗后28、35、42、49 d)、不同收获时期(抽穗后35、40、45、50、55 d)对晚粳稻籽粒充实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延迟1 d断水,镇稻11号及甬优2640产量分别增加21~23 kg/hm^2及31~35 kg/hm^2;每延迟1 d收获,两个品种产量分别增加63~66 kg/hm^2及102~104kg/hm^2。断水(或收获)时期延迟,晚粳稻出糙率、精米率及整精米率增加,垩白粒率及垩白度降低,胶稠度及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抽穗后42~49 d断水或抽穗后50~55 d收获,晚粳稻产量及千粒重差异均不显著,稻米品质也差异不显著。可见,在江西中部稻区,晚粳稻抽穗后42~49 d断水及抽穗后50~55 d收获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清流县适宜机收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再生稻头季适宜机收品种稀少,制约其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清流县选用10个优良品种进行再生稻头季机收栽培大区简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作高留桩头季机收再生稻品种。试验表明,适宜作高留桩头季机收再生稻品种有宜优673、嘉优99、甬优2640、天优华占等。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天优8012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5月20日至6月9日播种均可正常抽穗结实,但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齐穗期、成熟期也相应推后。该组合千粒重和结实率较高,但必须掌握适宜秧龄才能实现高产稳产。在本试验条件下,以5月25日播种、秧龄35 d的处理单位面积产量和日产量较高,均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播期处理。  相似文献   

16.
以甬优538、甬优9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轻多效唑水育秧(T1)、重多效唑水育秧(T2)和轻多效唑旱育秧(T3)三种育秧方式对水稻超秧龄机插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2、T3处理的苗高、生物量受到抑制,成秧率变高,漏秧率降低,基本苗数增加;机插后2个品种的抽穗期均推迟,甬优538 T2、T3处理的产量高于T1处理,甬优9号T2、T3处理的产量低于T1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连作晚稻育插秧中存在的播种量高、秧苗素质差及植伤较重等问题,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甬优1540为材料,对钵形毯苗和常规毯苗的播种育秧与机插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毯苗播种育秧方式相比,钵形毯苗精量播种育秧可以有效降低播种量,培育带土壮秧;与毯苗机插相比,钵形毯苗机插技术的伤秧率和漏插率低,在降低插秧密度条件下,其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抽穗期-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有效穗数却更高,实际产量增幅在5.42%~6.40%之间。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当地主推品种甬优9号为对照,引进10个品种在福鼎市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天优华占、泰丰优2098、泰丰优3301、泰丰优656、五优308、天优998、深优9775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在福鼎市作晚稻种植。总结了表现较好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19.
对五优308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常规超级稻合美占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苗期外,五优308单株不定根数和总根长在各生育时期都比合美占具有明显优势,但单茎根系及单条不定根性状与合美占的差异不明显。五优308与合美占单株根数和总根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蘖特性的差异所致。在超级稻育种中,可在选择适宜茎蘖数量的基础上,注重选择单茎根数较多和单条不定根长较长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