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发病症状此病由固着类纤毛虫(如聚缩虫、单缩虫、祟枝虫和钟形虫等)附在对虾鳃丝、体表、附肢等引起。发病初期,对虾体表长有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虾蟹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慢,体表粘液有滑腻感。用显微镜观察可见钟形虫、累枝虫和聚缩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及有机碎屑、污物、丝状藻。  相似文献   

2.
青蟹养殖生产实践中,主要有以下3种病害发生率较高,但只要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亦可减少和防止疾病的发生。1 纤毛虫及丝状藻附着综合症 该病可发生于青蟹幼体阶段,也可发生在成体阶段。该病具病程长,累积死亡率高的特点。1.1 病症 发病初期,体表长有黄绿色及棕色绒毛状物,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迟钝,体表粘液有滑腻感。用显微镜观察可见钟形虫、累枝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及丝状藻。发病中晚期,蟹体周身被厚厚的附着物,鳃丝受损,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细菌病,导致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生长发育停滞,不蜕壳,体质虚…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们在整个青蟹养殖生产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病害发生率比较高,但只要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亦可减少和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青蟹纤毛虫及丝状藻附着综合症 该病可发生于青蟹幼体,也可发生在成体阶段。该病具病程长,累积死亡率高的特点。 1.病症:发病初期,体表长有黄绿色及棕色绒毛状物,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慢,体表粘液有滑腻感。用显微镜观察可见钟形虫、累枝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及丝状藻。发病中晚期,蟹体周身被厚厚的附着物,鳃丝受损,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细菌病,导致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在河蟹、青虾的体表常见寄生生物中,除固着类纤毛虫,还常可见到丝状藻类和水霉,这三类体表寄生生物外观共同症状均为绒毛状,因而在虾蟹养殖生产中,养殖户常因不能将这三类寄生生物病正确区分,而影响治疗效果,有时甚至用药后毫无疗效,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现将河蟹、青虾这三类常见体表寄生生物病的区别与防治方法分别介绍,供虾蟹养殖户参考。一、纤毛虫病病原包括原生动物环毛目的聚缩虫,原生动物缘毛目的累枝虫、钟虫、单缩虫等固着类生物。症状纤毛虫主要寄生在虾蟹的体表,被感染的虾蟹体表出现大量肉眼可见的灰色或黑色…  相似文献   

5.
虾、蟹纤毛虫病是虾、蟹养殖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疾病,危害海、淡水中养殖的各种虾、蟹的卵、幼体和成体,其中尤以对虾、蟹的幼体危害为大。少量寄生时一般危害不大;但当水中有机质含量多,技水量少时,该虫大量繁殖,充满鳃、附肢及体表各处,在水中溶氧低时,可引起大批死亡,残存的商品价值也大大降低。引起纤毛虫病的病原体很多,最常见的为聚缩虫。累枝虫。少量寄生时,外表没有明显症状;但当大量寄生时,病虾外观鳃区呈黄色或灰黑色;虾蟹的体表有许多绒毛状物,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将病置提起肘,附肢吊垂,螫足不…  相似文献   

6.
自今年3月份以来,福建省福清、仙游等地的欧鳗养殖场送检的病鳗中陆续发现有两极虫的感染。这些两极虫多寄生于鳗鱼的鳃丝内,引起鳗鱼鳃部红肿出血,粘液增多、食欲不振等病症。1、发病情况病鳗多为3月龄以下的幼鳗,发病初期体表无明显病症,鳃丝鲜红、出血,有的有增生或溃烂,粘液明显增多。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细菌检查多为阴性。临床表现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发病后期出现体表出血、破损等病症,常有一些幼鳗死亡。2、病原本病的病原体是原生动物、粘泡子虫类、两极虫科的一种两极虫(MyXidiumSpp)。寄生于鳗鱼鳃中的抱子呈纺睡…  相似文献   

7.
一、鳜鱼养殖病害及防治1郾纤毛虫病(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病)病因是由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等寄生虫引起。具体症状表现为病鱼浮头靠近池岸,游动缓慢,口张开,体表呈灰白色,鳃丝呈灰白色、粘液多,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失去平衡,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此病在鱼种阶段危害  相似文献   

8.
薛美 《科学养鱼》2002,(2):42-42
河蟹纤毛虫类疾病是河蟹养殖生产中的主要疾病之一,对各期幼体、蟹种、成蟹等均有危害,尤其对二龄蟹危害最为严重。该病在上海地区全年都有发生,一般6~9月为发病高峰期。纤毛虫类常见种类有聚缩虫、累枝虫和单缩虫等,主要寄生于河蟹的腹甲、附肢、口器及鳃等部位。中度感染的病蟹放在水中,肉眼可见体表、附肢上有少量土黄色的绒毛,腹甲表面尤为明显。当河蟹严重感染时,肉眼明显可见河蟹整个甲壳、附肢和口器等部位都被土黄色或黄绿色绒毛(体表还附着绿色丝状藻类等)所覆盖,不易清除,导致河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食欲下降乃至…  相似文献   

9.
1999年7月~9月间,天津的一些虾蟹养殖场因暴发纤毛虫及丛状藻附着综合症致使虾蟹死亡,给虾蜃养殖造成危害。该病具有病程长,沉积死亡率高的特点。为了查明此病在本地区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我们对此病进行了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发病原因等方面的调查。经观察和分析,结合水质监测、镜检,采取了生态治理方法,运用了科学的药物配伍技术,初步探索出治疗虾蟹纤毛虫及丝状藻附着综合症的有效方法,并且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措施。一、流行病学调查1999年夏季天津地区干旱少雨,气温明显高于往年,最高可达40℃,高温期季节相…  相似文献   

10.
虾、蟹纤毛虫病的现状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虾蟹纤毛虫病是由累枝虫、聚缩虫、钟形虫等纤毛虫类附生在虾、蟹体表、包括眼和鳃上所引起的。近年来,随着虾、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放养密度过大,水质恶化,滥用药物等原因,导致虾、蟹纤毛虫病及其继发性细菌、病毒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给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在欧洲鳗养殖过程中,自1995年开始发现一种新的疾病,1996年呈暴发性漫延,病鳗起始不摄食,易吊挂于饵料台,体表及鳃部粘液分泌增加,池水由于鳗短粘液分泌增加、脱落而于水面聚积泡沫,随病情发展,水面泡沫量增加。悬挂于饵料台的病鳗于体表出现明显的斑块状粘液脱落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显浅蓝色,主要发现于躯干部。随病情发展,病灶处呈严重炎性反应,皮肤溃烂,病灶周缘呈红色,严重时,溃烂病灶深入肌肉组织。病鳃鳃丝水肿,顶端充血,有时鳃丝溃烂;肝脏、肾脏肿大,胆囊有时亦肿大;肠道无食物,有炎症或积水;臀鳍,胸鳍有时…  相似文献   

12.
一、精博甲壳净的特点 精博甲壳净为新型水质改良剂,能有效杀灭虾蟹类甲壳、鳃部附着的纤毛虫、聚缩虫等原生动物,并提高虾、蟹类甲壳、鳃的白净、自洁能力,使纤毛虫类快速脱落,使虾、蟹的甲壳干净、光滑透亮、色泽自然。  相似文献   

13.
1 症状 金鱼无食欲,体消瘦,活动呆滞,体表无明显症状。翻开鳃盖,可见鳃盖内表皮有轻度充血,鳃丝末端浮肿、粘液增多,粘附有污物,鳃丝间偶有发现白点,呈淡红色。剖检时,除肠内无食物外,各内脏器官基本正常。镜检一个视野有4个小瓜虫或幼体,两个视野有3只指环虫,且鳃丝上皮细胞脱落,血管有血窦,严重时呈坏死性烂鳃。所检查的5尾金鱼4尾都是如此,另一尾病症较轻。因此,诊断为金鱼小瓜虫病、指环虫病和烂鳃病并发。2 发生原因2.1 进货时金鱼在产地就有虫卵和孢子,至水温、环境适宜时,虫、菌即大量繁殖,感染金鱼。2…  相似文献   

14.
1997年5~7月份,我区宿州市朱仙庄镇及怀远县双桥镇,池塘养蟹大面积发生蟹病,并有不同程度的死亡。病蟹急躁,但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甚至停食;病蟹背部、额部、步足及鳃上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体表污物较多;有的钻入泥洞,有的上岸而不愿人水;病情严重的因大量污物附着无法脱壳而死亡。发现病情后,我站技术人员立即奔赴池塘,进行实地观察并取样,确定是河蟹纤毛虫病。河蟹纤毛虫病是池塘养蟹的主要疾病,是由原生动物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大量寄生所致,造成大量原生动物寄生的主要原因是清塘不彻底、不经常换水、水质过…  相似文献   

15.
《科学养鱼》2007,(5):83-83
一、蟹类纤毛虫病 蟹类纤毛虫病由固着类纤毛虫引起,主要种类有:聚缩虫、累枝虫、短蛀虫、钟型虫、单缩虫和客吸管虫等。主要症状为:病蟹体表、附肢等表面附着有淡黄色棉絮状虫体寄生。虫体在鳃部寄生数量多时会影响呼吸,严重者窒息死亡,体表及附肢寄生数量多时会使蟹活动吃力,严重者不脱壳,影响生长。此类症状在幼体及养成期间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16.
1车轮虫病此病易发生于早繁苗培育期,特别是0.8~2厘米的小苗。虫体呈蝶形,寄生于鳃及体表,在体表粘液中或鳃小片间迅速游动或翻滚。发病初期鱼苗单个或几个在他角、池边缓慢游动,或静止不动,鱼体呈黑色。发病后期则能见到鱼苗成群绕池狂游。防治方法:鱼苗下地前用s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浸浴10~20分钟,发病后用O.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地泼洒。2小瓜虫病小瓜虫幼虫呈卵形或鞋底形,成虫呈球形,运动时体形随所处空间而变化。虫体寄生于鳃、体表、鳍条等处,形成白色胞投,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鳃、体表和…  相似文献   

17.
一、对虾纤毛虫病纤毛虫病 (Protozoan Epizoism)是绿纤毛虫目的钟形虫和累枝虫附着于对虾体表、眼部、触鞭等处,使虾体得病病虾被一层土褐色的毛状物,且有部分病虾鳃部溃烂或变成黑色,附肢逐渐脱落,尾节腐烂,眼球向两侧突出甚至变瞎,游泳速度慢,严重者  相似文献   

18.
袁圣 《科学养鱼》2024,(1):11-12
<正>一、鱼体表的检查流程鱼体检查分为体表和体内的检查,可按照下列顺序进行:鳃丝的颜色(状况)→吻部→眼球→鳃盖→体表→鳍条→肛门→鳃丝(镜检)→内脏→消化道→血液。首先进行鱼体表的检查。(一)对鳃丝外观进行检查濒死鱼打捞后应第一时间打开鳃盖观察鳃丝颜色及鳃丝状态。“大红鳃”等疾病在濒死鱼捞出水面后不久(约10秒),鳃丝颜色即由鲜红逐渐转变为暗红(图1),其症状已经不再典型,因此需在第一时间对鳃丝颜色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9.
<正>一、发病情况2019年6月中旬,在重庆市荣昌区某草鱼养殖场发生草鱼患病死亡现象,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打开鳃盖,发现鳃丝腐烂、鳃丝末端黏液较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图见彩中插2),现场初步诊断为草鱼烂鳃病。在显微镜下观察病鱼体表发现有锚头鳋和较少量车轮虫寄生,鳃丝表面没发现寄生虫侵袭  相似文献   

20.
<正>一、纤毛虫病的危害纤毛虫主要指固着类纤毛虫中的聚缩虫、钟形虫、单缩虫等。固着类纤毛虫是以细菌或有机碎屑为食,并不侵入宿主的器官和组织,仅以宿主的体表和鳃作为附着生活的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